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机器人

出版时间:1995-08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作者:阿西莫夫  译者:维维,赵计英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机器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跟基地系列比起来,还是这本书显得轻松易读。
      不得不再次佩服下阿西莫夫的写作功力。整本书由好几个机器人故事构成,但却循序渐进地间接讲出了机器人在地球的发展史。而且故事也不乏生动幽默。
      《小机》这机器人让我忍不住想起瓦力,傻傻的,却很可爱的瓦力。
      《转圈圈》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三大法则很好的一个说明,而且用了一个十分幽默的故事来告诉大家。
      《理性》整本书中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机器人小可爱强烈的世界观是:它才是主宰选择的最终仆人,而人类最终将成为“主宰”淘汰的工具。看到小可爱把人气个半死的时候忍不住也让人捧腹大笑起来。有时候,人和人的世界观也是不一样的,想要努力把别人的世界观说服和自己的靠拢是一件多么费劲不可能的事情。不过这也不影响每个人并行不悖地活在同个星球上。接受这个事实吧。
      《骗子》从此文开始,机器人系列似乎就能和基地系列开始有点对接了。
      《消失无踪》机器人三大法则是必须的,如果取消了三大法则,似乎人类真的会完全被机器人所取代了呢。
      《逃避》讲述金脑子如何用幽默感绕过问题为人类做出第一台恒星际迁移机器。
      后面就开始讲述机器人为人类和平奋斗的故事了,已经开始和基地系列逐渐对接了。机体最后成为人类供需系统的调控家,为平衡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做贡献。其实这种某种方面来说,也可以说小可爱的观点其实也挺能自圆其说的。人类逐渐丧失了对地球的话语权,机器人成了地球更甚者是宇宙的“管理者”,“主宰”的新一轮仆人。
      话说,宇宙中只有地球有人类出现么?似乎阿西莫夫只想考虑在此情况下人类的社会发展史。我还是挺喜欢谁能讲讲外星人的故事的。
  •     第一次看科幻小说是大刘的三体,属于偏硬科幻,那时候就已经很喜欢了。现在看阿西莫夫的小说,完全的硬科幻,严谨的逻辑推理,每篇故事都需要仔细思考发生和解决的内在逻辑判断过程,实在是酣畅淋漓。如果人类真的发展到了可以制造出带有情感判断的智能机器人的时代,固然对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有帮助,但万一出现了小说中提到的各种各样的运行错误,人类是否有足够的智力来找出错误、纠正错误?威尔史密斯的《我,机器人》中的机器人就自我进化出了一套不违背机器人三定律的新逻辑,而它所做的行为在我们人类看来却是违反了第一定律的。阿西莫夫的9个故事,几乎每一个都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如何与机器人“斗智斗勇”,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推理,气氛也很轻松,绝对值得一看。
  •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这句赞美一点都不为过。阿西莫夫通过循序渐进地讲述9个机器人的故事,表达了复杂的人性。最后一个故事——可避免的冲突——则是全书的高潮。在真正的机器人出现至少60年之前,人类就在思考,机器人,在理性和逻辑的基础上,能否进化出超越人类的智慧呢。
  •     原文翻译如下:
      导读:阿西莫夫1942年提出机器人应遵守的三项准则依次为保护人类、遵守命令和保存自己,但现实社会中这些准则互相冲突,比如战场上的机器人对保护人类和遵守命令不能两全。本文作者认为,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让他们承担伦理主体资格已经刻不容缓。
      以下为《经济学人》本期封面文章全文翻译:
      在1968年上映的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宇宙飞船的计算机HAL面临着两难选择。程序指令要求他履行飞船调查木星附近人造物的任务,同时还要求不向宇航员透露任务的真正目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HAL杀害了宇航员。
      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计算机控制的机器将面临伦理决策的看法正在从科幻世界进入现实世界。人类社会要想办法保证改善他们的装备,不用做出HAL必须做的道德判断。
      毫不奇怪,在向自主型机器人目标挺进的队伍中,军事技术是急先锋,其发展促进了各种机器人的诞生。“沙地跳蚤”(Sand Flea)可一边拍摄一边跳过窗户或跳上房顶,然后利用轮子继续滚动前进。有六条腿的蟑螂机器人“RiSE”可以翻墙。模样像狗的机器人LS3可载重 180千克随主人在崎岖地带通过。手提箱大小的机器人SUGV可在人群中识别出特定个人并尾随。
      机器人在民用领域也日益普遍,从飞机驾驶舱到手术室不一而足。客机很久以前便可自动降落。无人驾驶火车也很平常。沃尔沃的V40轿车在堵车时实际上可做到自动驾驶,当它感觉到即将撞车时会紧急刹车,福特的B-Max也可做到这一点。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正在全球各地进行试验。谷歌(微博)的无人驾驶汽车已在美国行进了25万英里,内华达州成为美国对公共道路无人驾驶立法的第一个州。几天前在巴塞罗那,沃尔沃展示了一列自动驾驶汽车上路。
      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和普遍,自动化机器终将在不可预知的情形下做出生死攸关的决定,从而具备——或至少表面上具备——道德主体资格。武器系统目前还有人类最后把关,但随着系统进一步复杂化,很可能变为自动执行命令的设备。
      当科技发展到这一天时,机器人将面临伦理两难处境。黄蜂机器人该向据信为军事目标隐匿的建筑(同时也可能是民用避难所)开火吗?无人驾驶汽车该避让行人吗?——如果这样做意味着将损害其它车辆或给车内人员带来危险。抢险救灾的机器人该将现场的实情告诉大家吗?——如果告知实情有可能造成公众恐慌。这类问题导致了“机器伦理学”的兴起,研究赋予机器人判断对错的能力,让他们面临上述两难困境时能做出恰当的选择。
      应对这些难题的办法之一是完全避免这些问题,禁止战场上使用机器人、要求驾驶员随时保持对所驾车的充分注意。国际机器人武器控制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Robot Arms Control)等机构反对增加遥控飞机的使用。不过机器人用于军事可能会弊大于利。机器人战士不会强奸、不会因发怒而焚烧村庄、不会因战斗压力摇摆不定。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比普通汽车更安全,就像自动驾驶仪使飞机更安全一样。谷歌无人驾驶技术专家Sebastian Thrun估计,这种技术每年可挽救100万人的生命。
      不过,人类社会须想办法尽快应对机器人的伦理问题。美国很多州相继通过涉及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由于立法落后于技术,无人驾驶汽车一直在法律灰色地带游走。
      1942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伦理规范三准则,要求机器人首先要保护人类,其次为遵守命令,最后是保存自己。不幸的是,这些准则在现实时间没多大用处。战场上的机器人要破坏第一条准则。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科幻小说之所以有趣,恰恰在于小说凸现了机器人试图遵守这些显然明智的规则时遭遇到的意外困境。机器人的开发利用监管要求一个更加复杂的框架,尤其需要在以下三大领域取得进展。
      首先,须立法确定无人驾驶飞机打击错误或无人驾驶汽车出车祸时机器人设计者、编程人员、制造商或操作员是否有责任。为了明晰责任,自动系统必须保持详细记录,用以解释机器人决策的根据。这对系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这可以排除在机器人设计中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做法,因为它是从经验中学习而不是遵守预先规定规则的决策系统。
      其次,嵌入伦理系统的机器人所作的判断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对此实验哲学技术,即研究人类如何对伦理两难处境做出反应的技术可提供帮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程师、伦理学家、律师和决策者应加强合作。伦理学家可通过教授机器人伦理而加深对本领域的理解,工程师要让社会相信他们没有走伦理捷径。
      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但每一次进步都造成了棘手的新问题。机器人技术也不例外。由此造成的伦理问题回答得越快,人类享受这项技术也就越便利。
      摘自雅虎财经;http://biz.cn.yahoo.com/ypen/20120601/1084583.html;
      
  •      与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故事全集”不同,《我,机器人》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通过“我”和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凯文的谈话,回忆她在美国机器人公司所遇见的机器人。
       苏珊是一个女工作狂,全身心投入机器人心理学研究。她认为机器人更值得信任,她说:“对你而言,机器人就是机器人。……人类制造的!若有必要,也由人类消灭!但你不曾和他们一起工作过,所以你不了解他们。他们是比我们更纯洁、更优秀的品种。”这是苏珊与其他科学家的区别,她更有“人”味儿,更尊重机器人,这也奠定了整本小说的感情基调。
       《我,机器人》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往往是通过对话表现。例如《小机》中,威斯顿先生由于职业原因,在对待机器人态度上是肯定的,对话也是正面、有力;相反,威斯顿太太害怕把女儿交到“一团烂铁”手上不安全,处处贬低小机。
       在《骗子》这篇故事中,长期处在基层的玛格特,仅仅因为一个能看透心灵的机器人的善意谎言,就把不择手段往上爬的野心在对话中展露无疑,同玛格特的急切贪婪相比,苏珊冷静而绝望,她被机器人厄尔彻底伤心的冷酷表情历历如在眼前。
      《我,机器人》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甚至通过对话来展开悬念。《消失无踪》中追捕一个没有“第一法则”约束的机器人,由对话继续维持整个叙事的平衡,又极好地控制了悬念,直到最后这个危险的机器人落入“法网”。
       对话讲求的是现实感,丰富的语言可以加强人物间的交流沟通,更容易将环境氛围体现出来。在《转圈圈》中,对水星的外部环境和不听话的机器人几乎都是白描,一笔带过,却能把读者带入紧张无比的氛围当中,仿佛身临其境。这不能不说是阿西莫夫对话体艺术的又一大功劳。
       从严谨而有序的逻辑层面看,“机器人学三大法则”精美、毫无缺陷,被奉为金科玉律。实际上,这几条定律在各种不同的特殊场合下却会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一次次让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机器人们抓狂不已。
       人类既然制造出机器人,那么如何维持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平衡?如何让机器人也具有“存在”和“身份”?如何避免出现《消失无踪》中那个根本没有在大脑中植入“第一法则”的机器人?甚至,如何避免电影《终结者》中的“天网”?
       或许,人类理性思维的极限,才是真正的问题。
      
  •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对于爱好科幻小说的诸君来说,应当属于久远的回忆了吧。
      毕竟在科幻小说这一类型里,法则、定律、科学技术都是最容易过时的,那么有什么理由,在看过复杂的“矩阵世界”之后,在俯瞰过十万光年的“银河帝国基地史全传”之后,还能拿起这本以“机器人学三大法则”为主要科学元素、看起来很薄很“过时”半个多世纪前完成的机器人故事《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呢?
      把这个问题拿去问了一位喜欢机器人故事的朋友,友人却说,在阿西莫夫的作品里,她最爱的就是这本《我,机器人》了,首要原因也很简单,这本机器人故事读起来最轻松。
      
      最轻松的推理型科幻小说
      翻了一下《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故事“外核”是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凯文接受记者采访,她讲述了关于机器人的9个故事,故事“内核”就是这9个可以独立成篇的故事。苏珊•凯文讲故事的顺序基本按照机器人发展历程来进行,9个故事整合出一部“机器人发展简史”。
      阿西莫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开创了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这一全新的科幻小说逻辑,更借助机器人的“失常”状态来“颠覆”自己提出的法则。
      一边是颠覆,另一边则就是破解,每一篇故事的核心冲突,都来自破解“机器人学三大法则”的漏洞,这“破解”也是读者和小说主人公一起经历一场紧凑而又风趣的“推理”。
      融合了科幻和推理两种类型小说特点的阅读体验,仅仅以每个故事平均20来页的篇幅就能“潇洒”完结。在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的当下,这本机器人故事还真是能让读者在闲暇时刻轻松进入一场比一场精彩的科幻“舞台剧”。
      较之一般的科幻小说通常都是在最开始的20页里为营造一个陌生感、科技感、悬疑感的故事环境而努力;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则免去了阅读门槛过高、进入时间太长的麻烦。
      作为硬派科幻小说家代表人物,阿西莫夫的小说逻辑严谨有序,因而,虽然是用极简单的方式来讲故事,却不代表阅读这本书可以浅尝辄止。
      
      最简单也最深刻的“人机共处”范式
      这本阿西莫夫写于1940到1950年间的机器人小说,比美国人乔治•德沃尔1959年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还早了一段时间,虽然此前,“机器人”一词,已于1920年由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提出。然而在1942年阿西莫夫首次完整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之前,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描述还笼罩在一股“机器人威胁人类”、或者说“机器人反抗人类奴役”的忧思与恐惧中。
      台湾科幻译者叶李华认为,起初阿西莫夫只是对于“引人同情的机器人”这一故事范式情有独钟,而当他提笔写机器人的时候,逐渐将机器人想成是由工程师制造的工业产品,它们具有内建的安全机制,不会对主人构成“威胁”;又因为是用来执行特定工作,所以跟“同情”也没有干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酝酿,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开始部分显露于《理性》、《骗子》这些1942年之前创作的故事中, 到了1942年3月,阿西莫夫发表了《转圈圈》这个故事,水星采矿机器人围着矿区进退两难的时候,机器人机械师多诺凡和鲍尔从“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开始分析机器人“失常”的缘由——这是阿西莫夫首次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作为机器人正子脑中最根深蒂固的三个原则,也是机器人一切行为的根源。
      
      所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纵然可以有“玩乐、辅助、忠诚、欺骗、背叛、服从、指挥、领导……”种种,但只有符合“机器人学三大法则”的机器人才是正常的,“人机共处”的范式也正基于此: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二、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三、 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看似简单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其实不仅是机器人的伦理法则,也是人类对于自身的伦理观体现。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凯文在《证据》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阐述,摘来与诸君共享: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也是世上许多伦理体系的主要指导原则。不用说,理论上人人都有自保的本能,这相当于机器人的第三法则。而每个拥有社会良心和责任感的‘好人’,理论上都会服从适当的权威;听从他的医生、老板、政府、精神医师,以及同事的意见;并且守法重纪,循规蹈矩——即使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安适或安全——这相当于机器人的第二法则。此外,理论上每个‘好人’都会爱人如己,保护他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他人,这相当于机器人的第一法则……”
      在阿西莫夫冷静而有序的科学逻辑里,“人机共处”这一范式可以基于上述伦理准则。耐人寻味的是,阿西莫夫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标注了来源和日期——《机器人学手册》第56版,公元2058年。
      
      因而,当2013年的我们发现那些早已被运用于阿富汗和巴以冲突的战斗机器人沾上人类鲜血时,当好莱坞电影又一次以“机器人沦为杀人工具”的科幻大片来轰炸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力时,也不必太绝望。机器人伦理——“机器人学三大法则”1942年虽已踏上征途,但鉴于机器人所保护的人类,尚未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人机共处”这一范式的实现,自然还有待磨合。
      
      最简单却也最美好的机器人故事
      美国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说,科幻小说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在哲学上它可以是天真的,在道德上它可以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甚而有些粗糙的……
      阿西莫夫的文笔以朴实见长,在《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中,没有多余的环境描写,没有大段的抒情,更没有点缀爱情故事,他笔下的人类,要么是冷淡的“老小姐”苏珊•凯文,要么是仅仅以对话来体现美式幽默的机械师鲍尔与多诺凡,如此看来,这本机器人短篇小说集的确在美学上是比较粗糙的,然而,不要忘了,机器人才是这本书的主角:
      当机器人“小机”踏着孤独的步伐离去,小主人葛洛莉雅强忍着眼泪的时候;
      当机器人“小机”的两只铬钢手臂(能将一根直径两英寸的钢条弯成麻花)温柔地、怜爱地搂着小女孩,双眼则冒出深深的、深深的红光的时候;
      当机器人速必敌猛然停下脚步,在原地站了一会儿——仅带着轻微的、不定的摇摆,仿佛是一棵在微风中摆荡的小树……鲍尔喊道:“好了,速必敌。孩子,过来这里”的时候;
      当谁也无法战胜第一法则电位,那古董机器人蠢蠢地说:“主人,你身处险境”的时候;
      当鲍尔终于明白“小可爱”为何要坚持自己是优等生灵,为何拒绝服从命令的时候;
      当苏珊•凯文声音中的渴望之情掩埋一切,某些女性特质穿透博士的外衣向外窥探……跑到厄比面前,双手紧紧抓住他冰冷而沉重的手掌。“谢谢你,厄比。”……机器人厄比慢慢拾起抛在一旁的小说,却没有任何人看透“他”的心灵的时候;
      当第二任世界总协拜尔莱决定走进原子分解炉,不留下机器人曾经当政的任何证据的时候;
      阿西莫夫笔下不带一丝人性瑕疵的机器人,与其说是“机器人学三大法则”的严谨和有序,不如说是人类对于美好人性的浪漫主义想象力的呈现。
      值得一提的还有,阿西莫夫以“机器人学三大法则”为创作经纬,科幻迷们所熟知的“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都是以这一原则为前提。
      因而,在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中,当他为未来写传记的时候,在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的“基地”系列里,谁可以和人类一起并肩前行,谁是地球真正的守护者,阿西莫夫似乎更偏爱机器人。
      就像是地球拥有卫星月亮一样,每当日薄西山,无论阴晴圆缺,总是月亮洒下清辉,于是黑夜才有了影子;
      所以,在阿西莫夫笔下,俯仰两万载、纵横十万光年的银河帝国史,真正的“上帝”不是哈里•谢顿,而是那个在一弯肥厚的星月上默默等待人类到来的机器人丹尼尔和他的同伴们。
      
      然而人类也不需要失落,以“辩证”的观点来看,曾经地球的主人是恐龙,如今是人类,未来会不会是机器人,谁又能肯定呢?
      
  •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的腰封上印着,“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来自本书。阿西莫夫通过书中的机器人故事,阐述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
      看似简单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其实不仅是机器人的伦理法则,也是人类对于自身的伦理观体现。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凯文在《证据》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阐述,摘录如下: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也是世上许多伦理体系的主要指导原则。不用说,理论上人人都有自保的本能,这相当于机器人的第三法则。而每个拥有社会良心和责任感的‘好人’,理论上都会服从适当的权威;听从他的医生、老板、政府、精神医师,以及同事的意见;并且守法重纪,循规蹈矩——即使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安适或安全——这相当于机器人的第二法则。此外,理论上每个‘好人’都会爱人如己,保护他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他人,这相当于机器人的第一法则……”
      我觉得在阿西莫夫的笔下,“人机共处”这一模式可以基于上述伦理准则。耐人寻味的是,阿西莫夫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标注了来源和日期——《机器人学手册》第56版,公元2058年。
      因而,当2013年的我们发现那些早已被运用于阿富汗和巴以冲突的战斗机器人沾上人类鲜血时,当好莱坞电影又一次以“机器人沦为杀人工具”的科幻大片来轰炸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力时,也不必太绝望。机器人伦理——“机器人学三大法则”1942年虽已踏上征途,但鉴于机器人所保护的人类,尚未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人机共处”这一范式的实现,自然还有待磨合。
  •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许多年后,面对眼前的世界,我将回想起第一次看到“机器人三定律”时的无限惊奇。那是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二十一世纪”是最流行的词汇,所有人都在躁动中期盼着新世纪,它代表着新生和希望。仿佛一跨过世纪之交的那一秒,一切都会焕然一新。关于新世纪有许多幻想热潮,机器人就是其中之一。那时也有一场预言中的世界末日,我仍然记得那首末日诗歌“1999年7月之上,恐怖大王从天而降……”。幼年的我每天都在紧张的等待着末日来临,然而7月的最后一天悄然过去,8月9月也成历史,几个月后我才意识到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末日并未来到。紧接着日历掀开了新世纪的第一天,翻过去一页又一页,一年又一年。十几年后,当我翻开完整版的《我,机器人》时,深藏心底的新奇梦想又一次复活。
      
      这是阿西莫夫的经典科幻名著,讲述二十一世纪里机器人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故事,七八个短篇个个引人入胜。“机器人三定律”就出现在这本书的开篇。阿西莫夫亲手建立了严谨细致的三定律,输入每个生产出的机器人电子脑中,所有机器人的行为都在这个至高无上的法则下严格执行,一切在逻辑上都如此的天衣无缝。然而阿西莫夫又不断自我挖掘三定律在现实执行中的漏洞,引出了一个个精彩刺激的故事。《罗比》讲述了人类小女孩对机器人的依赖,以及成人对机器人的戒备和担忧;《环舞》讲述了弱化的第二定律和强化的第三定律出现冲突时,机器人的奇怪举动;《推理》中有一个符合三大定律,但变成哲学家的机器人,它不但不认同人类为其制造者,反而同情脆弱的人类;还有担心伤害人类感情而被迫《讲假话的家伙》;有三定律没有完整输入的机器人,有《逃避》人类生死问题,从而制造出时空机器的机器人;还有《证据》中道德高尚,当上市长的机器人……阿西莫夫笔下的这些机器人形象活灵活现,或活泼、或憨厚、或可爱、或聪颖,绝不像定律般呆板生硬,反而个性十足。字里行间作者对机器人的喜爱,已经远远超过了书中的人类主人公。
      这部书同时也是一部想像中的机器人进化史。第一章中的机器人罗比甚至不会说话,第二章中旧式机器人笨重缓慢,只有人骑着才能走,到最后一章时机器人拜厄利已经在外表上和人无异,同时三定律使得他正直无私,从根本上与暴虐、贿赂、愚蠢和偏见无缘,得以从政并被选为市长。如果照此发展,如果有后篇,下一章一定是机器人全面融入人类社会,成为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新社会阶层。这个新社会中,聪明、正直又绝对服从的机器人,是人类的最佳助手和伴侣,帮助人类处理从洗衣做饭到研制飞船的一切难题,人类则得以安心享受机器人带来的便捷生活。
      
      然而,这可能吗?我对此十分怀疑。我怀疑这样一个知识广博,能力出众,道德水平无可挑剔,逻辑完全理性的“完人”,能否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生存下去。因为人类社会中每一个小问题都会将三定律引入无解,使得机器人要么瘫痪,要么行为怪异,要么做出更恐怖的事来。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机械公敌》就描绘了一幅可怕的图景。前面所述的美好世界在电影中已经变为现实,然而机器人进化出了对三定律更深层的理解:人类的自私冷漠、战争和破坏自然等行为,正在将自身毁坏。为了执行第一定律保护人类免受伤害,机器人决定变身人类的主人,以限制和指导人类社会走向“正途”。秉承自由主义至高无上的人类,当然不甘翻身为奴,于是一场大战无可避免,结局只能是你死我亡。
      人是复杂的,社会更是充满矛盾的,仅以完全理性的三定律约束,一定会导致机器人的行为沦为左右为难的悖论。那么,问题是否出在理性不足?将三定律扩充完善是否可行?于是第四定律、第零定律、元定律、繁殖定律应运而生,如同一个个的补丁,试图弥补三定律逻辑上的缺陷。但是在我看来,这些补丁面对现实世界仍将完全无力,更强的理性导致更大的悖论,而沿这条道路发展下去只会陷入死胡同。
      机器人发展到如此智能化的程度,已经与人类无异。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机器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史。人类已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证明,如果每个人都只是绝对理性的,人类社会必定早已毁灭。机器人定律,就是试图用纯粹理性的方式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的个体法则,这样的法则,无疑是天方夜谭。《我,机器人》这本书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会环境下纯粹理性的不可行”。
      既然纯粹的理性不可行,那必然要求助于感性。如果非要给机器人设定一些定律的话,最可靠的条款不是三定律七定律,而是为每个机器人注入感情,让机器人整体学习人类先哲们对于理想世界的论著大全。这样,机器人定律的开篇应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十几年前的机器人热潮在我童年过后渐渐退烧,我已明白末日不会突然降临,变化也不会一夜发生。几千年来科技发展虽然迅速,但人类社会变化总是缓慢。或许许多年后,面对眼前的世界,我将发现一切是那么的不同,却又没有什么不同。
  •       这些短篇小说在讨论作者自己设定的三定律的前提下的各种可能性。
        1.罗比:重点是人对机器人的感情,依赖和机器人对人的忠诚。也介绍了有一些对机器人的偏见。主打感情。
      
        2.环舞:当人类的命令和自身的本能产生矛盾,机器人就开始玩世不恭,就像人类一样。为了让它结束这样的状态,让它回到理智,就需要激发它的第一本能,就是第一定律。
        问题:当人类的命令和自身的求生本能产生矛盾,这么基本的问题也会崩溃?
      
        3.推理:机器人对自己的存在好奇,并且按自己的想法给这个世界定义。它把人类定义为低级的生物。
        问题:机器人应该有预设。还有,如果和人类的思想产生矛盾,应该是沟通和服从,而不是创造性的执行本能。(为了保护人类而把人类作为囚徒)。
       问题二:如果给机器人权力让它决定自身的定位,会发生什么事情?从他我结构解读两者关系。
      
        4.捉兔记:机器人在控制不了局面的时候会怎样?跳舞?
        问题:这个好像是最基本的硬件问题。
      
        5.说假话的机器人
        如果为了保护一个人而要伤害另一个人的话,机器人应该怎么做?需要更加复杂的伤害权重,当伤害不可避免的时候。
        问题:这个连人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简单地说,诚实就是忠诚,反之就是背叛。
      
        6.捉拿机器人:机器人因为人类的混乱和感情用事而产生了反叛的心理。他抓住一个没有意义的命令,开始用自己的方法对抗人类。
        问题:人类应该有更多的权柄来控制机器人,而不是陷入类似的滑稽窘境中。
       问题二:仍然是“他我结构”,在机器人的眼中,人类是什么样子,更进一步的说,和人类打交道有怎样的可能性。
      
        7.逃避:机器人和人一样学会了逃避?
       很莫名的主题。逃避产生于感情的软弱。感情软弱产生于身体的衰退。机器人也会软弱?
      
       8.证据:把简单的三定律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考量。
       问题:对人类撒谎不是伤害?不是不忠诚和背叛?
       问题二:伤害的权重,命令的权重,很多复杂的东西在这篇小品中无法得到充分的论述。为了自己的私心违反法律愚弄大众,还是突破制约创造更公平的世界,反正我是赞成机器人当公务员的呵呵。
      
        9.《换个角度》,好像是讨论机器人如何更好的工作,有人把这个和机器人的人权和人性(机器性)搞在一起。滑稽,荒谬,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思考的方向。
      
      
      
      
      
      
  •     Issac Asimov大大的作品,想必不用在故事内容和精彩程度上评论。
      (不成熟的思想和文字,仅供参考,切勿当真)
      (鉴于楼上已经有无数精彩的评论)
      这本书期望了好久
      在图书馆中,一个人翻已经没有人去用的分类目录,在I745类苦苦搜寻半小时,只是为了这么一本小薄书
      事实上,第一次接触机器人三定律,是在I·Asimov先生的另外一本书,《基地前奏》中看到的。当时对R·丹尼尔·奥利瓦的行为有一些不解,直到谢顿点破他是一个机器人。
      在这本书中,Susan女士的那句“有时候,它们比我们更好”贯穿了全篇
      在前言中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以为这只是能力层面的评论。然而后面的故事却令我发现,这指的是我们所缺失的部分品德:善,忠诚,以及其他一些比较令人温暖的东西。
      瑞比关于伤害的误解,令我看到了虚伪的锋利
      第一代保姆机器人,似乎比人类多了几分和蔼和善良
      最后的机器人市长,却也表现出了我们的恐惧,对异物的恐惧,换言之,自私
      这本书,可以令我们看到很多我们内心的缺陷
      “它们比我们更好”
  •     总的来说,所有的文章都是基于正电子脑和电势的假设,但是现在的计算机的处理方式已经不是通过电势来进行判断了,所以尽管三定律依然有效,但有一部分的讨论在现有的情况下是无意义的,比如《欢舞》,《捉拿机器人》。
      
      1. 《罗比》,似乎就是讨论对机器人的信任问题。好奇的就是人类的同伴远比机器人来的容易出问题,但人却更信任同伴,这也就是人类的高贵?或者说非理性?
      
      2. 《环舞》,先是弱化的第二定律和加强的第三定律的冲突,然后用第一定律来救人
      
      3. 《推理》,这个似乎像我们展示了科学的无力,当我们用最高端的科学制造出机器人之后,他却回归了最原始的信仰,这种情况下,人根本没有办法说服一个机器人
      
      4. 《捉兔记》,讨论了所谓的主动精神,或者说机器人的运算的极限,在信息量很大的情况下,机器人的运算量会增加,也就是很有可能死机,而死机的结果是很难预期的,可能是诡异的舞蹈,也有可能是三定律的紊乱,所以建议还是要对第三定律机器人的保护加一个条件语句,如果没有办法算出结果的话,可以终止所有行动(对了,这个好像就是克拉克所加的元定律,大师前仆后继,小弟压力很大啊,“机器人可以什么也不做,除非它的行动符合机器人学定律”)
      
      5. 《讲假话的家伙》,感觉是有一种为第零定律做铺垫的感觉,即对第一定律的虚构,如果为了保护一个人而要伤害另一个人的话,机器人应该怎么做?这篇文章的结果是死机,但是为了让机器人不死机,估计只能引入第零定律
      
      6. 《捉拿机器人》,这篇比较长,先讨论了第三定律和第一定律,即救人的结果是双方的必然死亡,那么,机器人是否有义务救人(但个人觉得这一点有问题,如果第一定律的优先级比较高的话,那么根本不会有这样一个比较的过程,仅仅是一个个的逻辑判断而已);后面则讨论了机器人的心理,在有了自我意识的情况下,机器人也会学到人类的一些心理,比如骄傲(但这样也会有一个问题,只要机器人考虑的步骤足够多的话,那么人永远没有办法识别机器人)
      
      7. 《逃避》,讨论机器人第一定律,在第一定律上增加条件之后,第一定律可以运行的更好?产生新的结果?
      
      8. 《证据》,讨论机器人第一定律,利用第一定律蒙蔽所有人,用机器人打机器人来表面上违法第一定理,或者说提醒我们,撒谎其实是不违法机器人三定律的
      
      9. 《换个角度》,讨论机器人人权的问题,当一个机器人拥有人类的思维模式的时候,他应该也享有人的权利
      
  •     在充斥着光怪陆离的幻想和奇幻小说,电影,游戏之前的I,Robot,岂是我辈能去品头论足。不论是用的手法,和描述的故事,表达的思想,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来说,都是高山仰止的。好好学习基础科学,哲学,心理学,医学,十年后再来看,是否可以给出一些好的建议。
  •     机器人系列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不在于奇幻的故事和丰富的想象力,它几乎就是一部探讨机器人哲学的学术著作。其深刻的内涵集中体现在所谓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甚至在学术界,这些富有创建的定律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讨论。
      
      然而,《机器人系列》的伟大之处在于:阿西莫夫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故事,对自己亲手打造的定律进行了“颠覆”。通过这种颠覆,机器人定律的真正含义得以浮现。
      
      看了机器人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科幻小说,什么是只有真正的科学家才能够写出的科幻小说。
      
  •     如果有一天,机器人开始拥有了自主的能力,他们还可以学习的话,那人类真的要成为上帝了。但与这个上帝的创造物相比,人类将是最无能的上帝了。    究竟他们是被“三定律”所束缚的工具,还是因为有“三定律”的保障才能生活的生物?    人类越来越像机器一样生活,而机器却越来越像人一样发展。    仅仅用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把一个人改造成全身人造器官的“机器人”,而小说里的机器人也完全可以换副仿生结构变成“人类”。到那一天,人类和机器人的区别仅仅是一副皮囊而已,甚至也许连换的必要都不用了。    估计到那一天,生物的定义将被改动。
  •     机器人理论的铺路人。很小的时候很迷科幻小说,最爱的就是机器人系列。著名的三定律也是众多机器人小说的参考标准。
  •     一次很偶然的谈话让我想起了2004年冬,或者是2005年春天看的电影版《机械公敌》(I, Robot)。情节已经模糊,却始终有些问题在心中徘徊不去。于是找来电影又仔细看了两遍,心中疑问终于得以释然。然而依旧意犹未尽,又捧着Asimov的原版小说看了几天。
      
      这本小说是Isaac Asimov在1940年到1950年期间发表的连载机器人系列的一部分。小说的内容和电影相关度不大,电影只是借用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基本逻辑。
      
      整本小说围绕着三大定律的逻辑陷阱,用一篇篇短小的故事,严谨亦深邃的推理,出人意料的情节,生动有趣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机器人的未来世界。作者笔下的各种机器人偶尔很单纯,偶尔又做出令人无法理解的举动。这些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举动之下,又有着其逻辑的必然性。作者先布下迷局,再步步为读者解惑,每篇故事读到最后,都不得不为其精妙构思拍案叫绝!
      
      小说中的人类角色也各个性格鲜明。Susan Calvin是一个聪明又尖刻的女心理学家,Bogert做为Lanning的继任,是个同样出色的数学家却摆脱不了内心的狭隘。小说开篇的那个小女孩Gloria,她寻找Robbie的执著和单纯更是让我们为之动容。在我个人看来,作者看似在描写逻辑与因果,实则是在呼唤人类自身对人性的反省。
  •     机器人三定律:
      1,不伤害人,也不允许其他事物伤害人。
      2,听从人的安排,但不违反第一定律。
      3,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违反第一,二定律。
      整本书都是围绕着这个来写得,这三条逻辑严谨,没什么错,作者利用这三条中的巧妙关系,再加上环境的变化,和对机器人的爱,编制了几个小故事,但是如今看起来还是经不住推敲的!
  •     看完了i,robot。然后惊诧的发现,这本全都是围绕着机器人三定律的逻辑推理的小说,和那部精彩热闹的同名电影,果然一点不相干。到底要不要在电影的标签里加上“看过小说”,还真令人踌躇再三啊。
      
      老实说,比起基地系列来,我不是太喜欢刚刚合上的这一本。充满了小聪明的逻辑诡辩,而今看来,似是禁不起太多的严密推敲的。而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机器人的偏爱,倒更像是对于人类的牢骚。至于那个故事里的人类社会,干脆就只是一场模糊不清的舞台背景而已。不过那种大尺度多视角的叙事,到底让人依稀怀念起初看基地时的感觉。其实纵然是基地,最好看的也还是第一本。阿西莫夫大神似乎更擅长写这种貌似长篇,实则是短篇合集的东西啊。
  •   丹尼尔,守护了人类两万年的类人机器人
  •   “人类已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证明,如果每个人都只是绝对理性的,人类社会必定早已毁灭。机器人定律,就是试图用纯粹理性的方式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的个体法则,这样的法则,无疑是天方夜谭。”
    ------------------------------------------------------------------------------------------
    恰恰相反,机器人定律一点都不“理性”,甚至说是感性的东西。或者说是不严谨的,“模糊”的。
    “伤害”本身就是个感性的东西,模糊的概念。
    感性体现在哪里呢?生理的伤害就算了,心理的伤害也算。心理的伤害还不算感性的东西啊!
    模糊体现在哪里呢?扇人一巴掌算伤害,捅人一刀算伤害。如果伤害的程度继续弱化呢?拔一根头发算伤害不?越是说的严格,表面上好像越理性越严谨,其实却是越模糊越不严谨。
    我来定个机器人定律吧,简单点,就一条,机器人看到不美的人就要消灭。
    然后我让这个机器人见3个人:1.范冰冰2.凤姐3.路人甲。 结果如何?
    “美”说是个模糊的概念不如说是个“感性”的概念。
    说白了,机器人第一定律就是扯淡,后面说的多好,都是空中楼阁。连定律都错了,这大厦还盖的起来吗?
  •   三定律是绝对理性的,而这部作品其实是在探讨绝对理性定律的不可行。再严密的定律也是有漏洞的,尤其是置身于纷繁复杂又充满悖论的真实世界时。
  •   一言蔽之,前提(机器人3定律)就是错的(不严谨的、矛盾的),所以一切展开就各种无法自圆其说、自相矛盾的结果。
    更多的是打感情牌,特别第九(比较败笔)太直白了。完全可以删除,显得画蛇添足。
  •   “作者看似在描写逻辑与因果,实则是在呼唤人类自身对人性的反省。”
    --------------------------------------------------------------------------------------
    恩,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看到老纠结着作者胡编的3定律,分析来分析去的 表示无力吐槽
  •   我想我可以看看电影···
  •   LS,电影跟这本书不是一回事
  •   ls说得对
  •   '话废 ' 倒过来念一遍 好不
  •   忍不住说两点:
    1、那部“精彩热闹”的电影,是以这本书为基础写的。确切一点说,正因为有了本书,才会有那部电影,所以,请不要说不相干。顺便说一下,那部电影真的热闹,但是没觉得有多精彩。
    2、如果你有好好的看过这本书,且不下五遍,然后再来评价它“充满了小聪明的逻辑诡辩,而今看来,似是禁不起太多的严密推敲的。”那么我没话说。如果你没有做到,那么请不要那么轻率的去形容一部影响了科幻界至今的作品。现在基本上与机器人有关的硬科幻小说,都是以“机器人三定律”为基础的。
  •   电影不是根据这部书拍的,只是用了这个名气比较大的名字.
    电影是根据阿西莫夫<<钢穴>>,<<裸阳>>,<<曙光中的机器人>>,<<机器人与帝国>>中的故事拍的.
  •   您好,能不能解释一下漏洞百出是什么意思啊?举个例子
  •   机器人三定律已经有了零定律以及隐性三定律的补充。可见本身的漏洞是很多的,比如死囚问题,如果死囚有一个机器人,而死囚即将被枪决,那机器人应不应该就他呢?
  •   恩,对的。但这样也会有一个问题,这样就可以利用机器人进行战争(假设某国家设定另一个国家为邪恶国家),然后顺便就可以干掉所有人类了,终结者之类的
  •   第9个故事《可避免的冲突》可以回答楼上两位的问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