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态论纲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作者:谢雪峰 等著  页数:175  

内容概要

  生态文明概念的正式提出,体现近年来社会和大众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也说明生态学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得到接受和重视。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它将自然界、社会的各种事物及人都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不可分割的生态链、生态位、生态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呈现出统一与背离、平衡与失衡的动态矛盾运动。将生态学思想和方法引入体育研究之中,或是将体育纳入生态学视野,都给传统的体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体育生态论纲》是将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等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体设计的一种尝试,而以下一些基本思考渗透于整个研究之中。

作者简介

  谢雪峰,男,湖北应城人,1950年出生。教育学博士,现任武汉体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亦被聘为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从1982年起一直任教于武汉体育学院,期间曾受国家教委派遣到原苏联中央体育学院(即现在的俄罗斯体育与旅游大学)访学和研究,在原华中理工大学(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攻读高等教育学而获博士学位。高校任教以来出版著作多部,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并获多项科研奖励。
  唐宏贵,男,湖北武汉市人,1950年出生。1974年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出版专著、教材9部(部分与人合作)。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2001、2006),被评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优秀会员”(1995)。
  张江南,男,58岁,教授,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外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信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播学会体育分会副主任。近年来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合著3本,译著3本。已完成7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成果5项。目前主持项目:国家级1项,省部级3项。
  雷选沛,1965年10月出生,湖北仙桃人。先后获得工商管理硕士、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经济)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北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任,武汉体育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出版《世界等待你》等著作多部;在《人民日报》、《武汉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等课题7项,曾获多项科研奖励。
  周昀,女,1973年5月生于湖北武汉。1990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馆学系,1994年7月进入武汉体育学院工作至今。其间主要从事文献资源建设,体育信息检索、关学与审美等课程教学,及《国外体育科学》杂志编辑工作。2000年与武汉体育学院张江南教授合作编著出版《体育信息概论》一书,2010年主编《体育信息检索》教材,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体育研究大视野
 第一节 体育生态研究面临的特殊矛盾
  一、体育生态研究的必要性
  二、体育的两重性与体育生态的两重性
  三、体育生态和其他生态的共性及体育生态的特性
 第二节 我国体育生态相关研究现状
  一、体育生态思想的萌芽
  二、体育生态环境的研究
  三、体育生态结构的探讨
  四、对体育系统功能及生态平衡的讨论与关注
  五、体育生态研究现状总体述评
 第三节 本书的方法论思考与分析框架
  一、方法论思考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体育生态环境论
 第一节 体育的自然环境
  一、自然生态环境的剖析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体育
 第二节 体育的社会环境
  一、政治环境对体育的作用
  二、经济环境对体育的作用
  三、社区环境对体育的作用
  四、学校环境对体育的作用
  五、家庭环境对体育的作用
 第三节 体育的人文环境
  一、文化环境与体育
  二、教育环境与体育
  三、心理环境与体育
  四、民族精神与体育
  五、社会风气与体育
  六、宗教信仰与体育
 第四节 体育的生活环境
  一、食物营养环境与体育
  二、卫生环境与体育
第三章 体育生态结构论
 第一节 体育的宏观生态与微观生态
  一、体育的宏观生态
  二、体育的微观生态
 第二节 人的年龄分期与体育的结构层次
  一、婴幼儿期体育生态结构
  二、儿童期体育生态结构
  三、少年期体育生态结构
  四、青壮年期体育生态结构
  五、中年期体育生态结构
  六、老年期体育生态结构
 第三节 体育生态的层次分析
  一、 体育的个体生态
  ……
第四章 体育生态功能论
第五章 体育生态原理论
第六章 体育生态规律论
第七章 体育生态行为论
第八章 体育生态发展论
余论:走向体育生态学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体育是人体运动的一种形式以及以人体运动形式为核心所组成的特有社会活动,它既具有自然厨陸又具有社会属性。先看体育这种人体活动的自然属性。首先应指出,它与其它动物的运动具有许多相似性,比如奔跑跳跃、游泳、攀爬等等,与自然界的动物一样,会受到同样的物理学规律的制约,因此具有自然性。进一步探究,这种自然性还可从人体性和人类性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体育的人体性即这种属性它对每一个运动的人体都可单独发生作用,每一个人体都可以是体育运动的主体,只不过因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因素的不同而出现个体差异。从体育的人类性方面来看,既包含自然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在内,我们首先考察其自然性。其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只要是人,其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自然规律,如果有不同,那也是人体的不同,不表明对人类有偏差。换言之,人类的某些群体和集团,在体育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而群体差异则服从于人类学规律,取决于某些种族和民族特征。体育科学的发展,也证明了体育的人体性和人类性是并存的。比如在体育研究领域及体育科学中,有一系列的人体科学的不同学科,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等,它们主要是人体运动条件下的相关生物学研究成果;同时体育科学序列中也有相应的人类学研究,比如运动人类体质学、运动人类考古学、运动人类工程学、体育人类学等等。体育的人体性使得体育的本质意义具有反身性,即体育运动由具体的人体发生,反过来又促进运动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因而健身健心功能是体育的本体性功能。这一功能是体育的人体性赋予的,它不可能直接迁移到其他不从事这一运动的个体。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理念——“重在参与”,就正好揭示了体育的真谛,不参与是不能受益的。人类生态学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每个孤立的个人与生物圈关系的总和,而是人类视角之下的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它已演变为智能圈。而体育的人类性给我们提供的价值在于:体育生态所展示的是从事运动的人与自然的理性协调,它也不是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体育群体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体育智能圈的全景而不只是单个的碎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气象组织曾将1996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定为“气象为体育服务”,说明自然与体育智能圈的关系受到普遍的重视。

编辑推荐

《体育生态论纲》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体育生态论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