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解读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扬 主编  页数:25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莫言作品解读》是国内知名学者对莫言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解读之汇编,涵盖莫言所有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佳作,清晰展现莫言30年文学创作的轨迹,推介读者读懂莫言的作品,读懂莫言的人生历程。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只念过小学的莫言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天才,他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简介

杨扬,1963年生,浙江余杭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2005~2006年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作协会员。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在《文学评论》、《上海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六十多篇论文,参与《新世纪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世纪的回眸丛书》(珠海出版社)、《20世纪学术大典•中国文学卷》(福建教育出版社)等大型丛书的编选工作,已出版个人专著《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文学的年轮》等五种。曾担任上海中长篇小说奖初评委,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读书班成员,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委,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评委和《上海文学》编委。

书籍目录

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程德培) 现代小说中的意象——序莫言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李陀) 红色的变异——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红蝗》(夏志厚) 小说的读法——莫言的《白狗秋千架》(程光炜) 《红高粱家族》与长篇小说的当代变革(张清华) 知识分子的民间想象——论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故事叙事的文本意义(宋剑华) 论《天堂蒜薹之歌》(杜迈可) 叙事语境转换中的现实关怀——从《红高粱家族》到《天堂蒜薹之歌》(王西强等) 莫言创新趋向探源——兼评长篇小说《十三步》(朱珩青) 艺术的叛逆——评《十三步》(张云龙) 一种孤独远行的尝试——《酒国》之于莫言小说的创新意义(黄善明) 莫言:恋乳的痴狂(邓晓芒) 莫言:反讽艺术家——读《丰乳肥臀》(张军)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王德威) 神秘的全知叙事者——评莫言小说《红树林》(贾蔓) 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檀香刑》中的人性分析(谢有顺) 《檀香刑》:一部成功的“中国小说”(周政保) 是大象,还是甲虫?——评《檀香刑》(李建军) 李博士:你认识大象与甲虫吗?(俞敏华) 有一种叙述叫“莫言叙述”——评长篇小说《第四十一炮》(吴义勤) 以低调写作贴近生活——关于《第四十一炮》的对话(莫言杨扬) 叙事狂欢与价值迷失——评莫言的《第四十一炮》(李钧) “大我”与“大声”——《生死疲劳》笔记之一(李敬泽) 重生——评《生死疲劳》(史景迁) 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劳》与《巫言》所引起的反思(王德威) 发展的悲剧和未完成的救赎——读莫言《蛙》(管笑笑) 历史观念重构、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评莫言长篇小说《蛙》(王春林) 原罪与救赎——读莫言长篇小说《蛙》(吴义勤) 莫言与中国精神(李敬泽) 编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莫言的奇怪正在于他的艺术世界应了他的名字——莫言,无声的感觉。这感觉穿过“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村子里朦胧着一种神秘的气氛,狗不叫、猫不叫,鹅鸭全是哑巴”;穿过“夜色深沉”,穿过小镇的大街,穿过除夕日积了几尺厚的大雪……这个世界好像离我们很远,又好像离得很近。它含有一种模糊的启示,从而唤起人的一种迷蒙的感受和无尽的回忆、联想。 五 《三匹马》写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合合离离的故事,这种较为常见的故事并不见得有什么新意,耐人寻味的是在故事表面情节的演进过程背后,蕴藏着的某种特殊的心理模式。我们所要指出的是这样一种心理模式,就是导致人的情绪发展和意志行为的“暴力”倾向和死亡诱惑。 莫言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类似《三匹马》这样一种表层故事模式背后隐藏着的心理模式。《石磨》中写两个人的打架,“她恼火了,扑到我身上;我恼火了,拉住了她一只手,狠命咬了一口”;《五个饽饽》中那个“我”也因为失去了五个饽饽而像一只狼一样扑上去;《枯河》中“我”因惹祸而遭到哥哥发疯似地狂踢;《三匹马》中的用绝技狠命抽马……这些人因为心情的过度压抑而产生的行为发泄,几乎也都是莫言故事发展的高潮。 莫言小说的另一个发泄渠道是死亡:《金发婴儿)中“我”在极度矛盾的心理冲突中因承受不了传统观念和个人耻辱的双重压力,结果用双手扼死了妻子与别人生下的金发婴儿。除此之外,以死作结的还有《三匹马》、《老枪》、《秋水》诸篇,更有意思的是《老枪》和《秋水》的结尾几乎雷同,这种开枪他杀和自杀的雷同不只是情节发展的相似,更为重要的是心理需求的同归。 暴力行为和死亡诱惑作为某种心理解脱的途径实际上是来之于创作心理上的双重轨迹,即叙述者的心理轨迹和叙述对象的心理轨迹。这不是两条并行的轨迹,相反,它们时常相互纠缠不清,互相排斥和渗透都是可能的。对莫言来说,暴力与死亡可能是出之于作者对传统重负所造成的反抗,也可能是个人心理历史印痕重现的结果。 在莫言的小说中,心理行为的过程远远要大于情节构制过程。可以这样认为,对他创作灵感有激发作用的往往是心理的行为模式,他的作品总是起始于人的某种情绪状态,或孤独、或畏惧、或忧虑、或压抑,而小说叙述的推衍又每每将这种情绪状态引向高峰,这样,它的结尾又必然要为这种高峰状态寻找某种宣泄渠道才行。 六 读莫言的小说,我原以为会更多地看到一个成年人的世界,结果却是看到一个植根于农村的童年记忆中的世界,一种儿童所独有的看待世界的全新眼光。 这个“世界”不断地有色彩,不断地有光线,也不断地有各种各样变形的图象,它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心情,使人感到忧郁、感到孤寂。一个弱小的心灵承载着超重的负荷,当他回首往事时,又流露出对少年时代这一瞬间变成历史的吃惊眼神。 这个被记忆缠绕的童年世界,使作者叙事投影的外视角和内视角呈现出一种淡淡的覆盖一切的色调,这是在一切艺术手段背后的感觉的底色。它所唤起的并不是一个绿色的、凉荫荫的、令人感到抚慰的田园记忆,而是用儿童般不同凡响的色彩,纯朴天真的幻象,屡屡被伤害的幼小心灵所具有的特殊的感觉,几近荒诞的任意表现,表现出儿童对生活的神秘感和某种程度上的畏惧心理。 莫言作品的儿童视角,不只是在于他经常地把孩提时代作为描写的对象,重要的还是他那些最为优秀的篇什都表现了儿童所惯有的不定向性和浮光掠影的印象,一种对幻想世界的创造和对物象世界的变形,一种对圆形和线条的偏好。像我们在前面略有提及的《球状闪电》,其创作上很大一部分的心理动因就来之于一位尿炕者一生梦境般的心绪:少年时代尿炕所带来的耻辱感和自卑感;长大了考大学考不上的尿迫感;婚姻的自由与不自由的纠葛所造成的压抑感、焦躁感。在这种种感觉的笼照下,出现了许多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图象,记忆之河结了厚浊的冰,水流在冰下凝滞地蠕动着……通篇小说已不只是人的感觉的记录,而且还有着许多“牛眼看世界”和“物眼看世界”的有意味的表现。

编辑推荐

《莫言作品解读》专家解读莫言全部代表作,理解作品,让阅读成为愉悦!噢,原来文学有如此之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莫言作品解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对莫言的作品有详细的解析,分析透彻,逻辑清晰,是本好书。包装和印刷都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