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谈旧录

出版时间:2006-2-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梁漱溟  页数:3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此书为梁漱溟先生回忆过往文字之结集。记述了他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前后、抗日战争、国共和谈等多个时期的治学、从事乡村建设及奔走国是的活动,以及对一些重要事件、旧雨新知的追忆。曾 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版过。问世以来,为海内外治近代史学者所重视。后曾收入台湾李敖出版社刊行的“真相丛书”。绝版多年,觅都仍有。本次重刊,新增加了大量内容,其中有据手稿补充者。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祖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蒙古族。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研究、借鉴的经验。  梁氏原是元朝宗室梁王贴木儿的后裔,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  1917-1924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师,后升为教授,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发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1925年任山东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高中部主任。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担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今广雅中学)校长,他将广雅精神提炼为“务本求实”四个字,并成为延续至今的校训。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1939年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0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次年赴香港办“民盟”刊物《光明报》并出任社长。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0年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55年,由于批评当时的农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八十年代后期,以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著文、演讲,继续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梁漱溟先生与山东邹平有着不解之缘,在遗嘱中表示把自己的骨灰安放于邹平,现梁漱溟纪念馆坐落于邹平一中图书实验楼。[编辑本段]学术思想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其学术思想自定位为:“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朝话》),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  其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书籍目录

上编  抗日战争时期之前回顾家世与生平并试作检讨辛亥革命前后我的活动也见闻民国初年的见闻杂记有关民国初年政史的见闻纪实忆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双十节”沈钧儒先生与政学会访章行严先生谈话记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记彭翼仲先生怀黄远庸张公耀曾生平及家世纪念蔡元培先生回忆李大钊先生略谈胡适之怀念我敬佩的陶行知先生忆蒋百里先生怀念卢作孚先生我国锑矿开发的先驱者追忆广州往事读《李济深先生略历》书后记十八年秋季太原之行河南村治学院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回忆我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下篇  抗日战争时期及胜利后参加国防最高会议参议会访问延安一九三八年陕甘边区的人口记一九三九年敌后之行我参加国共和谈的经过过去和谈中我负疚之一事过去内战的责任在谁?美国马歇尔将军对我的印象一个英雄两个恶人我所了解的蒋介石七七事变前后的韩复榘国共两党和谈中的孙科附录梁漱溟年谱简编编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沈钧儒先生与政学会          ——兼记袁世凯死后的南北统一内阁    沈钧儒先生是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前夕发起救国会,代表广大社会群众要求南京蒋政府莫打内战而抗日的“七君子”为首人物。这是人所周知而共仰的。但一九一七年即民国六年沈老曾与我共事于北京政府司法部,且参预当时发起组织政学会的活动,似少为人所留意。兹先简述昔年政局变化的史实如次:    (一)袁世凯帝制失败,遂有南北统一内阁之产生。    袁世凯帝制失败,主要是由西南各省护国军起来后全国响应之故。然而袁虽倒而北洋军人势力仍然得以维系者则端赖有段祺瑞其人。远从清季以来段的权位势力即仅次于袁,而为袁所倚重。入民国后一向任陆军总长。他为人正直,与段芝贵、雷震春等许多人,大有泾渭之分,抗声反对帝制,即于帝制热闹中坚决辞职离京,退隐西山,袁再三慰留不得,只好以王士珍代长陆军部。    袁在称帝之前,为集权于总统府,废除国务院,而设置政事堂,一切机构大改。及至帝制失败,袁羞愤将死,乃挽段出山。段出,拥原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黎任命段为国务总理,恢复国制如初。    P4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钩玄决策,百年尽粹,以发扬儒学为已任;    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冯友兰    (梁先生)可敬之处不少。有悲天悯人之怀,有也。忠于理想,碰钉子不退,二也。直,有一句说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众而众之力压,不低头,为士林保存一点点元气,四也。不作歌颂八股,阿谀奉承,以换取挈驾的享受,五也。    ——张中行    梁漱溟一直被看做哲学家,其实,此公的头脑并不高

编辑推荐

《忆往谈旧录》绝版多年,觅都仍有。本次重刊,新增加了大量内容,其中有据手稿补充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忆往谈旧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文字错漏太多,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不严肃的严肃书籍,责任编辑失职或是不称职。
  •   梁漱溟的忧国爱民的精神实在让人肃然起敬,他或许不是最聪明的文人,最高明的学者,但他把自己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黄土地上的同胞,他表现的实在是太好了,他在书中说“不甘为学者而愿有行动”是多么真挚和动人,我爱他,他是中国现代最可爱的文人,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   基本上我都是圖書館看過再買的沒問題
  •   正文宋体加粗,个人觉得不太美观。当然内容没的说,可以了解一些民国往事
  •   挺好的,服务到位,递送较快,谢谢!
  •   好书啊,值得推荐!
  •   此书不错,很喜欢。主要是选题较好,史料也比较丰富。印刷质量也不错。
  •   因为一生关注、思考国家之前途命运,且为之奔走、努力、实践,梁漱溟所经历的人与事从一开始就指向并最终抵达我们这个国家的本质与核心。所以从《忆往谈旧录》里我们会很惊讶地读到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前如此之多名士、贤达、要人、高官乃至领袖的言行片段,读到大量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节,同时也读到了梁漱溟作为“中国最后的儒家”之所以能受到包括共产党、国民党和国际社会等在内的多方共同... 阅读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