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知情录(一)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尹家民  页数:20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同首共和国往事:开国轶事,建设波折,“文革”风雨.两岸风云.改革航程,外交秘闻,无不令人惊心动魄,回味无穷。    这期间,红墙内的共和围决策者们深为人们瞩目。他们放眼寰宇,权衡利弊,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重大决策,从而改变历史的航向。    本书作为《红墙见征录》的姊妹篇,以亲历者的口述,知情者的笔录,平实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重大决策的幕后故事,重大时刻的动人细节。领袖的风姿,战将的风采,一一呈现。  三峡,领袖的焦虑与梦想  毛泽东给“安亭事件”定了性  “文革”写作组:  个集体写作的特殊年代  “打倒陶铸’的口号,让毛泽东第一次对中央文革发了脾气  铁路混乱使周恩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邓小平强调:不要把“批邓”作为考察干部的标准

作者简介

尹家民,军人,诗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早年写诗与评论,后以纪实、传记文学为主,因创作陈赓、黄镇、张国华、陶勇等多部将帅传记文学作品而成名,“黄埔系列”和“红墙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已在海内外出版《陈赓大将》、《将军不辱使命》(黄镇传)、《舰队司令生死传奇》(陶勇传)、《谁为中国声辩》、《百将之夜》、《家民纪实文集》(七卷本)、《红墙见证录》(三卷本)等纪实作品四十余部,另有《心融进蔚蓝》诗集一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领袖们治水如打仗 十三陵水库劳动的象征意义 毛泽东批转报告给周恩来,要根治淮河 毛泽东走在黄河大堤上 周恩来三上三门峡 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 毛、周合力,荆江分洪 三峡,领袖的焦虑与梦想 “两个冤家”聚首南宁会议 在毛泽东关注、周恩来踏勘的中堡岛上第二章 共和国第一次国民经济大调整始末 “狂热”之后,共和国面临空前饥饿 毛泽东首次承认“大跃进”错误,中央决心“转入主动” 赫鲁晓夫突然撤走专家,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李富春提出“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调整初露成效第三章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缘由 毛泽东“三线”构想的深层原因 “三线”建设最初在高层有过分歧. 实施过程艰难而漫长第四章 毛泽东为何几度与陈毅谈古论今? 黄花塘事件后,毛泽东让陈毅读读《李白成》 高饶事件后,毛泽东同陈毅谈起《聊斋志异》的妙处,结论是“路遥知 马力,事久见人心” 毛泽东在游泳池旁讲《三国》中的小字辈,希望陈毅这个新外长能“破 除迷信” 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讲了《史记》中的若干篇童。陈毅又敢讲话了第五章 “安亭事件":张春桥的一场政治赌博 安亭事起,周恩来备感工交系统空前的压力/《 张春桥成功的政治赌博 张春桥也曾担心“坐班房” 王洪文同样在“安亭事件”中捞到政治资本/ 陶铸、陈丕显、曹荻秋因“安亭事件”而落难 毛泽东给“安亭事件”定了性第六章 江青三上庐山的“无限风光” 江青坐飞机,一爱睡觉二爱打牌 一张庐山《仙人洞》,预示着江青的“无限风光” 借助庐山一战,江青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第七章 “文革"重灾之下的昆明军区 ……第八章 黄永胜秘书“揭发信”事件第九章 林彪事件在世界引起的反响第十章 染效、罗思鼎其“人”其事第十一章 毛泽东与中央文革小组兴亡第十二章 周恩来与铁道部部长在动乱岁月第十三章 邓小平重整文化部第十四章 她卷入了“红都女皇事件”

章节摘录

  1950年夏天,安徽连降暴雨,淮河泛滥,淮北地区受灾惨重。  7月18日,华东防汛总指挥部在给中央防汛总指挥部的电报中说?淮河中游水势仍在猛涨,估计可能超过1931年最高洪水水位。7月20日,看了这封电报的毛泽东紧锁眉头,当即将电报批转周恩来:“周: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两问题。如何,请酌办。”  两天以后,周恩来邀集有关人员初步讨论了工程问题。  灾情不等人,安徽的水势一日数涨,急得省领导曾希圣等人连电中央。灾情电报迅速到达毛泽东的案头。电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像火苗烘烤着领袖的心:  “……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受灾人员共990余万,约占皖北人口之半。洪水东流下游,灾情尚在扩大,且秋汛期尚长,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由于这些原因,干群均极悲观,灾民遇着干部多抱头大哭,干部亦垂头流泪……”  毛泽东呼呼地扇着蒲扇,眼望窗外,不愿再读第二篇电文,左手夹着烟,右手在“被毒蛇咬死者”和“统计489人”两句话下面,重重地画了一道颤抖的横线,叫秘书田家英立即送交周恩来。当他把电文交到田家英手中的时候,田家英看到毛泽?眼中饱含着热泪。他吼了一声:“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泪水簌簌落下。他在桌前踱了几步,回身在电文上写了一段批语:“周:请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须做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批语表达了毛泽东的急迫心情。  从7月20日到8月31日,毛泽东连批了三份淮北地区受灾报告给周恩来,并提出一定要根治淮河。为了一个大国穷国的吃饭问题,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批转了大量电文给周恩来。不仅农村的灾荒,城市的就业问题也很伤脑筋。秘书室曾不断接到群众来信,反映失业问题。  领袖们的眼前,时常晃动着成千上万双乞讨的手,哭诉的眼睛……  周恩来接到报告,当即分两头部署,一头抓救灾,一头筹备召开治淮会议。救灾进展比较顺利,而治淮会议却遇上难题。  他召开治淮会议,亲自主持淮河流域规划工作。到会的有华东水利部、中南水利部、皖北行署、苏北行署、河南省政府、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河南黄泛区复兴局的负责人。他深知制订一条河流的流域规划,必须先搞清该河流的水文情况。“同志们,不对呀,不知你们发现没有,上下游的水文资料是相互矛盾的。”  水利工程师们坐在周恩来身旁,天热,大多数人都穿着衬衣,不停地摇着扇子。  《治淮方略》的总图表太大,桌上放不下,就铺在屋内的砖地上。大家都蹲在图周的地上,周恩来也俯下身趴在地上细看图上的注字,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为使汇报准确,专家们将水文记录资料画成一条洪水过程线,亦称洪峰曲线。听周恩来一说,他们更加仔细地埋头看着图表,也发现有许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向周恩来解释说:“国民党时期的水文人员常常不按时观测,或者某一支流根本就无记录资料。这是针对资料误差,做出的假设。”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这种人工修改洪峰记录的办法,结果会比某些原来不完整的洪峰记录更为合理。”  “哦,是这样。能不能修补得更加接近实际呢?”周恩来继续追问,并引导工程师们探讨一个查补的办法,把淮河不完整的水文记录资料梳理出个眉目。开始还有些拘谨的专家们,一谈起他们的本行,话就多了起来,到后来,在如何治理淮河的方针上还发生了针锋相对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蓄”还是“泄”。大地接受的降雨量是不均衡的,河流输送的径流量也是不均衡的,这在全世界都如此。在我国,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更加显著。旱则赤地千里,河流干涸;涝则洪水泛滥,一片汪洋。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治水就有蓄泄之争。传说中,鲧是主张堵水的,失败了;其子禹改用疏导,将水送入大海,成功了。  ……

编辑推荐

  共和国第一次国民经济大调整始末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缘由  毛泽东为何几度与陈毅谈古论今  江青三上庐山的“无限风光”  “文革”重灾之下的昆明军区  林彪事件在世界引起的反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墙知情录(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共和国第一次国民经济大调整始末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缘由
    毛泽东为何几度与陈毅谈古论今
    江青三上庐山的“无限风光”
    “文革”重灾之下的昆明军区
    林彪事件在世界引起的反响
  •   红墙知情录一 —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书写的不错.
  •   虽说书晚到了N多天,据说是第一次送书的师傅不知把书给弄到哪儿去了,但是,在我反映了两次后,大洋物流又给我配送了一本原折扣的书,很感动。非常感谢!
  •   还不错,解释了一些史料
  •   内容丰富 感觉不错
  •   书好,服务也不错,送货速度快。
  •   红墙知情录刚买来,只看了一小部分。内容丰富生动,文笔也较流畅。只是出版单位对作者、读者都不是认认真真,彻底负责,以致出现了错别字。这是我最厌烦的一种现象,一本书内容再好,如果出版单位粗制滥造,字里行间夹杂些错别字,我就不愿去买它读它。红墙知情录(一)82页正文第四行,“担当了中共中央政治部委员”一句,不知道党的历史上,什么时候设过“中央政治部”这个机构?请把这条意见转达给有关出版单位。谢谢。
  •   有些地方模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