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的力量-造就出类拔萃的孩子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作者:胡美山  页数:216  字数:180000  

内容概要

激励具有巨大的力量。每个成功的人都是在激励中获得前进的力量.在激励中成长,从而变得出类拔萃,卓越不凡的。激励之于孩子,犹如阳光之于种子。激励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以人为本的,是对孩子的爱、尊重、期待、赏识、赞美、鼓励、嘉许、沟通和理解。  激励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激励能够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激励能够提高孩子的情商。  激励更能够让孩子充满自信,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只要做父母的善用,会用激励的力量!

书籍目录

引言:激励造就出类拔萃的孩子1.环境激励2.尊重激励3.赏识激励4.爱心激励5.宽容激励6.诚信激励7.目标激励8.责任激励9.自信激励10.自由激励11.独立激励12.挫折激励13.多元激励14.读书激励15.创新激励16.成功激励17.竞合激励18.奖惩激励

章节摘录

  自由激励小塞德兹从1岁多就开始接受教育。3岁能自由地阅读和书写。5岁时开始学习生理学。6岁上小学,入学那天上午9时被编入一年级,到中午12点时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一年内结束了小学的学业。8岁入中学,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9岁时,即席解决了一位教授读博士时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ll岁进入哈佛大学,15岁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爱好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具有丰富的伦理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他还通晓国家的政治和宪法。他兴趣的广泛与知识的渊博程度令人惊讶。小塞德兹的出色和成功,除天赋外,主要得益于他的父亲塞德兹的自由教育。塞德兹师从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认为孩子的发展与成功,不仅与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有关,更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有关,后者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环境和教育就是给孩子自由。小塞德兹的朋友格兰特尔的父亲哈塞的做法,正好与塞德兹的做法相反,不是给孩子自由,而是给孩子种种束缚。格兰特尔是一个没有自由的孩子。格兰特尔从生下来就受束缚。他被衣服捂得紧紧的,手脚不能自由地活动;不到规定的时间,即使饿了也不能吃奶;在地板上玩耍,把衣服弄脏时,立刻会受到训斥,说他“淘气”、“肮脏”;父母常常因一些琐事而争吵,吓得他哭哭啼啼,而他却遭到打骂;亲戚朋友来拜访的时候,他必须表现得很有教养,否则就要挨训;大人谈话时,他不能随意插嘴……一不仅父母如此,学校也是让他循规蹈矩、言听计从,不能有丝毫的反抗。格兰特尔很聪明,学习毫不费力,成绩十分优秀,可塞德兹断定他不会成才,因为他备受束缚。他认为按照一定规格培养起来的、行动受到限制和内心压抑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必然成为俗物,不会成为天才。这些孩子的典型特征是唯命是从,非常听话,害怕批评,他们竭力克制自己,保持言行举止不出格、不违礼俗,并且不犯错误等等。孩子自由的天性就是被这种愚蠢的力量所扼杀的。与格兰特尔相反,小塞德兹则是一个无拘无束、行动自由的顽皮孩子,几乎不受束缚和压抑。婴儿时期他没有襁褓的捆绑,可以自由地活动身体,饿了就进食。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玩耍,很少受指责和挨打等等。所以他的身体轻盈而放松,头脑反应很敏捷,整日快快乐乐,并且很有智慧和创造力。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一部人类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追求自由的历史。为了获得自由,人们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所以裴多芬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也曾说过:“被信仰不自由所压迫的马丁·路德,被政治所压迫的威廉·退尔,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革命,把国王推向断头台,用鲜血换得宪法,宣布独立,高呼‘不自由,毋宁死’。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不自由。”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上那尊高擎火炬的自由女神,更是形象地标示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获得自由的不懈追求。追求自由同样也是孩子的天性。当今很多父母与哈塞差不多,他们总担心放纵了孩子。怕孩子学坏,不勤奋,不好好学习等,于是就过多地保护和限制孩子,过分地强调纪律和规范。一旦达不到标准,或犯了错误,就要受到训斥和体罚。诚然,对孩子提出要求和有所期望,让孩子遵守纪律,形成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也是必要的,而关键是要恰当和适宜。现在的问题是父母做得太过分,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管得过多过宽过细过死,使得孩子左也不行,右也不妥,无所适从,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独立人格,失去了自信和自尊,循规蹈矩,缩手缩脚,胆小怕事,头脑僵化,做事唯唯诺诺、按部就班。还有一点就是当今孩子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负过重,挤压了他们的自由时空,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孩子是人之初,这个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一生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起跑线上的状态。快乐的起跑,可能有快乐的一生;痛苦的起跑,可能有痛苦的一生。因此,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应该是幸福、愉快、轻松、自由和色彩斑斓的。可现实的情况与此截然相反,他们是痛苦、紧张、压抑和备受束缚的,整日在钢筋水泥丛林中行来穿去,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上课、作业和考试三位一体,成年累月地在书山题海中挣扎。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早上5点多就到校,到晚上10点多才放学,学习时间几乎是成人工作时间的两倍,虽不至于头悬梁、锥刺骨、三更眠、五更起,但其压力之大、负担之沉重,也足以让人叹息……学生课业负担重了,心理负担重了,身体负担重了,被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学校压还不算,家里也压,除学校作业之外,还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以外还有特长作业,什么钢琴、电子琴、绘画、微机、武术……完全是功利思想使然。这种做法也许暂时对考试和升学有点帮助,而从孩子一生的发展看,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害远远大于利,因为孩子身心受到摧残,没有舒展自由的灵魂,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长大以后也就取得不了什么成就。一位知名校长的德国朋友对他说,你们中国的教科书比我们的难,学生学得比我们累,考试分数比我们高,可你们要用我们的技术,买我们的产品。这话颇耐人寻味--我们的孩子没有创造性。建国近60年了,13亿人的泱泱大国,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说明了这一点。自由能够激励人。有自由才能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才能独立地思考,自主地发展,自信而能动地挥洒才智。亚里斯多德讲“闲暇出智慧”,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理性灵魂,而人的理性灵魂的功能是沉思,沉思是理性活动的关键,是探索真理、思考哲学、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活动。沉思活动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充分的闲暇。有闲暇才有沉思,才能生出智慧来。他说的闲暇,实际上就是属于人的自由的时空。有自由的时空,才能心理坦然,心情轻松,观古今,揽四海,联想、怀疑、批判、求异、发散、组合、归纳、演绎,驰骋想像,生发灵感……闲云悠悠,闲情悠悠,恰是知识的摇篮,智慧的温床。牛顿看苹果落地而生发万有引力的想法,肯定不是在书屋里。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竟是在病房里躺在床上无事可做的时候。控制论是维纳等哈佛大学的教授在饭桌上闲谈谈出来的。英国剑桥大学培养了许多大科学家、学者和诗人,并不是得益于课程的繁多,而是学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沉思和想像。因此,我们要还时间于孩子,还自由于孩子,还灵性于孩子,尊重其个性,尊重其主体地位,点燃其智慧之火,让那最富有幻想、最富有创造色彩的妙龄阶段变得五彩缤纷,而不是一片灰暗和苍白。这也是民主和人本思想的体现。给孩子自由,可以养成孩子健康,甚至是完美的性格,使人产生亲和力和魅力。看过电影《茜茜公主》之后,人们都会喜爱茜茜这个美貌、灿烂、纯真、开朗、具有亲和力的形象。茜茜的家住在巴伐利亚,那里的湖光山色非常秀美。她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父亲是一个具有平民意识的无忧无虑的贵族,喜欢写诗、弹琴、炫耀骑术,他甚至在自己家里建起了一个马戏场,弄来一个小丑和一个滑稽可笑的士兵……茜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快乐乐。是自由给了她的活泼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她一生渴望真情,渴望自由,相信自由和真理是高于一切的。如果她生活在束缚和压抑的环境下,是决不会具有这种性格和魅力的。  ……

编辑推荐

  《激励的力量:造就出类拔萃的孩子》从环境、尊重、赏识、爱心、宽容、诚信、目标、责任、自信、自由、独立、挫折、多元、读书、创新、成功、竞合、奖惩18个方面,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激励的意义、原则和方式方法。为适应广大父母,以及教师阅读,本书只是简单地提出激励的原理,而不是进行理论性的论述,以使每一种激励思想和方法具体可感,更具操作性。所选取的例子绝大多数是名人的真实事例,或者父母是名人,或者孩子是名人,他们都是成功者,这样更具有典型性、说服性和实践意义。  让孩子出类拔萃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激励的力量-造就出类拔萃的孩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