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锋派到先锋文化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建军  页数:338  
Tag标签:无  

前言

  后生写书先生作序,似乎天经地义。还记得自己本科尚未毕业,被简陋的《未来建筑师》创刊号刊出拙文,是罗小未先生为刊物作的序,一晃快三十年,可以为要出书的学生作序了,只是可惜自己媳妇还没有熬成婆,还顿有些感慨:又因为不是搞理论的,作这样的序会有很多问题。之所以在这个可作可不作的取舍中选择写序,是因为觉得教师于理论总还沾得上一点边,也可以说一些话的:再者,承上启下也需要理论以外的声音。有趣之处在于:曾经的老师早就开始走上基于新知体系的建筑数字化无归之路,曾经的学生李建军先生却一头扎入我们称之为建筑理论的思想脉系整理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三五年。滑稽吗?我倒觉得一点儿也不!  从建筑理论过往的历史来看,主要是围绕美学这面大旗来展开的,哪怕非审美倾向甚或丑陋观,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处于这面旗子的阴影之下,所谓“丑美”是也。可以说在建筑领域,美学并不是孕育于建筑理论的语境,倒是反过来让建筑的理论脱胎于美学语境。这个道理也只能来自于建筑的艺术属性,即便是其他什么属性若要有一些作为也必得给出一些美学的说法,否则建筑之理是不可以被论下去的。故而长期以来,美学一直是我们观察、评判既有建筑的标准,甚至也是创造新建筑的起点。对于美学标准的把握从来是建筑界的风向标。换言之,谁建立起了有关美学的新标准,谁也就抓住了关于建筑潮流的先机,从本书中所描述的近代、现当代建筑的沿革,就能够很好地看清美学这面大旗是如何被撑起、拥护、继承、转换、伪装、拉扯、损毁、重塑甚至遗弃,交错掩映,循环往复。  建筑主流的美学观是狭隘的,是建立在视觉形态基础之上的。何以见得7借用书中某处语法来表述:形态是建筑问题,而非建筑是形态问题。何况我们在理论批评与创作操作之间还总要混淆,拿评论去指导创作并无裨益,有时候伤害还蛮大的,它们各司其职才能相得益彰。

内容概要

本书沿着建筑自律性建构和它作为都市组织镜像的辩证关系出发,分析了建筑先锋派发展至今的三个阶段,论述了三个当代建筑先锋主义美学的显著特点:其一,建立在非欧几何基础上的美学大厦;其二,数字化操作,使建筑从原来的功能或空间关系组合改变为探讨“生成”问题——或者说,从构造走向生成:其三,建筑定义极其泛化,而有关“整合”的思想突破了过去倾向于元素分解的做法。因此,本书沿着批判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遵照门罗实验美学的三个美学范畴,即审美形态、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对当代建筑先锋主义美学做出了现象之后的批判性解读。或许,本书得到的最为关键的结论就是先锋主义建筑从分解向生成与整合的转向。最后,本书总结了建筑先锋主义美学的批判性、实验性与先锋性的审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美学批判性使建筑美学得以发展,从而来建构建筑先锋t派研究视角的美学评价新体系,可以用这种先锋主义的美学批判性来反观中国当前的建筑先锋实验。

书籍目录

绪论第1章  先锋派、先锋主义与先锋文化  1.1  先锋派的概念  002    1.1.1  作为政治与军事用语的先锋派的概念及泛化  002    1.1.2  文学先锋派的诞生004    1.1.3  革命建筑师——建筑先锋派的先驱者  006    1.1.4  先锋派与现代性概念  008  1.2  建筑先锋派的谱系——从先锋主义到先锋文化009    1.2.1  建筑先锋派发展至今的三个阶段  009    1.2.2  国内外建筑先锋派研究的谱系  013  1.3  建筑先锋派研究的意义  019  1.4  建筑先锋派研究的美学批判视野  020    1.4.1  美学批判作为切入点研究先锋派建筑的意义  020    1.4.2  20世纪以来美学发展的脉络  021    1.4.3  当代美学研究的新动向  024    1.4.4  本书建筑先锋派美学研究的哲学立场及研究范畴  026    第1篇  建筑先锋派的谱系第2章  历史上的建筑先锋派与理性主义美学  2.1  20世纪初的美学思想背景  032  2.2  艺术先锋派的先驱者  035    2.2.1  欧洲先锋派的源泉——未来主义  036    2.2.2  破坏即创造——达达主义的先锋派逻辑  041    2.2.3  无意识与非理性——超现实主义  045    2.2.4  几何抽象的构成主义  047  2.3  表现主义、构成主义与理性主义建筑——三种历史先锋主义建筑  049  2.4  理性主义对表现主义的克服——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  055    2.4.1  理性主义建筑美学及其传统055    2.4.2  美学范式一:标准化与合理化  058    2.4.3  美学范式二:纯粹主义  062    2.4.4  美学范式三:机器美学  063    2.4.5  功能主义美学的批判与反思067第3章  反思与批判的先锋主义——后先锋派开启的现代性批判  3.1  理性主义批判的美学与社会学语境  069  3.2  “后先锋派”术语的谱系  074    3.2.1  作为“后先锋”术语的泛化  074    3.2.2  后现代概念被用于建筑学077    3.2.3  艺术中的后先锋派——意大利的超先锋  078    3.2.4  社会学语境:后工业社会与后现代社会  080    3.2.5  后先锋派哲学及立场  081  3.3  过渡时期的先锋派——建筑乌托邦学派的社会批判  083  3.4  四种建筑后先锋主义美学范式092    3.4.1  范式之一——反纯粹主义的多元美学  092    3.4.2  范式之二——波普美学的精英文化批判094    3.4.3  范式之三——后先锋派的历史主义与文脉主义倾向    100    3.4.4  范式之四——后先锋派的手法主义建筑  102  3.5  “后先锋主义”美学的批判  103第4章  反思与批判的先锋主义——解构主义批判与重构  4.1  批判与重构——解构主义及其美学语境  109    4.1.1  审美批判语境下的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  109  4.2  分解——艺术先锋派的解构传统  112  4.3  解构主义建筑的三种范式  114    4.3.1  解构主义批判的先行者——“68一代”  114    4.3.2  范式之一——解构思想的建筑化实验  117    4.3.3  范式之二——历史先锋派美学实践的复兴  122    4.3.4  范式之三——非欧空间与形式的探索  129  4.4  解构的转向——走向褶皱建筑  133    第2篇  当代先锋主义建筑实验第5章  数字与信息语境下的当代泛先锋文化  5.1  从语言到图像——当代先锋文化的美学语境  144  5.2  经营与操作的先锋派——批判实用主义的泛先锋文化  149    5.2.1  经营与操作的先锋派  149    5.2.2  形象之后——批判实用主义的策略  152    5.2.3  艺术装饰化的极少主义建筑  157  5.3  当代建筑先锋主义实验的四种技术美学  160    5.3.1  程序美学  160    5.3.2  信息美学  163    5.3.3  环境伦理美学  166    5.3.4  基因形态美学  168  5.4  结论:走向生成与整合  170第6章  拓扑与分形——当代先锋主义的建筑非欧几何实验  6.1  欧几里德几何体系下的建筑美学  173  6.2  从欧氏几何到非欧几何的转变  176    6.2.1  新几何,新世界——非欧几何与历史先锋派艺术中的非欧空间  176    6.2.2  当代先锋派对空间奇异性的探索  179  6.3  生成与转换——当代先锋主义建筑的拓扑几何实验  181    6.3.1  拓扑几何的概念与谱系  181    6.3.2  褶皱、纽结与流形——拓扑几何研究的重要命题  186    6.3.3  拓扑建筑、拓扑景观、拓扑城市与拓扑地理  190  6.4  拓扑学思想的建筑美学新范式——褶皱美学  200  6.5  混沌与秩序——当代先锋主义建筑的分形几何实验  204    6.5.1  混沌之美——分形几何的概念  204    6.5.2  分形建筑、分形景观、分形城市——分形美学  208第7章  数字生成——当代先锋派的数字美学  7.1  从图表到模型——三维数字虚拟引发的当代建筑实验  213    7.1.1  当今数字建筑的6种范式  213    7.1.2  从图解到模型——数字建筑的形式生成与拓扑优化  217  7.2  从文件到工厂——当代先锋主义建筑的可变性生产与加工  223  7.3数字生成——计算机算法的建筑  228    7.3.1  建筑的参数化设计  228    7.3.2  程序生成建筑  228    7.3.3  遗传算法建筑  230    7.3.4  液态建筑与液态城市  233    7.3.5  柔软构成主义建筑  239  7.4  当今数字先锋派的数字生成美学——解构主义及其美学语境  241第8章  泛化与整合——作为都市组织的当代先锋主义建筑  8.1  整合——从目标物体迈向景观地理  245    8.1.1  媒介综合体——建筑定义的泛化  247    8.1.2  功能混杂体——反类型学的建筑  250    8.1.3  城市综合体——建筑与基础设施的结合  255    8.1.4  景观地理体——作为“人工自然”的建筑  2588.2  结论:异质与整合的美学——当今先锋派的都市实验  269    第3篇  当代先锋主义建筑审美心理及审美价值观念第9章  当代建筑先锋主义的美学新范式  9.1  非标与变形——反包豪斯主义的建筑美学  272  9.2  生成与整合——反片断化的建筑美学  277  9.3  批混杂与异质——反纯粹主义的差异生成机制  279  9.4  运动与张力——当代先锋主义建筑中的象征与表现  282  9.5  互动性体验——运动与感知  286  9.6  自然形态与流线型——当代新先锋主义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288  9.7  表征与隐喻——学科交叉的影响294第10章  当代先锋主义建筑的审美心理及审美价值观念  10.1  陌生化与惊异——先锋派“震惊”的美学效果  299  10.2  侵入与破坏——先锋主义的创新与反陈腐化  301  10.3  永恒的瓦解——先锋派的时间意识  303  10.4  反崇高的美学  307    10.4.1  作为崇高的美学命题  307    10.4.2  从崇高到体验  308  10.5  先锋主义建筑的美学价值观——批判性、实验性与先锋性  310    10.5.1  先锋主义美学的批判性310    10.5.2  先锋主义美学的先锋性或前卫性  315    10.5.3  先锋主义美学的实验性  31611  结言:走向批判之理性主义的先锋文化  32112  参考文献  32313  人名及关键词中文西译32814  图片来源  33415  后记  337

章节摘录

  国著名建筑学者柯林·罗讲过一个故事:现代建筑穿过大西洋;但它的肉体与道德或者它的形式与意识形态开始分离;意识形态或留在了欧洲,或落入了大西洋冰冷的海水某处;而形式成功抵达美国,并成为美国集体风格;战后美国这种形式主义建筑成为“国际式”风格(1932年希区柯克和约翰逊开创了“国际式风格”这一术语),并被当做“真正的现代”贩卖到了全世界。⑥  柯林·罗描述的这种现代建筑传播的过程贯穿了建筑先锋派发展至今的三个阶段:历史先锋派阶段、理性主义反思与批判的先锋派阶段以及操作主义的泛先锋文化的阶段。  从先锋派萌芽,到迎来第一个先锋时代,已经是一个世纪之后的事了。一个先锋时代,应该是先锋思潮的极大涌现和先锋实验的广泛开展并形成社会共识,这在20世纪初成为重要意识。此时的建筑先锋派仍从属于先锋艺术团体之中,到1909年未来主义先锋派的展现,成为第一个先锋时代到来的标志。这个时期与之后的后现代先锋派相较,被史学者称为“历史先锋派”。历史先锋派坚信乐观生活和改造社会的可能性,由此也产生了他们批判现存秩序的激进性。事实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伴随着新客观主义对表现主义的抑制和机器美学的提出,狭义的建筑先锋派最终发展成为理性主义的更广义的建筑先锋派——现代主义建筑(又称国际式、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建筑)。这就是建筑先锋派发展至今的第一个阶段:建筑的历史先锋派阶段。“机器美学”成为这一阶段最广为接受的美学范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和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迫使人们开始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阶段。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到后结构主义,无不对现代主义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进行了深刻洞达的反省、颠覆与批判。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也都是这一批判主旋律下的派生物。一方面,激进科学运动(radic Nsc’lericerrlover Ⅵent)从关注科学的好处突然间变得注意起科学的破坏性方面了。科学中性的观点成为捍卫科学的主导思想。另一方面,对大众文化的注意使人们意识到了在历史先锋派之外还存在一个后先锋主义的视野。  弗里德雷克·詹姆逊认为对应当前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商品化的思想渗透到各个文化领域,模糊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同时,由于现代传媒和数字虚拟的广泛应用,模仿与复制也广泛流行。与这两种情况相关,人们开始产生一种怀旧情绪,出现了怀旧文化。后现代主义一方面采取反美学的立场,使城市建筑变成了“碎片”,失去了整体性i另一方面,它又在局部上模仿过去的各种风格,在美学、空间和意识形态上都构成某种约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先锋派到先锋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该书有很宽广的知识背景,对先锋建筑美学作出了细致、深入的探讨,且图文并茂,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趣味与生动,这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修改基础上完成的书,可以看作著者青春才气与学术历练的结晶,值得品读,是一本充满学术创见,积淀深厚,才华横溢的优秀之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