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学史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胡适  页数:387  字数:26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897年,日本人著成《中国文学史》,给中国人极大的刺激。胡适此书实际撰成是在1927年,1928年新月书店出版。计划写成上、中、下三卷,仅完成上卷。
此书以西方“文学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以“白话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为论点,重新梳理中国文学千余年的发展历史,被视为“第一部通俗文学”。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书籍目录

自序
引子
第一编 唐以前
 第一章 古文是何时死的?
  古代方言的不统一
  汉武帝时古文已死的证据
  科举是维持古文的绝妙方法
  古文在历史上的大功劳
  白话文学是压不住的
  国语文法的进化
 第二章 白话文学的背景
  平民做了帝后公卿
  庙堂的文学
  田野的,平民的文学
 第三章 汉朝的民歌
  一切新文学都来自民间
  汉初的民谣
  李延年
  古乐府里的汉时民歌
  从民间口唱到“乐府”里
  “乐府”是什么
 第四章 汉朝的散文
  散文发达总在韵文之后
  汉初的散文还近于语体
  王褒的《憧约》
  文体之坏起于一班文人清客
  王充用“俗言”著书
  王充的文论
 第五章 汉末魏晋的文学
  西汉只有民歌
  东汉中叶以后才有文人仿作乐府
  建安时代文人用旧曲作新词
  曹操
  曹丕
  曹植
  他们同时的文人
  白话诗人应璩
  阮籍
 第六章 故事诗的起来
第二篇 唐朝(上)
……

章节摘录

书摘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766-779年),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为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   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柏政府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    这是关于寒山子的记载。此条下半说到咸通十二年(871年) 道士李褐见仙人寒山子的事,可见此文作于唐末,此时寒山子已成仙人了。但此文说寒山子隐居天台在大历时,可见他生于八世纪初期,他的时代约当700至780,正是盛唐时期了。他的诗集三卷,是徐灵府“序而集之”的。徐灵府是钱塘人,隐居天目山修道,辞武宗(841-846年)的征辟,绝粒久之而死。作《寒山集》序的人是一个道士,寒山子的传又在《仙传拾遗》里,可见寒山子在当日被人看做一个修道的隐士,到后来才被人编排作国清寺的贫子。 P198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胡适断言凡有价值的文学必是白话文学;文言文学概无价值。所以他以为中国二千年间只有些“死文学”。   这本书把汉以后的中国文学史,定性为文言文学与白话文学彼此争斗、彼此消长的历史,表面上是以文言文学为正宗,实际上却是白话文学不断战胜文言文学。所以这部历史就是白话文学不断克服障碍,最终争得“正统”、“正宗”地位的历史。   颠覆文言文学的“正统”、“正宗”地位,重新确立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正宗”,就是本书的使命。胡适视此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有关本书的评论可以分为两方面。褒之者以其为“很见功力,很有影响的一部”、“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相当声誉的文学理论著作,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大著,“意义不在自身论述的完美无瑕,而在于提供了示范的样板”,“开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先河”,比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比较文学领域“多了一份垦拓之功”,“不仅有一套理论准备,而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起了开山作用”,“钩沉了近千年的中国白话文学传统,使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与中国近千年的白话文传统续上了源头”,“首创白话文学运动”,“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段最热闹、最富于创造性、最可以代表时代的文学史”,“传之于世的新经典”,“历史的眼光,科学的考证”,“领衔推动了文学史的主潮”,“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一个文学叙事的典型”,学术话语更替之“权力交接的象征”,“自成一家之言,他确有一个‘主义’支撑局面”,“影响巨大的开山之作”……    贬之者则以为本书“先入为主的成见太深”,“有矫枉过正之嫌”,“这学问就已经不再是学问了”,“牵强附会成一套理论”,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根本无法相比”,开了一个“十分恶劣的风气”,“刻意贬低乃至抹煞二千年的文人文学”,“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作为学术思想史上的一种‘范式’亦已过时”,“定义混乱,去取多由主观”,“其取舍却没有很分明的一条线”,“结果当然是文言和白话的界限更加模糊”,“恐怕除他本人以外,没有人会同意”,……    此书和《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样,只完成上卷,故胡适被黄侃调侃为“著作蓝”,写书总是“绝后”。

编辑推荐

胡适断言凡有价值的文学必是白话文学:文言文学概无价值,所以他以为中国二千年间只有些“死文学”。    这本书把汉以后的中国文学史,定性为文言文学与白话文彼此争斗、彼此消长的历史,表面上是以文言文学为正宗,实际上却是白话文学不断战胜文言文学。所以这部历史就是白话文学不断克服障碍,最终争得“正统”、“正宗”地位的历史    颠覆文言文学的“正统”、“正宗”地位,重新确立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正宗”就是本书的使命。胡适视此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白话文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1条)

 
 

  •   骆玉明曾评价这本书: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中国文学史专著,是中国现代学术上的筚蓝缕之作,是跟“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紧密相关的著作。 这本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相当声誉的文学理论著作,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意义不在自身论述的完美无瑕,而在于提供了示范的样板,开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先河。
  •   以西方“文学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以“白话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为论点,重新梳理中国文学千余年的发展历史,被视为“第一部通俗文学”。
  •   白话文学史(插图珍藏版)——胡适代表作,一本书全面了解中国文学,名家权威名篇 ,到货后首先看的一本书,细细读来,很有感触。
  •   充满了胡先生的潇洒与洋溢。桀骜不羁的文学气质,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激扬澎湃展现在这部因时代赋予地独创性的文学史中。此书可惜的是只写到唐代……虽然我觉得文言和白话各有优势,文言有文言的美,但胡适先生的理论结合那个时代,却能独见一份积极向上的热情。
  •   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段最热闹、最富于创造性、最可以代表时代的文学史
  •   简单明了,不愧胡适先生的代表作,了解中国文学的一本好书。
  •   作为大陆人对胡适的了解不算太面。总以为其虽然很有名。但作为今人来看。文章学问也许也古旧了。比如他的尝试集。不过是初开白话诗天地,未必登峰造极是大师级作品。买这本书不过是冲他的大名。但看了内容竟很好的。学问做得比现在的教授啥的好的多。文字也完全无时代隔阂感。另外他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评价挺高的。(他们不是不对付么)当然有些过于鼓吹白话,时代特色,并不惹人反感。最后,胡适和马国明长得好好像啊。有人和我一个感觉么
  •   了解胡适,了解中国文学
  •   胡适先生谈到唐初的白话诗受当时打油诗影响较深,恰好归青老师抛出的四言变五言的问题与此大有联系。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滥觞,明显受当时活跃的民间歌谣的助推,白话总比文言啰嗦,虽然之前五言也零星出现过,但白话歌谣最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场革命也就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   这本书全面细致的介绍了白话文学史。好。
  •   这一套书都是大师作品啊,对于了解白话文学史很有帮助
  •   在校必读的书,白话文学史
  •   喜欢文学,这又是胡适先生写的,所以就买来看,很长知识.很好的书.
  •   学过文学史,但是没有拜读过胡大师写的,一定可以看到他智慧火花的闪光。
  •   对喜欢文学的人来说应该收着。
  •   我最喜欢胡适先生,书很好看
  •   喜欢文学的可看看
  •   自己是学文学的 一定要留一本 物超所值了 赞一个
  •   胡适的文章,内容不必多少。出版社很用心,价格便宜,亲民。这就够了。
  •   不常看胡适的东西,偶尔看看,感觉不错。
  •   胡适大师作品,有多幅图片,另外编排很好!
  •   一部未完成的大作
  •   好书,名家之作,精品,难得的资料。
  •   内容很好,可惜没写完
  •   书写的很好,可惜只有半部,胡大师能写齐了就很圆满了。也许这就是缺憾美吧
  •   这样书必须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   给了五颗星,是给本书的内容!
    纸质真的不好,字体小,所幸没有错字,印刷尚可,不然即使折后价,也不值得!
  •   以这样的价格买到这样的书,绝对是超值了。
  •   很不错打折买的
  •   这一套书买的时候看了评论让我很犹豫,但是拿到手里非常满意,感觉很好,纸质排版都不错,大师作品,价格很值。
  •   不愧是大师的作品,果然见解独到,令人大开眼界!
  •   开山之作。。。。。。。。
  •   还没来得及看,但是相信以后会有用
  •   一直想买这套书 做活动时入手的
  •   朋友推荐给我看的。很好看。
  •   书很好,但是内容就是到唐代就结束了。
  •   很厚,内容较不熟悉,白话文学史有些陌生,胡适语言不太讲究优美,希望本书能够好看一些。
  •   虽然对书中很多内容不认同,但不妨碍敬佩胡适。
  •   非专业人员,用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   可以慢读
  •   便宜的书就不能要求太多。
  •   纸张排版都不错,先收着,当做资料查阅。
  •   很无语,第一次买,换,第二次换的退过期,电话退,现在也没回音。印的、校对的都不理想
  •   书挺厚的 随意翻了翻 跟我想的不是太一样
  •   纸张不咋地,内容还可以啦!
  •      书中有很多观点我觉得有些武断,并且颠覆我以前所受的教育和一直秉承的观念,也许是鉴赏水平有限,我至今分不清是胡适说的对还是我的老师们是正确的。
       只是很多时候不必寻求这个【正确】,原本许多事就没有绝对的100分。我只是觉得胡适既然备受推崇,必然有他值得我去了解的东西。
       书中说正统文人是死文学,民间文学才是活文学。李白杜甫都是当时的白话文文学,红楼梦西游记也是坊间流行小说。而当时一味坚守古文学的所谓大家,今天又有几个人记得住呢?
       其实我所担忧的是,今天我所尊敬的,是将来被遗忘的;今天我所不屑的,是将来推崇的。那我如何自处?我们今天岂非很可笑?
       举个也许并不恰当的例子,比如王朔,比如郭敬明。王朔在当时也是痞子文学,很多人瞧他不起,今天似乎也得到正统文学的承认了吧。而郭敬明,人人瞧不起他的文字。我也是,若定要我说出一二三来,我只能摇头,但事实就是我初中小学的时候很喜欢他,每一期最小说都要跑去买回来细细地一个字一个字看完,每本书都视如珍宝。可是我到了高二,就再也看不下他的东西了。我一直相信,这是因为我长大了,我进步了。可,若果多年之后,后人推崇的是我今天摈弃的郭,这不是给我沾沾自喜的成长泼硫酸吗。。。。
       当然我相信这种无知的担忧只不过是我读的书还不够。
       相信有一天这些问题不会在困扰我。
  •     我看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的版本,属于该社“蓬莱阁丛书”之一种。这套丛书我还有一本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一般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的学术著作在图书质量上还是值得信赖的。正如读翻译的外国文学基本可以信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一样。
      由于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断断续续在读别的书,加上对此书涉及的诸多文献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对于语言的考察还处在一个起始阶段,故而我在本文中所说的最多只能算是心得,谈不上评论,这样先把自己摆在一个低位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评论一部学术著作太需要功力,而我现在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力。
      这部文学史成书于1927年,从汉代写起,到中唐结束,只完成上卷,因为胡适先生很忙,所以到底没有把下卷写出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它存在很多问题,而我们采取的角度基本上就是今天的角度。
      胡适在自序中说明体例时谈到了三点,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点是:一、书名为“白话文学史”,其实是中国文学史。二、“白话文学”包括旧文学中那些明白清楚近于说话的作品。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错误是显而易见的。白话文学史当然不是中国文学史,而“白话文学”界定为“明白清楚近于说话的作品”也显得不够准确。其实这两个问题都指向了一个词:白话。到底什么是白话?
      一般说来,白话是相对文言的一个概念。口语为白话,写在器物简牍上成为书面语(文言)。文言最初与白话是差不多相等的,但是在上古时代掌握文字的人毕竟在少数,这些人代代承袭,可以用以前的书面语来记录当下的事情,也不会搞混淆。而口语的发展则随时渐变,终于与文言越来越远,形成了似乎对立的两种语言子系统。如果我这样的说法是成立的,那么从今天的角度出发,在概念上,中国文学史至少也就包含了文言和白话两个部分的文学史。
      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是“明白清楚近于说话”这样的说法。胡适想努力扩大他的这部文学史的范围,故而他选择了很多在他看来是“明白清楚近于说话”的例子,比如曹植的诗歌《野田黄雀行》,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还有其他大量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古诗”来学习的作品。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根本的标准问题,如果说我们的确承认文言和白话的分野,那么他们的界限(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实际上这个标准却只能是感性的。比如胡适先生认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陶渊明的白话诗,可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每一个普通人都是白话专家,当然白话文学和说话又有不同,但是距离肯定比一般人和文言的距离要小许多),这几句诗恐怕并不能说是明白如话。我倒更倾向于这类作品属于文言系统,因为文言本来就可以吸收白话,但是反过来白话吸收文言的能力则要弱一些。
      说到这里,本文的核心观点出现了:在今天存在的古代文献中,至少在元朝以前,文言是占主流地位的,大量我们今天放置在前列的文学经典实际是属于文言中较浅显的那部分,吸收了大量的口语,从而形成了一种真正典范的文学语言。
      由于口语材料的缺乏,我们很难确定古代的口语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许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是用元杂剧里的材料,对比那些念白和唱词,就很能见出文言和白话的差别。所谓白话文学,如果从当时的口语出发,我们可以推测说《诗经》中的民歌应该算是白话文学,前提是那个时代文字和口语的距离还不是很远(这个前提同样值得考量)。到了汉代的乐府,从乐府诗的体裁来说,采集口语而成相对整饬的篇章,实际可以说是将口语纳入文言系统,后来的南北朝民歌也可以这样得到说明。这类植根民间却又文学化的作品实际反映了文言文强大的生命力,与胡适相反,我们倒认为直到宋朝,文言系统其实是一直在发展壮大,而不是在逐渐走向衰败。唐诗宋词同样可以归并到文言系统,历代之史传诗歌散文基本都可以归并到文言系统。
      转折出现在元朝,科举制度的废除,文人大量在民间从事创作,于是建立白话文学自身的独立系统开始成为可能。经历明清小说到新文化运动,科举制度废除,白话成为书面语,白话文学的系统才可以说真正建立。以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为分界,此后的作者以白话文作者为主了。
      今天再考究文言白话当然还有其学术价值,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只能通过不会发音的文献去考察,无法听到古人的声音,所以终究有隔靴搔痒之恨。值得关注的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学语言。文言系统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文学语言,你可以从某个词语出发构建出完整的作品。但是白话文的发展历史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白话文的发展历史不过才100年(概数),你无法像细数古代文学一般数出无数典范的句子或者成语,所以其实实在没有必要过于高估这场运动。从文言进化到白话是历史的进步,而100年了还在原地踏步则是一种退步。
      
      2011年9月13日.北碚.
      
  •      最开始听到胡适这个名字,应该是在看铺天盖地的考证红楼梦版本的时候,提到胡适得到某某版本,想着这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后来看这本《白话文学史》,很对胃口,就像听一个朋友娓娓道来他对文学发展的看法,喜欢他的观点,文学因为草根而发展。有生命里的东西才是会永久生存的,白话文学正是如此。
       这几天又看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随便翻几页,就看到贬胡适之语数次,哀叹一下,文人相轻,可见一斑。
  •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也许在于它揭示了临近五四时的知识青年的精神状态:凡是正统的,必是不好的。所以胡适会说文学的最高成就只在民间,只在白话。然而他自己也许并未意识到,他首先是在文言中浸淫了自己的童年。
      
  •   深有同感\(^o^)/
  •   正解
    那一代人,不可能不偏激,有些作品也恰因为在那个时代才能成名,所以当今再看这些人的言论和著作,也要分清楚时代背景,有个客观的态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