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图亲子名著宝库――安妮日记

出版时间:2002-10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作者:(德)安妮·弗兰克  译者:孔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安妮日记》是一位出生在德国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荷兰被德国占领的两年期间写下的自我经历和其成长过程。安妮·弗兰克开朗、活泼、既不失少女纯真又思想成熟。阅读这部作品时,读者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张渴望和平与自由的犹太少女的脸庞、她那双明亮的眼睛,以及成熟的微笑。相信《安妮日记》会被传颂到人类和平实现的那一天,它会牵动每一位热爱和平的读者的心。

作者简介

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十五岁时在法西斯集中营悄然死去。本书是她在与世隔绝的密室中写下的日记。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开始,一直记到1944年8月1日,是纳粹罪行的真实记录,是对人性、和平和安宁的激情呼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彩图亲子名著宝库――安妮日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这本书是我表妹力荐的,她还在上初中。叫我看,我就买了。
      
      我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觉得一般。但是安妮清晰的文字,还是很多打动了我。我想起我14岁的时候在干嘛。我绝对不会有安妮这么有思想有主见。
      
      她确实是一个特别坚强特别乐观的女孩子。这本书都有一股力量在,也许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成就了不一样的人。
      
      面对亲情爱情还有战争,安妮在日记里都写了自己很微妙的内心感受。我相信要是我是个男孩子,在那样的年纪,我也会对这样的女孩子动心吧。
      
      我想想自己还是少女时,也有过跟她一样的心情。我也给我爸爸写过信,但是完全没鸟我。那个时候的年纪是多么敏感和细腻啊,可是我没有这样一本日记,来见证我曾经的成长。
      
      后来知道这个小女孩死了,我很想哭。这么一个好的女孩子,总觉得命运之神不应该带着她走。在我心里,她是很美好的,我喜欢她。喜欢她那么真实的样子。
      
      我以前觉得自己经历了这么多,长这么大。应该很少事或者人可以感动我了。觉得自己心态已经很老了,老到对一切都可以接受,老到一切我都可以客观以对。我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待这个世界。
      
      可是我错了,我还是会被许多东西感动,我还是那个会流泪的人。我还是会怕疼,我还是有爱。也许我们都成不了那么冷漠无情的人。我们还是会想去拥抱这个世界,拥抱一些美好的人和事。
      
      安妮,我觉得也许在我生命里的某个时候,我会想起你,想起你那么乐观坚强的样子。
      
      
  •     我总在想,人这短浅的记忆力啊,一天下来快乐很多,当时也笑了,乐了但那之后呢?什么也记不得了。发生过马上就丢失了。它不会带给我一天的好心情,渐渐随之忘却。可能若干年后我还能想起笑的那一幕,但带来的都是悲伤。
      记日记吧,——别让发生过的一切忘却丢失,慢慢寻找回那时快乐的自己,留一点美好的快乐。
  •      合上书,封面安妮弗兰克的肖像不忍直视,这个平常的问题少年,这个敏锐、勇敢、乐观的姑娘,这个16去世的犹太女孩,这个想成为记者、想在蓝天下静静仰望哪怕一个下午的梦想家,最后只留下嫣然一笑。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有太多的烦恼、忧愁、苦痛,有太多人有着太多大而无当的梦想,也有太多人有着太多平凡到沉闷的日子。但是,春天时,我们总能去看看花、吹吹风;秋天时,总能去望望天、赏赏月;在平常的日子里,总有机会安静地踱踱步;甚至在苦闷的日子里,总能找个方法排解排解,听歌也好,吼叫也好,破坏也好。这一切好的坏的,其实都很幸福。
       即使在绝望里、在无助中,我们总是能退一步不对吗?
       在这种释然中,不禁又想起安妮的乐观。即使在无底的深渊里却总是能找到光亮,这已经叫人折服,但是,安妮却同时还在成长和成熟,像思想家一样不断地推倒和重建,不断地反思和进步。
       这种成长的美好却不得不在历史的黑暗中戛然而止。
       历史不能重来,今天同样如此。
       时代和时代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每个个体总是能碰到相似的问题,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总是伴随着痛苦和挣扎、喜悦和惊奇;工作、生活也总是伴随着巅峰和低谷,但我们却没有“秘密小屋”的束缚,每当觉得绝望得已经招架不住时,总有蓝天可以观望。
       这部日记承载了太多个人的悲欢、太多历史的慨叹。
       无论如何,任何人都要勇敢的活下去。
  •     What do I see in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I see a young girl’s heart, as pure as crystal and as innocent as a new born baby. Through this heart, I see the liveliness and restlessness of teenagers; I see the endless sought for true love and truth; I see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resting on the backs of the adults and I see, as I strongly believe, the kindness of humanity.
      
       But it is also through this young girl’s innocent eyes, I see the undead wildness and ruthlessness of people, the cruelty of the Nazis, the timid and cowardice of those who are afraid of helping the Jewish, and the indifference and ignorance of the standbys. I see selfishness when the Van Daans and the Franks first started to divide their food, to bargain about whose cutlery to use; I see no sympathies when the Dutch hesitate to give their helping hand to the Jewish, when most people drove their faces away from those who plead for help and I see aloofness when someone tipped the Franks off, when the Gestapos took them to concentration camps, when no one cared two teenage girls were dying from endless hard work and poor sanitary conditions.
      
      I know this ruthless war had turned some people evil, has brought out their dark side. But that’s also what makes emphasis on the brightness of humanity. If there is no dark, how can you tell brightness?So like Anne, despite of all, I can still see, as I firmly believe, there is goodness in the world.
      
      The best examples of people being good are Anne’s courageous helpers—Miep, Jan Gies, Bep, Mr. Kleiman, Mr. Kugler. They sacrificed a lot to help the eight persons on the annexe. They are the heroes behind the stage. They selflessly devoted themselves in a holy career, ignoring all the peril they put themselves in and never regretted to do so.Mr. Kleiman, for instance, despite of his poor health, never complained a word about helping them. There is one paragraph about Mr. Kleiman in Anne’s Diary: “Mr. Kleiman is back, than goodness! He looks a bit pale, and yet he cheerfully set off to sell some clothes for Mr. Van Daan.” As soon as he is a little bit better, he came and helped them.For him, there is no excuse to leave eight lives waiting for him. They are his responsibility.It is those very qualities of braveness and righteousness that move me every time I read the words in Diary of Anne Frank.
      
      But what is behind the courage and devotion? What belief or emotions supported them when others are in such a mad enthusiasm about killing and slaughtering?
      
       I think the answer is the basic humanities of sympathy that supported them through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brought them to the shore of sadness (when the ones they have always been helping were taken to concentration camps). It is a basic humanity hidden in everyone’s heart, and they discovered it, so they did their best to help the ones that are in plight. Anne, Margot, Pim, Anne’s mother, the Van Daans would all do the same if they were able to. They always thought about how miserable their Jewish friends were despite of their own struggle.
      
      Anne once wrote: “We’re so fortunate here, away from the turmoil. We wouldn’t have to give a moment’s thought to all this suffering if it weren’t for the fact that we are so worried about those we hold dear, whom we can no longer help.”
      
       “We are so selfish that we talk about ‘after the war’ and look forward to new clothes and shoes, when actually we should be saving every penny to help others when the war is over, to salvage whatever we can.”
      
      They pitied those who weren’t as lucky as they were and found their own way to help them—they pray for their friends.Actually, they did helped one man in action—Mr. Dussel. When they decided to take another person into their life, they were truly planning to sacrifice all the resources, all the coziness of their current condition. But all this sacrifice is small compared to a life.
      
       “We always thought there was enough room and food for one more person, but we were afraid of placing an even great burden on those who help us.”
      
      There is this humanity, this guilt of being better than their comrades inside the members of the annexe so that is why they managed a way to help other innocent lives.It is that very sympathy hidden in human nature that encourages them to help instead of killing.
      
      But why do the men who persecuted Anne lack of any sympathy that a man can possibly possess? Is it so different between people?
      
       I think the reason they created such catastrophe is because they held a wrong belief. The Nazis weren’t born as devil. They didn’t thought through what they did when they were doing it. The anti-Jewish sentiment deceived their heart and they completely lost their own opinion and judgments.
      
      There is a saying in Gone with the Wind:“Most of the misery of the world has been caused by wars. And when the wars were over, no one ever knew what they were about.”
      
      Maybe some of the soldiers, after fighting the war, after having their hands contaminated with the blood of brave men, of women who weren’t able to resist and of innocent babies, they really are in a loss of the cause of all these slaughter.
      
      Maybe they’ll regret of what they did, maybe they’ll resent themselve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but a historic tragedy can never becompensated.
      
      The only thing we can do is to prevent such thing to happen again: to always bear in mind that the bleeding of innocent people won’t help resolve any problems, that we should always have our own thinking and shouldn’t blindly follow speeches only because they are eloquent and exciting, that stretch out your helpful hand you can save so many lives, that human ourselves are of one origin, that maybe there are a lot of filthiness in the world, there still are goodness exist and we must be a member of the goodness’ part.
      
  •     In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by Anne Frank, she recorded vivid impressions of her experiences during the war Ⅱ. In 1942, Holland and the Germans have invaded. All Jewish people are frightened for their lives, so the Frank family hide. Life is dangerous but they hope for the best. It’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in the time that she lives in the secret Annexe , Anne grows up and her ideas change. In many ways she is like any other teenage girl, but we can see her feelings because she writes about them in her diary. Like many girls of her age, she has difficult relationship with her mother. If you have a love for b boy, of course, your mother will worry about you. The reason is that if a girl is infatuated with a bad boy, it may ruin your whole life. However Anne just cares about her feeling, she doesn’t understand her mother just like us. All in all, Anne frank is just an ordinary girl but living in an extraordinary time.
      Anne is very honest in her diary. At first, she called her mum “mummy”. It suggests that she is just a little girl. However, as time goes by, Anne has changed-----she doesn’t call her mum “mummy” anymore, but “Mother”. This suggests Anne has different feelings about her mum. Soon, she used “strangers” in her diary, it means that she doesn’t understand her mu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s worse and worse. Anne has a growing love for a boy, but her mum doesn’t allow them to be together. Anne was “angry” with her mum. This shows Anne is growing up and her ideas changes at that time. The relationship with her mum is getting worse.
      The long they are hiding in the house the more distant Anne and her mother seem to be. As we can see, she usually climbed into her father’s bed to feel safe. However, her mother came into her the room. She refused to pray with her mum. She said that she can’t apologize and felt sorry for her mother. She described her "contempt" for her mother and her inability to "confront her with her carelessness, her sarcasm and her hard-heartedness," before concluding, "She's not a mother to me." This suggests their relationship is not well.
      Like many girls of her age, Anne and her mother are usually in trouble fighting each other. Anne and Peter both have strong feelings inside but Anne’s mother wants that Anne leaves Peter alone. So Anne feels her mother “doesn’t understand [her] at all”. As time goes by, Anne even “does want to stay friends with Peter.” However, her “mother is trying to stop [Anne] going up to Peter’s room.” She complains about this in her diary. Soon, she feels terrible because she thinks that her mother just does her work simply and is then forgotten. Therefore, she “[doesn’t] want to live like her mother anymore.” When they in terrible danger that night, the men were busy but the women and children were just waited. She thinks the women should be stronger and she decides that she “will do more than [her] mother ever did.” She dreamed that her voice will to be heard and not just hide with her mother. This suggests the relationship is still difficult between Anne and her mother, as well as in danger night.
      She was close with her father, but felt that she couldn't understand her mother, or that her mother couldn't understand her at the same time. She was a very curious girl and the complete opposite to her mother, however I feel that this was just a phase that she went through because her mother always told her who to be, and if anything Anne is an individual!Later, as she revised her diary, Frank felt ashamed of her harsh attitude, writing: "Anne, is it really you who mentioned hate, oh Anne, how could you?" She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their differences resulted from misunderstandings that were as much her fault as her mother's, and saw that she had added unnecessarily to her mother's suffering. With this realization, Frank began to treat her mother with a degree of tolerance and respect. Moreover, she grew to be very sympathetic toward her mother and felt toward the end that she loved her very much, and tried to atone. She didn’t hate her, they just disagreed on many levels, but they still loved each other very much.
      As we have seen, Anne and her mother had a difficult relationship. Their relationship is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Perhaps it’s because Anne is growing up and her ideas are going to change; or perhaps Anne and her mother try not to quarrel with each other. In my opinion, if we try to have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ur parents, we should try more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think and what they want. It’s necessary to us to chat with parents not just complain like Anne. In all, Anne is very honest in her diary. She is not perfect like many girls of her age, and we can believe that at times she is difficult to live with. She wants to do many things and has many dreams, but she can’t achieve them because she is unable to leave the secrets Annexe. It’s not unusual that Anne and her mother’s relationship is difficult. She is very brave to have written all her feelings in her diary.
  •     我只想说,年纪轻轻的安妮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孩。这世上有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14岁安妮的境界。——题记
      
      01.只要我健康、快乐,他们对成绩的好坏毫不在意,还有就是要我知廉耻;其余的一切则顺其自然。
      02.我无法告诉你“永远”不能出门的感觉有多么压抑,而且一想到我们要是被人发现了就会被枪打死我就会吓得半死。那可绝对不是什么闹着玩的设想。
      03.白天我们只能小声说话,轻轻地走路,要不然就会让楼下仓库里的人听到的。
      04.我不嫉妒玛格特,从来就没有过;我不嫉妒她的美貌。我只是渴望爸爸对我真实的爱:不仅仅把我当做他的孩子,就是我——安妮,我自己。
      05.啊,当我躺在床上的时候,那么多的事情在我内心里翻滚,不得不去忍受那些已经让我受够了的人,那些总是误解我的心思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最终要回到我的日记上来的原因。这里是我的起点也是我的终点,因为凯蒂总是那么耐心。我向她保证我一定会坚持到底的,不管发生什么,我都要通过她找到自己的道路,吞下自己的眼泪。但愿我已经能看到结局,或许偶尔能从爱我的人身上得到鼓励。
      06.人们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对自己的看法。
      07.这里的孩子只穿着薄薄的褂子和木鞋跑来跑去,没有大衣,没有帽子,没有袜子,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们。他们的肚子空空的,只嚼一根陈年的胡萝卜,忍受着剧痛。他们从冷冰冰的家里走进冷冰冰的街道,等到了学校,走进的还是冷冰冰的教室。
      08.如果我讲话,他们就都认为我是在炫耀;我沉默他们就认为我可笑;我回答就是粗鲁,聪明的提议就是狡猾;我累了就是偷懒,多吃一小口就是自私、愚蠢、懦弱、奸诈,没完没了。成天我只听到我是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婴儿,尽管我一笑了之,装着不往心里去,可我真的在意。
      09.一般的人是根本不懂书籍对我们这些关起来的人的意义的。读书、学习和听广播就是我们的乐趣。
      10.一旦他开始读书了就会头也不抬一下,也不会东张西望,只会时不时地傻笑两声,死活要妈妈来分享某个有趣的情节。
      11.唯一让人不去想这一切的办法就是学习,而这我可做了不少。
      12.外面听不到一声鸟叫,一种死一般的寂静到处弥漫,牢牢地抓住我,好像要把我深深地拖进地底下。
      13.我甚至都不敢想像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还会恢复正常。我确实也说起“战争以后”,可那不过是空中楼阁,是某种永远也不会出现的东西。
      14.每当有人从外面进来的时候,他们的衣服上带进的风,他们脸上沾着的寒气,都会刺激我把头埋在毯子里,好不让自己去想:“我们什么时候能得到闻闻新鲜空气的特权啊?”
      15.再多的道理和感激之情也无法压制你内心的真实感受。骑车,跳舞,吹口哨,望大千世界,感受年轻的魅力,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就是我向往的。
      16.一个人即便被许多人爱着也还会孤独的,因为他还不是任何人的“唯一”。
      17.他已经给了我那么多——当然是我受之有愧的——可我每天还要做那么多错事。
      18.在我来到这里之后,当我还只有14岁的时候,我开始比大多数女孩子更早地想到自己,更早地晓得我是一个“人”。
      19.随着我一天天长大,更加成熟,我的爱也伴我一起成长。
      20.噢,彼得尔,彼得尔,要我怎样才能不去想你?任何一个人在你的位置不都是你的替代品吗?我爱你,这爱是如此强烈,我的心已无法再承受,仿佛它就要喷射出来,刹那间以最猛烈的方式宣告它的存在。
      21.妈妈有一天这样对我说:“安妮,我来给你出个好主意,千万别跟男孩子说起这个话题,要是他们找你说就不要回答。”
      22.我现在已经到了不太在乎生死的阶段啦。这个世界就算没有我,也照样会运转。要发生的总会发生的,想要阻挡也是白费力气。
      23.阳光灿烂,天空蔚蓝,还有美妙的微风,我在渴望,如此渴望,渴望着一切。我想谈话,我渴望自由,渴望朋友,想一个人待着,我真的很想……哭!我感觉自己就要爆发了,我知道哭出来会好受一些的;但我不能,我焦躁不安,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透过紧闭的窗户缝呼吸,感受着自己的心跳,它仿佛在说:“你为什么就不能满足我的渴望呢?”
      24.对于那些胆怯、孤独和不幸福的人来说,最好的药方子就是走出去,走到某个他们可以安静地和天空,和大自然,和上帝待在一起的地方。因为只有在那里,在美丽而淳朴的大自然中间,一个人才能领略到一切本来的样子,才能感受到上帝本来是希望看到人们都幸福的。
      25.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每一个悲伤的灵魂都能找到属于它的安慰。我坚信大自然会给一切磨难带来慰藉。
      26.但我现在相信,对于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匮乏,我们拥有丰富的补偿。
      只要我能拥有对大自然的欢愉、健康和对其他一切的愉悦,一个人就总能重新捕捉到幸福的感觉。
      27.再多的财富都会消失,但你内心深处的幸福只会暂时被蒙蔽,只要你活着,它就终有一天会回到你心里。只要你能无所畏惧地仰望苍穹,只要你晓得你心里是纯洁的,那你就一定能找到幸福。
      28.可是……还有一个人在驾驭着我的情绪,那就是……彼得。
      29.所有的老师都会因为我机智的回答、逗乐的语言、灿烂的笑容和询问的神情而感到高兴。这就是那时的我,特别懂得卖弄风情,懂得逗人开心。我确实有一两个优点,这足以让我备受青睐。我勤奋、诚实、坦率。我从没有想到过要占任何人的便宜。我和别人大方地分享我的糖果,我也不自负。
      30.回顾以前的生活,我明白,我生命中的一个阶段已经永远结束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走了,一去不复返。
      31.还有一件更令我震惊的事,就是我终于意识到即便是爸爸也不能在所有事情上成为我的知己。从今以后我只想信任我自己。
      32.不管是谁,只要他幸福,他也能令别人幸福。拥有勇气和真诚的信念的人是永远不会在不幸中消亡的!
      33.这种冗长乏味的生活已经开始让每一个人都有点支撑不住了。
      34.要是我爱上一个人,我首先一定要对他有仰慕之情,仰慕和崇敬。
      35.我是我自己的作品最好最敏锐的批评家。我自己知道什么写得好,什么没有写好。36.不写东西的人是不明白这种美妙的感受的
      37.当我写作的时候我能重新捕捉一切,我的思想、我的理想和我的幻想。
      38.我们犹太人是不能表达感情的,我们只能勇敢和坚强,必须接受一切不便还不能咕哝,必须竭尽全力信仰上帝。这场可怕的战争将来总会结束的。我们再次成为人的时间一定会来临的。也不光是犹太人。
      39.谁知道呢,或许正是我们的宗教可以使这个世界和所有的民族从中受益,为此也仅为此我们现在才要受苦。
      40.漫漫岁月中一直就有犹太人的身影,漫漫岁月中他们一直都要受苦,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让他们变得坚强;弱者倒下,强者永存,永远不要沉沦!
      41.假如上帝让我活下去,我一定能取得比妈妈更大的成就,我决不会无足轻重,我会在全世界工作,为全人类工作!
      42.他的胳膊环绕着我,那真让人感觉慰藉和安详,知道他就在边上但大家谁也不说话,太好了,这安静本身就够美好的了。
      43.我们在这里会经常绝望地问自己:“打仗到底有什么用处?大家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破坏和毁灭?”
      44.再多的财富都会消失,但你内心深处的幸福只会暂时被蒙蔽,只要你活着,它就终有一天会回到你心里。只要你能无所畏惧地仰望苍穹,只要你晓得你心里是纯洁的,那你就一定能找到幸福。
      45.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就藏着一种要毁灭、杀戮和残害的冲动和怨愤,直到整个人类毫无例外地经历一场巨变,战争骤起,一切已经建造、开发和成长起来的东西都将被毁灭和破坏,在此之后人类只好再从头开始。
      46.大自然母亲令我感到自己的卑微,能让我随时准备勇敢地面对每一次打击。
      47.我们全都活着,但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去向何方,我们活着的目的都是要幸福,我们的生命千差万别却又没什么两样。
      48.拥有信仰的人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信仰天堂里的事情的天赋的。
      炼狱、地狱和天堂是许多人无法接受的东西,但一种信仰,无论它跟什么有关,总能让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并不是对上帝的恐惧,而是对一个人自身荣誉和良知的坚持。
      假如每个夜晚入睡前人们能在他们内心深处回顾一天里发生的事情,并认真地思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么一个人可能会变得多么崇高和优秀啊。
      49.父母只会提出好的建议或者扶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但一个人性格的最终形成还在于他自己。
      50.“因为在其最深处青春比老年寂寞。”
      51.那就是成长岁月中的艰难:我们在内心深处油然升起种种理想、美梦和希望,到头来好像只是为了让它们破灭,让它们迎接可怕的真实。
      52.假如我仰望苍穹,我相信一切还会变好的,相信这样的残酷终究会结束,相信和平和安宁一定会复返。
      53.我从前就已经跟你讲过,我有两种性格。其中的一半代表了无止境的快乐,笑对一切,高昂的精神,以及淡泊一切的态度。这种特点包括从不会对打情骂俏、接吻、拥抱或肮脏的笑话生气。这一面大多总是守候在那里,把另一面推开,而另一面却是更好、更深和更纯洁的。
      54.美好的安妮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她人面前,至今还没有出现过一次,但却在我们独处的时候永远扮演着真正的统帅。
  •     这是市面上最完整的最好的中译本,我用两个月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我惊异于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日记里有一份安妮之家教育和阅读清单,记录了八个人的学习情况。
      
      范先生:常常查阅《克瑙尔氏百科全书》;看侦探小说、言情故事和医学类的书。
      范太太:上英语函授课;喜欢看传记,有时随便看一点小说。
      弗兰克先生:学英语和拉丁语;最喜欢狄更斯;喜欢看严肃、枯燥的书。
      弗兰克太太:上英语函授课;阅读广泛。
      杜先生:学英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和法语。
      
      以下是三位年轻人的教育情况
      
      彼得:上英语和法语函授课;学荷兰语速记、英语速记、德语速记、英语商务通信、木工、经济学,有时上数学课;读书不多,喜欢地理书籍。(17岁左右)
      
      玛格特•弗兰克:上英语、法语、拉丁语函授课;学荷兰语速记、英语速记、德语速记、力学、三角函数、物理、化学、代数、几何、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荷兰文学、会计簿记、地理、生物、现代史、经济学;阅读广泛,最喜欢的是宗教和医学。(17-18岁)
      
      安妮•弗兰克:学法语、英语、德语、荷兰语速记、几何、代数、历史、生物、地理、艺术史、神话、圣经史、荷兰文学;最喜欢看传记、历史书,有时看点小说作为消遣。(14-15岁)
      
      他们就相当于中学生而已。安妮的姐姐玛格特居然能掌握5门语言,安妮学了4门。如果问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她有什么爱好,能回答出看书、写作也算是很好的学生了。而在安妮另一份清单里,除了前面几项,她还提出了研究皇室家谱、历史、古希腊罗马神话这些兴趣。当然,还有富有少女气的:收集电影明星照片。15岁不到,她看的书已经达到了大学教授写的《查理五世皇帝》这种水平,厚达598页。另外还有《北方战争》(1700-1721)《十字路口的巴勒斯坦》《伽利略传》和《圣经》等。真让我佩服。
      
      还有一点,安妮能那么彻底地分析自己的性格,有些自私,但非常独立。一些问题的思考非常成熟。
      
      例如宗教:炼狱、地狱和天堂是许多人难以接受的概念。但是某种宗教——不管是哪一种——使人走正道。那不是畏惧上帝,而是珍视自己的荣誉和良心。
      
      她也思考女性独立的问题,并声称不要像母亲一样做个家庭妇女。对于战争,她甚至看透了荷兰作为被德占领区与英国之间微妙的关系。盟军迟迟不进行登陆,发动反攻,安妮的理解是:“每个人都只认为英国人有责任尽快地拯救荷兰。英国人究竟有什么义务?荷兰人凭什么想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慷慨援助呢?……没有一个国家会白白地牺牲自己的子弟,英国也不会。”
      
      
      以前看安妮日记,是因为可怜一位少女和她的家人、民族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最后她死去了,而她的文字还在,是一种感慨。而今天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把两个月的时间,一点一滴地花在这一字一句上。我看到的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如何把人一步步逼向疯狂的绝境。一群失去自由,离开优越生活的犹太人为琐事争吵、生气,这一切是如何消磨着人的意志和耐心。战争并不仅仅有英雄壮烈牺牲的故事,而炮火连天的动荡不安也是暂时的,战争最可怕之处在于,一点点消耗着人的精神,直到最后一丝希望都消失不见。这时,可怕的人只能同魔鬼做交易。生理上的饥饿、寒冷、闷热,心理上的惊恐、悲伤,足以毁灭任何人。可是他们坚持了两年,透过安妮的日记,可以看到他们过得分外艰难。仅仅是看她的叙述,我都看得枯燥无味。没玩没了的争吵,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这是不看完整版不能深刻体会到的。实际的情况又如何?他们一定是相互包容,不然就无法走完这漫长的两年。安妮的日记只是冰山一角,后来看迷你剧,其中增加的几个小细节让我特别感动。安妮和住在一起的杜先生吵得不可开交,她在日记里说他是自私、古板的老学究。电视剧里,杜先生也曾暗自拿着一封信抱住头,躺在床上,发出无声的哭泣。是得知家人、朋友遇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他们被捕的时候,安妮发抖的双手系不了鞋带,他走过去握住她的手,稳住她,帮她系上了鞋带。这两个细节,可以成为他们在绝望中一同走过两年的原因。
      
      从13岁生日那天开始写日记的安妮,一开始只能介绍一些学校里的同学,叙事非常孩子气。到了最后一则日记,刚过完15岁生日,她长篇大论地剖析自己的性格。我仿佛看着安妮一点点长大,想到后来被捕、死去,无法不感到痛惜。
      
      1944年8月1日,日记毫无预兆地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天。只留下一页空白。
      
      前言里有段安妮同学汉妮莉的回忆,交代了安妮在集中营的生活。汉妮莉就是那个在前几篇日记中提到过的女孩。安妮说她“通常很害羞,在家里却很调皮……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尤其是近来我很欣赏她。”这位女孩在集中营见过安妮一次:“天黑了,我等得浑身发抖。过了好久,我忽然听见一个声音……是安妮在喊我。我顺着声音找去,看见她在铁丝网那边,衣衫破烂。……我们哭了又哭,因为这时候我们当中,除了隔着一层铁丝网以外,再没有别的。我们的命运没有什么两样了。”
      
      
      一个小纰漏:第133页下的第一条注释,对“席夫”做注,原注写“见1942年6月15日的日记”。而当天的日记没有出现这个人物。席夫在前文中只提到过一次,指彼得·席夫。在本书第13页(1942年7月1日的日记),彼得·席夫站在书店外向安妮问好,安妮说这是第一次,她很高兴。
      
      安妮在日记里提到,她每天要背五个不规则动词学习法语。没有什么取得成功的捷径,唯有勤奋,唯有勤奋。
      
      
      安妮之家线上参观:
      
      http://www.annefrank.org/en/Subsites/Home/
      
      谷歌艺术计划关于《安妮日记》的线上展览:
      
      http://www.google.com/culturalinstitute/exhibit/%E5%AE%89%E5%A6%AE%E2%80%A2%E5%BC%97%E5%85%B0%E5%85%8B/wQi4lSIy?hl=zh-CN&position=0%2C-1
  •     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Anne Frank俩年的密室生活——《安妮日记》。惊叹于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对人生竟有如此深熟的领悟,也羞愧于作为三十好几的我,却没有高于这个花季少女的心智。
      打开安妮的书,就像掉入了邓布利多的冥想盆,你可以身临其境地和安妮一起生活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想着她的想,梦着她的梦。安妮他们只是渴望自由,渴望平静的生活,对她们遭受的苦难没有日日抱怨。她们原本只是历史书中那些遭受迫害的犹太人庞大数字中的八个,但这本书却为我们展现的是八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情感,有思想,有爱情,有同其他人一样的全部,但他们却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这就是战争最丑陋的一面。相比安妮,我们如此幸福。所以还有什么可抱怨,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是不幸的?即使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安妮也没有放弃生活。相反,她生活的充实愉快。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不再惧怕死亡。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安妮 弗兰克
  •      当生命在政治和战争面前变得一文不值时,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人间地狱。
       在这样的人间地狱和可怕的集中营里,安妮展现了她惊人的勇气与毅力,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着她苦中带甜的成长经历。
       虽然她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但她注定伟大!
  •     很长时间以来,这本书一直在各种女性必读的书单上,虽然它早就排进了我的读书计划,但因为各种原因,却一直拖着。
      
      机缘巧合,某天逛二手书店的时候,无意中翻到一本书,名叫《如果这是一个人》,作者叫做普里莫·莱维,完全陌生的名字,老公读书比较多,我捧着书名问他作者是什么来头。老公皱皱眉,“他是犹太裔的小说家,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纪录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11个月的生活。”末了,老公又补充说,“你应该有注意过,《安妮日记》的腰封上有名人推荐的语录,有一条就是他的语录,他说,只是一位安妮·弗兰克给我们等带来的震憾较所有像其般受逼害的人所带来的总和还要多。或许该这样说,如果我们得知所有受害者的真相,我们将无法生存。”
      
      于是,我买下了那本《如果这是一个人》。
      
      我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取下书架上的《安妮日记》,终于决定,不再拖延。
      
      在那样一个犹太人不能搭电车,犹太人必须佩带黄色星星,犹太人只能在下午三点到五点出门买东西,多数餐厅和公共场所贴着禁止犹太人进入的告示牌的惨烈年代。当时的犹太人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密室里的八个人过了两年不见天日坐牢般的生活,没有隐私,食物短缺,他们的性命全都维系在安妮父亲的四名员工手上。但,正如安妮多次在日记中所感叹的那样,他们的这种生活不知道比那些被带走的犹太同胞们幸福多少倍。
      
      对于一个13岁的少女来说,生活本该是可以自由的玩乐,学校的课业、和心仪的男孩谈一场模糊的恋爱,一场战争把这个花样年华、情窦初开的女孩逼进了一个密室,她还必须与一个素未谋面的成年男性共躲一室,没有隐私,物资缺乏且行动受限,走路要轻声,尽量避免说话,连上厕所都不可以冲水,以防任何声音被两旁的邻居或楼下的工人听到。白天不能打开窗帘,连一英寸都不行。她只能透过窗帘的缝隙窥探外界,从阁楼的小窗望着飞翔的鸟羡慕而兴叹。
      
      在这密室中,没有人了解安妮的内心,不管是父母还是姐姐。日记是她唯一的朋友,她创造出的,一个幻想的朋友。她用这种方式,在幽闭的密室中自我成长着,她心思细腻,总是能够灵敏的感受到其他七人的情绪起伏,也同样能扑捉到自己的个性。在那段绝望日子中,她用自己的方式和情绪宣泄她的忿恨、保持她心中的希望,充满热情享受那绝非平常的生活。
      
      这书中最让人感到凄苦、最揪心的一点就是,一个13岁的女孩,她不了解政治的无情、战争的残暴。她会对她的生存现实愤怒和抱怨,她会责问上帝,犹太人到底做错了什么?但她选择相信上帝的安排。她始终心怀希望,相信战争终会结束,自由一定到来。在一片哀鸿遍野中,她渴盼着战火的止息,渴求着和平的降临,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看见世界正变成一片荒野,我听见雷声正在逼近……可是,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那麽一天,我能实现我的理想!」
      
      
      隔着超过半世纪的时空,当你读到这本日记,彷彿还能伴随安妮的描述亲身体验那时的烽火连天,感受战争下的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被剥夺自由后的苦涩,天人永隔的悲痛,她貌似稀松平常的描述,吞吐的是几百万犹太人的心声。
      
      我们该珍惜的不止是这本见证了历史的日记,而是每一口自由的空气。
      
  •      我不知道你至今看过最你最觉得伤感的是什么样的文字?是如琼瑶阿姨一般的苦情戏,几个故事的主人公不乱男女会为点滴琐碎歇斯底里的痛哭宣泄感伤;还是如某些网络文学一般浓墨重彩的渲染一段段黑暗到令人发指的桥段;我不曾仔细品读过这些文字,相较之下,我更钟爱的是那些有扎实情感基础,厚重的社会积淀,细腻的描写,一个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故事串联起来的文字。
      
       我其实也是极其偶然的情况下知道 the diary of anne frank,我们习惯的把她直白的翻译成安妮日记。这是一个如花般年龄凋谢的女孩,正因为她是犹太人,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香消玉殒。二战题材的故事有很多,在特别的年代,总会发生一些令人感动到无法自己的故事,而安妮日记正是其中的代表。为了逃脱纳粹的狂虐屠杀,一家人躲在一个阁楼里,然后来避难的人逐渐增多,让anne‘s family 变得越来越有趣。在这里有特别的生存规则,每天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像监狱里一般的作息,内心却是有着更甚的煎熬。这种煎熬是周旋于生与死之间,希望与绝望,一年之间,只是一阵小小的动静,或许就提前敲响了死亡的钟声。就这样战战兢兢的两年里,anne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月经,同时也迎来了自己心花怒放,初吻的时候是幸福的,但青春期的恋爱也是痛苦的。一场恋爱也像是一次屠杀,它会伤害到周遭人的情绪,很多时候,年少无知的我们总会觉得奋力的去爱,去付出,这是理所当然的,却不曾发现,在故事的最后我们往往会另自己处在孤身一人的尴尬局面。但,好在anne还有文字,还有写作,无论是快乐的、愤怒的、沮丧的、害怕的......总总情绪都被她洋洋洒洒的写在了她的日记了。
      
       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但从文字的细枝末节里我能感受到那种屏气凝神、忐忑不安的状态,生活的唯一现实意义就是生存,这种生存则是抱着各种信念,他们时不时的会假象着,有一天他们获救自由了,他们会怎么样!?好好泡个澡、或是喝上一杯真正的咖啡亦或是和许久未见到面的爱人紧紧相拥翻云覆雨一番,这些是多么淳朴而又真实的渴望啊,但在他们心里,或许就是一辈子都没办法完成的愿望了。在简单而又机械的生活下,人物锋芒毕露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是外露出来,anne像是一只刺猬一般,时而蜷缩着,时而张开尖利的矛刺伤害到周围那些爱她的人。她困扰,像一个无知的小孩一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同样是人,就因为自己是犹太人就需要遭受这样的迫害。她为自己从女儿变成女人而哭泣,她为无人知晓她内心而愤懑。太多太多青春期的症状让我们似曾相似。她想成为一个记者,成为一个作家,她读好多书,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希望有一天能够真的逃离这个压抑的阁楼,朝着自己的希望大步大步狂奔而去。
      
       在她的日记里不乏寻梦的故事。有人回忆着曾经的似水年华如peter的妈妈一般,近乎纸醉金迷的美好日子,让小女生不禁内心泛起浪花。也有像anne妈妈那样,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有着一双真正女人的手,不是因为手的美丽,而是因为它的勤劳。anne的姐姐也是一个典型的角色,默默的被大家认可着,身上却又巨大的包袱,一些都被她深埋在心里,她的梦想,她的脾气,她像是双生人,生在众人眼中,活在被自己压抑的世界。还有那些男人们的爱,慈父的爱,思念远方恋人的爱,老夫老妻之间的爱,初恋男生的爱。安妮日记不仅仅讲述的是一个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的故事,在更多细节方面它更像是一个个关于爱与梦想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一副感人的画面。
      
       但,和大多数二战题材故事一样,结局总是悲伤的。故事中的8个人,有人死在了去纳粹集中营的路上,有人死在了集中营里,他们天各一方,却再也没有再能聚首在一起,只有anne的父亲幸存,而幸存的他用余生都在宣传女儿用平凡的纸记录的不平凡的故事。我不知道他父亲在读到每一段文字时是否会心痛,但说实话,我会,或许在阅读时不曾伤心,但此刻回忆起每个细节,我都不禁热泪盈眶,不禁感叹,为花季少女凋零而难过,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而难过,他们是多么的有志向包袱,那么热爱生活。或许这一切,真的只有在人遭遇最困难的窘境时才会深刻体会,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则都过得太过安逸,那么人生真正的意义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我一直都很享受回味最后那段画面的文字。外面没有了飞机轰炸的爆破声,也没有了楼房燃烧的哔啵生,anne稚嫩的手颤抖着以至于她无法系上那双破旧凉鞋的搭扣,搭扣之间发出轻微金属碰撞的声音。木质地板发出悲伤的哀嚎,大家轻轻的踏上了走出阁楼的步伐,面对久违了的外面的世界,他们却自然的目光呆滞,这,是对死亡最好的见面礼。
      
       最悲伤的故事,应该就是这样,有着巨大冲击感。从收音机里得知远方盟军步步获胜,大家都以为自己离自由不远了,却在最后时刻梦碎。这种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瞬间转变,抨击着我们内心善良的神经,总会在某个时刻某个故事节点,让我们泪奔。
      
       如果!我在想anne死前会想什么,我想她是否和我一样想着这个词:if......
      
      
  •     一个如此乐观,坚强的女孩让我佩服;题外话,如此能唠叨的性格,是我这个闷葫芦该好好学习的。
      人生很多不如意,我们本公平的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世间的歧视,为了利益而来的战争,总将我们禁锢。
      安妮是不幸的,因为哪个战争铁蹄下的世界已经没有了可以落脚的家园,只有那黑漆漆的小屋;还有那个其实不是很健康的家庭,父亲为了男人那可耻的面子,与母亲维持了并不幸福的婚姻;最后,还有那个让人厌恶的同居女人。但另一方面来说,安妮又是幸福的,他有爱她的亲人,作为一个孩子,这一点足以,再加上安妮那颗总是快乐的心,一个可以诉说的朋友(笔记本),她可以抛弃世间的纷扰,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     “我没有对任何人言无不尽过,现在我将对你这样做。”
       这是《安妮日记》的开始,小女孩在日记的第一页写下的话。现在我想说。我将对你这样说……
      你们那么遇见的。初次的印象是很反感,你在讲台上夸夸其谈,他很不屑的在底下喧闹,然后互相冷嘲热讽。闹得狠时,你回到宿舍哭着骂,他在心里也是没说你多少好话。我看的出,当时是真的互相讨厌,发自心里的厌烦,一提到对方名字就涌起的恶寒。
      可是,现在,怎么是这样的光景。
      没过多久,你们就被安排同桌了,也许是冷战久了,也许是本来就彼此不了解。渐渐地,话语间少了对碰,甚至偶尔也会开心的说几行话了。日子是说走就走了的,回忆在不断地往复更迭,我悄悄地在后面留意,你们已经成为了很好的好朋友,甚至你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有莫名的情愫在悄然滋生着。人们都说,高中的男女同桌最容易发生问题。我不晓得,你是在哪道函数习题后将目光停在了他的侧脸;也不晓得,他是将写给你的心事藏在了字典的第几页。
      我仅仅是一个旁观者。
      春游回来的时候,你们在一起了。没有征兆,就是顺理成章。你不让他告诉别人,怕老师知道,怕同学风言风语。可是你不知道,这些事即使你不告诉别人,也有人会立刻看出来。分明看向对方不一样的表情,你开始时常撅起嘴,他也会不太顾忌的对你皱眉。我只是学会了咬住嘴唇,然后低头看根本看不到尽头的各科教材。
      好吧,我就是这样,一直逃避着你,一直逃避着自己。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语文书学到了第五册,楼上高三的学长们已经开始收拾东西了。他去了北京学美术专业,你几天的魂不守舍,你的第18个生日便少了他。另一个人被调去做了你的同桌,我依然在你后面。你记得吗?那年元旦,是下了好大的雪的。下了好大的雪的。
      我在一套模拟卷里找到了当时的自己要给你的字条,五六张的样子,是为什么没有给你,我忘记了。
      高考,你考差了。原本年级前几名的你成绩只比二本线高了几分。我听说你难过的要死。后来,我才知道他考得挺好,你们去了同一个城市,两所学校,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而我,还是留在了山东。你走去上学的那天,我在车站门口卖早点的地方坐了一天,看到了来来往往很多车,但不知道你在哪里。可是,我知道,你走了……
      不久之后收到了你的群发信息,通知你的新号码。我回复:“恩恩,以后常联系啊。”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在今天下午,我看到电脑上弹出的新闻中有成都这两个字,便很自然地想起了你。山东已经降温了,我都套上了第二层毛衣。你那怎么样?
      “希望一切都好。”
      我相信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迹,有人向朋友诉说,有人把它们娓娓歌唱,有人把它们倾情演出,也有人像我一样敲敲键盘。可是,不管怎么样,只要你不知道,就够了。
      “错过,与被错过的无尽年华-。等候,与被等候的万种因缘-。彼岸流年,苍老了岁月-。”
  •     短评:看完之后,我不得不说,战争年代的孩子都不得不迅速长大。安妮在那小小的密室里看透了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无可避免的摩擦,摸清楚身边的人的性格,真的很厉害,那时她还不够15岁!看到她那些愿望是那么简单又遥远,真的很心痛... 我觉得自己真的真的很幸福!兄弟姐妹就是那种又爱又恨的存在,即使很讨厌却又不能失去的存在,安妮在失去姐姐不久就去世了,因为在集中营里面没有了精神的支柱。熬过了密室的时光是因为家人的陪伴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吧~ 二战的时候,德军真的很可怕,胡子真可怕。。。
      
      
      凡达恩太太无处不在。。。
      
      
      
      
      1943.01.30 sat
      我要气死了,却不能表露出来,我真想跺脚,尖叫,抓住妈妈使劲地摇一摇,大哭一场,真不知是怎么了,每天都有那么可怕的话,嘲笑的面孔和责备密集地倾泻在我身上,就像紧绷的弓弦上一杆杆的箭,射得我满身窟窿。
      
      我无法忍受他们的怜悯和好心的嘲笑,这只会让我叫得更响。如果我讲话,他们就都认为我是在炫耀;我沉默他们就认为我可笑;我回答就是粗鲁,聪明的提议就是狡猾;我累了就是偷懒,多吃一小口就是自私、愚蠢、懦弱、奸诈,没玩没了。
      【欺凌现象,无处不在】
      
      1943.12.24 fri
      究竟有没有人,无论他是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能理解这一点?我不过是一个急切渴望着开开心心玩耍的小姑娘。
      【如此简单的事居然无法完成,种族屠杀太可怕了】
      
      1944.02.18 fri
      现在我只要上楼就总希望能看见“他”。因为我的生活现在有了目标,因为我心里有了可以向往的东西,一切都变得更加愉快。
      【我懂。】
      
      1944.02.23 wed.
      我心里想:“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它们,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它们还会延续,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我活着,我看到这阳光,这天空,我很幸福。】
      
      1944.03.07 Tue
      有意无意间,我总想着法子,用各种笑话和把戏驱赶我内心的空虚。回顾以前的生活,我明白,我生命中的一个阶段已经永远结束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走了,一去不复返。
      【膝盖好痛,心更痛。】
      ...从今以后我只想信任我自己...用有勇气和真诚的信念的人是永远不会在不幸中消亡!
      【真的?】
      
      1944.03.12 sun
      假如我充分信任一个人的话,那我就不想让他们成天围着我转。
      【对!】
      
      1944.03.28 Tue
      我现在的处境很艰难。妈妈跟我过不去,而我跟她也过不去;爸爸,闭起了眼睛,装着看不见我们之间无声的战斗。
      【男人啊...女人的战争,就由她们战够了~】
      
      1944.04.11 Tue
      我们已经被严厉提醒我们是匿藏中的犹太人,被拴在一个地方,没有任何权利但有万般义务。我们犹太人是不能表达感情的,我们只能勇敢和坚强,必须接受一切不便还不能咕哝,必须竭尽全力信仰上帝。这场可怕的战争将来总会结束的。我们再次成为人的时间一定会来临的。也不光是犹太人。
      【好可怕、好悲惨,忍不出落泪。真的很残忍。】
      
      1944.05.02 Tue
      这类事情总是男人提出的,但女人是可以约束他的。
      【你懂的。】
      
      1944.05.03 Wed
      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就藏着一种要毁灭、杀戮和残害的冲动和怨愤,直到整个人类毫无例外地经历一场巨变,战争骤起,一切已经建造、开发和成长起来的东西都将毁灭和破坏,在此之后只好再从头开始。
      【看透了这一点,安妮真的很了不起,那时只有不够15岁。】
      ...一个基督徒做事一人当,一个犹太人做事万人殃...
      【种族歧视,宗教歧视?】
      
      
      
      我是不是也去写写日记?
      
      
      
  •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还是大学的时候,封面写:一个14岁小女孩。。。看到这几个字就立即放下,觉得那即便不是本儿童读物,也不会是我那个年纪该读的,现在看来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太草率,幸亏今天还能在次看到这本书,我把这叫做缘分。我相信缘分,我希望能永远的记住这个永远14岁的充满力量与智慧的小姑娘。
       你叫她小姑娘?她表面不会反驳,因为即使在面对大人们无休止的争吵抱怨,她都不吭一声,可她心里一定会说,我才不是小孩子,我已经是个大人,我的思想已经够成熟。
       是啊,她是那么纯真,聪明,智慧,勤奋,富有洞察力,又学会超脱,14岁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我们懂得什么,可是在密室的那段时间她的成长速度超过任何人的想象,我甚至都不敢说我现在的有他那么深刻的洞察力,有那么非凡的超脱。
       刚搬进密室的时候,大家都不适应。大人们只是没完没了的抱怨,无休止的争吵,她则尽力表现出乐观,幽默,爱说话,这是她自己反抗的方式,而这却招来每个人的讨厌,她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她跟妈妈争吵,她觉得大家都喜欢姐姐,都讨厌她,都不爱她,她也难过,只是不表现出来,她觉得只有爸爸懂自己,他甚至想据爸爸为己有。每次跟妈妈吵完架,他都想跟爸爸待上那么一会,因为爸爸会安慰她。
       密室里除了正常的工作,他读书,学习法语和英语,听音乐,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挺的流行乐。。渐渐的,日子变的困难,随着自己的成长,衣服都穿不了了,鞋子也坏了,吃的东西也都是每天一个样。。尽管环境再痛苦,她还是客观的对自己说:痛苦只是暂时的,她现在有爱的家人,由好多糖果,还要什么别的呢,但她也会幻想,幻想出去以后,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很多人会围绕着她,因为她总是焦点。。还幻想着出去后大口的呼吸新鲜空气,舒舒服服的晒着太阳。。就是这种信念在那段灰暗的岁月中支撑住她。。可慢慢的,幼小的心灵似乎熬不住,他寂寞,没有人和她聊天,妈妈只喜欢姐姐, 爸爸每天有要忙的事,她白天依旧是哪个“讨人厌的”孩子,夜里则在黑暗中哭泣,在哭泣中开始思考,渐渐地,她的思想也开始慢慢发展,看着以前的日记,回顾以前的日子,她觉得自己是该以另外一种姿态活着,至少不跟妈妈顶嘴,看到大人们的无知争吵,她也只是作为旁观者,从不介入。后来,跟妈妈的争吵越来越少,那是她自己的努力,因为她知道了,无谓的争吵并不能让日子好过哪怕那么一点点。内心痛苦的她选择在黑夜慢慢释放自己的苦闷,她哭泣着,思考着,也迅速的成长着。跟彼得的感情在心里生了根,仿佛他又看到了希望,日子变得不那么难熬,她是有自尊的,及时喜欢彼得,他不确定,是否彼得也一样喜欢她,就尽量的多和他交流,加深理解而不是盲目的上前去表白,她心里有那么一股高傲劲儿也好,自尊也好,她就是不会太主动,她有属于女孩子那一份矜持。随着感情升温,两人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原来彼得和她一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听着这两个小孩子谈论他们对大人的看法,你仿佛觉得,他们看得那么透彻,他们那么的超脱,仿佛外面那些大人是一群尘世里挣扎的庸人。他们也会有亲密的举动,她会有不安,会自责,但她同时也清醒的知道,如果这是她一生中要爱的人,那么即使这种亲密来得早点又有什么关系。他们亲密,但那也只是属于孩子般的亲密,但是感情却纯洁的有如雪莲花。她渴望这段感情,但也为姐姐着想,他不想忘夺走姐姐也喜欢的人。姐姐告诉她自己并不喜欢彼得后,她在消除了心中的愧疚之情。随着感情深入,对比的的了解越来越深,她确定彼得并不是自己真的梦想中的合适人选,因为他不够坚定,她依赖安妮,他的思想也还没有完全定型,容易动摇----这是一个14岁小姑娘的眼里看到的,她什么的分析着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她希望自己出去后做一名记者,周游世界,而不是像妈妈那样,一旦脱离了家庭和家务便一无是处。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还想把自己的这本日记出版,因为她知道他有这方面的才能,他清楚的剖析自己,她知道什么时候说的话是对的,也知道什么时候说的话时错的,她总是可以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对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而这一切啊是因为坚持读书是她不变的信仰吧。
      
      
      安妮的话:
      尽管有各种烦恼,该享受还是要享受。
      
      我们自己的缺点微不足道,别人的缺点总会被放大。
      
      抬起头,挺起胸,美好的一天一定会来临。
      
      当你甚至要努力嗅,使劲的问出心想空气是什么味道时,或许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活着的艺术”
      
      一个人在这里失去的已经够多的了,有那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别人却不以为然----安妮的姐姐马格特
      
      我想活下去,即便在我死后,所以我感谢上帝给了我这样的天赋,这种可以发展自己,可以写作,可以表达一切潜藏于我内心深处的东西的可能性。
      
      我要坚持,我不能想象自己将来回国类似妈妈,凡。迪恩太太以及所有那些干完了活就被遗忘的女人们的生活。除了丈夫和孩子之外我一定还要有些什么,有些可以将自己奉献给他的东西。
      
      说实话,我真想象不出竟然有人能这么说,“我很懦弱”然后就一人自己懦弱下去。不管怎么说,加入你已经指导了它,那为什么不与他作斗争?为什么不努力锻炼自己的性格?回答是“因为不去努力要容易的多的啊!”这种回答让我泄气。容易?这话的意思是不是说懒惰和充满欺骗的生活就是容易的生活呢?
      
      我们全都活着,但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去向何方,我们活着的目的都是要幸福,我们的生命阿千差万别却又没什么两样。我们三个人都成长与善良的家庭,我们都有就会学习,都有取得某种成绩的可能性,都有渴望幸福的理由,可是。。这一切都要我们自己来硬的,而那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你如果想获得幸福,那你就必须努力工作,积德行善,而不能懒惰和赌博,懒惰也许看起来很有魅力,但工作可以带来满足。
      
      
      
      
  •      不知道是我在学校借的书版本的问题,日记写到一半,到后面就都是短篇了,小小失望,就没有继续看下去。就对前半本书发表一下看法吧。
       安妮日记中有一篇让我记忆深刻,安妮把日记本当做她的朋友——辛蒂,每篇日记都是以写给辛蒂的信的形势呈现的。安妮说,她觉得她自己这样做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她只好把日记本当做自己的朋友。
       从那天之后,我便把我的日记称作安妮。我想我和那时候的她都是一样的吧,找不到可以真正交心的朋友,唯有写日记作为派遣。日记本有一个称呼,像是在给远方的朋友写信,那个朋友会一字一字的看完它,心里无限宽慰。
       就像张小娴说的,为什么心事一定要和别人分享?埋在心里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毕竟人始终都是寂寞的啊,茫茫人海中,知心朋友可遇不可求。在没有遇见的时候,那么拥抱自己,与日记本分享心事吧。
       毕竟,你的日记,永远不会离开你。我的心事,它会一一听拾,好好珍藏。
  •      每天中午午休前都在读安妮日记,我甚至把自己的日记本称作安妮。安妮说,她写日记是因为发现她需要一个知心朋友,可是周围没有人真正地了解她明白她,于是她只好把心事诉诸于辛蒂-----那本日记。
       我想我们都是一样的吧,只有日记本才会永远地陪伴自己,只有日记本会细听我字字倾诉,没有回应也没有言语,只有陪伴。可是那也足够了。
       虽然高中学习很忙,可是我还是愿意抽时间来写日记,记录我每天的喜怒哀乐,与你有关或无关。多年后回过头来看,也许早已沉淀的一切又会随着记忆的风轻轻扬起,拂过我的心头吧。
  •     边读边想象着安妮两年多的地下生活,一路的起起伏伏。有时为她欢笑,她终于在后来的日子中发现了皮特,找到了一点知己的感觉;有时为她悲伤,没有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心里,即使是他很尊敬又喜爱的爸爸,她又是如此渴望自然,渴望自由;有时候,心情跟着安妮的所思所想紧起来,她一次又一次批判自己,反省自己,最后又肯定自己,很多时候,自己也受着她的一次次鼓励,她是如此的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抱负,不愿做一个平庸的家庭主妇,做一个俗妇。她是如此有主见,这正是我最缺乏的东西。看到最后安妮在集中营为其他人掉眼泪,我压抑着的情绪瞬间瓦解为滚滚的泪珠。想到自己现在是那么幸福的生活,却还总是为一点小烦恼而悲观消极,真是太不应该了,所以,现在,安妮,请你做我的心灵倾听者,我将与你分享我的一切,希望所有的悲伤与烦恼都能在你那成为我的正能量。把我最深沉的祝福送给天堂的你,送给我心里的你!
  •     《安妮日记》的内容主要涉及安妮和周围人的“日常”生活、安妮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分析、对社会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妮的成长——从一个聪明、自负、开朗的女孩变成一个真正坚强、成熟、有智慧的人。
      尤其是在日记后半部分,她关于战争的思考很深邃,关于女性地位的思考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如果只看这些文字,有谁能想到这些有力的语言竟然是出自一名不到十六岁的女孩之手!正如《译者前言》中所说:“她对生活的洞察超越了后屋那个弹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处的战争年代。”
      其中有一段关于战争的思考,我不得不单独摘抄出来:“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没有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穷人?为什么人们在挨饿,而世界上其他地区吃不完的食物在腐烂?人为什么这么疯狂?”“人心中有着一种毁灭的欲望,有一种杀人和破坏的欲望,只要全人类没有例外不经过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就会有战争,建设、培植和生长的一切就会又被中断、被毁坏,然后又从头来过!”
      安妮在这段中所指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也是我们人类至今也没有、也不知究竟能否解决的问题。科技在进步,战争设备越来越先进,然而于此相比,人的认知水平却几乎没有什么提高。教训就摆在那里,我们却从来都不吸取。关于战争,更多的人似乎更喜欢在几十年、几百年后讨论著名的战役和“伟大的”传奇人物,而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无名小辈却真的被人们忘记了。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已经开始退化了。我们麻木,麻木到明明已经病入膏肓了仍然却浑然不知。
      在我看来,《安妮日记》之所以风靡全球,并非作者的语言功底有多出色,更多的是因为这本书作为真人真事所带给世人的冲击。历史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未来!可是,正如我之前所说,血的教训仅仅是写在教科书上需要背诵的一篇课文罢了。
      PS。有谁能想到,“我们家三代都没有性交”的笑话竟然是出自这本书!(笑话作者为范丹先生)
      
  •     这是一本给青春期少女看的日记,然而我读她时,已接近后青春期了。如果在我13-15岁时能有幸看到这样一本书,认识了这样一个和我相似的女孩,理解她那些我也同样有的困惑和孤独,或许我的青春期不会过得那样纠结又烦闷,也许我会因此而有不一样的生活。然而当我站在青春的小尾巴,通过这样一本日记回望我的青春期,才发现当初自以为的那些不被理解的痛苦、与父母无法沟通的障碍或是情感上的早熟,原来青春期的孩子都曾经历过。当时暗暗萌生的小文艺情绪并没有多特别,别人也会有,而那时的我们却以此自傲的不得了。
      是不是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那时的自己和安妮很像呢?像安妮一样敏感,像安妮一样早熟,像安妮一样讨厌装腔作势的大人,像安妮一样不被大人理解......这或许就是青春期的通病吧。但在22岁的我看来,那时的自己真好。
  •     《安妮日记》记载了这位生于德国的犹太女孩从1942.6到1944.8期间的故事。作为英国小学生必读的书之一,曾感动过许许多多的少年。与“凯蒂”一起见证了安妮在密室里的种种,这个性格开朗、聪明善良、谈吐有趣的女孩让我着迷。1年多的时间,经历使她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冷静。离16岁还有3个月,她离开了人世。我想,如果今天她还健在,想必,必定至少会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我一定会取得比妈妈更大的成就,我绝不会无足轻重,我会在全世界工作,为全人类工作!”
  •     “保留自己感觉和感情的历史,我等于活了两次,过去将会返回,而未来也就潜藏其中。”
       ——德拉克鲁瓦(法)
      
       日记体作品的最大启发便是如题记所说,给予读者真实的历史感,将一整段不属于你的时空完整地呈现在你面前。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与社会正是许多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如此私人化的日记不掺杂任何意识形态灌输,在社会层面之下记录最原始的心理感受,各个时代下都能受到历史学家与普通读者的厚爱。
       《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位受纳粹迫害的犹太少女的战争生活记录。在两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记录了对家庭成员的感受、与密室伙伴的相处、对爱情与战争的看法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一个成长期少女求知的过程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让这本战时日记闪耀着熠熠光辉,一个早已历经世事的成年人都要为之感动。
       关于家庭
       安妮在日记中透露出对父亲的依赖和对母亲的疏离,而与她性格不同的姐姐成了她了解自己的参照。对于母亲,她写过让她都感到羞愧的话,但当下真实的感受也从某种程度上反应她与母亲的关系。当父亲改让母亲听她的睡前祷告时,安妮很难受地想拒绝,母亲难过地流泪,当晚安妮写到:“是她对我作了那些有欠考虑的评语,开了我那么多残酷的、我不认为有趣的玩笑,使我对她任何爱意的表示都已没有感觉......”在父亲地疼爱与母亲的责难下,安妮在家庭的情感重心全放在了父亲上,对于与母亲的疏离,安妮也很失落,但成长期的孩子可能相似的是,放弃从前弥补的努力,而把情感转移到他觉得可能得到的那些人身上,对于安妮而言,除了父亲,还有同在密室的男孩彼得。
       关于彼得
       在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安妮写到了密室里流传开的一个大人娱乐的笑话:“战争要是再打个五年,密室就会有婚礼举行”。彼得是弗兰克家朋友凡·丹夫妇的孩子,比安妮大几岁,密室生活开始时安妮还不曾多留意这个男孩,长久度日之后,安妮对彼得萌生深厚的情感,两人开始探究彼此的思想与情感,安妮在日记中吐露心声,美好的爱情萌芽让人感动。“我靠一次接一次的邂逅度日,我时时刻刻希望发现他等不及地看见我。每当留意到他做了些羞怯地尝试,我就欣喜若狂。”安妮对自己的感情如此精准的描述让我很是惊讶,如果不是文字驾驭能力强的人,就算是同样的感情,也不会写出这样细腻的句子。安妮为能和彼得坦然讨论两性关系而欣慰,在两人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下,安妮渐渐深入不善表达的彼得的内心,看到包括自己在内每个个体不同的思想与信仰,只是这样美好的感情在中途便被无情扼杀,安妮永远的小彼得先安妮死在了集中营里,安妮与姐姐玛戈不久也难逃厄运。这个大人之间的小笑话在现在看来如此窝心,与残酷冰冷的现实形成的对比让人扼腕叹息。
       关于密室成员
       密室中除安妮一家外,还有其友人凡·丹一家以及后来同住的牙医迪塞尔先生。安妮在密室里最小,难免要跟这些大人发生矛盾,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两个家庭之间因为食物、生活习惯的争吵,大人之间谈论政治与生活的言论,在这些平常的相处中安妮只有在日记里才能谈论对他们的看法,这个小大人对大人的态度可真有自己的意见。当大人对她的言行指手画脚进行责骂时,安妮写到“我要让他们明白我不是昨天才出生的。我会让他们知道,他们该留心的是他们自己的礼貌而不是我的,那时,他们就会端端正正坐着注意听,把他们的嘴巴好好闭起来。他们竟敢这样对待我!”但当生活久了,安妮也会纠正自己偏激的看法,努力让自己摆脱个人愤怒,凡事站在“理”的那一边,客观地评价事实。
       关于战争
       每次密室险些被陌生人发现,每次外面枪林弹雨的声音持续不断,安妮与其他密室成员都陷入了惊恐,而安妮也深刻地体会了死亡的威胁。当安妮看到窗外的犹太小孩,心中愧疚难当,这种“发现”仿佛是一种“举报”。在恐惧之外,安妮也在认真思考战争问题。“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类都没有例外地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到、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每个人都期待战争的结束,看到和平的到来,那个美好的结果在密室里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当结果显现,安妮的日记也停止了述说。安妮最后面对死亡是怎样的感情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可以做的只能是反思战争,只愿不再像安妮讲的那样重蹈覆辙。
        
       “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部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安妮的日记记录那么多平常琐事,看书、做饭、发呆,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安妮总是充实着自己那实际禁锢的生活,在狭小的世界中像普通的少女那样感受着整个世界,并且在感受的同时,不断进行理性的反思。安妮讲自己以后会从事文字工作,会过一个精彩的人生,看了她15岁的日记,我就从不怀疑这一点,只要可怕的战争永永远远地结束。
  •     “总有一天,可怕的战争会结束,到那时,我们又会变成人,而不只是犹太人。”
      封皮上女孩的笑容纯真美好,难以让人联想到“战争”这个字眼。
      这一切降临到所有善良的人身上,残酷的让人心疼,而它恰恰又是同类挑起的。
      不过人类总是这样,作茧自缚。
      
  •     I got to know this book from a friend's suggestion. Being unfamiliar with the story and the ending, I feel like the diary is simply the rumblings of an ordinary teenage girl, who has some literature talent. The story itself is rather plain, probably because I'm not quite interested in the bashing of other people by Anne and her internal struggles. But my feelings did go down when they almost got caught and cheer up as the prosperous of the war becomes promising. In the end, I kind of rush through to see what their lives would be when they were liberated. And the result is a terrible blow. I can't imagine the huge psychology impact Anne and the rest of the family had when everything goes to end. They've been through so much, and yet at the very end, god has no mercy.
      
      The diary would never have the same impact as now if the Anex were liberated, and it might even never got published, considering the insensible things Anne wrote about other people. And because of that so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e crudity of the war, and the injustice to the Jews. May similar tragedy never happen again.
  •      因为电影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我有了买这本书的想法,结果我行动了。
       对那个时代的犹太人来说有着太多的不幸,而有些虽暂时幸免于残酷、恐怖的集中营生活,却只能被迫过着与世隔绝,担惊受怕的生活。他们的内心充斥着不安与彷徨,但也憧憬着未来。(“我看见世界正在被变成一片荒野,我听见雷声正在接近。可是,我仰望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也会重新回来。”)
       安妮一个十几岁的犹太少女,在如此残酷、恐怖的那些年中还能怀着天真快乐的心记录着避难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她没能等到和平与安详就被残酷的时代无情的吞噬,但是她的天真与宽厚的心却在世界个角落里留下脚印。战争的是残酷的,但它摧残不了一个对未来憧憬的强大内心。
      
  •   看了你评论去亚马逊找到了完整版,但试读后发现翻译太差,跟何纵译的根本没法比,只好放弃了购买的念头。
  •   想到德军的闯进 就忍不住泪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