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当代

出版时间:2005-6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作者:钟盛熙  页数:297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对《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资本运营理论、分配理论等基本理论进行了再研究,并力求运用《资本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回答时代所提出的若干重大问题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关热点问题。
  

作者简介

  钟盛熙1941年生,安徽繁昌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长期从事《资本论》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曾先后获安徽省和全国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成果有《社会主义地税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等。现为全国党(干)校系统《资本论》暨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会荣誉理事、安徽省《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 重新认识《资本论》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资本论》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一)经济科学的不朽文献
  (二)马克思主义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三)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
 二、《资本论》经济学价值的重新解读
  (一)重新审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二)《资本论》对市场经济的全面考察
  (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使其市场经济理论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
 三、《资本论》在当代的社会意义
  (一)既是革命的理论,又是建设的科学
  (二)正确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南
  (三)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在当代实践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劳动价值论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是劳动价值论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二)生产劳动在当代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劳动价值论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本质特征
  (一)将价值的实质归结为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特征
  (二)辩证的分析方法使劳动价值论真正成为能够解释现实问题的科学理论
  (三)否认价值的社会属性不仅是理论的倒退,也不符合当代实际
 三、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关系
  (一)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的直接理论基础
  (二)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内在逻辑联系
第二章 当代资本主义与剩余价值理论
 一、资本主义在当代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社会生产力出现了新的质的飞跃
  (二)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
  (三)社会阶级结构呈现新的特点
  (四)国家社会职能日益扩大
  (五)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二、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并未过时
  (一)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二)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本规律的
 分析依然正确
  (三)经济全球化只有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才能得到科学的阐释
 三、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远离社会主义而是更接近社会主义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不可逆性和多层次性
 四、剩余价值理论面对当代资本主义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剩余价值占有主体的多元化及其对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的生命力需要根据当代实践重新估计
  (三)历史趋势的唯一性和实现途径的多样性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资本和剩余价值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一)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二)如何根据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
  (三)现代意义的资本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初步探析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历史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三)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重要意义
 三、劳动力资本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影响
  (一)劳动力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二)劳动力转化为资本的历史条件的考察
  (三)劳动力资本化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四章 公有制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现
 一、马克思的公有制理论
  (一)马克思的所有制一般理论
  (二)马克思的公有制理论
  (三)马克思的公有制理论之“谜”及其未完成的性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有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有制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有制的特征
 三、现代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一)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因
  (二)股份制是现代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劳动者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典型实现形式
第五章 资本运营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一、马克思对资本运营机理的科学阐释
  (一)资本运营的本质和过程
  (二)资本正常运营的条件
  (三)资本运营效率
 二、马克思资本运营理论的深化
  (一)资本运营的产权基础
  (二)资本运营的目标实现
  (三)资本运营的最优状态
  (四)资本运营的核心要素
  (五)资本运营的重心转换
 三、从生产经营到资本经营:资本运营的当代发展
  (一)资本运营的新形式:资本经营
  (二)资本经营的机理
  (三)资本经营的条件
  (四)现代企业资本经营战略
 四、资本运营理论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强化资本增殖意识
  (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国有资本运营真正走向市场化
  (三)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优化资本运营的外部环境
  (四)努力实现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有机结合
  (五)造就高素质的职业企业家队伍
  (六)规范政府行为
第六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生命力
 一、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模型解读
  (一)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模型的假设
  (二)关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决定
  (三)关于国民经济增长模型
 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主义宏观
 经济学之比较
  (一)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均衡与经济增长理论
  (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联系及区别
  (三)构建以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
 三、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宏观调控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应用的前提:理论假定和理论模型的转换和拓展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指导意义
第七章 平均利润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一般原理
  (一)平均利润的形成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最优配置的客观要求
  (一)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资本最优配置
  (二)资本最优分配的数学证明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一)调节作用的一般论述
  (二)平均利润率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运营
  (三)平均利润率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科技进步
  (四)为平均利润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形成创造条件
第八章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新探索
 一、辩证地认识商业资本的作用
  (一)商业资本的周转特点及其内在矛盾
  (二)对商业资本作用的辩证分析
  (三)充分发挥商业资本作用的思考与对策
 二、商业利润理论需要在当代实践中发展
  (一)《资本论》中关于商业利润来源的理论
  (二)在当代条件下对商业利润来源的再认识
 三、关于流通费用补偿和获利问题的探讨
  (一)流通费用补偿和获利的不同途径
  (二)纯粹流通费用补偿和获利的不同方式
  (三)对商业流通费用补偿问题的再认识
 四、关于商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及其意义
  (一)对商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
  (二)商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意义
 五、服务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辨析及应用与实践
  (一)关于服务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评述
  (二)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辩证分析
  (三)马克思服务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应用与实践
第九章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
 一、《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
  (一)虚拟资本质和量的规定性
  (二)虚拟资本的各种具体形态
  (三)关于虚拟资本定义的科学表述
  (四)虚拟资本的固有特性
 二、虚拟资本在当代的新发展
  (一)虚拟资本形式的新发展
  (二)虚拟资本发展的本质
  (三)当代虚拟资本运动的基本趋势
  (四)虚拟经济的形成与经济的虚拟化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作用
  (三)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四、泡沫经济的成因及其防范
  (一)泡沫经济的表现
  (二)泡沫经济的成因
  (三)泡沫经济的防范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租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地租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地租的主要依据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地租的重大意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地租
  (一)《资本论》中的建筑地段地租与城市地租理论
  (二)我国城市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性质、来源及其研究的意义
  (三)我国城市级差地租的多种类型及其调节功能
  (四)我国城市垄断地租与城市特色经济的发展
 三、地租理论在农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应用
  (一)《资本论》中关于农业地租理论的一般原理与我国农业地租的性质和特点
  (二)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地租关系的调整
  (三)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与生产价格转型论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新探
 一、对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前提条件的再认识
  (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要发展
  (二)研究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必须联系我国生产力状况
  (三)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所有制实现形式及其分配关系的多样性一
 二、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新探索
  (一)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有很大距离
  (二)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度的特点
 三、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反思与应用
  (一)我国实行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二)我国现阶段实行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特点
  (三)我国现阶段实行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要意义
 四、对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几点思考
  (一)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二)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社会前提与体制条件
 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理论与实践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提出及其相互关系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实践中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第二,复杂劳动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复杂劳动不仅已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而且呈现出多层次性,既包括经过专门训练的体力劳动,也包括一般的脑力劳动,还有一部分更升华为具有全新意义的创新劳动。创新劳动作为复杂劳动的最高形式,其内涵已远不是马克思当年所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而是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劳动的显著特征,是其成果具有“首次存在”的性质。“首次存在”既包括发明一种新技术,开发一种新产品,获得一种新知识,也包括开拓一个新市场,获得一个新的供货渠道,以及建立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新的企业文化理念等等。充满创新精神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正成为创新劳动的主要形式。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与简单劳动相比已不是简单的倍乘关系,而是具有几何级数的扩大效应。因此,创新劳动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生产劳动的外延大大扩展。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商品主要表现为物质产品,生产劳动主要表现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尽管马克思曾论及过“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②但他同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完全可以置之不理”。③这就使生产劳动,或者说创造价值的劳动始终定位于物质生产领域;此外,只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劳动,即运输、包装、保管等劳动。然而到了现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商品、服务商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商品生产的外延大大扩展。第三产业中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服务的许多经济部门,虽然不生产物质产品,但却提供精神商品和服务商品。它们的劳动同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一样,既生产使用价值,也创造价值。    P35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资本论》与当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