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讲稿

出版时间:2003-1-1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于君  页数:3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散文写作、赏析的绝妙读本,选文前卫,观点与众不同,完全避开写作教科书的套路,给散文习作者撑开清新的审美视野、平添一种心智维度、鼓动起潜在的表达自由,代领读者抵达一种全新的审美境地。

作者简介

于君,原名张育华,女,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后留校任教,1991年赴日就读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部后任明治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为北京广播学院影院艺术副教授,电视艺术学有职博士生,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生成与创意》《列岛默片》、《裸足的黄昏》及译作《诗性的哲学散步》等书获文学和电视艺术奖项若干。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散文创作有何承载去往何方一 粉笔点的追问:本讲稿的思维担当二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自审:散文的审美角色三 优秀之作的考量:散文的价值尺度第二讲 文学场中散文的体裁特征一 回放:没错的散文观究竟说对了多少 二 新视窗中散文的文体景观第三讲 散文的审美印象储蓄一 审美印象储存活动的品性二 获取印象积蓄的通道三 创造性审美体察的心智枷锁四 如何存储审美印象第四讲 灵感引爆与审美印象兵捕捉一 动机的发现与捕捉二 审美印象片断的捕捉依据三 捕捉的实施:筛选与扩展第五讲 散文的构图设计一 构图风格的拟定二 构图形态的选择第六讲 描述的文本考察与技巧落实一 描述的基本审美风貌二 描述的进行 三 描述基调一览四 当代散文描述的变革走向第七讲 散文文情的重审与传达一 文情风格兴隅二 文情的内在魅力三 文情的审美表达第八讲 散文的意义出场与审美之约一 散文的意义出场二 哲思追索管窥三 哲思的审美之约第九讲 提升散文品位的美学策略一 韵味浅说二 韵味的冶炼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讲文学场中散文的体裁特征在几乎一切旧有秩序都得接受质疑、都要经历解构洗礼的后现代语境下,谈论文学的类型特征,颇像走钢丝之举。20世纪后半叶三位思想巨匠之一的德里达在研读过小说《白日的疯狂》之后,就曾明确地得出结论,认为类型法则不可能保持绝对的纯净度,因而断言对文学类型进行定义是永远注定要失败的。的确,面对诸多边缘文体的时候,文学上的类型法则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以往的类型法对文类的机械切割,对文类之间相异性、文体秩序性的强调和对文体之间交叉性、互渗性的忽略,都暴露出类型法则的深刻局限。难怪大师德里达以其无法保持绝对的纯净度为由要摈弃它了。我们在认真思索这种挑战所隐含的美学、哲学意义时,恐怕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对于文学这种复杂的审美创造物来说,绝对的纯净度是不是也属于一种神话呢?如果因为文类法则难以泾渭分明地划出文学类型的疆界,或者说因为它天生不完备、有盲区,于是就干脆消灭法则,那么,文体存在的合法性大约也要成问题了——艺术原本就是在相对规则中的自由舞蹈,若失去了类型规范,抹煞了文体特性,岂不是要了文学的命?就文学的创作常态而言,小说、诗歌、散文哪个不是在“体”中现身?哪个不是按基本的文类法则行事?即便是罗兰•巴特、博尔赫斯们充满颠覆精神的散文。

后记

20年前始写散文。20年后拟从天下的好散文中求道。然而多少也明白,道,可求可悟,惟言说不得。福斯特的那句话常在心里响起:统治着学界的多是伪学。不过,倒是儿子的成长,鼓励了这个小册子的撰写。我收藏了他蹒跚走路时的一条学步带。它和母亲们温暖有力的双手一样,扶助了最初的勇敢脚步,支持了纯真想象力向世界的探索。我是说,我想编织一条脱出以往学界窠臼的关于写散文的学步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以为写作理论的学术使命亦在于此。希望它结实,管用。且使用它,就是为着尽快地不必再用它。感谢书中援引的许多珍贵散文的作者。他们中间有我热爱的作家,有我敬重的师长和朋友。也感谢群言出版社。他们给了我信任和机遇。还有我也想说说我的儿子。在这个溽热的夏季,每个早晨,他做的头一件事,就是跑来打开电脑,然后喊一声:“老妈,到你的桌面啦。”有一回,不知电脑怎么了,儿子一碰就弄丢了好多字。我还没反应呢,他却代我大哭。儿子给我的关心超出了他四岁半的年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散文讲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