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一本通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作者:赵威  页数:40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中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本书对中华民俗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以方便读者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民俗知识。

书籍目录

节日民俗 春节 正月初五接财神 正月十四试灯 正月十五正灯闹元宵 正月廿五填仓节 二月初二春龙节 寒食节 清明•祭祖•踏青 四月初八浴佛节 立夏古俗 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初六姑姑节 七月初七香桥会 中元古俗与盂兰节 七月三十地藏节 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十月初一祭祖节 腊八节与腊八粥 中国传统年俗 藏族新年 壮族的歌圩节 妈祖节 傣族泼水节 彝族火把节 瑶族的达努节 傈僳族的刀竿节 水族的端节 京族的哈节 苗族的姐妹节 侗家的花炮节生活民俗  面食民俗  酒俗与酒文化  别具一格的筷子  筵席座次的学问  春饼、春卷与立春  扇子与礼仪习俗  盖房建屋的习俗劳动民俗  剃匠担上的独杆旗  成都的花会与蚕市  四川的三月会  杭州的吴山庙会  云南大理三月街  龙王庙会和骡马会  内蒙古那达慕大会  西湖游船今昔  东北猎黑貂习俗  长白山采参习俗  农事中的传统习俗  求雨的传统习俗  欢庆丰收的仪式  蚕农的生产习俗  渔民的生产习俗  矿工的生产习俗  工匠的行话习俗  庙会与集市民俗  店铺的招牌和幌子  货郎叫卖习俗婚育民俗  中国传统婚俗  贴红双喜的习俗  结婚分红喜蛋的习俗  台湾婚嫁习俗  成亲后的礼俗  西藏的婚礼  新娘“试刀”习俗  民间胎孕禁忌  元宵“添灯”的意蕴文娱民俗 凤阳花鼓 斗鹌鹑 斗蟋蟀 中国传统的历书 年画 春节的吉祥名画 印章习俗 秧歌与高跷 从纸鸢到风筝 剪纸 话说门神 花灯与龙灯 灯谜 蜡染 皮影戏 虎头鞋 泥娃娃  ……鬼神民俗各民族风俗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里,天气寒冷,农事已闲,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庆贺这除旧迎新的日子,所以,春节期间,又是各地民俗活动最集中、最热闹的时候。我们现在称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古时候这一天却叫“元旦”。古人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欲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之为首。”“元”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汉武帝时,司马迁总结了前人“观象授时”的经验,创造了《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从此,过农历新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把公元1912年1月1日立为民国元年1月1日,把原来的“元旦”改名为“春节”。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1949年9月27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改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一年一度的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期,每到年头岁尾,人们都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祭百神,祭先祖,感谢神灵给人们带来五谷丰收,也祈望来年的好收成。古书上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有年”就是指收成好。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丰年”、“荒年”、“年成”这样的词语。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汉代,过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俗。关于过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像个大壁虎,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在一个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中,“年”是个怪兽,它行比风快,声如雷响,见人吃人,见畜伤畜,尤其到了隆冬季节食物缺乏时,“年”就出来骚扰了,害得人们不得安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一年只许它出山一次。每到腊月三十晚上,人们就躲在家里不出门,彻夜不睡。随时准备和“年”拼斗,因为谁也不知道“年”什么时候会闯进来。过年就像过关一样,因此把“年”叫做“年关”。

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一本通》:—本了解中华民俗常识 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民俗是一种活的社会化石,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尚和习惯,是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延续中,构筑起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渴望了解,也应该知道的宝贵知识。《中华民俗一本通》从节日民俗、生活民俗、婚育民俗、劳动民俗、文娱民俗、鬼神民俗和民族风俗等几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展示了中华民俗的博大精深,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民俗一本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家长也可以看看,我和孩子一起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