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外交官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潘占林  页数:26  字数:2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99年5月7日,美国和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三人遇难、二十多人受伤、大使馆被毁。这是人类文明史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野蛮时间。本书作者潘占林时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以亲历者的身份,从使馆人员自救的指挥者的视角,用白描和写实的手法再现了炸馆事件的前前后后……   北约对南联盟大打出手。北约公然轰炸中国使馆:不是间接轰炸,是直接轰炸。轰炸使馆的行动是如何进行的?那一颗针对大使的炸点缘何未炸? 是误炸还是故意:炸馆事件解析。本书将为你一一解开这些疑惑。

作者简介

  潘占林,生于1942年重阳。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先后三次在中国驻苏联使馆工作,经历了“8·19”事件和苏联剧变;曾在外交部苏欧司工作,任苏联处处长和参赞,见证了中苏关系的历史性转折;历任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南斯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走马上任 初到南斯拉夫 晤面米洛舍维奇 初访动荡不安的科索沃第二章 围绕科索沃的角逐与抗争 科索沃烽烟四起 是谁点燃了导火线? 朗布依埃谈判——不战而屈人之兵. 风声紧,雨意浓第三章 空中打击南联盟——北约大打出手 轰炸这样开始 “对不起,我们不知道它是隐形的” 战地夜莺的歌声 华人安全牵动人心第四章 南联盟在困境中拼搏 南斯拉夫为求自保探寻出路 炮火硝烟中的外交斡旋第五章 北约轰炸中的外交使团 外交使团百态 战争恶魔的阴影向使馆逼近第六章 北约公然轰炸中国使馆 “不是间接轰炸,是直接轰炸” 烈火硝烟中的两条自救通道 三位记者遇难 武官在哪里?第七章 北约的打击精确致命 北约怎样对我馆实施轰炸? 那一颗针对大使的炸弹缘何不炸?第八章 炸馆激起抗议浪潮 中国人民愤怒的呐喊 来自祖国的和煦春风第九章 患难真情 同志心,手足情 炮火纷飞见真情 异国他乡的患难之交 坚守岗位第十章 是误炸还是故意? 炸馆事件解析之一 炸馆事件解析之二第十一章 城下之盟 带着眼泪的苦涩的和平 北约进驻科索沃前后的“戏中戏”第十二章 回国述职 回到祖国的怀抱 重返硝烟初散的贝尔格莱德第十三章 现实与回眸 鲜花蜡烛寄相思 得奖与“得罪 黑山走向何方第十四章 总统大选 误判形势提前大选 总统大选中的激烈角逐 风暴骤起卷狂澜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十五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会见科什图尼察 米洛舍维奇:何处是归程? 走上海牙不归路 米洛舍维奇的人生轨迹尾声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朗布依埃谈判                 ——不战而屈人之兵    1999年2月6日,前南联络小组(由美、英、法、俄四国代表组成,负责协商解决南斯拉夫解体后一系列纷争和战事问题)邀请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代表团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团在巴黎近郊朗布依埃举行科索沃和平谈判。南塞方面代表团团长是塞尔维亚总统米鲁蒂诺维奇,成员有南联盟副总理沙伊诺维奇、法律专家马尔科维奇,以及土耳其人、吉卜赛人的代表,还有一位被“招安”了的科索沃阿族代表。当然,这些民族代表都是点缀代表团的“花瓶式”人物。科索沃代表团由科索沃“总统”鲁戈瓦和科索沃解放军政治领袖萨奇等人组成。    谈判伊始,美国大使希尔抛出“朗布依埃协议草案”。草案分为两大部分,政治部分和军事部分。美国大使希尔宣称,协议内容不能修改,并且按照联络小组规定的时限,双方必须在一周内达成协议。谈判一开始便陷入僵局,南塞方面主要反对协议的军事部分,反对外国军队进驻科索沃,反对就科索沃的地位进行全民公决;阿族则要求把科索沃独立写进协议的政治部分,并反对解除阿族武装。南塞代表团为了争取主动,提出谈判双方首先签署协议草案的政治部分,即关于科索沃问题的十项原则,其中包括尊重南联盟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条款,以便阻塞科索沃阿族要求独立之路。这当然遭到阿族代表的反对。谈判中,南塞代表团提出,科索沃是其不可分割的领土,反对外国军队进驻该地区,决不把科索沃交给“任何人”,更不允许科索沃独立。对这一立场,南斯拉夫代表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如果让科索沃取得与塞尔维亚和黑山同等地位,依照宪法,共和国是可以提出退出联盟的,这实际上意味着科索沃独立。而同意北约进驻科索沃,这意味着丧失主权,同时如果以后科索沃宣布独立,南联盟何以处之,难道同北约部队大打一场不成?阿族代表坚持科索沃独立是其既定方针,只同意有三年过渡期,要求在三年过渡期满后,在科索沃进行公民投票来解决科索沃归属问题。    P020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战火中的外交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南斯拉夫。
  •   和平年代却为国献身的人更值得纪念
  •   好!!!!!!!!!!!!!!!!!!!!!!!顶!!!!!!!!!!!!!!!!!!!!!
  •   Nato 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时候,我刚刚上初中,但是印象十分深刻,这对于我在后再选择国际关系专业有着直接影响。潘大使作为事件的当事人,当然有着很大的发言权。本书虽然有些地方因为种种原因很遗憾并没有表述出有多么吸引人的地方,但是至少本书比较客观。这就可以了,至于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就交给历史去评书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