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理论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曹杰勇  页数:3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90年代新城市主义理论引入到了中国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低碳城市的理念被广泛提倡,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与其不谋而合。《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正契合时代背景,通过崭新的视角从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及现实背景谈起,并从地理、生态、社会、交通、形态等五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希望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理论核心理念的研究同时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入地域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一些符合我国特点的城市发展策略,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可供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等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科研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本书由曹杰勇著。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本书研究的背景
1.1.1 城市发展的现状
1.1.2 美国新城市主义的提出
1.1.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 重要概念的界定
1.2.1 城市发展模式
1.2.2 郊区、郊区化与城市蔓延
1.2.3 城市设计与新城市主义
1.2.4 地域主义
1.3 本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2 新城市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溯源
2.1 新城市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概况
2.1.1 新城市主义的产生——一场反现代主义运动
2.1.2 新城市主义大会——从CIAM到CNU
2.1.3 新城市主义宪章——从《雅典宪章》到《新城市主义宪章》
2.1.4 新城市主义的发展
2.2 新城市主义的现实背景——美国的城市发展模式
2.2.1 美国城市发展历程
2.2.2 美国的城市问题
2.2.3 美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
2.2.4 郊区化的经济学解释
2.3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背景
2.3.1 对现代主义的反思
2.3.2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发展的必然
2.4 小结
3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
3.1 从郊区化到区域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地理维度
3.1.1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论
3.1.2 城市发展的区域论的意义
3.2 从蔓延到紧凑——新城市主义的生态维度
3.2.1 新城市主义的紧凑城市理念
3.2.2 紧凑城市的生态学意义
3.3 从社会隔离到“邻里”回归——新城市主义的社会维度(1)
3.3.1 新城市主义的新邻里理念
3.3.2 新邻里理念的社会学意义
3.4 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混合——新城市主义的社会维度(2)
3.4.1 新城市主义的多功能混合理念
3.4.2 多功能混合的社会学意义
3.5 从私人汽车到公共交通——新城市主义的交通维度
3.5.1 新城市主义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
3.5.2 TOD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3.6 从现代主义到传统城市回归——新城市主义的形态维度
3.6.1 新城市主义的形态维度
3.6.2 新城市主义城市形态观的场所意义
3.7 小结
4 对新城市主义的价值评判
4.1 新城市主义的价值特征
4.1.1 价值的含义
4.1.2 对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理论从破到立
4.1.3 探索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新体系
4.2 对新城市主义的质疑与挑战
4.2.1 对于新城市主义理念上的批评
4.2.2 与美国城市发展现实的冲突
4.3 新城市主义的前景
4.3.1 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
4.3.2 新城市主义面对地域主义的挑战
4.4 小结
5 新城市主义的中国语境
5.1 我国城市发展的历程
5.1.1 我国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1840年前)
5.1.2 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模式(1840—1949年)
5.1.3 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1949—1978年)
5.1.4 我国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1978年后)
5.2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倾向
5.2.1 城市高速发展过程——“现代主义化”倾向
5.2.2 交通现代化过程——汽车城市倾向
5.2.3 加速城市化过程——郊区化倾向
5.2.4 提高居住水平过程——商业化资本倾向
5.3 我国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背景
5.3.1 我国城市化的特殊背景
5.3.2社会制度的变革
5.3.3 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5.3.4 居住及政策变革
5.3.5 社会结构特征与居住观念的变革
5.4 小结
6 新城市主义的中国视角
6.1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影响
6.1.1 具有“新城市主义”特征的实践案例
6.1.2 商业化的“新城市主义”
6.2 借鉴新城市主义——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
6.2.1 城市宏观发展策略——区域协调发展
6.2.2 城市中观发展策略——内部结构的调整
6.2.3 城市微观发展策略——以人为核心的理念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城市主义宪章
附录二 新城市主义宪章奖部分作品

章节摘录

  2)郊区化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步伐较快,很早就出现了大都市的郊区化现象,因此对于郊区化的研究较为充分。我国的郊区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是介绍和总结西方郊区化现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城市的郊区化现象发展迅速,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中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的差别,郊区化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以美罔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认为郊区化(Suburhanization)是指人口、就业岗位、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从大城市中心向原农业生产地带一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是整个城市化中的一个阶段,其结果往往导致中心城区的停滞和衰退。①美国《韦伯斯特在线词典》把郊区化定义为“创造郊区”或“把郊区的特征赋予一个地方”。奥利佛.吉勒姆将郊区化定义为郊区发展模式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扩散,即城市化的蔓延形式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扩散。②A.Downs把郊区化定义为“中心城市以外地区人口的增长”,并不涉及土地开发的形态。孙群朗在《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中写到:郊区化是城市人口、社会机构、经济活动、文化娱乐乃至政治影响力向城市外围地区所作的一种离心运动,是集中前提下的分散,而不是绝对的分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产物。③即西方的“郊区化”除了指城市向农业地带扩展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其导致的中心城的停滞和衰退。  日本地理志研究所编写的《地理学词典》中,将郊区化定义为:郊区化是指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受到城市膨胀的影响,向城市性因素和农村性因素相互混合的近郊地域变化的过程。市中心和建成区的住宅、工厂、学校和办公楼等城市设施外迁及农地转变成住宅地,构成景观上的郊区化;向中心市区通勤者的增加和购物地发生变化等,构成功能上的郊区化。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标志着城市由聚集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④  我国学者柴彦威在介绍国外郊区化研究成果时,提出了广义郊区化和狭义郊区化的概念。广义郊区化指只要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和职能向城市郊区迁移就是郊区化,它不涉及中心城区是否停滞或衰退。相对城市中心部的立体的、集中的城市化而言,广义上的郊区化是平面的、分散的城市形态。这种郊区化是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普遍现象。而狭义郊区化的概念是,只有中心城的人口和城市功能外迁引起的郊区化,并且这种郊区化导致了中心城的停滞或者衰退,才能是真正严格意义的郊区化,也可称为离心郊区化。狭义的郊区化的代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家,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城市主义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借鉴新城市主义理论,有利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城市内部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从微观、中观、宏观的层面更好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   书没有塑料封皮,封面保存的不是很好,感觉不像是新书,内容就不做评价了,只能说跟自己的期望有点差距~让我有点不大想在这继续买书了。。。
  •   缺货为啥还显示有货????????????????逗人玩儿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