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礼仪·文化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阮朝辉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阮朝辉  页数:294  

前言

笔者自1995年伊始,先后从事中专、中师、大专院校的“口才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4年至今一直从事本科院校“口才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口才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个单纯的口语技能训练的问题,而是一个与礼仪学和文化学联系极为紧密,且互为补充的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讲授口才训练,必须联系礼仪规范,研究口语能力的提高,必然涉及文化学、语言学、礼仪学以及哲学的相关知识,这也让笔者广泛涉猎于礼仪学和文化学的相关领域。在本科的“口才学”教学中,截至目前都还没有一本《口才礼仪学》或《礼仪口才学》的教材或专著出版。高等院校中的“口才学”和“礼仪学”是独立成两门课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口才学”的课程中讲了口语训练应该遵循的基本礼仪规范后,教师在“礼仪学”课程中也要讲口语训练的礼仪规范。随着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实践实训课程的文件出台,使得本人倍感有写一部《口才礼仪学》或《礼仪口才学》教材的必要。 研究口才和礼仪的关系是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两者各自已有的研究领域的,必须找到一条途径,使原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口才和礼仪重新回蓟它们的本位。笔者在研究相关文献后认为,其实口才和礼仪都是文化的下位概念,又由于该研究在目前还只是初始研究,还不能冠以“××学”或“××论”,因此,笔者就把本书的书名定为《口才·礼仪·文化》。

内容概要

  在本科的“口才学”教学中,截至目前都还没有一本《口才礼仪学》或《礼仪口才学》的教材或专著出版。高等院校中的“口才学”和“礼仪学”是独立成两门课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口才学”的课程中讲了口语训练应该遵循的基本礼仪规范后,教师在“礼仪学”课程中也要讲口语训练的礼仪规范。随着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实践实训课程的文件出台,使得本人倍感有写一部《口才礼仪学》或《礼仪口才学》教材的必要。  研究口才和礼仪的关系是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两者各自已有的研究领域的,必须找到一条途径,使原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口才和礼仪重新回蓟它们的本位。笔者在研究相关文献后认为,其实口才和礼仪都是文化的下位概念,又由于该研究在目前还只是初始研究,还不能冠以“××学”或“××论”,因此,笔者就把本书的书名定为《口才·礼仪·文化》。

书籍目录

绪论——社交口头语言的内在构成模式第一章 文化与口才、礼仪第二章 礼仪的文化生成第三章 仪表礼仪与文化第四章 态势语与礼仪、文化第五章 社交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一节 拜访的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二节 接待的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三节 谈话口才、礼仪与文化第四节 电话口才、礼仪与文化第六章 演讲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七章 辩论口才、礼仪与文化第八章 谈判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一节 谈判的文化内涵及基本礼仪规范第二节 谈判过程中的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九章 求职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一节 求职口才、礼仪的文化内涵第二节 面试口才、礼仪与文化第十章 教师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一节 教师的课堂礼仪与文化第二节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态势语第三节 教师校园课外口才、礼仪与文化第十一章 司法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一节 司法谈话的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二节 司法查问的口才、礼仪与文化第三节 法庭辩论的口才、礼仪与文化第四节 司法宣读的口才、礼仪与文化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文化与口才、礼仪自清末以来,我国研究、讨论文化问题的人很多,也曾形成过几次大的学术争论,可是对“文化”从来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时至今日,学术界对文化内涵的界定已有百余种,不仅国内众说纷纭,国际文化学者也莫衷一是。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非常广博的概念,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化存在。正如托马斯(Thomas)所说:“文化是任何一群人之物质的社会价值,无论野蛮人或文明人都有文化。”①文化的内涵在汉语言中,“文化”作为一个词出现可追溯到汉魏时代。刘向《说苑.指武篇》:“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谓文治教化也;(Culture)人类社会由野蛮而至文明,其努力所得之成绩,表现于各方面者,为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其综合体,则谓之文化。而《哲学大辞典》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在我国古籍中,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科学发明的程度、生产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及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在社会的普及状况,是衡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狭义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又用以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用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和民族性。“文化”一词的德文是kultur,英文是culture,在词源上,都是由拉丁文cultura转化而来的。拉丁文cultura的原义本兼有神明拜祭、土地耕作、动植物培养以及精神修养等含义。西方把“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加以研究,“迄乎晚近,斯宾格勒(Spengler)、素罗金(Sorokin)等兴起”①。但一般公认的文化学的集大成者是泰勒。后世许多学者在对泰勒的“文化”定义的批判继承上,根据各自的立场又各有所限定。所以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个定义能把文化的内涵说尽。克鲁伯和克罗孔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搜罗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学研究者对文化所下的不同定义,现转引l6种以供研究参考:④(1)泰勒(Tylor):“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的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2)克罗孔(Kluckhon):“当我们把一般的文化看做一个叙述的概念时,意即人类创造所累积起来的宝藏:书籍、绘画、建筑等。除此以外,还有我们适应人事和自然环境的知识、语言、风俗、成套的礼仪、伦理、宗教和道德,都在文化的范围之内。”(3)维斯勒(Wssler):“文化是一个社群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4)克罗孔和凯利:“所谓文化乃历史里为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切设计。这一切设计,有些是显明的,有些是隐含的;有些是合理智的,有些是反理的,也有些是非理的。这些设计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的行为之潜在的指导。”(5)洛维(Lowie):“我们所了解的文化,是一个人从他的社会所获得的事物之总和,这些事物包括信仰、风俗、艺术形式、食物习惯和手工业。这些事物并非由他自由的创造活动而来,而系由过去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所传递下来的。”(6)萨皮尔(Sapir):“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之任何由社会传衍而来的要素。”(7)梅德(Mead):“文化乃传统行为的全部丛结。这样的丛结为人类所发展,且为每一代继续不断学习着。”(8)雅各斯(Jacobs)和史特恩(Stern):“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系因人有文化。文化乃社会遗产。社会遗产不是借生物遗传的方式经由种质细胞递衍下来的,而是借独立于遗传方式递衍下来的。”(9)克鲁伯(Kroeber):“文化是人类在宇宙间特有的性质……文化同时是社会人的全部产品,而且也是影响社会与个人的巨大力量。”(10)史谟勒(Small):“文化是机械的、心灵的和道德的技术之全部整备。在某一时期,人用这些技术来达到他们的目标。文化系由人借以增进其个人或社会目标的方法构成的。”(11)潘伦齐阿(Panunzio):“文化是一种创造型模的秩序。文化也是概念系统与效用、组织、技巧和工具之复合的全体。人类借着这复合的全体,可以处理物理的、生物的以及人性的因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12)福尔特(C.S.Ford"):“简单地说,文化是由学习得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构成的”(13)戴维斯(Davis)和达拉德(Dollard):。群体与群体间之所以有差异,是因各有不同的文化,各有不同的社会遗产。成年人的行为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他们的文化各不相同。人成长于不同的习惯与生活方式之中。人只好依照这些方式生活下去,因为此外他们别无选择。”(14)班纳特(Bennett)和杜明(Tumin):“文化是一切群体的行为模式,我们把这些行为模式叫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一切人群之可观察的特色。文化事实乃一切人所有。这一群体与那一群体各有不同的文化型模,这些不同的文化型模将任何社会与所有其他的社会分别开。”(15)克茨(Katz)和施恩克(Schanck):“文化之于社会,正犹之乎人的性格之于人的机体。文化包括一个社会中特殊建构的内容。文化是个人在特殊社会衬托里所遭遇的气氛。”(16)托马斯(Thomas):“文化是任何一群人之物质的社会价值,无论野蛮人或文明人都有文化。” 二、文化的特征韦政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具有独创性、悠久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观、家族本位、重德精神等十大特征。①韦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分析自有其独到的视角,但从归纳特点的用词而言,前后表述有待归纳一致。作为一种独立现象的文化而言,文化具有如下特征:(1)自明性。不论从广义文化的概念还是从狭义文化的概念来分析,文化都具有其自明性。这种自明性的体现不因外在的突然否定而改变,也不需要外在加以证明的存在,是一种不可能证伪的存在现象。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文化的生成、发展与体现。(2)价值中立性。文化如同知识,是价值绝对中立的。这是与文明内涵的本质区别。文明有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之别,但文化不具有质的高低之分,只有历史长短之别,有悠久文化和新生文化、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分,任何民族和个人都有其自存自为的文化。也就是说,有文化价值的中立性存在,才有当前多元文化认定的存在。(3)差异性。文化因地域、民族、个体不同而具有差异性,不同地域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内容,即使在一个地域,也存在文化修养和文化认同的个体性差异。从狭义文化的内涵出发,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文化修养;从广义文化的内涵来说,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信仰、风俗等,不同的国家还有其独有的法律、法规等。(4)综合性。文化的综合性是从文化内涵的词源意义体现出来的,文化既包含人类的衣食住行,也包含人类的精神倾向。也就是说,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于文化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才能外化为人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倾向等。(5)传承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传承的,这与文化的价值中立性并不矛盾。任何一种文化都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传承和交流,如果没有传承和交流,就不可能界定文化是否存在,个体文化修养的提升与显现也只有通过传承和交流才能得以认定,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就只有这一个对象的存在,而无文化价值的存在。(6)发展性。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内容的扩展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承。经济的发展首先得力于文化的内在更新。在现代经济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繁荣是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 三、文化与礼仪的关系钱穆先生认为:“在西方人看来,文化与区域相连,各地的风俗和语言就标志着各种文化。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化是宇宙性的……要理解这一区别就必须理解‘礼’这个概念。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①这并不是说西方世界没有“礼”,而是说西方人注重于规则与习俗。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国际礼仪规则也在不断发展和革新,也在逐渐丰富着各国的文化内涵。

编辑推荐

《口才·礼仪·文化》为21世纪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素质教育类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口才·礼仪·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