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刘青峰  页数:26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初版于1983年,是20世纪80年代轰动知识界的“走向未来丛书”之一种。作者采用中西对比的视角,探讨了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发展的历程、机制和社会背景,进而剖析了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技术和社会结构原因。站在今天来看,本书最大的特点仍然在于,它是一本极其讲求整体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史论著作。相较当下学术研究趋于微观、趋于专深的学理特点,本书以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仍不失当年的新鲜气息;而它关照社会热点和注重科学普及的人文关怀,比之某些故作高深的庙堂之论,今天读来更是让人倍感亲切。

作者简介

刘青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二十一世纪》主编。

书籍目录

再版序言导言:科学往何处去?第一章 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机制的探求:循环加速 1.1 两组曲线:对中西科学技术史的一种宏观描述 1.2 对加速发展现象的整体分析 1.3 从蛙腿到无线电 1.4 实验—理论—实验的循环 1.5 技术—科学—技术的循环 1.6 水排+风箱=蒸汽机吗? 1.7 条件组合的复杂性:对结构的需求第二章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 2.1 也从“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谈起 2.2 构造性自然观 2.3 循环加速机制对科学实验结构的要求:受控实验系统 2.4  X射线和N射线的启示 2.5 古代技术: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 2.6 打破古代技术封闭性的社会条件:开放性经济结构的确立 2.7 科学对技术的解放:开放性技术体系 2.8 近代科学技术的结构和求实的创造精神第三章 科学结构的起源 3.1 一棵倒长的树  3.2 原始科学结构:从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谈起 3.3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法和体系 3.4 种子怎样成长:示范作用 3.5 两个同时在世的古代天文学家:张衡与托勒密 3.6 示范作用的极限:古希腊科学的衰落 3.7 示范作用在古代社会中所遇到的三大障碍第四章 近代科学技术的成长 4.1 光明来自东方:科学属于全人类 4.2 宗教与科学奇特的关系 4.3 科学革命时期示范作用的扩张 4.4 示范扩张的一种机制:否定性放大 4.5 社会对科学的容量第五章 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 5.1 谜中之谜:伟大的发明为什么停滞了 5.2 四大发明为什么在中国产生? 5.3 农业、手工业技术与“大一统”社会结构的关系 5.4 中国古代技术结构——大一统型技术 5.5 直观的天才与诡辩术:有机自然观 5.6 “伦理中心主义”的后果:科学的政治化与技术化 5.7 非受控的实验结构 5.8 新的起点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科学”曾经是一个具有“无上尊严”的代表着理性和进步的词汇,即使在今天,当科学的复杂性已充分展现,人们已不再简单地肯定“科学”的正当性时,“科学”的力量仍然是现代社会公共理性的一个基本来源;科学理性中蕴涵的人类尊严的力量,仍然是当今人们寄予希望的“老观念和旧思想”(韦伯语)。    本书曾在20世纪80年代激动过许多为变革寻求力量的青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0条)

 
 

  •   本书初版于1983年,是20世纪80年代轰动知识界的“走向未来丛书”之一种。作者采用中西对比的视角,探讨了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发展的历程、机制和社会背景,进而剖析了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技术和社会结构原因。站在今天来看,本书最大的特点仍然在于,它是一本极其讲求整体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史论著作。相较当下学术研究趋于微观、趋于专深的学理特点,本书以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仍不失当年的新鲜气息;而它关照社会热点和注重科学普及的人文关怀,比之某些故作高深的庙堂之论,今天读来更是让人倍感亲切。
  •   作者采用中西对比的视角,探讨了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发展的历程、机制和社会背景,进而剖析了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技术和社会结构原因。站在今天来看,本书最大的特点仍然在于,它是一本极其讲求整体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史论著作。
  •   在上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中风行一时的“走向未来丛书”曾启迪了多少人的心智、激发了多少中国人求知的热情,如今已难以估量。二十余年之后,那套丛书中却只有一部得以再版,正是这本《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很多,归根到底,时间是最诚实的淘金者,最好的东西是不会被时间遗忘的。吴思先生曾有名言曰:“恶政是一面筛子”。我之所以在这里想到这句话是因为本书的作者曾有幸被这面极富中国传统的筛子淘汰过。这于作者不算骄傲,但对中国却是耻辱。就像刘青峰女士在这本书中深刻指出的:近代西方科技走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政治、经济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动力。作者发出这样的呼声于今已经20余年,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相对水平与上世纪80年代时相比不进反退,看看金刘夫妇的际遇,不难理解这一因果。回到这本书本身,这样一本晓畅而不失深刻、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具的书于今几乎已经绝迹。前两年那本《量子物理史话》或可在趣味性和可读性上与刘青峰女士这本小书相比,但思想性和学术性则无法比拟。总之,这是一本绝对的好书,我将毫不犹豫的给此书五星评价。最后要感谢新星出版社,该社与金观涛、刘青峰夫妇似乎颇有渊源。金先生的《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系统的哲学》,包括刘先生这本书,均为新星出版社再版。希望新星出版社再接再厉,让金刘最著名的那本《兴盛与危机: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也能在大陆再版,于二十年后哺育中国一代新学人,则功德大矣。时机,似乎已经成熟。
  •   这是一本20多年前的书了,但今天读来仍然发人深思。

    很多人只是享受科技产品,但对科学本身并不感兴趣;很多人至今还拿科学当绝对真理,仿佛一件事只要宣称科学,它就是有着先天的合理性。

    对此,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好责备的。我感兴趣的是,曾经所受的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对科学的迷信或者错误的理解,是应该找时间把它像掏大粪一样从自己的脑袋里清除出去的。尤其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信息以光速传播的时代里,错误的信息比没有信息其实更糟糕!

    就像所有觉得中国的历史灿烂辉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有读过哪怕一本像样的历史书一样;迷信科学的人,同样是对科学根本没有起码了解的。

    中国人的科学观,其实和一个词联系得最紧密——真理!但如果对科学有一点点深入的了解,你就会发现,科学其实与真理无关!

    真理的“真”字,起初实际上不过是逻辑上的“真”,就是说逻辑上是前后一致的,到了近代,实验科学发展以后,真理的“真”还带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它是经过实验检验的。

    了解到上面这两个意思,有什么用呢?

    首先,如果一个说法,号称真理,那么至少他的逻辑要能前后一致,不能据此推导出矛盾的说法。正像罗素所讲,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任何荒谬的说法都能够得出。同时,这个说法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那么,一个说法,逻辑上无懈可击,实践上经过了无数的检验,它就能称之为真理了吗?

    或者用我们只要受到过高中马克思哲学教育的话来说,它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吗?

    实际上,大部分人对科学的认识,就是到此为止的。这种教育是为论证政权合法性做准备的。就像你得服从客观规律一样,你同样得服从社会发展、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这两者其实是同一套逻辑。

    中国古代是把天人格化了,好像存在一个赏善罚恶的老天爷;近现代以后,又是把“天”客观化了,就是你得服从客观规律,dang代表的就是客观规律。

    循此逻辑,只要再往前一步,中国人就可以推出自然秩序,然后再从自然秩序推出自然法来了。但为什么现代法制没有在中国诞生呢?

    作者本书关心的是,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而我关心的是,现代法制为什么也没有在中国产生?

    金观涛、刘青峰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进行哲学升华以后,将其移用到对人类历史、社会的分析当中来,确实能够解释许多过去不能解释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

    但问题在于,自然科学的理论也好,方法也罢,所研究的对象是具象的实体,对于社会、对于历史中的很多现象,它确实抽象的,不可见的。那么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对象,是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社会科学,没有自己的方法论,这是很要命的。也是困惑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像马克斯韦伯的诠释学、索绪尔的语言学,可能还更靠谱一些。

    为什么呢?根据吉登斯《社会学》所讲,至少有3个疑问,是所有号称科学的非自然类学问,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1、自然科学与非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一致,是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

    2、自然科学的受控实验,在社会人文领域不可实现的问题?你怎么能控制变量呢?

    3、即使像实验心理学这样的,你破坏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你说得出的结论就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存在的所谓规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历史都是整体性现象,拆分以后就失去原来的意义了。怎么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文科类的东西,都还显得极为幼稚,比起自然科学恢弘巍峨的大厦来说,整个非自然科学领域,还是成片成片的小平房。
  •   关于谈论中国科学技术的书我印象里只记得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其它的还真没听说过。向来对有关科学技术的书籍存在着一种偏见,那就是认为凡是涉及科学技术的书籍都是枯燥乏味,甚至是晦涩难懂的。有这样的先验的直觉作祟,便把看科技史书籍当成了一种奢望,视之为畏途。但看了刘青峰这本再版后的书后,这种看法得以改变。科学技术的历史原来也是能够写的如此轻松明快的!原来我可能是受到不少社会科学论文和著作所用的那些难懂的表达方式的困扰,以至于我在科技史方面的阅读一直都是个空白。现在通过阅读这本书,多多少少算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吧。作者用的一种比较史观来看待中国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兴起的原因,而有了比较才更加深刻。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虽然仍旧是粗线条的,但也算是普及了一把科学教育。同时,这本书页给我们一个侧面,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也多了一番了解。挺不错的书,赞一个!
  •   这本书针对的是科学史中的“李约瑟难题”——近代西方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答,图文并茂,有理有据。本书共分五章,依次分析了科学增长的加速机制、近代科学技术的结构需满足的三个重要条件(构造性自然观、受控实验系统和开放性技术体系),以古代科学结构的起源作为中西方科学技术所形成的不同体系的比较基点,提出了示范作用的概念,接着论述了近代科学结构对古代科学技术结构的扬弃,指出科学技术结构所处的社会结构对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科学与宗教的历史关系,最后全书通过分析中国所处几千年的“伦理中心主义”的社会结构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作用,对开始提出的问题做了一个自己合理的解答。不过此书在编排的时候犯了一些小错误,如在146页对插图的说明上就把托勒密和张衡提出的宇宙模型给弄反了,而且在124页也出现了漏字的现象,不过瑕不掩瑜,这些只是一些小错误,重要的是要学会作者的独特分析方法,这才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总之,这是一部好书!
  •   问题提的很经典,回答得也很详细,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类似于科学史,但又不是科学史,从科学史、社会结构的角度回答,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应该很佩服作者的思维角度。著作的可读性还可以。
  •   让科学的光芒照耀自己: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   这是八十年代具有启蒙意义的《走向未来》丛书中的力作。本书借用系统论的思维框架,试图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来解释西方意义上的“科学”为什么未在中华帝国产生。当然,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当今的学人(例如江晓原)已经有所深化,但是本书在学术价值依旧。
  •   每个人都反思一下:为何近代科学的光芒照耀不到中国?
    为何我们的孩子被填鸭式得夺取各种奥林匹克大赛的金牌,却拿不到一个诺贝尔科学类的奖?
    我们该如何做,如何改变,还是坚持着自说自话:中国模式是世界最好的?
  •   很喜欢!为什么科学革命,技术的革命只能首先在欧洲发生?是什么原因让近代现代社会出现了科技的加速度进步?从这本书中解答了内心的疑问。
  •   买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知道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摘中国产生,希望这本书能找打答案,质量不错,特价购入,划算!
  •   找到答案: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   从科学本身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很值得一看
  •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   清仓价的时候买的 ,六年级喜欢科学的孩子说要慢慢看,了解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很好的书,虽然是20几年以前的书再出版
  •   该书浅显易懂的说明了为什么传统中国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及其深刻 顶一个
  •   一直对于中国为何未产生西方式的科学,而苦于无处找寻解答,此书却犹如黑暗中的一道光亮,让我看到了寻找的方向。中国是如此让龙的传人而自豪,可近几百年的科学史却少有中国人的足迹,为何会这般?也许你也会心存疑惑,当你翻阅此书时,将会在作者徐徐道来的过程中,明白此问题的一些解释,至少能跳出我们一贯的思维,敢于带着批判的眼光窥见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疑问的内在!反思是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得以存活的基础,思维往往能决定你的人生!
  •   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也没有产生近代政治,更没有近代文明。
  •   这棵树可让我了解下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过程
  •   了解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必看之书
  •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下本书,因为这里讲到了中国在自然科学中落后的原因
  •   整本书总结了西方的科学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理论--实验--实践--理论这么一个过程。这是最高的概括。然中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系统,为什么会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东方,东方观念对于建立科学发展观有什么传统障碍,笔者用很多事例论述举证,趣味性很强!让人对科学有更深刻了解!放到今天也是很有参考意义!  
  •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了解科学史相关内容,作者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科学史的相关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也像我介绍了一个我以前从没有了解的领域,这本书给我打开了科学的一扇窗,现在我对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也很感兴趣了,希望还有相关的书籍,能介绍阅读。这本书虽然是80年代的再版,但对现今也有很好的意义,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曾经上学时代对科学的兴趣,少一些功利了。
  •   了解一下近代科学
  •   走进近代科学
  •   看书的印刷什么的都不错,因为是新星出版社(我这几年少购买该出版社的书,质量都不错,还便宜。)主要还是因为便宜吧。当然了,对书的内容吗,我没有细看,但是大略翻阅了一下,里边的插图不少,行距也大,适合各年龄层的人阅读。当然了,实际来看,作为虽然用一种看起来理性的态度来撰写本书,但是实在的讲,作者还是以一种伤感和怅惘的感情来完成的。因为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耻辱和悲怆,足以让华夏儿女为之思忖——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科技没落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被动挨打?!我想凡是有一颗民族主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会恨恨地反问的。这就是我们看此书的前提,它是灌注了作者对民族深深的感情依恋的!他在反思民族文化的波折,虽然他可能谈得还不是很全面,很具体,甚至都没有挖到科技未举的真正文化之源。但是,他毕竟在思考了,他给我们警惕,也给我们深思!
  •   让科学的光芒照耀自己
  •   一本让人燃起科学热情的的书.二十年前和今天都值得我们读并且值得珍藏。前几天看了《当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觉得真的不如这个好,相差很多。
  •   探讨科学技术在东西方的发展,很多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尤其是作为一本20年前完成的书,很有预见性
  •   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书,值得一度,纵览30年来中国人的科学素质的变化。
  •   在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前景堪忧,学生科学素质全面下滑的情况下,教育者以及有志于改善中国科学研究现状的人们,应该更多地思考一下‘李约瑟问题’。本书虽然不能说给出了解决方案,但是用充分调查数据揭示了一部分原因,至少给痛苦挣扎的思考者们一些有益的提示。值得推荐!
  •   此书能够系统性的分析科学的起源及其基础,
    能够客观平和地分析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
    能够解开中国工科学生内心的疑问,
    能够刺破传统教育中的自以为是。
    强烈推荐看看。
  •   最让我受到启发的是,其中的现代科学产生的3个条件:1.市场经济 2.形式逻辑 3.可控性试验。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经济条件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在后两方面多切磋多琢磨
  •   剖析科学在中国起步是如何的,作为了解东西方的一个侧面的读物,很不错
  •   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数据,科学的结构图描述历史。用史实为佐证,比较、探寻理论、技术、实验之间的关系。
  •   透彻分析了科学发展史,对搞科学研究的人很有参考价值。建议理工科学生抽空阅读,应该会有所获益。
  •   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科学,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国人必须认识到这种严重性,因此,这部书给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   值得一读。读了之后,才真正明白科学的含义
  •   科学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   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可以一看
  •   推荐让孩子阅读,培养对科学兴趣!
  •   通过阅读真是学到很多关于科学的知识,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了解到什么是科学,也就会对伪科学多一份辨别力。
  •   什么事科学,科学是什么,自己慢慢体会吧,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科学主义者
  •   之前自己太不了解科学同时还不自知
  •   很不错的书,之前老师推荐过,从图书馆借了本看,感觉写的很好。这个话题讨论得很多,但这本明显能看出来是从事科研的圈内人写的,对科学领域很了解,不像很多讨论很业余。一直想把它买下来,可惜买不到,这一等就是三年没想到居然有货了。
  •   可以了解些科学知识,值得一看。
  •   挺好的!让我们了解科学的同时也了解一下自己的思维呵呵!
  •   其实已经有了初版
    走向未来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这次是向那个时代致敬!
  •   看了这本书,你 会深深的为中国错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扼腕长叹
  •   是一本开拓视野的好书,作者有自己的观点,写的很有哲理,希望多看到这种书出现。
    有趣的是,这本书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在解放思想刚刚起步的阶段,更显得难能可贵!而历经二三十年历久不衰,更加说明此书的水平!
  •   听老师见过刘青峰 得看看
  •   这本书写作于八十年代,具有启蒙意义。作者有观点,有见识,虽然知识显得薄弱了点,但文笔犀利,很有锐气,十分可贵。此书在今天出版,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感叹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
  •   开阔知识面,让孩子了解为什么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却产生不了现代文明的曙光。
  •   虽然写于二十年前,今天读来仍令人深思。远好于现在某些所谓的畅销书
  •   强烈推荐,一气呵成,一口气读完。丝丝入扣,逻辑严谨。同时,强烈唾弃时下的浮夸、矫揉。三十年的改革在人文思想上带来了什么?不过,也正应了句老话“在事情变好以前,必须变得更坏”。
  •   一开始被书名所吸引,而其价钱也非常合适就买了回来。当拿到书,对于书的第一印象就十分满意,再看看内容,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一本描述科学史的书写的是如此条例,而其其中的一些观点给我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   这本书很早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了,早有耳闻,今日入手,好好读过之后,发现作者的观点的确有过人之处,值得好好思考,中间有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适当的评述,大家可以作为史料来看,无伤大体~
  •   这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最大的成就之一。每一所大学(尤其是党校)都应将此书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只有读懂了这本书,才真正谈得上在思维上和世界接轨。
  •   虽然初版较早 但是至今看还是很有价值的
  •   虽然是一本老书,但是看了之后,仍然很有启迪作用,为什么中国一直科技不发达,作者分析得有理有据,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了新的认知,突然之间从简单化的对中国的理解,转化到比较丰富的角度里,很有感受,值得阅读。
  •   很好看的书,解释了为什么科技在中国为啥发展不如西方,解释的很好
  •   30年前的作品现在还发放着光芒
  •   很好的一本书,80年代的畅销书
  •   本书写的非常精彩,行文流畅,说理透彻,观点新颖,令人思考,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尽管成书于80年代,但书中的观点依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了解下当年的事
  •   这本书是导师指定的教材,市面上很少见的学术题材,当当很有速度,质量很好
  •   虽是几十年前的书,但现在读起来也不过时。要不是因为特价,我也许没法发现这本书。书的印刷质量很好
  •   1984年上大学时买过第1版读过,很受震撼和启发。后来捐给了学校图书馆。几天前在当当上发现了新版,很高兴买下了。比原版版式大方。好书永不过时。
  •   当代中国真正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不是那些编造家、译作家可比的
  •   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简明,有说服力,可以在反思的同时,警示我们做好眼前的、手头的工作,只有技术,缺乏理论指引是没有生命力的。
  •   上大学时就听说了这本书,期盼了25年,终于买到了。谢谢!
  •   视角极其独特,读后很受启发。
  •   80年代的书籍其思想与文字竟如此鲜活,好书。
  •   启蒙书,80年代的,仍有时代价值
  •   书是塑封的,我刚拿到没打开,这本书听人说过,买来看
  •   观点还是不错的,还没读完
  •   正在读,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引用书中的观点
  •   还未读,屯书中
  •   书的内容好,应该静下心好好读!
  •   很适合学生读的书
  •   值得当代青年一读
  •   值得一读。孩子喜欢读。
  •   好书,值得好好地读!
  •   该书正如其他评论所说的,确实是一本精美的好书.书的内容比较丰富,同时配有插图,十分值得一读.
  •   中西方的文化融合最终在西方开了花结了果,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易经是否已经注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儒家是否牢牢地禁锢了我们的思想?
  •   本书观点值得学习和肯定,虽已出版多年,但依旧值得阅读
  •   作为纯种的文科生,有必要了解科技的发簪历史和方向。我用这本书作为突破口来了解。还没看。当当可以追加评论吗?
  •   买了这本书,却没耐下心来看。。。
  •   我读书有个毛病,就是喜欢疑问,这本书为了解决了很多疑问,很爽!
  •   发人深省的一本书啊!
  •   很不错的一本书,受益匪浅.
  •   侄女学校老师要求写读后感,只在当当上找到了这本书,还不错。
  •   纸张很好,包装也不错,值得看的一本书~~
  •   这本书确实很好,通俗易懂。
  •   作者具有很强烈的思想独立性,有见识
  •   作者的观点不错,虽然出版多年,对自己还是有启发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