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新读大讲堂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长安出版社发行部  作者:司马哲  页数:310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从来都与为官者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落与为官者的政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家有好的官员,好的政令就可以得到推行,百姓就可安居乐业;相反,为官者不尽其责,轻视百姓,那么再好的政令也难以施惠于民,甚至还可能给人民带来灾难。所以说,为官者的好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最直接、最关键的大问题。  唐代柳宗元曾提出了“官为民役”思想,他说:“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老百姓拿出了十分之一的收入来雇用官吏,为的就是让官吏能公平地为大家办事,而不是养肥了官吏来欺压自己。也就是说,身为老百姓的公仆,就不能尸位素餐,白拿主人的薪水不干事、乱干事或干坏事。  国家需要好的官员施行政令,百姓需要好的官员关心民生,为官者上承国家重任,下受百姓重托,其责之艰、其行之难确非一般工作可比。而要想在官场上游刃有余又能利于百姓,没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和从政技巧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对于如何做一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好官,那些亲历官场,且能做到高官显位,又深得百姓爱戴的人是最有发言权的。而这些人中,为政思想于今最有借鉴意义的当首推元朝名臣张养浩。  张养浩,宋朝末年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里,曾祖父曾为武略将军,祖父张山,家道中衰,沦为平民。其父张郁,16岁就承担起全部家务,靠经商维持全家生计。张养浩幼年学习儒学,笃学不辍,初步形成了他的“民本”、“仁爱”、“忠君”、“济民”思想,为他以后三十多年清廉为官的品格奠定了基础。19岁时登济南名胜白云楼,写下了才气横溢、文情并茂的《白云楼赋》,受到按察使焦遂的赏识,学业尚未完成,即被荐为东平学正。  张养浩23岁时出仕,先后为礼部令史,中书省掾属。1305年,张养浩循例选授为堂邑县尹。堂邑虽是个中等县份,由于前尹荒于政务,水灾连年,暴徒猖獗,社会秩序紊乱,百姓困苦不堪。张养浩一到任首毁淫祠,严惩暴徒,改革官府征购制度,防止狡吏从中渔利,巡察灾情,率民生产救灾,尽力解救百姓疾苦。三年间,田者赢,工贩者足,一县大治。他又借鉴历史经验,参照自己从政实践,写成了《牧民忠告》一书,给为尹者提出了“省己”、“戒贪”、“勉学”、“劝农”、“均赋”、“以礼下人”、“视民病如己病”等要求,成为当世甚至后代为官的准则。由于德政于民,他去官十载后,堂邑还为其立碑颂德。  1307年,张养浩被任为监察御史。他不顾个人安危,于元至大三年向元武宗上《时政书》,直斥朝政十大弊端,要求进行改革,并主张罢尚书省。因此触怒了皇帝和当权大臣,被借故罢了官。后又被启用,任命为礼部侍郎知贡举,在此任上,他仍然竭己之能,不顾个人利益,为国家推举了大量有才德的人。这期间他将自己的为政心得一一加以记录,形成了《风宪忠告》一书,旨在告谕监察人员如何作为才是正道。  不久之后,张养浩又升迁为礼部尚书,后又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位同宰相。在此任上,张养浩更是勤尽人事,为国献策,为民造福。他一直身体力行做一个尽责的宰相,同时,他将自己的切身体验以及为相的职责也归纳成书,取名《临堂忠告》,以期传于后世,作为为相的准则。  张养浩怀着“致君泽民”理想,一心想干一番利国济民的事业,但统治集团中“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自己犯颜撄鳞,时有性命之虞。为此,1321年张养浩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归里。  在张养浩归卧云庄的八年间,朝廷曾7次遣使,征聘他出山,他看到无法实现“致君泽民”的抱负,因而始终没有赴任。  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临行前,他散尽家产,沿途看到饥民便赈之粮食,遇到死者便赐以棺木。到任后即刻开仓放粮。他刚正不阿,爱民如子,对违令者坚决处刑,令贪官污吏不敢作梗。他身体力行,与民共患难,4个月未曾回家食宿,白天则赈济灾民,晚上便筹略赈灾计划,终日不休。一想到百姓受难于水火便抚膺痛哭,终于心力交瘁,染疾不休,卒于任所,终年60岁。关中百姓悲痛欲绝,朝廷追封滨国公,谥文忠。苏天爵在《七聘堂记》中称赞张养浩说:“执法牧民为贤令尹,入馆阁则日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这些评价实不为过誉。   张养浩从小小的县尹直至升为朝廷重臣,从未有图谋一己之私之处,他为官执政处处为民,其所作的《牧民忠止》、《风宪忠止》、《庙堂忠告》处处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其为官的哲学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及至现在,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和影响。明朝时,士人黄士弘将三书合为一书,定名为《为政忠告》编排出版,更使其影响扩大到海外。尤其在日本政界,张养浩的《伪政忠告》成为众多政界要员争相阅读的汉文智慧经典。书中对为官者如何修身、如何御吏、如何待民都有着重点的论述,同时书中还阐述了为官的智慧和治国的学问,可以说是有志于从政为官者最值得品读、最有借鉴意义的官箴佳作。   张养浩可以说是一位“博学硕德,声名显赫”的儒臣。他为政时政绩斐然,归隐后又成为著名的元曲大家,在诗赋、文章方面也有所见长,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张养浩所维护的那个朝代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其为民尽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却可与山川同在,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内容概要

为政不易,责任重大。俗语说:“官断十条路”仕途险恶,为政者一定要能把持自身。有人认为,运气来的时候,就会加官进爵,时运不济时,则会身败名裂。其实,运气只是一个偶然因素,要想仕途平坦,还需要自身才能、修养的提高。正所谓官道难行,如何能够走好仕途,是每一个为政者都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本书是元代名臣张养浩根据其从政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写成的,采集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佳言善行,寓为人之道与处事原则于谆、谆劝导、娓娓道来之中,颇耐人寻味。    元代名臣张养浩,从担任堂邑县县尹开始,历任地方和中央官职,而且是少数几个官至宰相级别的汉人之一。他“以道德政事名于天下”,其过人的政治智慧和娴熟的从政技巧,为后世为官之人所景仰和学习。    张养浩认为:“忠以事上,正以处事,廉以律身,勤以率百僚,这是最好的自身自保之道。”汇集其为政思想之大成的《为政忠告》,由《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个部分组成。数代君王曾将此书颁行天下,作为官员立身行政之范本。其出版后不久,即传入日本,成为江户时代幕府政要的必读书籍。    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贪鄙》中写道:“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也。”自古以来,对为政者就有行政道、奉廉洁的要求。人民心目中的好官,就是要有爱心、有仁心、有公心、有清心,这样的为政者才上不愧对国家、下不愧对人心。    张养浩虽为封建官僚,但其所总结的许多治政之法、修身之道都颇值得现在的为官者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是后人的财富,读《为政忠告》,必让为官者有”一得“之悟。

书籍目录

牧民忠告  拜命第一  上任第二  听讼第三  御下第四  宣化第五  慎狱第六  救荒第七  事长第八  受代第九  闲居第十风宪忠告  自律第一  示教第二  询访第三  按行第四  审录第五  荐举第六  纠弹第七  奏时第八  临难第九  全节第十庙堂忠告  修身第一  用贤第二  重民第三  远虑第四  调燮第五  任怨第六  分谤第七  应变第八  献纳第九  退休第十

章节摘录

  官清则民敬,这是必然的结果。自古以来,那些受人尊崇的官员,没有一个不是为民着想,清廉自守的人。这些人自己没有优越的物质享受,一颗心只为造福百姓,他们没有获得财富,却得到了人民千古的传颂。  刘宠,字祖荣,东汉牟平人,约出生于东汉和帝时期。父亲刘丕学识渊博,是一位教书先生。刘宠少时受父亲教诲,刻苦攻读史籍,仰慕历代清官和他们的高贵品质。20岁时,被以通晓儒家典籍举为孝谦。  最初,刘宠出任济南国东平陵县令。当时的东汉王朝腐朽衰败,殇帝登基时刚满百日,不久就夭折。朝政大权旁落妇人、外戚、宦官之手,朝纲大乱,争斗不止,政变屡屡发生,官吏贪赃无度,腐败成风。但刘宠却清廉自守,被称为浊世清官。  东平陵县城自西汉以来一直是济南国都,铁矿资源丰富,市场繁荣,经济发达。因此尽管官小,却是肥缺,不少官吏对之垂涎不已。刘宠并没有贪赃自肥,而是以身作则,并严饬部下不得扰民,乱刮民财,实行严明公正的赏罚措施。由于他的行为和执政的利民举措,使他倍受吏民的爱戴,很快便有了“仁惠”的美名。后来他因母亲病重,便向朝廷辞官侍奉母亲,以尽孝道。百姓听说后,从四处赶来送行,祝愿他母亲早日康复,也盼他早日回来再在本地做官。刘宠临行时,相送的百姓人山人海,无法通行,好不容易出了县城,又只得返回县衙,等到夜深人静时,才着便服悄然离开,返回故乡。  后来,刘宠经几次升迁,任豫章郡太守。该郡管辖地域很大,相当于今江西省。刘宠像在东平陵县任职一样,勤政廉洁很快就将此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再往后,调任会稽郡太守,离任时更留下了“一钱太守”的美名,流传至今。  会稽郡辖区也很大,相当于现在江苏长江以南和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和福建全省。自秦以来就是东南名郡,民族众多,各地经济水平差异很大。山区经济落后,几乎与世隔绝,但历任郡太守、县令长官仍不肯放过,经常派官员吏卒去征发山民,搜刮钱财,整治得山民敢怒不敢言。  本来山民依山阻险、采集种植、纺织冶炼,生活富足、自成一体,但在贪官酷吏的盘剥敲诈之下,生活日益困顿。刘宠接任之后,百姓的日子渐渐富裕起来。  刘宠经过明察暗访,很快将实情了解清楚,下令“简除烦苛,禁察非法”。打击各种扰民行为,毫不手软,不但是山民,就是平原地区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大大得到了改善。官风整顿后,贪酷之吏被清除出去,郡中吏治、政务比以前大为清明。百姓在免除苛捐杂税和贪官侵扰后,生活安定,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因此他们无不感恩戴德,将刘宠视为青天临世,给他们带来了福音。  刘宠的政绩闻于朝廷,不久就被调入京都任将作大匠,即掌握官室、宗庙、陵寝及其他一些土木建筑事务。刘宠接到命令后;交接完公务,便轻车简从.躲避官吏和百姓的送行,北上赴任。  会稽郡当时郡所设在山阴,城南有座山,名为若邪山。山里有许多百姓居住。百姓听说刘太守即将离任赴京,都想去赠礼送行。但考虑到刘宠是个清官,不会受礼。商量之后,推选出德高望重的六位老人作为代表去送行,并赠薄礼,仅是六百个铜钱。他们觉得刘宠虽然爱民如子,清廉刚正,但他一向很敬重老人,加之赠礼极少,想必会接受的。于是,六位老人肩负众乡亲的重托,一大早就起来。翻过山,在刘宠必经之路上静候。  刘宠坐车出城四十多里后,忽然见前边道旁站着六个老人,等车走近,他们围上来,个个须发洁白,但精神很好。刘宠停车询问何事,老人们一见是等候已久的“青天”,立刻跪下,每人捧着一百个铜钱,一齐说:“我们代表若邪山全体父老乡亲,向青天大人敬献薄礼。”刘宠为老人们远道跋涉而来很是感动,将他们——扶起说:“父老们辛苦了!乡亲们的心意我懂,但礼物我不能收,你们还是补贴家用吧。”老人们洒泪苦求:“我们山野小民,没见过郡守大老爷办事,但从前的郡县常派官吏索要钱物,挨户搜查,扰民直到深更半夜。自从大人来后,再无官吏相扰,生活安定幸福。现在您却要离去,乡亲们难舍您去,就请我们代表大家送点小礼以表心意,千万不要让我们空走一趟。”刘宠无奈,破例受赠,也只从一个老人手里拿了一枚大钱,其他老人也纷纷将一枚大钱递到刘宠手中。刘宠与老人们洒泪而别。此后,许多人到老人送刘宠的地方逗留眺望,那地方就成了村镇,叫“钱清镇”。  刘宠人朝任官,依然清廉自守,不与贪官们同流合污,后曾任太尉,但终被宦官以一次日食为借口罢官回乡。从此刘宠闲居乡里,直到年老病死。  当时,外戚、宦戚专权贪污,其数无法统计,如恒帝诛杀专政二十年的外戚梁冀,抄没其家财达三十多亿钱,宦官侯览掠夺民宅三百八十一所,建造高楼池阁不计其数。而刘宠“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清浊之官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而历史上也总还其公正:刘宠流芳百世,贪官遗臭万年。  刘宠为官治理二郡,政绩卓著,而最终只是破例收了一钱,体现了一位浊世清官的高尚情操。刘宠把为民排难解忧,勤政廉洁视为为官之本,对贪污害民忌之如仇。如果从政为官者都能时刻铭记刘宠这样的“一钱太守”,并以他的精神时刻鞭策和激励自己,那么,我们的干群关系将如鱼得水,亲密无间,从而就更有利于政令的贯彻和事业的发展。  相反,为官者最忌有贪心,一旦有贪心,便会背离为官的职责,轻者不务政务,轻视人民的利益,重者则可能将自己送上犯罪的道路,最终身败名裂。  奕勖,庆亲王的后代。出生时家道中落,12岁时只继承了辅国将军爵,已没有嘉庆时庆亲王那么荣耀。但奕勖不但没有使家族权势继续衰落,反而日益升达。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新读大讲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去书店看过很多版本的,但是这个版本是我最喜欢的.
  •   讲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把整本书的品味降低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