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处方

出版时间:2005年8月1日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毕淑敏  页数:48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幸福是感觉。心灵的感觉。比如一个饿肚子的穷人,在他头晕眼花之时,得到一块干粮,在他看来就是无上的幸福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一定觉得这是天下最幸福的事。要是给肚满肠肥的老爷送一碗红烧肉,他非觉得这是谋杀。你要是让游手好闲的少爷考试,他肯定大发雷霆,以为这是嘲弄。所以说,幸福是一种依了每人的心灵悟力,各自绝不相同感受的深刻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沈若鱼边走边说。

作者简介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学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五、六、七届全国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花冠病毒》等作品,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十六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十七届联合报奖等各种文学奖项30余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处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一个周末在图书馆里一口气把《红处方》看完了,看完之后觉得这本书太重,里面涵盖了太多了内容,人性、爱情、社会等等。我没有太独到太深刻的见解,只是有些话想一吐为快。
      说说毒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校就会发很多有关于毒品的危害的书籍,那个时候小,每每拿到这种书,总觉得里面有比恐怖电视更加恐怖的东西,所以没有怎么阅读过,但关于毒品可以给人带来的幻觉的快乐还是了解到了,最直接的教训是不要随便吃陌生人的糖。从《红处方》中知道了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叫F肽,而吗啡的结构正好与F肽的结构相似,所以能刺激人感受到快乐。这本书从极其科学的角度让我认识了毒品,这里面的科学让人读的很过瘾,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专业与生物有关的原因。作者毕淑敏写这本书是为了让不了解毒品的人对毒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减少毒品对人类的俘虏,但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那些想要寻找快乐,觉得现在的生活无聊,无激情想要逃避的人,会因为里面对服用毒品后的快感的描述而感兴趣而想要尝试。不管怎么样,想要好好生活,相信美好的生活的人,是一定不会在被毒品的假象欺骗,拯救一部分人就是成功的。
      说说戒瘾。瘾,除了毒瘾,有很多,网瘾、睡瘾、懒瘾等等。我是十分佩服且尊敬那些成功戒掉瘾的人,因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忍耐力戒瘾是不可能完成的。看看戒毒医院里面的那些人,即使是他们是自愿的,而且承担着亲人、爱人的寄托与期盼,当毒瘾来时,除了毒品其他一切都是浮云。在医院里面完成戒毒的人,回到原来的环境,跟实验动物一样,极大几率重新开始了毒瘾。如果一些人是因为逃避生活,而开始的毒品,戒毒对于他们来说是为了重新体验快感,灭亡对于他们来说是必然的,像庄羽,除非他们能重新找到生活的美好,代替毒品产生F肽。而一些人本身十分向上,接触毒品是为了爱,当他们放弃这份爱的时候,基本上也远离了毒品,像支远。戒瘾的真正的本质,我觉得是要重新发现生活中值得追求的美好的事情,让生活的长流去稀释毒品在身体中的影响。
      说说友谊。这本书里面最让我感动,与美好的是,简方宁与沈若鱼之间的友情。虽然还没到三四十岁的年龄,还没有到不愿交朋友不愿多解释的阶段,但我也深深明白有些话就是要说给懂得人听。简方宁身边有沈若鱼,一个可以让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工作,懂她的朋友,有可以卸下院长担子真心相待的朋友,有最后遗书可以寄出不怕她知道这些秘密的朋友,有这些,她就不孤单。而且,沈若鱼最后毅然选择完成她继续未完成的事业。沈若鱼身边有简方宁,一个可以让她依靠的朋友,一个会在危机之时帮助她的朋友,一个她放心不下,担心的朋友,有这些,她总是能温暖的对待这个世界。任何感情都是相互的,她们的互相扶持,互相鼓励,让戒毒事业向前进。感谢一路上的朋友,一辈子的朋友。
      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心越看越凉,也越纠越紧,幸好作者及时打住让主人公搬出了医院,到后面是越看越平静。这应该算是一种成长吧,识尽人生百态后,其他的也就这样了,所以能理解主人公在知道最好朋友死后的淡定了。
      人活着,不是为了感受痛苦,而是为了寻找快乐与责任与尊严。
      
  •      《红处方》是我极力推荐的一本书,书看过已经好长时间了,就想某个景,或某段乐,你也许不记得景里的花草树木,你也许不记得乐章里的每个音符,但景、抑或乐,带给你的情绪以及感情,是隽永深刻难以忘怀的。
       首先《红处方》的诱人之处可能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它着笔于作者本身的专业,从内幕出发,让小说恍惚间甚至有了纪实的感觉。真实的,才是最诱人的,所以作者信手拈来的情节场景让一切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越读越引人入胜。
       其次,它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故事从人性的挑战出发,让我们从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中深刻的感受到,身为动物的我们,带着与生俱来的特性,其中,有些特性可能是我们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或克制所改变的,但有些,是我们永远都无法改变的,就想毒品带给我们的那种神奇的快感,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这种无力抗拒,与男女无关,与年龄无关,与社会地位无关,与教育水平无关……只要我们,还是动物……
       最后,故事的主要发生场所是一家戒毒所,这从一开始就给故事蒙上了沉重的感情基调,同时伴随着主人公的故事发展,知道最后,故事悲情的一塌糊涂,让人瞪着双干涩的眼睛感受着湿漉漉的内心是怎样的难以忍受……
       这是我极力推荐的一本书,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翻看两眼。
  •     本来觉得毕淑敏是医学专业出身,看她的作品也许会有很多共鸣之处,所以就选择了这本小说。《红处方》是通过沈若鱼(一个伪装吸毒者的曾经赤脚医生的现在类似记者性质的主角)的视角讲述了一家戒毒医院里面医生、护士、戒毒者的种种事情,重点也是在简方宁(闺蜜)从相见到其自杀的过程。
      真正看完这本书,共鸣就不说了,在我脑海中不断回旋的就是,丫的,你是凑字数的吧?丫的,你是真正学医的还是看了点似是而非的医学专业书籍?
      小说里面的一篇篇小故事,都貌似是新闻般,没有太多的震撼。里面的人物刻画也让人感到很模糊,没有真正符合逻辑的思维(也许吸毒的人都没有逻辑?)。里面谈到关于专业的一些东西,也都有点像半瓶子醋似的,并不专业,即使是对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说也有点太业余了(也许可能是这本书成书较早的原因?)。最后简方宁的长信,虽然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但是又显得如此多余、累赘,里面形形色色的事情,实际上在前文中都已经提到。
      再谈一下文笔的问题,本人学理出身,语文一塌糊涂,但是拿自我感觉来说,本小说的文笔很一般;人物刻画感觉要不挺模糊,要不挺极端,总之不符合我这个理科生的思维(可能是我有问题?)。前一段时间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不得不说和这篇小说真是鲜明对比。然后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也被这种实用书籍的相对严谨逻辑思维所感动。
      好吧,我矫情了!
  •      《红处方》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地方,是某位力荐者的一句“只有毕淑敏才能写出来的书。”
       的确,不一样的视角,以寻常人无法比拟的细腻呈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个充满谎言,背叛,轻浮,无情,摒弃人性的世界。
       吸毒的人共有的特征:苹果绿的脸颊,婴儿蓝的眼眶。真是讽刺,这两个颜色不正是代表着生机和纯粹的颜色吗?可是他们出现在人类的面庞上,便象征着毁灭与死亡。
       在我看,那是个无望的世界。无法完全摆脱和戒除,无法重现过上正常的生活。妻子吸而复吸,带领丈夫一起走向深渊;唯一能救助生命垂危的姐姐的人,在家庭和亲情的压力下,也依然无法停下吸毒的脚步。每一个走向吸毒的人,都必须要付出代价。青春,美貌,金钱都算是客气,可怕的是八九不离十都会变成泯灭人性的怪物,干瘪着死去。
       故事中最幸运的人可能就是志远了,走上吸毒之路是为了拯救爱人,可毒品这个恶魔依旧带走了他心爱的人,毫无怜悯。
       不知踏上简方宁道路的沈若鱼会怎样,一身背负着沉重的,看不见希望的使命向前走,又能走多远呢。
       当快乐用完,死亡就会争相而上。
       平凡的我们每天醒来都希望这能是快乐的一天,可快乐不正是建立在痛苦和悲伤之上的么。经历过悲伤和痛苦,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如果人的一生只有快乐,快乐,和快乐,那么死亡也即将来临了。
  •     小说以沈若鱼在戒毒所当卧底为线索展开,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简方宁是骄傲与神圣的,她在做一项捕蛇者的工作,却像农夫与蛇的故事的结局一样,被蛇咬了。最终正义与邪恶一起覆灭了,但是沈若鱼会把这个正义精神一直传承下去,因为白色永远不会和。
  •      先是看到云南个旧触目惊心的现状,之后对人为什么吸毒感兴趣,然后再去看的《红处方》。之前自己也看过了不少关于吸毒者的电影,不是专门讲述吸毒者,是在电影中出现吸毒者,全是欧美电影和电视剧。也在网上看过吸毒者惨烈的帖子,说实话,相比赤裸裸的现实,毕淑敏笔下的吸毒者们已经温和了许多。吸毒的原因不是好奇,就是被人引诱,被人陷害的是少数。被人引诱也混杂着好奇的因素,所以好奇是前提条件之一。除了好奇,还有就是对现状的不满。现状太差,太好,都可能会让人不满。
       看完《红处方》,我冷汗都下来。想起自己抽烟,也不过是同伴们递过来一只,就抽了,典型的好奇加对现状的不满,厌倦了做乖乖女。一开始抽着玩,后来开始在思考问题的抽,难过的时候抽,寂寞的时候抽。看完《红处方》,忽然意识到如果当时同伴们递过来的不是闹着玩的女士香烟,而是特殊香烟,那我现在大概已经毁了。所以我对书里一个论点非常赞同:吸毒的人心智都存在着某方面的不成熟,因此最先被毒品俘获,然后被摧毁。毒品先摧毁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再是自然属性。一个吸毒的远方亲戚,在从戒毒所出来,羞涩着递给舅舅一支烟时,舅舅转身把烟扔的远远的。吸毒的人,永远失去了人群的信任。
       个人感觉从毕淑敏写成《红处方》到今天,毒品在中国是越来越猖獗的趋势。云南个旧,广州的天桥下,甚至我老家所在的中部小县城。妈妈告诉我的,我家那个曾经安宁的小县城,现在也已经遭受了毒品的入侵,甚至有高中生在课堂上公然吸毒。私下怀疑,国母对艾滋病的重视,是否也跟泛滥的毒品有关,紧跟在吸毒者身后的就是艾滋。
       但是戒毒,还是和毕淑敏的《红处方》里一样,无重大进展。
  •     以一位伪装成吸毒者而潜伏在戒毒医院的前藏地医生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戒毒医院的“可歌可泣”的悲情故事。
      
      人怎样才快乐?机制很简单:体验幸福=品尝F肽。
      
      幸福,是一种基于物质的感受。当人内心充满喜悦、兴趣这些良性感觉时,大脑桥脑部的蓝斑(幸福中心)内,就积聚一种奇特的物质“F肽”(幸福的物质基础)。它可以镇痛,屏蔽恶劣信号,提高记忆力,增强学习能力,将好事放大,让痛苦缩小消失。谁拥有了它,谁就在这一时刻拥有了幸福。而F肽一边产生,一边破坏,所以幸福转瞬即逝。
      
      毒品可以带来一种人造的幸福,因为它可以模仿F肽,骗过机体,产生幸福的感觉。其浓度高,在汹涌而来的“F肽”面前,人类可以感受到莫大的幸福。那种感受非常快乐难忘,以致人们甘愿沉沦,至死不悔。但是其也有弊处,机体负反馈会造成机体耐受和F肽抑制,必须增加剂量才能感觉到相同程度的快乐。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最终机体耐受使人完全失去幸福的能力。这时,你想停毒是已经不行了,因为戒断症状非常痛苦。只能依靠着毒品苟延残喘。
      
      戒毒可以使人的身体完全脱毒,可是仍有很多人复吸。让人失败的是心瘾,因其身体虽摆脱毒品了,可心里还是怀念着毒品的美妙,脱毒后机体又能感受F肽了,回到原来的社会物质环境里很多人便复吸了(就像节食和暴一样)。所以,很多时候戒毒医院没能使人恢复正常的生活,而是帮助了病入膏肓的人更好的品尝毒品。
      
      国外的戒毒有一个概念,那便是脱毒后帮助人们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戒除心瘾。通过建立社会责任感,在没有能力时,懂得用创造和劳动一步一步经营赢得尊严,而不是用毒品摹仿一时的快乐,活在毒品创作的虚幻中。这是文中为国内的戒毒事业指明的新方向。心理学有个著名的实验,为了获得多一颗糖果而可以暂时忍耐的孩子,长大了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便是这个意思吧。人必须通过忍耐,获得的幸福才真实、可靠。啰嗦一句,通过延迟满足感,可以获得更大的幸福(可用于节食减肥、学习、谈恋爱等方方面面)。
      
      这本书提醒了我们如何获得幸福,这是一个闪光点,引导我们在失落、沮丧时自我调整,以产生幸福的感觉。★值一颗星★
      
      不过,毕淑敏的文笔真是让人想吐啊!看这本书好折磨,不是同学强力推荐,我是绝对坚持不完的。作者不是在讲故事,是在堆砌素材,夸张得要死。既没有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也没有论文、报告、科普文的真实、严谨和专业。一个很好的故事,很多亲身经历的好素材(★又值一颗星★),可描述得动人而发人深省,但活生生被写成了少儿读物。
      
      本书的前提就没给我留下啥好印象。堂堂院长,与好友干出这样搞笑的事情,就算沈的动机不单纯,简的动机单纯,也不可原谅。太没有责任心了,以为医院是过家家么?呵呵……因此而出了事故,谁来负责?岗前培训也很走过场,就让这样一脸呆萌、没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沈若鱼混进医院,除了受惊傻瞪还能做啥(当然,在作者的鬼斧神工之下,这样的沈若鱼也能获得无数情报)!要做出这么艰难的决定,你们至少也纠结一下吧,竟然就这么轻松愉快地决定了。一位真正负责任的院长绝壁做不出这种害人害己的事!
      
      还有那小学生式的文笔几乎让我心生爱怜、不忍吐槽啊。里面的人物不论身份、地位、学识、性格,其实都是一样的个性(可能跟作者的偏爱有关),清高、自以为是、语言酸腐、不负责任、少见多怪。
      
      他们每次张口,都会有一股浓浓的违和感从地底升腾而起,将我重重包围。不歇斯底里,不译文一样的神经质,不抒情做作,不泼妇骂街样冷嘲热讽,不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不用谚语、成语、歇后语,不行么!!!你想抒情就抒情,我可以接受作者偶尔自我陶醉、抒情过度,可干嘛一个个都要穿越成尔康呐!你以为你有时间控制器吗!随时“咔!”,然后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感想个两、三页。教授第一次见简方宁,就从其衣着气质表情到心理活动性格特点分析了个遍,TM就那么两三秒,你是不是想太多啦?而且,教授不是很忙很瞧不起简么?还把自己跟她比较?每说一句话都得像装了火箭炮,非要分个高低胜负,还要不要干活!想要表现两人之间的较量,真的不用这么浓墨重彩、腥风血雨的,太做作夸张,还以为是周星星上身呢!真是纯纯的文学“创作”呢!
      
      书里也没见到一个成功的人物,全部都是为了剧情服务的。这个时候这个人应该做什么故事才能继续演下去,而不是他本人会做什么。比如,所有人见到沈若鱼无论自闭风骚都会乖乖和盘托出;沈就必须在这个时候逃离,才方便庄羽下套;简方宁就该死,结局才完满。可我就觉得简没道理跟病人把关系搞那么僵,沈没必要走,简作为戒毒医院院长不该尝试都不敢就死,沈的先生没做戒毒资料的立场,病人们不会不吐不快,沈和简的密谋早已暴露尽失人心,戒毒期间的病人受院长嘱托也不能想离开就离开……记得曾看过某大神写的后记,说当他写到一定程度之后,笔下人物会干什么,会说什么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已经不受他的控制了。人物在他的心中活了,他可以感受到他们每一个小动作背后所经历的沧桑,一句淡淡的话所隐藏的感情,还有他们的内心。那段话让我无比感动,并从此爱上看书。
      
      人呐真是不能跟别人比,一比死一片!在这里,一比,就觉得本书特别的脑残!面对本书的一版再版,还有她获得的无数奖项和荣誉身份,我真是想自插双眼呐!这个世界的规则,我已经无法理解了!
      
      当然,不同的人即使是看同一东西,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
      
      也不知是我节操碎成渣,还是作者天真烂漫玻璃心,反正我觉得里面想表现的所谓让人震撼,抑或是想吐、恶心、受不了想逃避的场景都不是个事儿啊!自私、蛮横、打架、KJ、吸毒、同性恋、背叛、暗算,戒毒所这种泥沼般的地方不就应该充满了这些事儿么!第一次见?干嘛老恶心?就为了告诉读者,这里该震撼了啊!假得不成形儿了,完全没能代入!
      
      想象不出这是一个有着几十年藏地医生经验的人写的,难道一辈子被隔离在无菌室么?主角也都是医生啊,学医的不是什么都见过么?下线也太高了!他们该是多么天真无邪,人生经历多么幼稚苍白,未经世事的纯洁人儿啊!
      
      另外很多关于F肽、成瘾性药物的医学解释也相当不准确,我一个刚刚本科毕业的医学生都看着别扭了。给毫无医学背景的,或者小学生读,也是可以糊弄过去的。只求他们别记住,否则就误人子弟了。
      
      末了,看了后记,挺同情的,这么晦涩、死沉死沉的文字看着都累。觉得算了,闭门造车果然是不行的。
  •     毕淑敏描写心理的手法,让人不寒而栗。她写吸食毒品那种快乐,让我好奇的想去尝试一番这种极致的快乐,她接下去写当人被毒品控制后那种癫狂,又让我出了一身冷汗.这本小说,读的时候让我不由自主深陷到那个绝望的戒毒医院里去,那种压抑,疯狂,时时面临崩溃和死亡的灰暗,让人绝望。我想我读过一遍之后不会再读。
  •     如果小说也有温度,《红处方》就是冷的。
      
      小说前大半部分有条不紊,主线情节缓慢铺开,到最后才以惊人速度推进,无疑让小说结局部分具有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感染力。
      
      没想到的是这里有阴谋和悲剧。
      
      相比于阅读文字,我们更是在阅读医生的仁慈之心。《红处方》不是作为小说而是作为责任存在的。
  •     “你让我看见了正常人的生活,我又回不到那里,你说我不恨你我恨谁?你给了我稻草,可我浮不起来,我就得揪着你一道进污泥。她让我多了痛苦,多了绝望,多了恐惧,多了自卑,她把我最后的幻想打碎了,她必须用命来赔我!”庄羽歇斯底里地发作着。
      合上《红处方》的那一刻,难以言状的满腔悲悯之情无处发泄。
      毕淑敏的小说,总有一股让人钦佩膜拜的冲动,那客观冷静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总能让小说道出这个世界极致的美好与极端的黑暗。你不得不心服口服。
      《红处方》发生在戒毒医院的一个个故事,说出的不仅仅是那一群特殊人的悲剧,更是人类社会的悲剧。悲剧更容易让人震颤,恨入骨髓、震撼人心的并非对毒品的恐惧,也并非那群吸毒者的吸毒行径,却是他们吸毒背后的原因。
      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
      庄羽,一个高干出身、性格刚烈的女人,背景良好、前途光明,却周而复始走上吸毒的道路。那颗可贵的自尊心,在被数学老师提笔帮助她写一份满分试卷的那一刻,零碎成泥。参军之后看到的阿谀奉承,从商之后见识的虚与委蛇,内心的孤独寂寞空虚,让她堕落成灾。这个无所不能的女人从毒品中获得了虚妄的快乐,毒品让她感到了伪幸福。
      生命是自己的,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自己,那么别人的劝说都是无用功。庄羽内心深处为泯灭的良知让她同意两次戒毒,只是并非所有的星火都能形成燎原之势。庄羽恰恰是缺少那一口春风,如果有人能够继续拉她一把,她不至于复吸第三次。而院长简方宁就是庄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庄羽期盼得到的一口春风,然而简方宁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她只是一个冷静、优雅的戒毒医院院长,不愿与医院里的吸毒者成为朋友,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总认为,简方宁对庄羽的冷漠,是导致庄羽最后一丝希望幻灭最终复入堕落深渊的重要原因。心死,比任何肉体和精神上的疼痛都要残酷。人心的冷漠如万千绣花针,扎在肉做的心上,血流一滴,一滴。一张红处方,算得上什么?只能让那些吸毒者暂时恢复体内的F钛抵抗吗啡的诱惑,然而心理的阴影却无法祛除。人心,比人类想象中强大,也比人类预料中脆弱。
      庄羽可怜,社会更可怜。
      报告说,吸毒者是脆弱人群。时间的富裕和精神的失落是导致他们成为脆弱人群的主要原因。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了。
      无论是高干出身的庄羽,富贵出身的北凉,还是农村贫苦出身的琪仁和柏子,都与教育有关。教育并无贫富贵贱之分:富贵之人因为缺少心理疏导而坠入堕落;贫苦之人因为缺少心理关注而自卑敏感。贫富差距的两极化,将会引起比吸毒更可怕的动荡和隐患。
      读庄羽,让人愤恨又让人怜悯。庄羽并不缺少钱财,却唯独缺少真心关怀。那种无法自救的无助,让人感到窒息,绝望。总觉得,庄羽的死,才是她最好的归宿,是属于她的救赎。可能,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种人,谁都无法救她,只有用生命终结。
      庄羽,是诸多人性问题与社会问题集于一身的的形象。只有看到庄羽的解救,才能看到全社会的希望。
      可敬之人,亦有可怜、可恨之处。
      院长简方宁,是医生,也是科学家。她冷静自持、聪慧过人、优雅美丽,却因为事业和责任而走向深渊。她全副身心倾注在戒毒医院,冷落了丈夫和儿子。她与每天与病人打交道,但是却不愿意与病人成为朋友。在她身上,似乎看到了一种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人非圣贤,除了外界加在身上的责任之外,人也有自己的内心。
      简方宁可怜。戒毒医院,就是一个浑浊的社会,是所有社会上最黑暗的人与事的集大成。她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她只是一个医生,只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负责戒毒方案的试验。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做医生的,恐怕最悲哀的是自己的家人总无法理解自己。得不到理解也还不是最悲哀,更失望的该是得不到安慰,所有的压抑只能埋藏心底。她,不是吸毒者,但是却活得比吸毒者更苦。
      但是,这也一位令人敬佩的医生,却恰恰成为了庄羽最后爆发的导火索。她的冷漠对待,破灭了庄羽刚刚看到的希望,也扑灭了庄羽刚刚感受到的温暖。毕淑敏总是在塑造医生形象时候,特别注重将其写得真是无比,其实,医生也与常人无异。简方宁的所作所为,委实符合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心理。
      已经很难说,简方宁的死与庄羽的死是谁之过。也许,这两个女人的死,都是彼此的解脱和成全。简方宁热爱生命、并不想死,但是她要用死证明自己战胜了海洛因;而庄羽并不热爱生命、寂寞绝望、对所有失去信任,她或许是想用死来证明简方宁对自己的在乎并非是医患关系。
      庄羽与简方宁分别代表了两类女人。精神空虚者,孜孜不倦者,但是这两类女人的幸福指数都太低太低。
  •      最初看的时候害怕沉重,一直不想翻开,所以先去看了痞子蔡的《孔雀森林》(没有故意要对比批评的意思),本以为会再次被痞子蔡幽默风趣的文笔逗乐,却没想到也是个爱情悲剧。虽然是个爱情悲剧,但是也并没有让我的心收很重的伤。待到终于翻开这本《红处方》的时候,才是我被触动被伤到的开始。
       剧情一步步地吸引着你,让我在两天之内就看完了这本书。虽然不想把痞子蔡与毕淑敏做对比,但是实在是因为刚刚看完而且反差很大,不得不说。痞子蔡的书就很单纯,一条主线把故事讲下去,但是毕淑敏的书就很复杂,插叙倒叙用个不停,到后来,简方宁的信与沈若鱼的生活相互叠合,亦幻亦真,忽远忽近,仿佛刚从一场梦中叫醒你,又沉沉堕入另一个梦境。本来就情节跌宕,这样就更加引人入胜,每每从情节中醒来,都好似真的沉沉睡去。之所以好看,不仅仅是故事好看,还使用了众多的手法让它更好看。
       看过之后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几个动物实验,那些动物在品味了吗啡的刺激和快感之后,全部成为毒品的奴隶,而这时间所有的动物中,恐怕只有人类有反抗自身兽性的觉悟了。戒毒,就是这样一个人类特有的理性与动物都有的兽性之间的抗争吧。简方宁的故事纵然让人唏嘘,但是一如她自己所说,科学的道路上总是有着很多无名的人在背后献出生命,用血泪铺就他人前进的路。好在最终还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沈若鱼成为了好友的后备军,迎难而上,勇敢地迈向了戒毒医院。随着沈若鱼看了这么多故事,对人性绝望也好,对毒品畏惧也好,几乎都快忘了她也是个医生,几乎要把她真的当成一个鲁莽村妇了,却在暗中又生出希望——她已经谙熟了戒毒医院的环境,她看透了这些却没有再选择逃避,而是选择拿起简方宁的精神继续前行在这条路上。
       好的故事不会让人绝望,但它也绝不是真善美溢满到虚假虚空的童话故事。好的故事,就像那句话——去爱这个世界,是看透了他的丑恶之后还能够爱它。戒毒医院里不乏丑恶的人,丑恶到令沈若鱼当了逃兵,可如今她看透了丑恶,还是回头来面对这一切,甚至勇敢地承担了这些。相信简方宁也会感到欣慰吧。
       虽然还是觉得结局有些太过美好,比如被外国人买断的药方,成分的研究居然就在此时有了很大的进展;比如在葬礼上还真的出现了很多被戒毒医院被院长治好的病人(之前都以为真的不可能了呢)。当然,也许把希望留到最后,才最让人感动吧。
  •      文章表面上讲的是一个戒毒医院,里面的吸毒的人做出的种种令人发指,丧尽天良,毫无人性的事情,实际上也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从一开始作者似乎就要告诉我们,她要谈的不仅仅是毒品问题,新疆医院的医生为了知道堕胎女人的男人是谁,居然残忍的要护士将打下的未成形的胎儿拼在一起,刺激孕妇,医生在这里已经不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而成了一种邪恶的工具。到后来的医院,种种戒毒者的故事,做生意的通过毒品缓解压力,被溺爱大的小孩通过毒品找寻刺激,离不开母亲的单亲男孩发展成同性恋而吸毒,不知情的被下毒,还有杀人犯为了躲避警察追捕进医院,甚至还有本身不吸毒自己跑进来做生意的,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医院医生,年轻的医生都想早点离开戒毒医院,因为毒品的名声不好,而愿意留下来的只有老医生和想通过毒品捞一把的心术不正的人。乍一看,觉得那些人真坏,可真正了解了他们的经历,觉得大部分真的是情有可原,都是被逼的。
       医院的动物实验展示了毒品的可怕,动物宁愿饿死,被电死都不放弃一次得到毒品的机会,而作为更聪明的人更加可怕,吸毒的人用计谋,用骗,用偷,用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亲朋好友来换取毒品,就像最后院长的死,吸毒者只是为了找一个陪葬的,如此煞费苦心,真是不可理喻。文中给出了一个数据,说吸毒者大部分戒毒后都会复吸,因为回到原来的环境,他们想找回第一次吸毒时的飘飘欲仙的感觉,吸毒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在帮助吸毒者第二次,第三次复吸时从不上瘾到上瘾的快感,真是可悲而讽刺,就像国外的公司最后买戒毒的药方只是为了锁在保险柜里,比毒品更毒的是人的心。
       本文文笔流畅,内容刺激,格调总体阴冷灰暗,大部分描写的是恶,善偶尔闪过一丝亮光,感觉就像黑暗中的希望,又如黎明前的黑暗。
  •     
      
       这是一本让我无法忘记的书,受到吸引,又无法读下去。不是不忍读下去,而是无法读下去。以最慢的速度读完这本书,就好像我亲身 体会了戒断反应。
      
       是怎样的文字,能在尾声让戒毒事业的炼狱充满人性的温暖和不屈服?
      
       “到戒毒医院去。”
       写下这行文字的先生是本书中最兼具人性美和生活美的人物了,他和沈若鱼的互动细节简单又充满生命感。本书虽然对他们二人是轻描淡写,但这种真正的夫妻之爱,恰好就是故事尾声,代表戒毒事业未来希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夫妻,将带着简方宁对事业和人性的爱,带着这个故事,继续坚定的走下去。
      
       简方宁。简,方宁。她这样的人,如果一开始就选择简单的人生路,又怎会有这样的结局?可就像书中所说,不轴,就不是她简方宁了。她直到最后一刻,都是一个骄傲的、优秀的、专业的戒毒医生,以后也是。她死于世俗,而非际遇。这个本书中貌似最无情趣的女人,才是本书中最浪漫的色彩。
      
      
       潘岗如本书所承认是个弱者,无论原因如何,背叛婚姻都是下流可耻的。但就算是简方宁重生,也一样会承认,丈夫到了如此地步,她确有一部分无可推卸的责任,不爱已是原罪。在本书的结尾,潘岗的心中满是愧疚,不过相信他在一段时间后会恢复强壮,重新生活,不得不说,社会适于弱者,因为他们从没有意识到要跳出自己的框架去思考,所以遵从社会的规则,所以坦然自己的优点,更纵容自己的劣性,并为此心安理得。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而放弃思想的芦苇,又是最适于生存的芦苇,这正是普通的伟大。可惜,普通战胜不了“毒品”,所以就需要依靠社会的保护生存。
      
      
       支远这个角色再次证明了一件事:聪明的男人总会遇到坏女人,而聪明的女人总会被坏男人纠缠。
      
       我的年龄让我无法读出庄羽,也就无法评价这个女人。我期待十年后,我有机会读懂这个角色的神圣意义。
      
       对于黑皮肤的护士粟秋,我绝不评价,也不去揣测她今后的幸与不幸。于她而言,已算计掉自己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在哪里不能活着?又在哪里算是活着?
      
      
       这个故事的时间,由简方宁对事业的爱开始,最终回归到沈若鱼和先生对家庭的爱中,而对人性的爱却是相同的。我们热爱人性,从未被改变。
      
      
      
      
  •     这本书的主角,无疑是简方宁。医得一种病,却救不了一个病人;救得病人,也救不了自己。一位既伟大又平凡的戒毒所院长,最终被卷入毒品的漩涡。沈若鱼体验完戒毒所生活,拍拍屁股就回家了;哪怕是戒毒的病人,戒完毒也可以离开那个日月无光的地方。可作为院长,简方宁被逼上了绝境,却又无路可逃。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若鱼说是景教授杀死了方宁。精彩的一本书。看似想讲述戒毒所的故事,实际上描绘了一种悲哀的职业。其实法律这种职业又何尝不悲哀。
  •      提起地狱,我们脑海里也许出现得画面各不相同,这些画面或许是我们想象出来得,或许是我们从故事中听来的,但这些都不尽真实,那么人世间的地狱是什么样子呢?
       《红处方》中的戒毒所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地狱,那里充斥着戒毒人员的谎言、欺骗、谩骂。主人公沈若鱼潜伏在朋友简方宁的戒毒所中体验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收集他们看似不同的吸毒经历实则相似的故事情节,不禁心中充满了排斥、厌倦、恶心。他们自从染上了毒品,就似乎堕入了地狱,可他们认为自己是身在天堂,体会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却不知这是毒品前期的伪装,越往后越会暴露恶魔的本色,侵蚀身体,控制思想……
       做为戒毒所院长的简方宁也在曾经的戒毒人员的设计中,染上毒品,当发现时,自身已经不能自拔,但她没有妥协,亦没有屈服,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这或许是她对抗毒品的方式,战胜毒品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她是胜利者,她一生献身于她的事业,感染了很多人,也触动了很多人,从而让更多的人坚定得在戒毒事业上奋斗。
       小说采用多次倒叙的手法,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引人猜想,既让人觉得黑暗,又让人忍不住往下读。此外小说中还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切得了解毒品,了解戒毒,给我们普及了相关知识,让我们知晓了我们不曾知晓的世界,不曾知晓的生活,不曾深刻认识的毒品。
       读完小说,真的对毒品深恶痛绝,人只要沾上了它,便会堕入地狱,堕入容易,解脱难啊,所以我们不要再对它好奇,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      习惯痛苦的人会觉得幸福是虚幻的,好似简方宁,她丢弃不了那份时常令她痛苦压抑与绝望的感情,即使留住性命,也是苟活的躯壳。可是常人对生命的本能,真正能如她所做的那样么?多数情况下,还是会像温室里的花朵吧,即使没有最爱的阳光雨水,但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就算不愿意也会成长。可能生命里确实有一种卑微的因子,能使我们在无爱的情形下生存下去。
      
       一直比较喜欢毕淑敏的文笔,波澜不惊淡定从容,讲述的故事,或是一种状态,总让我觉得好像在某个地方,它真实存在一样。
  •      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本来只想拿起来消磨一下时间,没想到一拿起来,一个晚上都没有放下,第二天一早专门又去图书馆,借了回来。
       故事一开始阴森森的,沈若鱼最好的朋友自杀了,但她镇静的反应让人奇怪,她说她料到了。
       故事按部就班的开始,逐个通过沈若鱼的探访,探知戒毒医院里每一个人,医生、护士、病人、陪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计较、小算计、小心思、小野心,亦正亦邪。
       中间很大一部分近似是吸毒者的案例,他们各不相同,但主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毒品残害生命,破坏家庭,它能消磨人的意志,蚕食人的热忱......
       在这样一个险恶的环境里,我最佩服的当然是院长简方宁,她睿智、镇静、落落大方,总是冲在最前面,因为她知道这个医院不一般,治的病本就非比寻常,而病人更是一个比一个难缠。
      
       独到简方宁生命最后时写下的那些文字时,心里很难受。本想她应该选择手术,切除蓝斑的。但简方宁自己的解释说服了我。与其没有感受的活着做一具躯壳,不如和邪恶同归于尽。我佩服她的勇气,我更崇拜她的淡然。
       还好,作者并没有把整本书写成大大的悲剧,没有让我读完就对世界失望。相反的,我看到了从不曾看过的一个阴暗面,但是通过简方宁,我仍然对世界充满希望,她让我明白,世界固然不完美,但那没什么,我依然可以自尊的活着,在我的世界里,依旧洒满阳光。
      
      P.S.我的题目用的是小说中的一句原话,或许有点悲伤、有点无措,但不要紧,光明的到来或许对简方宁是晚了,但对这个世界,永远不晚。
  •     很粗略的看了一遍《红处方》,或许主题要突出的是人的意志与毒品之间的斗争。可我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孤独与绝望。简方宁面对自己一向追求的事业摇摇欲坠却无力可施时,面对自己也感染毒品时,面对丈夫的背叛、家庭没有温馨时,这个世界上,谁能来救她一把?或许只有她的朋友沈若鱼,但作为一个有自己家庭事业生活的朋友,能做的也只是理解她,而不能替代她,拯救她!难道,是她自己不放过自己么,是她开始把重心放在事业上就错了么?读完一遍,还想重新拿起这本书时,连现实生活中的我都替她压抑,想着逃避,而不打算最近重新翻开它。
  •     抓紧一切可以的机会在手机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很想一口气读下去,但实在工作不允许。
      这是一本很精彩的书,刚开始选择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毒品的书。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题材,但不可否认,被作者的故事深深地吸引。
      首先,很喜欢她的语言,泼辣幽默,用风趣的语言去表现悲伤的故事,更让人感觉到那种无奈与痛苦。
      然后,这是一个关于探索幸福与人生的故事。读在中途便与友人谈到毒品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如飞蛾扑火般。总结2点,主要有两种人群,一种是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没有目标与梦想,处于迷惘中的人。另一种则是不相信毒品如此厉害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掌控,包括不会被它吸引并缠住。
      做为这大大世界中的小小人类,我们每天在为生活奔波,更无奈的是,大部分都是没有人生目标,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甚至与不喜欢的人组成家庭或相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毒品越来越多的原因吧。
      书中说得很好,要戒除毒品,需要根治的其实是人格,如果人格不变,永远不能戒除。
      无论如何,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去追求实在的幸福,去享受拥有真实幸福的生活。
  •     《红处方》,这本书刚刚合上,闭上眼睛,书里的种种景象都在脑海里像幻灯片一样,一张一张的滤过,停留的时间很长,似乎不愿意离开。
       《红处方》这本书,读者已经压抑,很佩服作者毕淑敏能够完成这本书而却没有得抑郁症之类的病。真心很佩服。
       这本书,我分了三天看,一看都是花上个两个小时在看,加起来,或者我花了六个小时看这本书吧。其实在我看书的速度上来看,不到40万字的作品,花六个小时看,已经算是极慢的了。但是,这本书,的确无法让我快起来。它里面基本每个字都可以把我吞噬掉,我要挣扎着从这个洞逃出来,然后再跳进下一个洞,整一个看书的过程,到最后似乎如除了一身汗的运动般,让我疲劳不堪,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
       每次翻开这本书,我似乎就像准备好了的战士,准备一场搏斗。这样说,或许有些夸张,但并不假。战士,它对战场,其实是期待的,并且带着激情和热血,但是,无可置疑的,他怕死,怕死在战场上。而我也是,我对这本书充满好奇,也充满了想要捕捉它的激情,但是,我却害怕它。因为它真的可以让我毛骨悚然。
       我并不是一个害怕的人,相反,我是一个很大胆的人。从小,我就和我二哥看恐怖片,能道出名来的恐怖片,我小时候基本都看过。我也看过一摞一摞的我二哥买的恐怖杂志和小说,所以,我不算一个胆小的人。但是对于——毒品,我一直存在着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不知道是从小被教育片里的恐怖场景吓到,还是被学校里挂着的吸毒者的照片吓到,抑或者是小时候家周围的“白粉仔”吓到过我。我总是对“毒品”二字充满恐惧。我甚至不敢摸那些“可怕的”照片,我想象中的毒品很可怕。
       可《红处方》并没有把我的这种恐惧减弱,更是大大加深了。我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只知道,我看完之后,十分的压抑,十分的难过。其实也并不只是看完以后,在看的整个过程,整整三天,脑袋里偶尔飘过的场景,足已让我压抑不已。我不知道这样的状态会持续多久,但是至少现在如此。更可怕的是,我还在想,我现在在这里打字,在这里上网,同时有人在我不知道的角落里,烧着口香糖的锡纸,把白色的粉末送进鼻腔,眼神满足,动作飘飘然……又或者用颤抖的手举起针筒,然后插进那没有肉而只剩下那针孔如瞪大的眼睛看着针头的手臂,然后把血倒吸进针筒再推进体内,反复几次,看着满是红色血液在旋转的针筒,诡异而又兴奋的笑起来……我觉得很可怕,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我虽然对毒品二字仍旧恐惧,可我却对它更为了解了。我更了解了那些药物滥用者,当然,这里的了解只是相对于我之前的完全不懂。“药物滥用者”这个词语其实只是给“吸毒者”一个更加好听的名字而已,实际上,这两者有没有差异,众所周知。我知道了他们或许,真的和我们常人的思维完全不同,而且当他们的毒瘾上来了,就更加不能用“人”这个字形容了,简直就是兽类了,只对那些能让他们舒服的“东西”有知觉,所谓的人性,基本丧失,无论是亲人,朋友,爱人,全部在眼中的视野里消失。当然,没有毒瘾的时候,其实他们和常人无异,虽然也会想着毒资,但也会想未来,想着戒毒,想着亲人,朋友和爱人,人性回来了。
       《红处方》里有一条主线,其他都是分散的,有戒毒所的戒毒进程,有很多“病患”的或真或假的故事,故事里充满着人性、伦理、性、犯罪……里面很多场景,其实我看的时候,不愿跳过,却在看完后紧紧按住胃,希望缓解它的抽动。然而经过这么多痛苦后,总希望在结局,作者可以给我一颗糖,总该有点甜味,让我的心不至于那么的苦涩,可是作者让我失望了。结局没有大团圆,却是一种更加真实的,更加残忍的告知读者这一切。
       《红处方》不妄一部佳作!我不知道看完这次后,我还会不会看第二遍,我想大概不会了吧。或许我会让它就在我的书架上封尘,也或许,我有一天又会鼓起勇气再看一遍,虽然我觉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毕竟我觉得,这本书,是一部不能不看的书,也是一部不愿也不敢再看的书。
  •     整个一悲剧!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最后误中庄羽的诡计,自杀身亡。看得我很揪心,幸好沈若鱼没事,幸好庄羽罪有应得,临死还透出了悔意。挺佩服简方宁勇气和毅力的,年轻时为了自己的事业抱负拿自己的婚姻当赌注,不过成为工作狂可不好,作为一个女人,多少要为家庭着想,再忠诚的丈夫也会偷腥,再乖的孩子也需要母爱,多去陪陪他们吧!如果是我,在生死抉择面前,我也愿意选择死,而不是切除蓝斑,不知人间苦乐为何物,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只是,她的孩子、丈夫、医院的病人、中国的戒毒事业.........不知道做过母亲的读者会不会有不同看法,孩子可怜极了!在人性的丑恶面前,简的死无疑只是轻轻的一阵风,每个人都有他的活法,除了身边最亲近的几个人,人们的日子照样过,不泛起一点涟漪!
  •      喜欢毕淑敏的文字,平静而沉着,简洁而有力,有着穿透生命的力量。最美好的青春是在高原度过,作为高原上唯有的五个女兵之一,那种千里冰封万里雪带给她生命的痕迹是不可泯灭的。看她的《红处方》,感受最深的便是毒品的可怕及作者对于生命的痛惜。我不能不说这些故事都是噩梦,实在太可怕了。
       我想看这么一本书,最好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或是在暖暖的午后,因为这些时候,我们的心会更坚强。对了,这就是是一本关于毒品的小说,有关魔鬼的故事。
       什么是这个世界上交易额最大的贸易?毒品和军火。也许你并不了解毒品,因为没切身体会过。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非常非常地庆幸我从没有机会接触过它们,更希望这辈子永远都没有机会接触它们。什么是红处方?医典解释:医师开区剧毒药品时必须使用特殊的红色处方。在这本小说中,这些剧毒便是为了治疗毒瘾的。以毒攻毒。
       吸毒的人,除去身体上成瘾,更重要的是心瘾。也许你空虚,你寂寞,你苦闷……吸一口吧,你会烦恼不再,你会快乐无比!那是因为从第一口开始,毒品就会慢慢渗入你的身体,它会控制你的大脑生产“蓝斑”的地方。什么是“蓝斑”?那是人脑产生的可以让人感觉快乐与兴奋的一种东西。于是你的大脑“蓝斑”被毒品所取代,并在每一次吸毒时都会被复制这种虚假的快乐感。于是,吸毒的人,丧失了正常的的喜怒哀乐,他们只有在吸毒时才会感觉快乐,否则,痛苦无比。那么,现在,你还愿意去吸那第一口吗?破灭后的幸福只会让人更痛苦。
       小说中的简方宁所治好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大部分都还是复吸了。然而,简方宁从没有放弃过戒毒工作。为此,她搭上了家庭幸福,甚至自己的生命。由于那个美丽而阴翳的女病人庄羽对于院长的爱恨交织,简方宁在不知不觉中被害染上毒瘾,面对毒性最强的毒品“七号”,简方宁选择了自杀。思考清楚后,她的离去是那样的坚定而美丽。这让我感慨,人还是可以战胜毒品的,只要你够决心。此外,故事最后被医好了没再复吸的病人如支远,柏子也证明,只要你够毅力够坚定,没有不可能的事。
       戒毒是一项如同沙上建塔的工程,历尽艰辛和困苦,也许还是一事无成。但是仍然有无数的人为之前赴后继,倾其一生精力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不得不为之感动,就是这一份人文关怀,才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光明和爱,才让我们有勇气说,我们一定可以战胜黑暗与肮脏即使再悲壮,我们也要大步前进!
      读《查令十字街84号》
       看见这本书的书名,霎时我的思绪便飞入了儿时印象中对伦敦的幻想。又窄又杂的街道,灰暗,湿冷的气候,还有许多脏乱······然而,这本书描写的却不是如此,古老的房子,一间间宁静而别致的店铺。人们在午后悠长的时光里坐在窗边细细品读着那精美的古书。人们或许脚步匆匆,但在经过书店时,仍会驻足片刻。
       在这本书中,海莲·汉芙所叙的书店正是这么“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店门陈列了几架书,店内则到处排满直抵天花板的老橡木书架,扑鼻而来的古书味,那是“混杂着霉味儿,长年积生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然后,当你走进时,几位店员随意而礼貌的轻轻招待你。
       从此时起,你便被带入这安谧的世界,真的。不只是84号书店的引诱,更是那条无与伦比的老书街。故事讲得便是相关于这间84号书店与往复于美国的书信。从1949年至1969年,长达二十年的光阴,居住在美国纽约的一位女剧作家,通过书信,向“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购书的故事。从最开始最简单的商业关系渐渐变成二十年的深切情谊不得不让人为此为此感动。
       虽然不像汉芙那样痴迷于读书,也没有她的眼界高深,但是我也爱书。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当然是关于“旧书”的部分。但随后,我不得不动容的便是关于书写。书信,是隔着距离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心灵的交流。很小的时候很喜欢写信,在将手写的信装进信封,填上地址,贴上邮票,走出家门投递出去后,便开始等待。等待距离之外的友人的来信。这一来一往或许颇费时日,但这旷日又费时的书信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这种因为延误而造成的时间差,会让两人产生心灵的对碰,试想一个人在另一个时间读你的文字与心声,那不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么。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太快。电子邮件,QQ,手机等等这些都让交流变得更直接而有时效。但是,于我,我更偏爱传统的手写信,只叹无人愿与自己落成此事。在我们以为省却许多时间空间的背后,却是许多美好的流失。不单是手写的笔迹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的太有效率,不再需要两两相望,相等,许多情意也将被迅速掩盖而不被察觉。读信,你会一字一句的品味,并想象对方落笔时的神情,音容,甚至多日后对方读信的情景。这些都是珍贵的片刻,它让心灵在此刻沉淀,让情感在此刻升华。
       书信的魅力在这本书中展现无遗,在汉芙的故事中,书信纪念了那二十年间的那一场奇遇,在汉芙将这段故事写成书后,它变成了最好的纪念方式。这些书信,击败了时间,在岁月里悠长。
      
       毕淑敏的人文关怀
       有这样一个人,她曾经在最灿烂美好的年华到西藏阿里当兵,那里空气稀薄,人烟稀少;那个部队从未有过女兵,可是,她作为唯有的五个女兵之一,也成为了“前无来者”之人;十一年后,回京。从医二十年,继而转入专业写作,并写出了震撼人心的《红处方》,以及我们从小就熟知的《我很重要》,《预约死亡》,《提醒幸福》等作品。而她的名字,普通的就像任何一个街道妇女。她的名字叫做毕淑敏。
       我以为作家都是另辟蹊路自学成才的,以为他们都是不屑学业,嘲笑文凭,满腹牢骚,充满智慧与痛苦的。可是,毕淑敏不是,在艰辛的藏旅生活中感悟到生存与死亡的真谛后,她做了二十年的白衣天使。一天,父亲突然鼓励她将自己的藏北的军旅生活写出来,于是她悄然动笔。并在一周后,写出了《昆仑殇》,不久后发表即引起轰动,并获得了第四节“昆仑文学奖”。从此,她开始步入中国文坛。感到底气不足的她,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最后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和文学之路”。而她,正是以这样坚定的步伐,一步步的走到今天。
       读她的作品,始终离不开的主题便是生与死,以及对女性的关怀。藏北军旅生活让她对生命的厚重和死亡有着清醒而冷静的人是,她的叙述是理智的笔触。因此,她的小说也因此带上了高原的寒冷,带着生命的厚重。
       都说女人是敏感而细致的,而毕淑敏更是将这种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灰绿色的茎被冰冻塑得坚挺起来,剑一样指向苍穹。葵叶像一把把翠绿折扇,风雪打磨掉了表面细密的茸毛,比平日更加细腻鲜活。只是叶片僵硬如不会飘扬的旗,隐隐露出网络般纵横的叶脉。小小的花盘脆得像黄玻璃,刚刚长出极不成熟的葵花籽,如同婴儿初萌的幼齿。看得久了,竟泛出晶莹的紫色,好像稀薄的血液。”细腻的文笔与精致的刻画再加上她的细心观察,让她的所见所感完美的展示给我们。如此平凡的文字,却是带着如此震撼的力量!
       看她的《红处方》,感受到的便是对沉重生命的思考。《红处方》女主人公简方宁是工人的女儿,她富有理想和追求,自尊自强,做事情执着而坚定,是极具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戒毒医生和权威。同是她也是东方美女的典型代表,窈窕的身段,气质幽静典雅,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美。可是,如此优秀的她为何却在学术的道路上自杀了?一点一点的追问下去,我们看到的其实正是作者豁达的生死观以及对人的尊重和生命质量的探索,这便是毕淑敏的人文关怀。
       藏北高原的积雪以及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献给失去年轻的生命的白花,诉说着对生命的理解。《昆仑殇你》中为了实现某些人个人意志的拉练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苍茫雪原上。郑伟良对拉练的怀疑和反思,体现的正是作者对于生命的极度关怀。 “况且,象这样肩冰衔草式的原始行军方式,自身的供给尚无法保障,又能有多少战斗力呢?它只能模糊人们对现代化战争的认识,以为有了精神就能打胜仗。其实,战争的物质性是异常直接的。吃苦不是目的,只是一种达到胜利的手段。我敢说,如果红军有毛皮鞋,他们绝不会穿草鞋去翻越夹金山。抛却了这个实质,反而津津乐道于复制苦难本身,不正违背了先辈们的意愿吗?红军正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受苦,自身才去受非人的磨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追求苦难而忽略军人生命的价值,正是对传统的背叛。”这些话体现的都是毕淑敏对于军人生命的珍惜。白花,是花圈的代名词,从《冰雪花弅》中的白花到《伴随你建立功勋》中元帅的白发再到《红处方》中景天星教授“雪白的短发”一直到《血玲珑》中洁白的乳汁,这些“白色”,都是作者长期在雪原的体验与呈现,更是体现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重。显然,在西藏当兵的经历使她感到“自然对生命的威胁和生命的可贵”,在“现实中,很多人不清楚生命的可贵,而去残忍的浪费生命,挥霍生命甚至是破坏生命,以生命力作为一种资本去做一些残忍的事情“。所以,在毕淑敏的作品中,“苦难”、“死亡”、“寒冷”、“生命”等这类字眼就特别多,这和她不可磨灭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深入灵魂深处的。
       二十年的医生生涯,看惯了生命在病魔面前的无力挣扎与苦痛,让毕淑敏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人的渺小与生命的脆弱,是人生的必然。医生的职业教给她冷静,客观的看待现实生活中生老病死,让她懂得死亡是人不可避免的最终厄运。有生便有死,这些都是生命的过程而已,是人所无法抗拒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总是被忌讳谈及,而毕淑敏,却用悲悯的情怀来描写死亡。在《预约死亡》里,毕淑敏扮作患者走进了临终关怀医院,目睹了临终医院不容乐观的情况。五男二女要求拔下其母亲的氧气吸管;在中国没有实行安乐死的法律,而许多病人却是苟活着等着死亡并遭受着巨大痛苦;医院的环境,简陋得就像是贫民窟;大学生到医院进行无偿服务,只是为了获得学校的品行分······这些都告诉我们,病人的临终得不到的关怀。因为“我们崇尚的是壮烈的死,贞洁的死,苦难的死,我们蔑视平平常常的死” ,“中国人看重的是生命的数量,却忽视生命的质量”。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却忽视掉生命的质量。生命的最后是安然快乐的到达另一个世界。在这里,毕淑敏关注的便是生命的质量。这些悲剧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人文关怀。
       毕淑敏对于死亡有着与众不同的超然理解。《生生不已》中,她探讨了生命的归宿与传承的问题。女工乔先竹的女儿姜小甜因患不治之症而医治无效离去,痛苦的乔先竹在失去女儿后,依然不顾虚弱的身体再次孕育另一个生命,但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这里,我们看见的是超过爱自己而去爱另一个个个体的母性的特征。就像《红处方》中,简方宁被病人庄羽陷害染上毒瘾后,不愿从此失去快乐与悲伤的感觉,宁愿用生命来维护自己对家庭,对戒毒事业的热爱,正像她死前所说:“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备高尚的情感,假如这一切都不在,生命又有何意义何价值”。毕淑敏告诉我们:人不能没有感情,否则就是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所以,简方宁为了维护崇高的生命,献身了。
       身为女性,在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中,她首先看到的便是乳腺癌对于女性的折磨。在《拯救乳房》中,体现的正是女性心里的无助。作为女性病患者,她们认为“完整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和平状态。国家不完整了,那就叫殖民地;一个人不完整了,那就叫残疾;一个女人不完整了,那就是劣等品”。对于女性来说,女性特征的丧失是比病痛本身的折磨是更可怕的。气质脱俗的女研究生周云若因为失去乳房,开始情感游戏,认为自己不再拥有真正婚恋的权利;下岗女工应春草由于手术切除乳房而受他人的歧视,并处处感到自卑;更严重的还有鹿路因为患乳腺癌而造成人格分裂······这些都是对女性精神的巨大摧残。作为一个女性,毕淑敏更能感受到她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这让她意识到拯救人的精神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她胆敢对女性最隐私最恐惧的话题进行挑战,说明她真的是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寄于无限同情与关怀的。
       作为弱势群体,女性生存状态的不良好还源于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因此,毕淑敏的小说还体现了对男权社会的不满。《血玲珑》中匡宗员因强奸而侥幸逃脱,他拼命读书,出人头地后疯狂的寻找性爱,自认为成功了就可以占有一切,包括女人,这便是男性的罪恶思想。卜秀文为了事业和家庭只能屈服,表现了女性处于社会的一种劣势地位,犯罪人没遭到应有的报应,受难的人却依然受罪。《女工》中白二宝对浦小提吆吆喝喝的训斥也说明女性依然是弱势群体。毕淑敏在《女士,你多大年纪》里提到的女权主义的涵义:“那就是女人和男人平等,在素质和价值上的完全平等”。所以她在探讨女性幸福时,追求的正是男女素质上的平等,同时也呼唤着社会对女性的共同关注。关注女性,就是关注她们的幸福,关注她们的权利、自由和尊严。这在这里,毕淑敏人文关怀的体现的便是对女性的关怀。
      我们在读毕淑敏的作品时,发现的正是她始终不离不弃的人文关怀主题。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了一个“生命关怀”的艺术世界。我们只有把握好这个贯穿她创作的脉络,才能感受到她作品的真正魅力。她的小说不纯粹是“新写实”,也不全是“新体验小说”或者“军旅小说”,毕淑敏就是毕淑敏。如果硬要给她分派别的话,或许“生命关怀小说”更适合她。
  •     考完试,心生一念:看书,看电影,每看一部写些东西,然后养成这种习惯,最后努力保持这习惯。一个莫名的想法,说不出原因,模糊的开始,嘿嘿,希望终能有个明晰的缘由,只希望是因为现在还没能找出一个确切的理由。
      到现在,还没想明白自己是因为作者的才气四溢的文采而喜欢这书,还是因为她笔下那个坚韧的简方宁才对这书印象深刻,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学医的童鞋应该看下,兼有医生和作家双重身份的毕淑敏用作家深刻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展现的是医学这一严肃科学的感性和灵动的一面。
      比如说口若悬河的沈若鱼,难怪当初到妇产科进修,一张利嘴,估计部队也是寥有人能敌,心直口快脑袋瓜子不转弯,直截了当叫人对她是又爱又恨,我觉得她就一刁蛮小姐,但心地善良自是没的说,只是让人最想不到的是如此不甘寂寞的她最后竟会自愿到与世隔绝、环境偏离正常太远的戒毒所挑起大梁,本以为她理解方宁和方宁的工作,本以为她会坚持理解归理解但不会去做和她性格相去甚远的事儿,以为她会参加完葬礼继续过回属于她沈若鱼的日子,以为她会一辈子做沈若鱼,以为她欣赏简方宁但她不是简方宁,对我来说完全是意料之外,太惊讶,甚至会怀疑作者是不是为了写一个结局而写一个结局,这个说法貌似对作者而言是大不敬,额,这个我还没想明白。但细想下来,这样的结局对于喜欢冒险和挑战的沈若鱼而言貌似是按轨道发展的,为了出书亲自跑到戒毒所体验生活,看到戒毒所的变态一开始那个叫沈若鱼的人沈若鱼了,立马掉头就走,对,这就是沈若鱼,怎可能憋屈的容忍变态,不对味儿就得走,不然就不是沈若鱼。出于出书的考虑,也真心关心方宁 ,她继续待在令人不堪和变态的戒毒所(说一句,我不是沈若鱼,但要我到戒毒所估计我会比沈若鱼更沈若鱼,小女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过正常人的生活,我承认那些黑暗悲悯那些不幸,但事情离我太近我会选择尽量不接触,避而不触,我只希望生活是正常的),在和庄羽,支远及其他戒毒所里各类人物接触之后,沈若鱼开始理解简方宁和她的工作,也理解者社会黑暗阴冷的一面,深度是颠覆性的,像刻在脑袋里的,轮回几世都不会忘记,理解人性在毒品面前的脆弱,意志在白粉面前的渺小,但真正会让她选择留下来的应该还是方宁以死表示人类意志的不可战胜,不禁让我想到那句人可以被达到但不能被打败,作为医生的沈若鱼,有着医生悬壶济世的责任心,不论是天生的还是长期从事医疗行业后天的培养亦或有是了却友人心愿的想法,都是一种责任驱使她做了这样的决定。
  •     本该认真复习寄生虫的时候,缩在图书馆里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想,连一本书都抵御不了的我,若是沾惹毒品,怕是比任何人都先沦丧。
      吸毒者的生活在我确实是遥远而模糊的。小时候学校也天天嚷着吸毒有害健康。还组织过戒毒大游行,那是我除了跑马拉松之外,第一次走在没有车的高架上。活动自始至终我都很莫名,我不过是市政府抽出的学校里不起眼的一员,走在磅礴的人群中,稀里糊涂。
      还记得初中有次参观戒毒展,那之后一段时间我都会毒品充满了好奇,照片里的惨状只能让我更加跃跃欲试。我觉得恐惧。那种恐惧至今记忆犹深。我甚至向往毒品所能给人带来的快乐,虽然在陈列窗里,都在大肆渲染着它的邪恶。可任谁都知道,如果毒品不能够带给人无与伦比的快乐,怎么还会那么多人走向不归路。盲目打压在很多时候带来的只有更为猖獗的死灰复燃。就像早恋,看着带着绿领巾的孩子卿卿我我已经不再新鲜,这种低龄化很多时候已经不是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朦胧的好感。变质的东西太多,很难说这种不相称的早熟会给他们的以后带来什么,只是再打压下去,怕是又要回到娃娃亲的年代。而今已经不再是极度个人崇拜的年代,不再是一人之令就能够把毒品斩草除根。门开了,就算里三层外三层的反锁,门缝里依然露着风。更别提还有窗户,还有看不见的暗道。
      还记得展览馆最后有一座透明的小桥,桥下是皑皑白骨的模型,象征着被毒品残害的无数生命。走过去的时候,我头晕目眩,仿佛他们在向我发出沉默而盛情的邀请,我不了解那个让他们万劫不复的存在,只知道人们用最肮脏卑贱的词语形容它。然而我见过罂粟花。开在外婆的小院里,那么美。她有着亮丽却不俗艳的花瓣,是生命的颜色。只不过由于蓄意或无辜的巧合,她的汁液生就和人体中产生幸福感的激素相仿。
      人最致命的贪婪,是对无尽幸福的渴望。就像是泛滥在贺卡上的“永远快乐”,荒谬而渺茫,在温柔贴心的祝福里,蕴藏着最危险的萌芽。所谓“快乐”,本身就昭示了其“快”的本质。“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这种努力源于天性,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伊甸园。可是乐园,谁都没有到达。瘾君子会告诉你,毒品可以让他们置身天堂。我想,到达乐园的方式,除了如此,怕是只有死亡。
      简方宁带领沈若鱼参观动物实验室的时候,脑海中的神经被高频地撩拨。老师说,每次外科实验用到狗的时候,去动物房领它们过来,被留下的同伴都会流泪哀嚎。我听过蟾蜍、小鼠、兔子的叫声,像极了婴孩的哭泣,我不知这其中是否有最古老的渊源,只是这种哭声比任何挣扎都更能让人慌乱。我不知道,自然界中的动物会不会像人类一样为了追求这种永恒的幸福感而主动觅食毒品。如果不,或许只是因为它们没有人类所谓的智慧。而矛盾是智慧如影随形的代价。突然想起《挪威的森林》里,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每每在剧情乱作一团一筹莫展的时候让解围之神降临,像指挥交通一半,把一团乱麻化解于无。在毫无头绪的挣扎中,偶尔会念起解围之神,但这种念头毕竟转瞬即逝,谁都知道其中的荒谬。只是谁都难以否认,在命运中浮动,往往心生戏子之感。不过是我们看不见那至高无上的编剧。也许,毒品的出现在一场大戏里不过是一时兴起的插曲,像许多其他的琐事一般,但在普通人,却就这样消耗了一生。
      我没有深入到毒品和它所影响的人的世界里。书里写的怕只是冰山一角,甚而九牛一毛。但也许共性的东西已经昭然若揭。毒品对于人的异化总让我想起《三体》,宇宙的真理是永无休宁的杀戮。直到一切崩溃,重新再来。地球上有比这更为残酷的存在。如果说,背叛的人类道德底线的那群宇航员被称为了“新人类”,那么,毒品对于人的蚕食,又何止是道德伦理的底线。不谈排挤,不谈歧视,只说这敞开胸怀的接纳,这用尽全力尝试给予的温暖。或许万千人中只有一个人能够从那毒品的温柔乡里回到这丑陋又美丽的世界,这世界里的形形色色,能够让人感动地痛哭流涕,也能诠释最凉不过人心。拉住他回来,不离不弃的,有千万双手。在最黑最暗的地方,这千万双手热忱而沉重地挥动着,在大多数人看来,这种努力近乎徒劳,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或许很多时候也痛苦地几近崩溃。也许,支撑下去的动力,除了责任,还有很多。又或许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信心面前,往往是一片空茫,想要什么都没有。
      最后,简方宁选择了死。一个女人,一个战士,一个女神。导致她死亡的原因,颇有些残酷的戏谑。可是谁能够去指责,我们该向谁复仇,庄羽?孟妈?还是毒品?谁都是受害者,谁都有着柔肠百结的故事,谁都在努力地活着。简方宁的死,是老人与海式的,是柔弱的人类最坚毅也最无奈的背影。人的意志,或许会被毒品,被许多东西吞噬,可是在一切发生之前选择的戛然而止,恰是维护了人类不可被战胜的意志。罢了,这其中又是不可解的悖论。
      人的伟大与悲壮,尽在于此。
      
      
  •     很是惭愧,是在看到书的将近四十章时开始屏气凝神手不释卷。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结局,这就是忍住看内容提示的好处,剧情发展永远在你的意料之外。
      当然,前提是,这是本好书。
      你说它是变态的爱还是崇敬之爱,都没有关系了,这个美丽优雅的女院长,允许我一遍遍地想象你的模样。这段日子,脑中都是毒品二字,跟别人谈论话题也时不时联系到毒品上。我从未怀疑过作者描述事物与内心感受的能力,只有我学习和效仿的份。深夜台灯下,甚至想尝试毒品到底是怎么个神奇。当然,愚蠢念头转瞬即逝。这个世界,需要和平。
      每个吸毒的人,都有个惊心动魄并老套的故事。这里的医生,有辨别谎话的能力,也有切除他们毒瘾的能力,唯独难以走进他们内心,去揣测他们的下一步。感谢小鱼,你也许是这个世上唯一的真正知道方宁内心痛苦的人了,有这样一个朋友,不在乎交往时间长短,本质已发挥淋漓尽致,足矣。
      我不平,对院长感到深深的不公平!呕心沥血,事必躬亲,冷面冰霜,推心置腹,她所付出的远远多于一个医生,院长,妻子所应该做的。可是得到的却是背叛,欺骗与谋害。哪怕再心如磐石的人也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又何况这样一个势单力薄的美丽女子。
      整本书,仍然沿袭一贯毕氏风格。文字细腻流转飞扬。读毕老师的书,犹如我心灵在洗澡,洗净尘埃繁华,赤身裸体再接受礼拜。我享受这种感觉,她告诉我,医生可以写作,而且可以写的更好;文字可以以这种方式出现,全然不用照顾主角和读者的思路。当然,作为文学创作,还是需要艺术修饰的。作者书中的每封信,每个人的大段对话,都是上的了《读者》下的了《萌芽》的佳作,放进事实,怎么可能呢,要不然还不人人都是毕淑敏。尤其是在最后方宁的绝笔信,那时方宁的时间应该不多了,无论是“七”的作用还是心力憔悴,都不可能写出如此洋洋洒洒并充满拟人排比类比等修辞的文章。最后,小鱼端详丈夫给的那张燕子形纸条时,清风吹过,纸条烟一般地粉碎了,至此,答案揭晓,这是艺术手法,这是方宁眷恋大地的魂灵召唤:一个当初逃出戒毒医院的病人,决心献身戒毒事业。
      很久就想拜读此佳作,在图书馆无意间遇到,毅然放下别的书,可惜只有这种98年版,而且每本都泛黄掉页,挑了本最为完整的,读起来总有淡淡的时间的味道。今天同学竟发现书中藏着零贰年一位读者留下的读后感言,落款日期正好相隔九年。呵,九年,这个世界变成了什么模样,还好有笔墨,让这些文字静静流淌,洗尽铅华,我想这就是书的力量。
  •   你写的评论太棒了!!一水的五星你给了个二星甚合我意!!!对作者的那文笔给跪了,完全是小学生水平啊!!!简单的罗列事情,情结过于牵强虚假,还有作者的用词,真心接受不能啊!!!好在故事给我们这个不学医学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否则,也就那样了
  •   肤浅至极!
  •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备高尚的情感,假如这一切都不在,生命又有何意义何价值。
    喜欢这篇,分析的很有深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