一本书搞懂俄罗斯文学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莽  页数:261  字数:29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厚重俄罗斯“俄罗斯”这个词,带给人的想象是比较固定的——广阔厚实的土地,寒冷而漫长的冬天,高大的建筑,强壮的男女,憨态可掬的熊,浑厚的音乐,还有如春天冰河解冻般清新的水彩画。在中国东北,有很多俄式建筑,大多给人一种石头城堡的感觉,近看粗糙,远看笨拙,但仔细体会,则会感受到深藏着的优雅;如果在严寒冬季进入这类建筑,则会惊诧于里面的宽敞、温暖和舒适。建筑是凝固的诗歌,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性格。也许,俄罗斯民族的个性,还可以在一个特定建筑中得到形象化的说明,那就是莫斯科地铁。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最复杂、里程数最长的地铁,里面采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陶瓷、玻璃等,镶嵌出各种浮雕和壁画,再加上别致的照明,好像富丽堂皇的宫殿,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享有“地下艺术殿堂”之美称。不过,要说莫斯科地铁最独特之处,应该是它的深度。莫斯科地铁距离地面大多在100米左右,最深处达200米,俄国人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完工。地铁是地下的莫斯科,是莫斯科的心脏和灵魂。当地面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地铁还在运行,如同沉睡者的心跳,如同沉静背后的绮丽梦境……俄国人粗大的外表下,掩藏着令人耳目一新的丰富、深刻与高贵。画家陈丹青在《重归俄罗斯——通往文学故乡的旅程》一文中,谈到自己对俄罗斯人的感受:特征显著的俄罗斯相貌占据人群十之六七:粗大,厚重,缘自北方的草原种族,混杂鲜卑与蒙古的原型,与精致优雅的西欧南欧人相比,那么土,土得十二分触目而坦然。……我所惊动的俄罗斯美人,大致奇异地混杂着生猛的动物性与优雅的文化感,……而俄罗斯式的若有所思(有时,相貌就是表情)会使寻常的脸显得高贵起来。艺术家的感觉是敏锐的:“粗大”,“厚重”,混杂着“生猛的动物性与优雅的文化感”,这是俄罗斯人以及俄罗斯文化——包括文学——给人的最直接、最真实的印象。从中可以看到独特的民族性。简单地说,英国人文质彬彬,英国文学颇有绅士风度;法国人自由奔放,文学上更擅长描画人的欲望;德国文学中理性的思考太多,往往稍嫌艰涩;而俄罗斯文学则扎根于现实,从中挖掘人性,并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弥漫着野性的气息。俄国文学是丰饶厚重的。野性与文明,世俗与超越,隐忍与爆发,融和成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俄国文学史的几乎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发现这一点。古代文学俄国文学泛指产生于俄语文化环境中、以俄语写成文学作品。从地域上讲,不仅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俄国文学起源于公元10世纪与11世纪之交。初期作品多为简单的历史记录,充溢着神秘的宗教气息。这种特征,在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初期,是十分常见的,不具备独特性。带有俄罗斯民族独特性的作品,产生于12世纪末,代表作是《伊戈尔远征记》。这是一部史诗,讲述了民族英雄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蛮族,兵败被俘,最后历经千难万险返回祖国的故事。史诗采用民歌体,感情激荡,色彩浓烈,文风雄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技巧上,《伊戈尔远征记》都堪称俄罗斯的民族史诗,可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驾齐驱。13世纪之后的两百年,俄罗斯被蒙古人占据,经济凋敝,动荡不安。在此期间,文学发展停滞不前,鲜有值得一提的作品。1480年,伊凡三世赶走了蒙古侵略者,并以莫斯科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逐渐实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统一。这一时期的文学,带有过重的政治色彩,艺术成就不大。早期俄国文学,在语言上以斯拉夫语为主,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俄语。直到17世纪中叶,才出现第一部以现代俄语写成的文学作品,那就是神学家阿瓦库姆的《行传》。作品讲述他同大教长之间的冲突,以及受到迫害、被流放西伯利亚的经过。行文朴素,情节生动,强烈的反抗精神贯穿始终。在俄国文学史上,《行传》是第一部以个人为中心展开情节的作品;同时,又通过个人的视角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作品中出现了细腻的心理描写,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17世纪下半叶,俄国文学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在语言、文学形式、题材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变,摆脱了之前浓厚的宗教色彩,出现了大量描述世俗生活的作品,反映出对僵化的传统的反思,以及对新生活的憧憬。即使是宗教文学,也或多或少地染上了新时代的特色。18世纪古典主义18世纪之前,俄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的。原因之一是,俄国地处欧亚大陆深处,与西欧发达国家缺乏交流,文化和经济上非常闭塞;原因之二是,俄国长期以来遭受外族的侵略和占领,政局混乱,整个民族缺乏向心力。18世纪初,彼得一世厉行改革,俄国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彼得按照欧洲发达国家的方式建设军队,军事实力大增,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从瑞典人手中夺回波罗的海出海口,加强了与西欧发达国家的交往。彼得改革使俄国迅速成为欧洲强国。彼得是俄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沙皇,史称彼得大帝。1697年,二十多岁的彼得——当时他已经成为俄国沙皇——来到荷兰,化名进入一家著名的造船厂,当了一名普通木匠。在荷兰人看来,这位青年身体强壮,干活卖力,虚心学习;他们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怀负着振兴俄国的梦想。仅仅过了6年,即1703年,彼得就为自己的国家造了43艘大型战舰,成立了波罗的海舰队。在彼得之前,俄国与欧洲先进国家相比,至少落后半个世纪,大部分俄国人还生活在中世纪的愚昧之中。彼得一世提倡科学,简化俄文,出版报纸和图书,推广文艺,效果显著。而彼得对当时欧洲强国法国的推崇,则使法国古典主义直接影响了俄国文学,使俄国文学进入了古典主义时期。俄国古典主义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家有罗蒙诺索夫、苏马罗科夫、冯维辛、拉吉舍夫等。罗蒙索诺夫是个诗人,他的贡献,主要是纯化了俄语,为俄语的规范化打下了基础。苏马罗科夫是戏剧家,当时文学界认为,苏马罗科夫的悲剧和罗蒙诺索夫的诗歌,标志着俄罗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冯维辛,18世纪后半期俄国讽刺文学的代表,喜剧作品《纨绔少年》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奸诈、狠毒的农奴主形象。拉吉舍夫,写过哲学著作、政论和文学作品,并因言获罪,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晚年被平反,第二年自杀,以抗议沙皇对他的新迫害。其代表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猛烈抨击了农奴制,甚至直接号召农民起来革命,烧光地主的房屋。作品中有这样的诗句:我看见利剑的光芒。死神变幻着形象,在沙皇的头顶飞翔。欢呼吧,被禁锢的人民!上天让我们复仇,沙皇已经站在了死刑台上!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读到此书,在书页上批注:拉吉舍夫“鼓动农民暴动……比普加乔夫的起义更坏”。作品被列为禁书,但仍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对之后的俄国革命和普希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黄金时代——19世纪现实主义欧洲浪漫主义于19世纪初传入俄国。不过,俄国的浪漫主义风潮结束得很快;不仅如此,即使在浪漫主义高潮时期,俄国文学仍然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与二十年代俄国贵族革命的失败以及政府统治的强化有关。社会形势的日益严峻,甚至残酷,使作家们无法躲在小屋里,单纯地多愁善感。于是,浪漫主义很快让位于现实主义。19世纪初的三个代表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他们的创作轨迹带有明显的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特征。普希金是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但后期创作则带有浓厚的现实色彩;莱蒙托夫起初是个浪漫诗人,但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典型形象,对现实的反映是准确而深刻的;果戈理的小说始终保持着浪漫气质,但从内容上看,始终关注严峻的现实。从19世纪20年代起,俄国文学进入了现实主义阶段,成就非凡,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这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大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如克雷洛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谢德林、契诃夫等。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列夫·托尔斯泰,与法国的巴尔扎克齐名,其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以及《复活》代表了19世纪俄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与社会矛盾的激烈有直接关系;而文学理论家的参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理论家的代表,是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针对“纯艺术”论,提出“生活是文艺的源泉”、“美就是生活”,要求文学再现生活并对生活作出评判,做“生活的教科书”。这使更多的作家更有意识地从现实生活中吸收营养,获得了更大的成就。以下介绍几位代表性的作家。

内容概要

“粗犷”,“厚重”
,混杂着“生猛的动物性与优雅的文化感”,这是俄罗斯人以及俄罗斯文化
——包括文学——给人的最直接、最真实的印象。俄罗斯文学深深扎根于现实,从中挖掘人性,并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弥漫着野性的气息。《一本书搞懂俄罗斯文学》中野性与文明,世俗与超越,隐忍与爆发,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

作者简介

高莽,俄罗斯文学研究界泰斗。译作短篇小说《永不掉队》(原作者乌克兰作家冈察尔),曾收入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协、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俄友好协会理事俄罗斯作协名誉会员,并获得俄罗斯
“友谊”勋章、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名誉博士称号。

书籍目录

绪论
上尉的女儿
钦差大臣
死魂灵
奥勃洛莫夫
罗亭
贵族之家
罪与罚
白痴
怎么办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第六病室
母亲
乡村
日瓦戈医生
青年近卫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静静的顿河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章节摘录

普希金普希金,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公认的“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出身贵族,中学时期就倾向于社会革命。成年后,创作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政治抒情诗,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社会影响巨大。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从浪漫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一个贵族青年奥涅金,他对上流社会空虚的生活感到厌倦,染上了忧郁症;他想要改变社会,却缺乏行动的勇气和能力。奥涅金的形象,是当时俄国社会中最典型的一种人:他们是贵族,却厌恶本阶层的生活方式;他们同情下层人民,却无法与民众达成共识。他们是整个社会中的“多余人”,只能在愤世嫉俗中浪费才华,消磨青春,最终一事无成。普希金塑造的这个“多余人”形象,第一次在俄国文学中展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在普希金之后,又有几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俄国社会中的“多余人”形象。如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多余人”的形象,在奥勃洛摩夫那里登峰造极——这个人几乎总是躺着,任何需要费一点儿脑筋、动一点儿体力的事,他都不想干,也不会干。他懒得说话,从来没有自己穿过袜子、买过东西。他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休息和安静”。到了这种程度,已经与死人不远了。普希金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开创者。在塑造了“多余人”之后,他又通过小说《驿站长》开启了俄国文学界描绘“小人物”的风气。普希金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上尉的女儿》。它是第一部被译为汉语的俄国文学作品,书名译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一名《花心蝶梦录》。可以说,中国对俄国文学的正式接受,是从普希金开始的。1820年,普希金被流放,后又遭到囚禁。1825年,沙皇拉扰他,希望他能成为宫廷诗人,被拒绝。1837年,沙皇策划了一场决斗,普希金受重伤而死。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普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几位天才之一。高尔基称他为“集前人之大成,囊括一切新奇和机智”的“一代诗宗”。果戈理说:“普希金的作品,象一部辞典,包含了我们语言全部的丰富、力量和灵魂。”普希金的创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作家,奠定了近代俄国文学的基础,宣告了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到来。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很多人认为,如果“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被看作俄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巨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患有癫痫病,间或发作,伴其一生。1844年,23岁的他开始写作,一年后,在杂志上发表小说《穷人》,好评如潮。杂志主编、著名作家涅克拉索夫在读完小说后,立即跑到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办公室,兴奋地大叫:“又一个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看后,更是称作者为“天才”。年仅24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了俄国文学界的名人。1849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与革命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前一刻,突然改判流放西伯利亚。他在给兄弟的信中回忆道:“我们先是被押到谢苗诺夫练兵场,在那儿,有人向我们宣读了死刑判决书,命令我们亲吻十字架,并在我们头顶上折断了我们的宝剑,最后给我们换上尸衣。接着,三个人被捆到刑柱上,准备行刑。我是第六名,每次叫三个人,因此我在第二批。最多只能活一分钟了。……忽然吹起了回营号,有人宣布说,皇帝陛下赦免了我们的死罪。”死刑事件,以及随后十年的流放和苦役,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这段生活的文学结晶,是《死屋手记》。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和故事组成,绘制出一幅幅令人胆战心惊的画面,并透过苦役犯的日常生活探究灵魂深处,让世人在震惊中反思。托尔斯泰在读了《死屋手记》后写道:“我不知道包括普希金在内的全部新文学有比这更优秀的作品。”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出版,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由于太受欢迎,再加上赌债累累,他不得不同时接受几部稿约,以口述方式,同时讲述三篇小说故事,让三位秘书记录下来。之后几年里,他完成了《白痴》、《群魔》。1880年出版《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著作,出版之后第二年就去世了。这部作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思考的总结,有人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著于探讨人与上帝的关系。他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人类精神领域竖立了一座高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的考察,至少在深度上是前无古人的。他常常触摸最极端的精神状态,探究人类灵魂的上限与下限。这使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病态心理,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肉体与精神上的痛苦,就像一种垂死的挣扎,其震撼人心的效果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文学评论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之高,是非常罕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曾猛烈抨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政治倾向,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才华:“就艺术表现力而言,他的才华恐怕只有莎士比亚堪与媲美。”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卡夫卡,自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血缘关系”。托尔斯泰也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坦陈:“我从未想过同他争一日之雄,从来没有。……他的智慧使我妒忌,但我心里只有高兴。”在不少作家和学者眼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可逾越的高峰,超越了托尔斯泰。但更多人推崇托尔斯泰,比如海明威认为,自己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比美,但远不敢同托尔斯泰一较高低。列夫·托尔斯泰1910年10月28日,82岁的托尔斯泰突然离家出走。他搭上一列缓慢的火车,坐在肮脏嘈杂的三等车厢里,终于发烧到40℃,不得不在一个无名小镇下了车。11月20日凌晨,在闻讯赶来的众多崇拜者的围绕下,躺在病床上的托尔斯泰说了最后一句话:“世界上有那么多受苦的人,你们为什么只看到我一个?”在家乡的农庄里,人们眼中的托尔斯泰是个和蔼的老人,一个善良的庄园主。他的皮鞋是自己亲手缝制的,粗糙而实用;粗布衣服宽松而舒适,勒着带毛边的腰带。他喜欢跟农民聊天,喜欢骑自行车玩,骑车的时候,雪白的头发和胡子随风飘洒,令人一见难忘。事实上,在托尔斯泰的晚年,内心里一直充满着矛盾和痛苦。他觉得自己生活在“罪恶”之中,也就是自己在作品中一再批判的私有制的罪恶。晚年的托尔斯泰声名显赫,在家乡拥有一片很大的庄园,是个有钱的庄园主。为此,他深感羞愧。他曾决定放弃财产,但未能实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妻子儿女的反对。妻子担心托尔斯泰会偷偷捐出财产,对他进行严密监视。终于,托尔斯泰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折磨,也难以忍受妻子如影随形的跟踪,于是仓皇出走,希望能死在无罪的路上,求得精神上的“复活”。为了躲避妻子的追踪,托尔斯泰先是乘坐马车逃跑,但小女儿报信说:“母亲不仅要跳湖自杀,还要追过来。”于是托尔斯泰两次改变线路,上了一列火车,最后病死在陌生的小镇上。托尔斯泰写作《复活》的时候,已经功成名就。孩子们在莫斯科接受了贵族教育,衣着光鲜,往来权贵;他和妻子则住在自己的庄园里,新居宽敞明亮。可是,这种生活与托尔斯泰的追求格格不入。他在屋子里摆放自己当初干农活时的农具,而写作《复活》的写作地点,则选择了楼梯背后的一个小屋子,必须低着头才能进去。就是在这个储藏室一样的狭小空间里,托尔斯泰对自己进行了批判。一个天才不满意自己的才华,一个善良的人认为自己还不够善良。在世界文学史上,如果要说对托尔斯泰的批判,那么声音最强烈的,就是托尔斯泰自己。早在去世前12年,托尔斯泰就全面否定了自己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全面否定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所有成就。事实上,托尔斯泰的作品几乎描述了整个19世纪俄国的全貌,无论是对于现实的记录,还是对于社会的思考,对于俄国人民的怜悯之心,都是他人难以企及的。他是俄国生活的最疯狂的探索者,也是最冷静的怀疑者。托尔斯泰的葬礼,没有神职人员主持。送葬队伍长达一英里,人们自发下跪,场面前所未有。托尔斯泰的死,让俄国人感到自己成了孤儿。“他教会俄罗斯人什么是爱。”俄罗斯人这样说。俄罗斯文学与中国俄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产生过深刻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成长,是与俄国文学息息相关的。20世纪初,当中国在改良和革命之间徘徊的时候,俄国的十月革命帮助中国人作出了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俄国文学进入中国,成为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支力量,而且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把俄国当做导师。中国文学因此而展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中国社会和文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大多可以从俄国文学中获得启示。鲁迅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中称,“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新中国成立后,俄国文学的“导师”作用更加凸显。据陈建华教授著作《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的统计数字:“从1949年10月至1958年12月,中国共译出俄苏文学作品达3526种(不计报刊上所载的作品),印数达8200万册以上,它们分别约占同时期全部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种数的三分之二和印数的四分之三。……其总量大大超过前半个世纪译介数的总和。”俄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消极的一面,既有俄国文学本身的问题,也有中国文学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但无论怎样,中国文学既然如此饥渴地接受俄国文学,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说,俄国文学的血肉和灵魂,是对陷于苦难中的人民的深挚的爱,是对于压迫者的强烈的恨。这与中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完全重合。因此,中国人对于俄国文学才有一种强烈的共鸣。鲁迅说,俄国文学之所以让中国人感到亲近,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让我们与他们一起体会爱与恨。可以说,俄国文学在“五·四”之后进入中国,其纯文学的作用是次要的,真正触动中国人的,是它的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强大的人道精神。……

编辑推荐

一杯咖啡 一部经典权威教授带领下快速读完世界文学不限学历,谁都可以!原汁原味的高浓缩外国文学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本书搞懂俄罗斯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鲁迅说,俄国文学之所以让中国人感到亲近,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让我们与他们一起体会爱与恨。俄罗斯文学用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强大的人道精神深深触动着中国人。
  •   俄罗斯文学深深扎根于现实,从中挖掘人性,并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弥漫着野性的气息。《一本书搞懂俄罗斯文学》中野性与文明,世俗与超越,隐忍与爆发,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
  •   平时很喜欢阅读文学类作品,对于外国小说情有独钟,喜欢的作家很多,不胜枚举,虽阅读广泛,却一
    直自感缺乏条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搞懂外国文学”系列,倒是给了我一个重新梳理的
    机会。这套书选取世界文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德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欧洲经典文学、日本
    文学、亚非拉文学和美国文学进行介绍和分析,每本书都是由专业的导读和精彩的片段节选组成。在专
    业导读中,读者可以了解该国文学的清晰发展脉络、典型特点以及著名作家等等内容,而在名著节选部
    分,则可以领略到大家风范,阅读到被世界读者所认可的名篇佳作,确实是个不错的体验。不过也正是
    因为书中收录的内容都是节选,也很难让读者把握名著的全貌,以本书提供的篇目为参考书目,收集全
    文来阅读,是非常不错的方式。
    《一本搞懂俄罗斯文学》所涉及的俄罗斯文学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古典文学,又包括伺候的苏联文学,以及苏联解体后的当代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时间跨度相当长,涉及的领域也很广,影响自然也非常深刻。有学者指出:“俄罗斯文学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促进了中国文学在观念和内容上的更新。”纵贯俄国和苏联两个历史阶段的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 一直信奉“文学是人学”的观念。他在一封书信中写道: “一般讲来, 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 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最高贵的东西, 用颜色、字句、声音、形式表现出来。”[5]后来, 他又明确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观点。而这一点被中国不同时期的作家所赞赏和重视,著名作家巴金在文学创作中积极体现“文学是人学”的观念, 他在短篇小说《神.鬼.人》中, 通过人与神鬼的比较而高呼: “我是一个人, 我像一个人的样子用坚定的脚步, 走向人的新天地去! ”
    本书摘选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等著名作品,虽只是片段,却已经能让读者领略到其庞大的故事布局和深远的精神境界,值得找到原作深入拜读一下。
  •   文学上我最早接触的其实是苏联文学(那时还不叫俄罗斯文学),对俄罗斯文学潜意识的喜欢,也是因为少时那些无知无畏无顾而随性的阅读。早年书籍没有现在这么多,基本上也是跟着兄姐阅读,能碰到什么就读什么,他们省下来的口粮基本都买了各种各样的书。记得曾买过一本《苏联文学》的刊物在家里看,忍不住上学时带到学校看,只是没想一不留神,书被偷了,从此成一憾事。小时候读俄罗斯文学,也没觉得有障碍,只是人名长而有点难记而己,倒是为俄罗斯文学中厚重而有力度的精神密度吸引着。只是不知不觉,课业学习及成长之中的阅读兴趣却渐渐与俄罗斯文学远了,长大后再回顾俄罗斯文学,部部都又厚又重,让人纳闷小时候耐得住性子,长大反而被这大部头吓住。
    勾起我一些旧日怀念的是手中这本《一本书搞懂俄罗斯文学》,依然是世界名著的精缩版的编撰,从书目上看,选取的也均是名家名作,如《上尉的女儿》《死魂灵》《白痴》《罪与罚》《复活》《战争与和平》《母亲》《青年近卫军》等,《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在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艰辛,《静静的顿河》里的悲怆,等,当下想起仍有再次阅读一番的冲动。只是仍是冲动而己,像《白痴》和《日戈瓦医生》上半年曾购入,可惜仍是高置架上,没空翻阅,于是这样一本精缩版就让我有了对故事梗概大致了解又不失原作风格的一次尝试。
    书中有绪论,针对俄罗斯文学作了概况介绍,俄国古代文学、18世纪古典主义再到19世纪现实主义的黄金时代,进入成就非凡的阶段。诸论中还简要介绍了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息息相关性。绪论不为展开细谈,只作点水抛砖引玉之效。不过,个人还是觉得既然正文里是精缩版,那么也就可以假设本书的读者是一个忙中偷闲,欲先了解而后再深读的爱书者。那么,诸论里就有必要将这一国别的文学史再稍微详尽一些。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虽然不必也不可能把绪论当作文学史也操作,但若是求“速成”,多了解一些“史”类时间点线面真的也不为过。
    我对这类精缩本,尤其是这本俄罗斯文学抱持支持的态度,时间太少,大段阅读时间更是日益缩短,真怀念那些读书好时光,如今便只能在这些精缩本里寻找一些喜欢的故事,读后收之以作念想了。
  •   “粗犷”,“厚重” ,混杂着“生猛的动物性与优雅的文化感”,这是俄罗斯人以及俄罗斯文化 ——包括文学——给人的最直接、最真实的印象。
  •   瞬间掌握俄罗斯文学,每天空闲时候随便阅读下,结果一直被吸引着。
  •   买一本书俄罗斯文学方面的书,了解一下俄罗斯,俄罗斯文学。
  •   这本书用我们领略到了俄罗斯人的粗犷、厚重,以及俄罗斯灿烂的文化。
  •   书中的经典之作很多,像《战争与和平》《钦差大臣》这些都很经典,都是俄罗斯文学界的代表之作。
  •   唉,俄罗斯的名字太难记了,那个长的
  •   闲暇时看看还是很好的,封面就说一杯咖啡一部经典。闲暇时多看看书,陶冶下情操。
  •   虽然还没看完,但能感到很好看
  •   中文译文,选材很好,适合俄语学习者阅读!
  •   《一本书搞懂俄罗斯文学》, 也是一样的格局,以一个5000字左右的绪论做介绍,再“精缩”20篇俄国文学名篇,??对于如我,对俄罗斯文学仅知皮毛的读者,倒是一本不错的入门引导书。 在欧洲,俄罗斯的崛起,迟于西班牙,法国,英国的强国,俄罗斯文学也基本与此同步。俄罗斯的现代化之路,始于十八世纪初的彼得大帝。从1697年彼得化名遍访欧洲诸强(只避开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法国),寻求强国策开始,到十八世纪下半叶启蒙时代的伊卡捷琳娜大帝,100年不到,俄国已成欧洲超级大国之一。?接下来的于十九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年代,俄文学的大师级人物几乎集中于此, 像书中所选的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柯夫,一时群星闪烁,几乎独步欧洲。二十世纪前段,俄罗斯文学也有少量名作,但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斯大林独权,俄罗斯文学万马齐喑,连高尔基都成了“奉旨写文”的政客之辈,俄罗斯文学最可贵的现实主义和反思在严格的现实中荡然无存。这确实是令人深思的。随着苏联解体,珀斯捷尔纳克(《日瓦格医生》)和索尔仁尼琴(《伊凡 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才又重新赢得人们的尊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