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山东黄河  作者:咏慷  页数:272  
Tag标签:无  

前言

  咏慷同志应当说是我“忘年交”的老朋友了。早在十几年以前,我就为他的第一本书——长篇叙事诗《二月兰》撰写过序言《扎根沃土,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歌唱》,并在我寓所的客厅内召开过一次别开生面的作品研讨会,当时曾在文学界和青少年教育界传为佳话。  如今,十多年光阴瞬息而过,我已经是百岁高龄的皓首老人,咏慷同志也由青年作家成为中年作家。十多年间,我们时有来往,他的一些颇有社会影响的作品,如长篇小说《青春殇》、长篇散文《红色季风》和长篇报告文学《跨越苍茫》、《执著人生》、《命脉之光》、《西部通道》、《一个院士的成功之路》等,我都高兴地关注、翻阅过。我为咏慷的勤奋与成果而由衷喜悦。  最近,我又高兴地读到咏慷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中国十三次大阅兵》。这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作品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翔实的内容、凝重大气的风格、思辩的色彩、诗化的语言,再现了建国以来历次大阅兵的雄姿。其中既有开国大典阅兵、国庆5周年阅兵、国庆10周年阅兵、国庆35周年阅兵、国庆50周年阅兵及天安门前其他几次国庆阅兵的壮观情景,也有在边塞、在海疆、在蓝天等一些特定环境下进行阅兵的动人情景。既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检阅部队的情景,也有我军惟一的队列教授孙国桢等受阅官兵的动人故事,文间辅以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令人读过之后,不仅能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染,而且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军建国后曲折前进的历史,能够引发出对如何进行我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沉思索。因此可以说,广大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是随着作者的笔触,对我军建国半世纪来的辉煌历程,进行了一次动人心魂的“大阅兵”。  几十年来,我在部队、机关、院校长期负责军事训练工作,深知军队是国家力量的象征,阅兵是国魂军魂、国威军威的高度体现,也是力量的集中体现。因此,可以说天安门前的每一次阅兵,都既是共和国以往历程的延续,更是共和国未来征途的开始。  我们已经同难忘的20世纪告别,进入充满希望的21世纪。作为一名戎马一生的老红军战士,我为能够同广大中青年同志一道进入新的世纪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衷心祝愿包括咏慷在内的中青年同志,在新的世纪取得更大的成绩,衷心祝愿祖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阔步前进!  军队是国家力量的象征。阅兵是国魂军魂、国威军威的高度体现,也是力量的集中体现。  历史上大凡掌握着军队的将领,无不喜欢将阅兵当作有效的治军之道。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在公元前已有阅兵的活动。将士每逢出征前或凯旋后,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母亲要把象征荣誉和勇敢精神的盾牌亲自交给儿子。如果打赢了,就以带回盾牌为标志;如果阵亡了就用盾牌抬回尸体。  可以想象,我们身披铠甲的勇武前辈们,在黄河流域的某处练兵场大阅兵时,雁阵高唱,鼙鼓震天,排箫低吟,暴烈的战马扬蹄泼鬃、仰天嘶鸣,木制的战车轮子滚滚驰奔,扬起一路狂劲的风尘,遮蔽住手植的杨柳,野生的菊花……这该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壮和力量啊。  开一代帝业的秦始皇,甚至在陵墓中还要用兵马俑列成浩浩荡荡的阵容,以求自己在百年之后依然能永远留下阅兵的威风。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破阵子》词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好一个“沙场秋点兵”!阅兵一千,观众一万!军魂与民心息息相通。可以说,没有一项庆典活动能像大阅兵这样,强烈地振奋民族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历代军队不同,它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崇尚质朴,崇尚实际。即使是阅兵,也往往和群众游行构成前篇、后篇,充分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心愿和意志。因此可以说,阅兵,这一美好的事物,是在人类社会的剧烈抗争中诞生的。然而,只有它与人类解放的正义事业相融合,才能闪烁出圣洁崇高的光泽。  共和国的历史告诉人们:阅兵式,常常是一道沉思的风景。它萦系着上下千年的悠悠往事,记载着无尽无言的沧桑。  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与天安门的国庆大阅兵没有丝毫关联。当每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訇然飞过,都会有一条根深植于人心的土地。  在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前举行盛大阅兵,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足能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撼!  我们阅兵队伍的官兵们,每一步都是七十五厘米,脚离地面二十五厘米,军姿绝对标准,步幅绝对准确,步速绝对均匀,走向绝对笔直,万千人的行动如一个人一样,纵线、横线、斜线、夹角线、踢脚线、摆臂线,线线笔直,仿佛刀切一样;脚板着地力度超过平时的好几倍,“踢出带风,落地砸坑”;喊口号时,“众口一音”,似雷鸣贯耳,声传十里。这气势有如春天大河上下开裂猛烈撞击的巨冰,有如倾闸而出的熔炉钢水,有如夺路而下的黄河壶口瀑布,有如纵横驰骋大漠荒原的骏马,有如滚滚而来的钱塘大潮……  可以说,广场和长安街上的每一块方砖,都在展现着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无须太多的雕凿,我军的生命力就像一面永不沉没的旗帜,充分地在大阅兵的时空中展现。那拼搏前进的印迹,都将凝重地跃然其上。  人民的国度需要传统,更需要未来。天安门前的每一次阅兵,都既是共和国以往历程的延续,更是共和国未来征途的开始。  那铿锵有力、一往无前的步代,是生命的跳动,也是心灵火花的飞进;是对革命传统的忆念,也是对新生活的追求;是对假恶丑的鞭笞,也是对真善美的褒扬。  在许多记忆被人们淡忘的时候,却有许多似乎已经被淡忘的记忆又重新浮现出人们的脑海。  我曾一次次走向军事博物馆,去仔细参观关于父辈们的展览;也曾一次次走进军事档案馆,去翻阅我军一次次通过天安门的日记。  阅兵既是武装力量的展示,也是国威军威的显示,更是综合国力的展示。一个国家的强弱,在阅兵场上可以一览无余。阅兵也可以通过强大的实力、高昂的精神风貌来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凝聚军心民心的作用,成为推动军队和国家全面建设的重要动力。  回顾每一次大阅兵,我们就像在聆听一支雄浑壮阔的交响乐,就像在品尝一盅悠远醇厚的佳酿,就像在吟诵一部意味隽永的史诗!  哦,共和国大阅兵,赞美你,就是赞美我们的人民军队,就是赞美我们人民的国家,就是赞美我们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  历史,有时像老人,步履蹒跚,走了许久也未走出多远;有时却像健壮的青少年,时间不长就能留下辉煌的印迹。  那么本文所记述的这些历史,显然属于后者。

内容概要

共和国的历史告诉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阅兵与历代军队不同,它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崇尚质朴,崇尚实际。即使是阅兵,也往往和群众参与所构成前篇、后篇,充分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心愿和意志。  阅兵既是武装力量的展示,也是国威、军威的显示,更是综合国力的展示。一个国家的强弱,在阅兵场上可以一览无余。阅兵也可以通过强大的实力、高昂的精神风貌来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凝聚军心、民心的作用,成为推动军队和国家全面建设的重要动力。  回顾每一次大阅兵,我们就像在聆听一支雄浑壮阔的交响乐,就像在品尝一盅悠远醇厚的佳酿,就像在吟诵一部意味隽永的史诗!

作者简介

陈永康(笔名咏慷),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殇》;长篇散文《红色季风》;长篇报告文学《跨越苍茫》、《命脉之光》、《抗SARS风暴》、《疆场弯弓月》、《黄埔女杰》等。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全国人口奖、全军文艺新作品奖等奖项。

书籍目录

01 开国大阅兵背后的抉择02 在战火中淬炼03 方阵精兵04 赤手空拳锤炼威武雄师05 将星闪烁天安门06 护国武器中国造07 队列之中,将军也是一个兵08 在克服偏差中行进09 醒示10 军区大演兵11 改革开放新阅兵12 正步踢踏出国门13 建国50年,天命当知在脚下

章节摘录

  15时整,担任开国大典司仪的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庄严宣布:“开国大典现在开始!”  在响彻云霄的礼炮声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并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这声音以摧山撼岳的力量,从北京穿山越水,传遍天涯海角。  朱德总司令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了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军队,解放尚未解放的国土的命令。接着,开始了空前盛大的阅兵式。  鲜红的绸面上辉映着“八一”二字的庄严军旗由4名威武精干的战士护卫,雄赳赳地走向天安门前。  紧接着一个个方队正步通过天安门检阅台。他们步伐整齐,每一列、每一行都像刀切斧凿一般的整齐。  步兵方队过后,行进过来威武雄壮的骑兵方队。  这个方队在骑兵3师胡德利师长、梁正中政委的带领下,完全根据马匹的颜色、高低、长短,骑手的身高、体魄等,编为红马、黑马、白马3个纵队。每一排12匹马并列行进。人与人齐,马与马齐,博得观礼台上的阵阵掌声。  当年担任受阅任务的骑兵3师3团的保卫股长封绩老人,如今居住在北京军区八里庄干休所一处幽静的楼房内。年过古稀的封绩回忆:开国大阅兵的通知是1949年8月正式下达的,而骑兵3师7月15日就接到参阅命令。他们是在原察哈尔省张北县公会镇召开的动员大会。早年带领封绩出来参加革命的兄长封哲曾经与弟弟约定:将来一同到延安去见毛主席。他们怀着这个真诚的夙愿,踏遍了一道道高山险滩,穿过了一重重枪林弹雨,没想到直到开国大阅兵时才梦想成真。  盛夏8月,骑兵3师进驻京郊东北旺、回龙观。放下背包,便投入紧张的训练。为了达到上级“整齐、威武、安全”的要求,他们苦练加巧练,不知度过了多少挥汗如雨的白昼和夜晚!  要做到每排12匹马整齐如一是相当不容易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召开“诸葛亮会”,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终于摸索出两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条是骑手在马上不要将缰绳、嚼子提得过紧或放得过松;过紧则马会高抬头走碎步,左右摆动,走不整齐;过松则马无约束,高低不齐,看着不精神;只有松紧适度,人在马上再用余光扫视左右,随时调整马位,才能整齐如一。另一条是加强爱护战马,使骑手与马匹培养出感情,真正成为无言的战友。  为了让战马身强体壮、精神旺盛,骑兵指战员们常常是宁肯自己少吃,也要省下饭来喂马。遇到改善伙食,他们将富有营养的鸡蛋、油条等佳肴都留给了无言的战友。每天都拿着毛刷、梳子和湿毛巾,给战马梳毛洗身擦马掌,把无言战友装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为了使战马能适应人声嘈杂的热闹场面,他们多次组织驻地群众朝列队行进的战马挥舞彩旗、呼喊口号、敲锣打鼓、投放鞭炮,使战马逐渐增强了承受能力,可以做到不畏声色、不惧惊吓。  为了避免战马随地排泄,受阅前一天夜晚和受阅当天,他们只给马喂几只鸡蛋等高蛋白食品,尽量少吃粗料少饮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劳与汗水换来了开国大阅兵时队列整齐、步伐一致的骑兵方阵。  至今封绩回忆起这些,心情还无比激动。他说:“在那幸福的一瞬间,我和战友们都是多么想仔细地看一看毛主席啊!然而我们的步伐不能半点迟缓,精力和眼神都不能有丝毫分散,所以只能在指挥员喊‘向右看’口号的一刹那,朝天安门城楼上仰视一下领袖们的高大身影。当然我心中能够感觉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正在向我们骑兵方队挥手致意!”  关于开国大阅兵所用的曲目,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  在北京市通往亚运村的那条通衢大道旁,有一座隶属解放军总政治部直接管辖的干休所。里面有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罗浪,他就是开国大典时的军乐队总指挥。腰杆笔挺,精神矍铄。少年时代曾在马来亚有过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19岁时随“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东渡黄河。  1949年,担任华北军区军乐队队长的罗浪受命组建我军的第一个联合军乐团。这个军乐团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吸收了第20兵团受阅师的军乐队和华北人民文工团的部分乐手,共200余人。180多件乐器则是来自四面八方。  他们和大部分受阅部队一样,也在北苑兵营集中集训。  开国大典乐曲的选定,自然非同一般。因此直到9月中旬,军乐团演奏什么曲子还没有确定。看到北苑兵营内其他单位都热火朝天地训练着,罗浪心中怎能不火急火燎?  一天,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了有各受阅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他们对曲目的选定,也进行了开诚布公的讨论。  “按照国际惯例,我建议采用欧美典礼乐曲。”有人说。  “孙中山不是早说过要‘以俄为师’嘛,因此我建议采用苏联曲目,援引莫斯科红场模式。”  精于音律的罗浪则主张选用解放区早已流行的中国革命乐曲。  “罗浪,请你将你的意见和拟选的曲目报告上送。”主持会议的阅兵指挥部主任、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杨成武将军深思熟虑后说。  事不宜迟,罗浪连夜起草了报告,呈送给阅兵指挥部。后来又上报给中央政治局。  显然,那哼唱了多年的熟悉旋律征服了中央领导同志。  几天后,阅兵副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批示:“同意用我们军队自己的曲子,并请中央五大书记审阅。”  毛泽东主席见到报告后,亲笔批写下“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几个潇洒的大字。  周恩来副主席也做了指示:“同意主席的意见,以我为主。”  事后,罗浪还听说,为了此事,聂荣臻司令员、杨成武司令员等还曾经与阅兵总指挥朱德总司令专门磋商过。  罗浪清楚地记得,自己所呈报的典礼曲目几乎全部被中央领导同志所圈阅,里面有《东方红》、《解放军进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就是力量》、《新民主主义进行曲》、《骑兵进行曲》、《炮兵进行曲》、《战车进行曲》等,大多曾经自己改编或编配为军乐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华北战场上广为流传的曲目。

编辑推荐

  《13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揭秘共和国十三次大阅兵内幕》尽显共和国三代领导人阅兵风采。既有身临阅兵开国将领的亲身感受,又有参加阅兵教官的娓娓诉说。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更增添了《13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揭秘共和国十三次大阅兵内幕》的史料价值和厚重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13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内有大量照片,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
  •   写的很肤浅,深层次的地方没有写的出来。有错别字。
  •   简单了点,还行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