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精品·陈先奎教授考研思想政治系列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先奎 编  页数:138  

内容概要

  《思想政治理论100题大串讲》依据最新考研大纲,结合时政热点,串讲五部分知识之精华,精准预测重点分析题。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知识点串讲和重点分析题预测,其中要点大串讲部分,主要梳理各章结构,使其结构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考生宏观掌握考研政治考点分布。考题预测部分,每题的提问方式和角度严格参考和努力模拟近三年的考研政治真题,参考答案从解题思路和答案要点两方面进行解答梳理。

作者简介

 陈先奎,江苏宜兴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学院教授,15年来一直从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全国最早从事邓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实力派学者。
  陈先奎老师是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素养的考研政治辅导领军人物,多年担任国家考研政治阅卷组成员,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其多年来对考研政治命题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惊人预测,秘密都在于、也只在于深厚的学术和专业功底,以及对有关政治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现实结合点的深刻把握。陈老师授课风趣幽默且重点突出,被广大考生誉为考研“毛中特辅导第一人”。
  2011年起,陈先奎教授致力于打造更优质的考研政治辅导图书,从而奉献给广大考研学子。考研辅导界,“金色旋风”已然来袭(陈先奎教授自2011年起,以金黄色作为封面主色,故称“金色旋风系列图书”)。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点串讲】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般多选题)。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重点多选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重点多选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3)唯物主义的发展及形态的特点(一般多选题):  ①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属于旧唯物主义。  ③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只是直观地看待世界,抹煞了意识的能动性。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首次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一般单选题)。  ⑤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处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世界客观性的辩证关系,是唯一严密、科学的唯物主义体系。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特点(一般多选题)。  ①主观唯心主义者往往把世界的本原和发展动力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精神要素。  ②客观唯心主义者则往往把世界的本原和发展动力归结为人类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力量。  ③主观唯心主义所夸大的力量是人类社会之中存在的某种精神性力量。  ④客观唯心主义所夸大的精神性力量是人类社会本身不存在的,而是被设想为在人类社会之外或者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神秘精神力量。  (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特点  ①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②一元论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③二元论都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④二元论最终往往会把物质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归结为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因而最终会倒向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特点(一般多选题)。  ①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辩证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成为唯一能动的唯物主义。  ②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唯一彻底的唯物主义。  ③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一般单选题)。  ④其创立在内容上实现的两大统一是(一般多选题):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范畴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重点单选题),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重点多选题)。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重点单选题)。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意识的起源与本质(一般多选题)。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③意识从其本质来看(重点单选题)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④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第一,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二,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一般多选题)。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重点方法论分析题)。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点单选题)。  (4)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重点多选题)。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重点单选题),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分析题)。  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内在意识的关系(重点单选题)。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主张“道法自然”,以自然为规律。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3)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统筹兼顾和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3)根据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分析福山鼓吹的“历史终结论”在哲学错在哪里?(重点分析题)。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一般单选题),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重点单选题),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在方法论上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而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妄下结论(一般分析题)。美国的福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就断言“历史的终结”,在哲学上就是缺乏过程的观点。苏东剧变所表现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进性,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普通规律,把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主义一时遭受的挫折当作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论,注定是要破产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重点多选题):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重点分析题)  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重点单选题)。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提现了(重点单选题)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②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应。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重点多选题)。  ③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为概念辩证法。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①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一般单选题)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一般单选题)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②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综合(重点选择题)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重点单选题),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  ③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重点单选题)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重点单选题)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重点单选题)。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逻辑是指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和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3)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重点分析题)。  (1)历史决定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历史决定论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重点单选题)。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重点单选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重点单选题),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正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重点单选题)。  (2)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主体选择性的前提。虽然社会历史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能够主动地、能动地选择具体的发展道路,但是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可能性空间又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所决定的。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但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必然性面前,社会历史主体仍然可以发挥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由于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总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既有实践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决定性,又有主体的主观性、选择性、能动性,是主观和客观、必然和偶然、决定性与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3)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  ①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②取决于交往。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在国家交往中可以从处于先进社会形态的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抉择。  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确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  (4)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或共性,从低到高大体上都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这种共性就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同时社会形态的发展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在:  ①有些国家和民族在先进国家或民族的带动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而直接进入到更高的社会形态。  ②有些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停滞或者复辟倒退。  ③社会形态也不完全是纯粹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可以相互渗透。如有些国家和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形态可能属于过渡形态,是由多种社会形态渗透交织而形成的。如我国近代社会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当然,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如虽然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如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事实,既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统一性,又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显示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一般来说,不同民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本民族的特点、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来选择、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中国越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新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  (5)马克思主义不是单一、唯一、消极的经济决定论。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单一的经济决定论,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为积极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简单地视为经济的机械反映,离开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严重歪曲,一是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二是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三是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分析题预测】  预测题1:矛盾同一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解题思路】  (1)矛盾同一性的科学内涵。  (2)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5)矛盾同一性的现实运用。  (6)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矛盾统一性的“和合”、“中庸”之道。  【答案要点】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到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②斗争性又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3)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中美合作”),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中美对立与竞争,美国遏制中国)。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只看见全球化相互作为,一味屈从美国的主张,鼓吹什么中美两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是错误的,美国不承认世界多样性,要以美国面貌改造世界,搞思想文化霸权专制,也错在这里。)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化,而且导致思想、文化和政治上的专制与霸权。就方法论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把西方价值观绝对化,夸大为世界唯一的普世价值,完全否认事物存在发展的差别性、多样性、丰富性和相对独立性,在哲学上就是一种强调绝对同一的错误。教条主义“削足适履”是思想教条的“绝对同一性”,完全否认时间、地点、条件的相对性及其矛盾特殊性,犯的也是“绝对同一性”的哲学错误。  ②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包括对美国外交上“斗而不破”的方针,就是成功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从同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对于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使事物向着有利于进步的方向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条件下谋求“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在领土与主权争端中搞“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等,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动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突出共同点,用淡化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激化矛盾的“斗争哲学”,搞成你死我活的“零和冲突”或者“两败俱伤”。但是事物的质变与飞跃,靠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只有在矛盾斗争中才能突破旧事物、旧秩序的保守束缚和发展局限。所以,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一种是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夸大斗争性,否定同一性搞斗争哲学;另一种是否定斗争与差别,把同一性夸大为抽象的绝对的同一,或者搞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或者搞思想或意识形态专制,强调用一个价值观改造世界,否定文明多样性与思想观念多样化。  (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和谐的辩证法,“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等矛盾观曾对欧洲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产生过深远影响。马克思说:“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有共同之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和谐统一的矛盾观和“和合”、“中庸”之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对于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家庭的和睦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总之,矛盾同一性原理在方法论上强调:第一,换位思考;第二,差别思考,承认多样性思维;第三逆向思维;第四,又联合又斗争,斗争时有理有利有节;第五,互利共赢;第六,求同存异,又认识和处理好差异。  预测题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解题思路】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之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在:  ①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  ②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由于事物中所包含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不同,因而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过程,根本矛盾是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规定过程的基本性质的矛盾。由于根本矛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激化,被它所规定和影响的其他矛盾,有些激化了,有些暂时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发生了,因此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显出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都包含着各自的特殊矛盾。  ③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④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②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白马非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③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矛盾的共性和特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尊重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殊问题与特殊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  预测题3: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解题思路】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的概念。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量”的概念。  (3)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及其方法论意义。  (4)度是质与量的统一。  【答案要点】  (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2)①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②认识量的意义:第一,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第二,只有正确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3)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出,实践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办事情、想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有量的要求,又要“好字优先”,质量第一,抓质量、讲效益,不能做心中无数的“马大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做不好工作;不能不讲质量,“滥竽充数”,更不能搞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4)质变量变在方法论上还要求一方面改良求稳,反对革命动荡,另一方面要求踏实务实,点滴努力的求实工作,细节工作,把远大理想和求实务实注意细节结合起来。  (5)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存在的数量界线,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过犹不及”、“斗而不破”,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同时防止“过”或“不及”,包括强调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有分寸,运动要注意“极限”,气体要注意“燃点”,讲话要把握“火候”等,都是强调“度”的方法。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度本身有一定的变化空间和延展时间,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展变化。  预测题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解题思路】  (1)辩证否定观。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3)辩证否定观是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  【答案要点】  (1)辩证否定观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①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代表否定方面的新生事物是旧事物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新生事物对于旧事物来说,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即所谓“容不得又离不得”。  ②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是适应了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应运而生的,所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是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③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生长的,它吸取了旧事物的优点,又克服了它的缺点,并增加了旧事物所容纳不了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④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由于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产生的,它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遇到旧事物的抵抗,因此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它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发展必然性、上升性的体现。但是它的成长过程又是异常艰难曲折的,有时还会出现暂时的复辟、倒退,这是上升运动中曲折性的表现。那种一遇到曲折,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的态度,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态度。  (2)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必须“一分为二”,必须有逆向思维,在成绩面前发现“问题”,在“危”中看到“机”,在“没有退路”时善于找到出路,在死亡中看到“新生”等,就是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  ②但是又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  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要正确认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和拒绝。  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重点分析题原理)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预测题5: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解题思路】  (1)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2)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1)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都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从横向讲,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都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从纵向讲,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过程和阶段,都有其特殊性。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2)矛盾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实践工作中要有两点论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而且要有主次的区别,看到什么东西是主流和主要方面,不能搞“一点论”。但是“两点论”中又有“重点论”,不是平分秋色,不是无原则地搞平衡和妥协,而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找关键环节,把握要害问题,搞好中心工作,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局;同时又要统筹兼顾,通过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的处理,为抓住主要矛盾创造环境条件,相互促进。  预测题6: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解题思路】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答案要点】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第一,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偶然作为科研的机遇,把握有利于发展的机遇,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掌握“危机”概念中的辩证法;第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我们要以必然性为基础,既防患于未然,又要加强危机管理,在偶然事件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和科学态度,把新出现的偶然事物当作科学研究的入门向导,深入研究其中的必然性,科学创新往往由偶然引起。  ……

编辑推荐

  《思想政治理论100题大串讲》是在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和《思想政治理论考前大串讲》两本书合二为一,既串讲了重点选择题,又概括了重点分析题,是串讲或者是冲刺阶段最好的考研辅导资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家精品·陈先奎教授考研思想政治系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大串讲与100题结合,好书
  •   这本书薄,但是内容较详细,和陈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有知识串讲和题目分析
  •   这个串讲讲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方便理解。
  •   不知道是不是改版的原因感觉没有2012版的题量多呢?
  •   书本的结构很合理,知识点很全,利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复习备考。
  •   没货 当当给自动退款了
  •   光盘裂了,就这样
  •   粗略看看,里面内容比较全,而且很简练,可以较为快速的了解整体大纲内容。
  •   题目比较有质量的。而且纸质很好
  •   据说讲的详细,透彻。
  •   不错啊!很喜欢
  •   赶快看,来不及了
  •   图书对政治理论的总结很到位,适合背诵。很不错的书,力荐大家!
  •   部分纸张有点泛黄
  •   帮朋友买的,老师推荐的
  •   内容可以,就是有些褶皱
  •   预测里边有80多道大题 感觉不怎么靠谱 知识串讲的排版比不上11年的 有些杂乱
  •   整体太繁琐,没有重点,看起来很吃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