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疗法

出版时间:1998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王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是以思想性见长的著名文学家、人物传记作家茨威格,他以优美的笔触,深刻独到的分析,论述发明催眠术的奥地利医生梅斯梅尔,基督教科学创始人玛丽.贝克尔-埃迪和精神病学者弗洛伊德的生涯,熔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炉,是关心精神与身体健康的现代人必备的床头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精神疗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有没有想过头疼可能与精神状态有某种关系?该书介绍了曾一度被推崇器官治疗的学院式医学排斥的,现在越来越被医学家重视的精神疗法,是关心健康的现代人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它能够让我们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进行自我放松^_^
  •   一本启蒙读物
  •     什么是科学?
      ——读《精神疗法-玛丽·贝克尔》
      首先说一句这是个太大的话题,我也完全没有对这个问题盖棺定论的野心。随便说说自己的感想。
      科学这个词在今天用得太滥了,乃至于似乎变成了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某某做法不科学,某某人欠缺科学精神,都可以作为批评的理由。我不想批评他们不懂科学,就像有人动辄骂别人“根本不懂民主”那样,这种言辞不由让我联想到“学霸”的恶劣作风。但什么是科学,的确很有文章。
      相信喜欢看西方报纸来锻炼英语水平的人,对《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份报纸不会陌生。但这份报纸的名字看起来着实有些古怪。一个是宗教,一个是科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中国人看来,宗教就是封建迷信,应该用科学精神来大力讨伐;而西方的历史上,教宗又往往是科学探索的大敌。这两件东西,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
      事出有因。wiki一下这份报纸,会知道它是1908年,注意,是“基督教科学派”创始人玛丽·贝克尔创办的。不同于今天已经世俗化了的《箴言报》,当初的这份报纸,尤其是作为其前身的《基督教科学派周刊》,就是玛丽·贝克尔宣传她的教义,向各种“异端”发起猛烈轰击的喉舌。
      让我们把好奇心的触角延伸下去:基督教科学派是什么?它宣扬的是科学?还是基督教?
      其实基督教科学派的“教义”非常简单,即所谓“永恒命题”:“在物质中没有生命,没有真理,没有智慧和实体。一切都是无尽的情绪和不断地去公开它,因为上帝是真实和不朽,物质是不真实的,暂时的。精神是上帝,而人是它的图像和等价物,因此人不是物质的,他是精神的”。好的,人是上帝的等价物。上帝会生病吗?当然不会。那么人怎么会生病呢?玛丽·贝克尔告诉你,那是因为根本就没有疾病!你感觉到疾病,是因为你错误的认识,相当于一种精神上的恶!更有甚者,死亡,是更大的一种认识错误而已。如此,贝克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得出了基督教科学派全部的“理论”,更是把西方医学界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成就摧枯拉朽般地全部推倒。
      乍听之下,这种理论总觉得不对,不打针吃药,光是相信教义不相信疾病,疾病就会好么?这是明显违反常识的。但这言之凿凿的推理,在美国曾经有几十万几百万的人深信不疑,乃至奉为真正的科学真理。
      这样的“科学”,问题出在哪里呢?
      不知道别人如何评判,我的观点是:其实设想不会有问题,关键是这种“科学”设想,一排斥检验,二排斥反思。
      这个看似行云流水,顺理成章的命题,其实是无法检验的,而且断绝了检验的可能性。波普尔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实证主义判断方式,那就是无法被证伪的命题,不会是实证的乃至科学的命题。因为这种命题阻断了一切发展的可能性。比如说那个有名的例子,说天鹅是一种白色的鸟类。这个命题可以因为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被认定为经验上是错误的。但这种“试错”的方式是符合科学的。如若声称天鹅一定是白色的,并且以各种理由否定黑天鹅的存在,就是将局部的认识扩展成普遍的、绝对的真理。因为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刻是否会出现挑战这种绝对真理的反例,所以这种逻辑就不是科学的逻辑。
      当然,波普尔的证伪原则事后广受质疑。但起码可以肯定的是,科学是一种讲求反复检验的哲学理念。如果一个论断无法在同样条件下得以验证,那就不会是科学的论断。
      回到这个故事本身。基督教科学派的永恒命题如何验证?这是不可能的。要类比人和上帝的相似性,人尚且有可能抽样出一个代表性的样本出来(其实这也有问题),但上帝上哪里去找去?再有,说生病只是精神作祟,那么又如何去验证分析这种精神上的感受?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个命题排斥反思。
      我们以往中学所受的教育,科学就是牢不可破的一系列真理。但这起码是有问题的。说平行线形成的夹角一定相同,说牛顿定理一定正确,曾几何时这就是科学的一部分,但现在都被证明这两者都是有局限的。因为我们人类的认识有限,永远存在未被发现的规律,所以对每个命题都保持反思、批判的态度是明智的。
      但玛丽·贝克尔接受反思批判么?很遗憾,你对我的教义产生怀疑,那就是异端,我就要组织全部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来消灭你。甚至于她的很多得意门生,虽然没有怀疑她的教义,但因为能力太强,被贝克尔视为潜在的威胁,都一一翦除。
      然而,不是科学的东西终究不是科学。客观的规律和玛丽·贝克尔开了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玩笑:她也老了,她也病了,她也感受到疾病的痛苦了,直至最后,她也死了。贝克尔错了么?在教众的眼中,她当然没有错。他们会用各种方式美化、纹饰这种负面事件。但时间长了,逐渐又恢复了平静,基督教科学派已经不复当年的狂热与繁荣了。
      什么是科学?我还无法真正给出个答案。只是我觉得,了解什么不是科学,似乎更重要一些。
  •   关于哲学那段,了解不深,如果有错误恳请指点,多谢~~
  •   在我看来,科学是解释现实领域的,而哲学是解释思想领域的。或者说,能称得上王道的都叫科学?
  •   阿 我必须纠正一点 科学也只是一种哲学思维 并不是唯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果认为科学是王道 否定其他哲学思维存在的意义 我觉得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
  •   我说的王道是指行之有效,能指导人行动,普及常识的东西。唉,过分纠结于“科学”这个词,就容易走入概念主义的深渊啊啊啊...........LS啊,不要想太多,内心要坚定。
  •   科学与宗教在最终本质上是一回事,最杰出的科学家皆是最虔诚的信徒,而最虔诚的教徒往往是对于宗教有着最深刻怀疑的人,在哲学意义上科学与宗教最终会实现统一。
  •   我更兴趣的是反思不能进入的领域,奇迹却发生了
  •   讨论玛丽贝克的是不是科学,这蠢极了
  •   把本文理解为评判玛丽贝克是否是科学的 真是太无聊了 起码你先看下文章题目再来评判 可能你连开头都没看完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