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二元结构

出版时间:2004-5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邓鸿勋  页数:508  字数:75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中央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格外关注“三农”问题的形势下,温家宝总理2004年4月10日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作了重要批示,指明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重大意义,强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宗旨,提出了对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便利和服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的任务和要求。这对所有致力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事业的机构、团体和各界人士,都是很大的鞭策和鼓舞。
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需要继续推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推进由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决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化、城镇化,而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三农”问题,要改变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实行城乡统筹,必须把两者联系起来。这其中有市场机制、有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但最为关键的是让农业富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可以说既是关系农民增加收入的“民生”,又是关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当今的中国,虽然已经完成了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总体上进入小康,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平平衡的,问题主要是在“三农”上。“三农”问题和我国从农业国到工业化、现代化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当前仍存在着“五低”:农业人多地少,资源配置低;农产品市场狭窄,价格低;农村劳力就业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农村购买力和物质文化消费水平低。集中表现在农民收入低、增长慢。如今农村不仅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而且有40%的人口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三农”发展根本的制约因素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收入增长的问题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带长远性的问题,涉及社会结构、体制、发展战略,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改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已提出多种必要措施。在围绕“农”字找出路的同时,更要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解决,要把闲置在农村的数以亿计的劳动力逐步有序地向比较利益高的社会需要的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转为市民。彻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一元经济,即走出二顽强结构,实现这样一个深刻和社会转型,将是我国今后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可喜的是,继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出现“民工潮”,发展到今天,全国已有近一亿农村劳动力以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的形式投进了大转移,渗透到城镇各行各业,开拓出了以市场方式把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的路子。实践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一是打工,二是创业,打工孕育创业,创业又带动就业,找工、创业共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我们要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走出二元结构、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角度,看待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看待群众的打工、创业活动,认识其意义,消除体制障碍,创新制度,改善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适应社会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需要,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联合劳动部、农业部发起组织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至今已经历15个年头,现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研究会团结了一批热心为“三农”服务,热心研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就业转移问题的理论的实际工作者,注重社会调查,结合对我国全局性、战略性、政策性问题的研究,探索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就业的情况、问题、趋势,为国家献计献策。由研究会建议,经国务院批准,“两部一中心”(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验项目,从1991年至今,试验扩展到8省100多个县市,取得大量经验。研究会较早发现找工者回乡创业的现象,自1994年以来每两年召开一次创业之星经验交流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自主创业鸣锣开道,并与四川、江苏、安徽、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促进会协作,保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大事为。
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收入本书的是1999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特点,一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农”问题与我国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开展了《我国走出二元结构之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战略》三项战略研究。二是有不少论著和调查报告,反映城乡改革和农民就业转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系农民工利益的实际问题,提出创见和政策建议,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对领导决策起了有交益的作用。
全书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充分就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充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探讨城乡统筹、农民充分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工阶级属性,提高人力资本等问题。第二部分“中国走出二元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走出二元结构之路》的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存在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如“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严重滞后,要素流动配置不尽合理,政治上农民不能完全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等,大都与二顽强结构有关。如不及时消除,将对我国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一元经济,是我国今后几十年发展的基本走向。走出二元结构要实行“三化”带“三农”、城乡一体化。第三部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化战略”,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以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实现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合理对接,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农民变市民的进程。这将是农民的第三次解放。
第三次解放农民劳动力的特点是突破农村和城市相隔绝的二元结构。还提出:从长远说,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现代化的实现,都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特别是向城镇的转移。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城乡关系方面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即由限制农民进城转向主动吸引农民进城,这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前途的历史性转变。第四部分从体制、政策的角度,研究以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些文章分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农民变市民的体制因素,对农民进城变业由限制、管制到顺应、服务、引导、促进的政策变化,以及当前要解决的制度创新、政策调整问题。有些文章对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如强制收容遣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用工单位侵害民工权益,城乡结合部的打工子弟学校等,反映了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第五部分介绍江苏、贵州、云南等省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情况,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主自创业提供培训与服务。卷尾附有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若干问题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

邓鸿勋,江苏无锡人。1931年1月出生。工程师,研究员。
1952年毕业于江南大学管理工程系。80年代末90年代初任江苏省委副书记、海南省委书记兼省人大主任。中共十四届中央委员。
1994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部级),对农村经济、区域经济,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发大西北等,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有著述。主编《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中国财经管理全书》。
1998年任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主办数届全国“创业之星”大会,主编《农民就业与中国现代化》、《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任国发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保险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席。
陆 百 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浙江镇海人。中共党员、副部长级、研究员。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财政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税务学会、中国城市金融学会、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协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等。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计划委员会、河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0年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历任学术秘书、财政金融组副组长、经济调节组副组长、宏观调节部副部长、部长,1993—2000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自八十年代以来,多次参与党和国家重大经济决策研究工作,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五中全会《建议》、十五大报告、十五届三中、四中、五中、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五中全会《建议》文件起草组成员。

主要著作:
《大调控——20年宏观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年3月 第1版
《大重组——中国所有制结构重组的六大问题》 与李克穆合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8年1月 第1版
《大调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六大问题》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8年1月 第1版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 与马洪 刘中一合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年8月 第1版
《大抉择——影响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六大问题》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7年7月 第1版
《商务国际惯例(证券卷)总览》 与朱兵 冀严合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年4月 第1版

书籍目录

前言1 充分就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充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  弘扬创业精神创造时代辉煌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努力开创农村劳动力就业新局面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希望  必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几点思考  引导创业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  奏响创业、就业、发展的时代强音  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实现城镇化为主的转移,第三次解放农村劳动力  农民充分就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农”民工阶级属性的商榷  中国“民工潮”现象透视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全面小康  农民打工创业的“两个飞跃”  第三个根本性转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成功创业在新世纪  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农村土地问题  重视人力资本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总结经验、优化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 中国走出二元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国走出二元结构之路研究”总报告  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基本特征分析  我国走出二元结构难点分析  走出二元结构战略目标、任务与对策  关于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几个基本认识问题  “三化带三农”实现城乡一体化  “六化”带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建立支持国家生态建设长期投融资机制  关于善待农民、惠及“三农”的若干建议  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任务和难点  农村劳动力流动:结构转换的重要动力—兼析我国劳动剩余经济时期的发展策略  农村劳动力流动: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农民流动、市场就业与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  中国: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战略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总报告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特点及面临的新形势  国内外有关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探讨  我国重点培育劳动力大容量转移载体的历史任务  从国民经济全局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的运筹  劳务经济:农民市民化的最大动力源  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与国内相关理论学派的主张  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走向市民化的战略思考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进程政策建议  江都市农民市民化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做好劳务经济这篇大文章  我国小城镇的产业、企业特点与转移就业潜力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  4 改革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改善劳动力转移政策环境  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  秩序冲突与治道变革—关于农民流动管理问题的研究  流动农民的边缘化问题  适应农民进城、调整城乡关系—对进京农民工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和居住问题的调查  逐步构筑外来就业人口与当地社会融合的制度框架  农民流动:秩序建设和政策反思  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民工权益与社会管理改革—40村农村经济与农民外出就业、农民工权益的调查与思考  棋子•边缘人•产业工人  杜绝将收容遣送制度用于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管理  关于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调查与政策建议  边缘化的基础教育—北京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初步调查  保障进城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力  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  5 培训服务•流动就业•回乡创业  挑战•机遇•行动—世纪之交职业培训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若干问题  架设苏北农民就业浦东外企的桥梁—江苏洪泽青年侯正宇组织劳务输出情况调查  培育人才市场,促进产业升级  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基本原则和人力资本要求  开发人力资源,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关于浙江省衢州市“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调查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抓好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贵州经济发展  统筹协调开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局面  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  创业要有新突破、新支持  附: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若干问题研究(摘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出二元结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