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文学新论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章罗生  页数:720  

内容概要

  论著以新时期以来30多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整个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从宏观上多层次、多角度地论述了有关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建构、发展规律、流派团体与代表作家等。其中上编首次以“新五性”、“审美文化复合”与“史传报告文学”等创新概念为重点,试图构建中国“报告文学一纪实文学学”的独立理论体系;中编从“从冲突到融合”、“从两极到中介”与“从一体到多元”等方面,系统地揭示了中国报告文学尤其是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报告文学的发展规律与审美嬗变;下编不但首次提出中国报告文学流派的概念,而且从发展、功能、风格与成就等方面,对各流派进行了全新的理论概括和系统论述。  《中国报告文学新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为作者积数十年之功,在多本专著和数十篇论文基础上不断提升、精心结撰的集大成之作。它资料翔实、内容厚重,观点新颖、语言简练,论述周详、结构严谨,不仅是中国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创新之作,而且是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

作者简介

  章罗生,文学博士,湖南湘潭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和南京大学。曾在湘潭大学和湖南理工学院等高校工作。现任湖南大学纪实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和鲁迅文学奖评委等。出版专著《老舍与中国新文学》《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等。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民族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1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戏剧研究》等专题全文转载或摘要。先后主持“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成果曾获首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奖、第九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第九届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书籍目录

绪论 报告文学研究与文艺学的创新第一节 关于报告文学研究与“报告文学学”第二节 报告文学研究与当下文学批评第三节 报告文学研究与文论体系“重构”第四节 报告文学研究与百年文学史“重写”上编 理论新探第一章 报告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 整体综述与个案评点第二节 李炳银等的“感悟和随想”第三节 丁晓原与王晖:坚守中的超越第四节 《报告文学论》与《非虚构叙事艺术》第五节 朱子南、章罗生等的“史”论与追求第二章 关于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第一节 纪实文学研究的滞后及其原因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更新与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第三节 纪实文学的门户清理与分类标准第三章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及其本质设定第一节 传统“文学性”的发展与深化第二节 现代“文学性”与“新五性”第三节 “文化扩张”、“审美复合”与本质设定第四章 “新五性”:文体特性与价值规范137第一节 主体创作的庄严性第二节 题材选择的开拓性第三节 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第四节 文本内涵的学理性第五节 文史兼容的复合性中编 发展新论第五章 从“旧三性”到“新五性”第一节 80年代:挑战“旧三性”第二节 90年代:重建“新五性”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向纵深发展附论 张正隆、陈启文与阮梅创作的意义第六章 从冲突到融合第一节 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徘徊第二节 在融突、躁动中痛苦蜕变第三节 在融合、开放中沉稳发展第四节 在发展、新变中深入掘进附论 “批判歌颂一融合”的两次循环第七章 从两极到中介第一节 新时期前后:从“两极对立”到“激情有余”第二节 90年代:沉静、理性、坚守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清醒、独立、深沉专论 胡平第八章 从一体到多元第一节 新时期前后:从形式单一到多元探索第二节 90年代:探索中的多元发展(一)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探索中的多元发展(二)专论 王宏甲下编 流派新议第九章 “哥德巴赫”派——科教报告文学第一节 发展流变第二节 精神承担第三节 风格特色第四节 成就地位专论 陈祖芬第十六章 “生态环保”派——生态报告文学第一节 生态文学与生态报告文学第二节 批判主题第三节 风格特色专论 徐刚附录一 历届中国内地报告文学各类奖项获奖作品目录(1977.01-2012.08)附录二 作者主要学术成果与科研业绩(1986.01-2012.09)参考文献(以出现先后为序)后记 走自己的路——我的学术追求与人生感悟

章节摘录

  总之,李炳银的这些论文,涉猎广泛,论述全面,集中表露了他一贯强调的关于报告文学的理性、现实性、批判性与真实性等思想,代表了他对报告文学评论与研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其中不仅有对创作现状的批评,也有对现实争议问题的回应;不仅有对传统理论的探讨,也有针对创作实际而提出的新见。应该说,他的不少见解因接触到了创作主体、文体本质等某些前沿理论问题而闪耀着智慧之光。然而,遗憾的是,他的这些成果虽然超越了“旧我”,但总的来说,还属于“感悟和随想”的范畴。它论述全面而失之笼统,感悟新鲜而流于浮泛,思想敏锐而欠深刻——总之,还缺乏学理的深度与系统的建构。也许,长期在报社、作协机关从事编辑、组织等工作的阅历,决定了他只能当一个“杂色”的评论家而不能成为“精深”的学者吧?  二、周政保、何西来与傅溪鹏  除李炳银外,还应提到的是周政保、何西来与傅溪鹏的评论。周政保继上世纪末的《非虚构叙述形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后,新世纪以来又出版了《苍老的屋脊》(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与《周政保报告文学评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两本评论集。对于这些内容略有交叉与重叠的著作,有人作了这样的概括与提示:  与大多专注于某一领域的评论家不同,周政保文学批评的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门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评论(即对评论的批评),涉及西部文学、军事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多种领域,甚至染指画论和音乐评论,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序跋。使人饶有兴趣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周政保在切入一个新的批评领域之时,往往是该领域于表面的繁荣中显露出病灶的当口,他首先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介入其中,为其望闻问切,开方诊治的。……这一特点在报告文学评论方面,表现得比上述领域更加明显罢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报告文学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