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与科技素养漫谈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苏恺之  页数:404  字数:314000  

前言

人老时,方知“授道”为重——作者和大学生的一次谈话今天恰是我的生日。我不是呆坐在家里,对着68颗细弱的蜡烛发呆,而是在这充满朝气的校园里向你们诉说,真是难得、难忘,有一种幸福感。我由衷期望,把我头脑里近些年来才逐渐沉淀出的一些感悟、体验倾诉给人家,希望其中的几句话能留给大家一点印象,在多年之后还能回忆起一点点。我自认为它对于你们的未来是有些启发或参考作用。也许你感到我上面的话不好理解,还会感到我的话哕嗦,没意思,这都没啥关系。毕竟,我和大家是相隔了半个世纪的人。咱们是相隔半个世纪的对话。在此,我想说说半个世纪之前的一个小经历。1958年我在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慢慢地认识了系里的一位近70岁的胡刚复老教授。他是第一代出国学习物理的人,已经没有多少教学工作,满处溜达,喜欢向年轻人唠叨。起初我有些兴致,因他能给我讲述他在英国见到的真空实验室的状况,一些技术细节对我眼下的TI作有益。但后来他的喋喋不休就使我有些厌烦。此后,我逐渐地快把他淡忘了。

内容概要

《创新能力与科技素养漫谈》是写给广大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通俗性读物。书中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素养的话题,引用大量的事例阐述了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介绍了什么是创造力与创造精神,创新的心理因素,以及科技素养的自我培养,也从中引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本书可读性强,也可作为大中学生们的有益课外读物。

作者简介

苏恺之,男,汉族,1937年9月生于北京,读书世家。1941年随家迁往昆明市北郊黑成潭。1947年回到北京。1958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1972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985年起受聘为研究员,一直从事地壳形变观测仪器的实用化研究,曾主写有三本专业书籍。

书籍目录

前言  人老时,方知“授道”为重序篇  迎接科技创新的新时代 一、面对挑战,我能无动于衷吗? 二、创新型国家 三、科技时代呼唤科技人才第一篇  创新成功之道 一、推崇兴趣 二、全身心投入 三、乐观心态 四、赞美梦想 五、要有野心 六、成功不难 七、理念正确 八、思维变换 九、新突破口 十、新的起点 十一、承受失败 十二、转化失败 十三、抓住灵感 十四、善于继承 十五、巨人的肩膀 十六、解除“魔咒” 十七、永不言弃 十八、防止停滞第二篇  创新能力 一、我最大的财富 二、科技素养 三、人人都有创造性 四、认识的误区 五、竞争——创新的动力 六、大聪和小聪 七、铺一条未来的路 八、三五人为众 九、由表及里 十、看到反面 十一、厚积薄发 十二、做到极限 十三、细致严谨 十四、事小而为 十五、工艺为地 十六、基础为天 十七、有创造才能者的素质 十八、创造性思维第三篇  心理素质 一、人生本应积极:决心和毅力 二、奋斗不息 三、认识自己 四、自律自信 五、自我自强 六、耐受寂寞 七、别怕逆风 八、抓住机会 九、忠于职守 十、善小而为 十一、长者为尊 十二、诚信良知 十三、治学有道 十四、我受欢迎吗 十五、“我不知道” 十六、低处作起 十七、经受“委屈” 十八、教育的局限第四篇  成才之路 一、学习自觉 二、关爱基础 三、设计自己 四、读书建巢 五、文字总结 六、扎根实践 七、望闻问切 八、观察透彻 九、分析到位 十、联想畅通 十一、讲述清晰 十二、写作精通 十三、撰写论文 十四、事分为四 十五、起承转合 十六、君臣佐使 十七、时空观念 十八、运筹帷幄结束语  人生没有回头路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谁都知道这是拿破仑1816年说的一句话,我们接受这句话,为一个伟大的外国人对中国有如此崇高评价,深感自豪。而且我们也深信这只睡狮现已醒来,已经让世界感到它带来的颤抖。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但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这话的中间还有一句:“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我们现在怎么样呢?我们已经十分清醒地看清了全球的环境和我们自身的发展道路了吗?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我们的一家工厂应急性的生产了彩色假发(头套),有180万个出售给国外的球迷,我们很高兴,中国货又开拓了新市场。商家和工厂为此而付出的种种艰辛可想而知。可后来又知道,国外的商家已经把价格压到了几乎令我们工厂喘不过气的地步了。我们的售价是9元-10元人民币,而在德国市场上的售价是8美元-10美元,每个假发我们只能挣到0.5元-l.5元人民币。这些低附加值、极低利润的产品,消耗了我们的能源和留下了环境污染。我们是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依靠着低工资的农民工挣这点钱。

后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应一位教师的要求,和同学们做一次面对面的细心交谈。我着实认真准备了几个月。回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又从报纸杂志上摘抄了一些素材资料。而在和年轻人的接触中,我意外地受到了很多触动和启示,促使我心灵燃烧、思索了更多问题,意识到这种思想交流的确太少也太必要了。并且, 现在是时候了, 我应该再多想些“专业之外”的事情,理一理,写出来汇集出版,以献给更多的年轻人。于是在此后的两年多里,又进一步抄录了一些素材,按照我的理解汇集成书。恰好,中国地震局“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在2007年组织了十几名老年科技人员到各个省做巡回报告,我很荣幸地参与其中得以有接触更多人的机会。为了适应讲述对象已经是参加工作的青年和中年人,又适当地增加和调整了内容。这些对于本书内容的提炼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按最初的构想,我要搜集现代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先进事迹和经验。不想从媒体中所能见到的材料有限,所以本书里借用了许多商界和文艺界的例子。好在,我给自己圆场的解释是,各种行当里成功和奋斗的历程都是共通的。又见一报道,2007年度全国的公务员考试,竟然有100万报名者,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五个岗位,有3881人前来竞争。相对应的是,地质、地震、气象等部门招取研究生的报名者寥寥,一些顶级的科技部门招不到尖子学生。这从一个侧面再次说明了科技人员与科技活动在现今社会生活中仍处于某种“弱势群体”地位。

编辑推荐

《创新能力与科技素养漫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创新能力与科技素养漫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