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操纵商道36计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司马烈人 解译  页数:33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做人有“三十六计”,经商同样有“三十六计”,这“三十六计”又是什么呢?我们自然想到“红顶商人”胡雪岩一生把握“三十六计”的经商技巧。胡雪岩(1823—1885),又名胡光墉,安徽绩溪人,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名商,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由一个钱庄小伙计一跃成为富可敌国的商豪。可以说这样一句话:胡雪岩经商之计与“三十六计”如同一辙,令人拍案叫绝!何以见得呢?且看:    胡雪岩经商有两点与“瞒天过海”相关,一是“照应计”,二是“抬高计”。胡雪岩深知,如果你本事大,却到处摆谱,不善于“瞒”住别人,那么就无法打开人生大局面。胡雪岩长于瞒计,谋事周到,“公关”厉害,招数高明,所做之事多能办成,这是他的本事。    胡雪岩高于一般生意人的地方,大概就是真正能够做到“围魏救赵”,即意在“赵”而行在“魏”,不固守一法,这就要求想得远,看得准。这就是胡雪岩提倡的“灵活计”和“远看计”。    胡雪岩明知“以逸待劳”之计的作用,他打出了“招牌计”、“面子计”和“守信计”,所谓“招牌计”是指:一个企业没有响亮的招牌,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被动、落后的地位。所谓“面子计”是指:胡雪岩特别重视面子,即使在危机四伏,大厦将倾之时,他也不忘记要保住面子。所谓“守信计”是指:在胡雪岩的经商生涯中,他经常说:“做人无非是个讲信义。”由此看来,胡雪岩对“以逸待劳”在经商作用方面的深刻理解,真是大悟彻悟!

书籍目录

第一计 瞒天过海: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窝里第二计 围魏求赵:先做这件事,再办另外的事第三计 借刀杀人:自己不去抛头露面第四计 以逸待劳:用心打出自己的品牌第五计 趁火打劫:抓住时机绝不松手第六计 声东击西:变换手法,图谋大局第七计 无中生有:把烂生意变成好生意 第八计 暗渡陈仓:走出一条地下通道 第九计 隔岩观火:察看情况后,再做决定 第十计 笑里藏刀:笑脸相近另有一番打算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懂得丢芝麻保西瓜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按最大的利益去办事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想法让对手乱阵脚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麻痹对手的警惕性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不着急去表明自己的意图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用利益打动人心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让能人为自己打天下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不去做小打小闹的事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掌握“乱”中取胜的方法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绝不走向死胡同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懂得做稳生意的策略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没有人缘,就办不成事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施展挣钱的“借鉴法”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巧妙化解对手的实力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不轻易伤害有用的人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不让别人看透自己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拒绝让人知道行踪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必要时候需要造势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主动问寒问暖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琢磨情感的功效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让对手到自己的“地盘”上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让对手的人跑到自己的身边来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咬牙挺过一道道难关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一步一步把生意做大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别到旋涡中去挣扎

章节摘录

  第一计 瞒天过海: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窝里  本事越大,越要人照应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突出“瞒”的隐秘性、技巧性。胡雪岩的“照应计”当属“瞒天过海”,为什么?因为在胡雪岩看来,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浅显的道理。越是简单浅显的道理,也越是至理。因此本事越大的人,也越要牢牢记住这个道理。胡雪岩深知“照应计”的玄奥,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窝里,让别人来“照应”自己,这就叫用能人为自己打天下。如果你本事大,却到处摆谱,不善于“瞒”住别人,那么就无法打开人生大局面。  胡雪岩长于瞒计,谋事周到,“公关”厉害,招数高明,所做之事多能办成,这是他的本事,对此他也很自信。然而仅靠他一人的本事,只能唱独角戏,顶多是个“个体户”,不会成为一个集钱庄、丝行、典当、军火、粮食、房地产生意于一体,经营范围涉及浙江、江苏、上海几乎半个中国,甚至还把手伸到外国人那里去的红顶商人。一他成功的秘诀,在于能用人,也就是集中大家的力量为我所用,从而创造出经营上的奇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胡雪岩在用人方面,他的心里到底瞒住了什么想法:  胡雪岩的用人,一是内部聘用,二是外部利用。在聘用职员上,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要有所长,即大胆使用。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大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胡先生的手段你是知道的,他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其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这是“小和尚”陈世龙对胡雪岩的评价。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深刻的原因,即要有人帮忙,要有人照应。当然,一个人要立身于社会,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识、能力。所谓才,识,无非就是搜集信息、正确决策的能力,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准确判断的能力,就是巧妙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制定出合理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没有这些,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但当这些自身条件已经具备之后,外界的所谓人缘,也能给自己带来成功;没有人帮助、照应,真正是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  事业鼎盛时期,胡雪岩的钱庄遍设杭州、宁波、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典当行开了二十多家,胡雪岩自身还要兼理丝茧、军火生意,手下分号的用人自然成了头号问题。于是,他采用了“瞒天过海”计:  王有龄当初只是一个落魄文人,没有功名,后得了个正八品的盐大使还是候补的。正当他穷途末路之时,比他小十岁、当时年仅二十的胡雪岩资助了他五百两银子,助他进京买了个候补的七品知县。王有龄得此资助进京,又巧遇外任江苏学政的何桂清。何桂清幼时家贫,曾受到王有龄父亲的照顾,于是向浙江巡抚黄宗汉推荐王有龄。而此时的黄宗汉因逼死布政使(藩司、藩台)椿寿正需何桂清替其掩盖责任,很快就任命王有龄为浙江海运局“坐办”,实际上主持工作。于是王有龄一下子便成了黄宗汉门前的红人。不用说,没有胡雪岩的帮助,没有何桂清的照应,或者黄宗汉根本不买何桂清的账,王有龄大概今生今世也只能是一介落魄书生客死杭州。  王有龄后来的发达,也是得自有胡雪岩这个帮手。刚一接手海运局坐办的差使,就遇到漕米解运的麻烦。漕运积弊已深,初改海运,事情千头万绪,而且势必触动漕帮利益,漕帮定会不肯将浙江粮食运往出海口;且部门重叠、政令不畅,官僚政客各自盘算自己的得失,海运一事难以很快实现,而朝廷却一再催促南粮北运,以解燃眉之急;加上王有龄刚刚踏进官场,人生地不熟,他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也正是在胡雪岩的出谋划策下,打破常规,大胆地用就地买粮的办法,在上海附近买粮、就地出海,解决了浙江漕米迟迟运不出去的问题。具体运作也是胡雪岩凭着他的手腕,诱之以利,从而使海运一事顺利实现,也使王有龄初战告捷,并很快升为湖州知府。  不用说,“小和尚”认为胡雪岩本事再大也要有人照应,自然是事实。实际上,在胡雪岩走向“红顶商人”的辉煌顶点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像王有龄、左宗棠、古应春、尤五、郁四、刘庆生乃至如张胖子、刘不才、“小和尚”这些人的帮忙、“照应”,他确实是“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王有龄得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实缺。但这个浙江海运局“坐办”的官差,实在难以料理:一上任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难题,即要把浙江应征的十几万石粮食运出浙江,可由于运河交通不畅,官府之间互相推诿设卡,运粮一事难以近期完成。怎么办呢?王有龄充分使用了足智多谋的胡雪岩,靠着胡雪岩的大胆策划、周密部署、多方打点奔走,由海运局出面担保,钱庄垫钱、漕帮卖粮以充漕粮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这个计划的设想由胡雪岩提出,各个细节由胡雪岩推敲,各个环节也主要由胡雪岩去沟通。事情做得巧妙顺利,各方皆大欢喜。可见,王有龄的成功,没有胡雪岩的鼎力相助,无论如何是得不到的。  胡雪岩全力帮助王有龄,自然不仅仅只是为了朋友,他其实是在为实现自己的大计划做准备,他要培植起能够将来照应自己的人。王有龄借重胡雪岩当然不仅是为报恩,他需要胡雪岩帮助自己通达也是实实在在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在事情顺利办成,自己腾达起来之时,如此踌躇满志地说出“才智之乐于为己所用,此人的成就便不得了了”的话来。王有龄能够得到胡雪岩的全力相助,当然不是因为他特别会用人。只是他的这番话,确实在无意之中说出了一个事实。  王有龄所谓识人,其实就是对人才的特长、才能有充分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能从对方的为人处事中发现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所谓手腕,无非就是采取一定方式笼络人才,为我所用。王有龄对胡雪岩的使用,是充分信任、言听计从,这是基于他对胡雪岩谋事周到、办事干练的能力认识而采取的用人方式。而胡雪岩在用人上除信任外,还注意从心理上、物质上满足对方的需求,使对方反过来对自己产生感激之情、报效之心,竭尽全力为自己办事。这则又是生意人用人的手腕了。  商场上的竞争,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一样,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竞争。因此,选择帮手应更加重要。帮手选得好,事业成功的把握就大,而一旦用人不当,后果常常不堪设想——用错一个人,往往会坏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整个江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要在商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他必须瞒住自己的本事,应该能识人、会用人,才可能度过难关,成就己事。此乃“瞒天过海”在经商中的一大用处。  掌握“人拾人高”的妙法  胡雪岩的“人抬人高”是非常聪明的策略,为此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在抬高人时,也在抬高自己。只不过善瞒而已。  “抬人计”里面潜藏着一条主意,即抬人并非真,而抬己则为真。这种真假关系即为“瞒天过海”计的生动表现。胡雪岩善于抬人,因为他相信:“水涨船高,人抬人高”。  古今能成大事之人,手笔自然恢弘,行事自然开阔。胡雪岩曾点化王有龄“水涨船高,人抬人高”之道,但要会巧瞒己意,巧过难关。按照胡雪岩的点拨,王有龄去做了,效果果然不同凡响。抚台大人对王有龄提携有加,到海运局不久,黄抚通就把催运漕粮的任务交给他去办。  运送漕米本来是一项肥差,只是浙江的情况却有自己的特殊性。浙江上年闹旱灾,钱粮征收不起来,且河道水浅,不利行船,直至九月漕米还没有启运。同时,浙江负责运送漕米的前任藩司由于与抚台黄宗汉不和,被黄宗汉抓住漕米问题狠整了一道,以致自杀身亡。到王有龄做海运局坐办时,漕米由河运改海运,也就是由浙江运到上海,再由上海用沙船运往京城。现任藩司因有前任的前车之鉴,不想管漕运的事,便以改海运为由,将这档子事全部推给了王有龄。漕米是上交朝廷的“公粮”,每年都必须按时足额运到京城,哪里阻梗哪里的官员便要倒霉,所以,能不能完成这桩公事,不仅关系到王有龄在官场的前途,而且还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但如果按常规办,王有龄的这桩公事几乎没有完成的希望,一是浙江漕米欠账太多,达三十多万石之巨,二是运力不足,本来漕米可以交由漕帮运到上海,可是由于河运改了海运,等于是夺了漕帮的饭碗,他们巴不得漕米运不出去,哪里还肯下力?到时你急他不急,慢慢给你拖过期限,这些官儿们自己也该丢饭碗了。  然而这桩在王有龄看来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麻烦事,被胡雪岩一个就地买米之计一下子就给化解:了。以胡雪岩之见,反正是米,不管哪里的都一样,只要能按时在上海将漕米交兑足额,也就算完成了任务。既然如此,浙江可以就在上海买米交兑,差多少就买多少,这样省去了漕运的麻烦,问题也就解决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胡雪岩操纵商道36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商业奇才,学习
  •   胡大善人,东南大侠,
  •   从内容上来看感觉还是很丰富,把胡雪岩一生所经历的买卖都写的有。
    不过我感觉剖析还不是那么多。
    希望买的人能多相互推荐一下又剖析得更好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