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

出版时间:2005-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童星  页数:486  字数:38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系统地回顾了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的经典社会发展理论,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视野考察和反思“发展”这一概念,梳理了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世界总危机理论、“后现代”思潮等流派前后相继的内在逻辑,分析对比了英、美、法、德等“先发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和拉美、东亚、苏东等“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总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探索了中国现代化的条件、道路与模式。全书见解独特,新意迭出,文笔流畅,是研究发展社会学、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力作,适合于社会学专业人员、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以及关心中国发展问题的读者。

作者简介

童星,1948年8月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已经出版《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网络社会交往》等专著,《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社地保障与管理》等教材,发表过

书籍目录

经典回溯篇  第一章 经典社会学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一节 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 “社会动力学”——孔德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 “社会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发展理论     三 简短的总结与评价   第二节 迪尔凯姆和滕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迪尔凯姆论社会发展     二 “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论社会发展     三 简短的总结与评价   第三节 齐美尔和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 齐美尔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 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     三 简短的总结与评价   第二章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一节 社会整体论      一 社会是个人之间“联系和关系的综合”     二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l     三 物质利益“中轴”原理     四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五 对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批判   第二节 社会批判论     一 人道主义是衡量人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尺度     二 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目标     三 异化理论是社会批判论的框架     四 实践学说是社会批判论的结晶   第三节 社会发展论     一 社会处于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之中     二 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     三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四 对社会发展序列的设想     五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   第三章 帕森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     一 与地域相连的“两分法”     二 五对“模式变量”     三 “两分法”的局限及消极影响   第二节 结构与功能的模型     一 “社会行动”和“行动系统”     二 “AGIL”功能体系模型      三 简要的总结与评价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     一 社会变迁的内外原因     二 社会结构分化的过程     三 社会进化的一般概括   第四节 帕森斯与现代化理论     一 帕森斯对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贡献     二 现代化理论眼中的“传统”与“现代”     三 现代化理论眼中的“现代化” 发展反思篇   第四章 多视角的研究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视角     一 理论渊源     二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三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     四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视角     一 理论渊源与一般观点     二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     三 多伊奇的政治发展理论     四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   第三节 文化发展的视角     一 理论渊源     二 汤因比的文明形态理论     三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   第五章 学术史的考察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一 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二 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     三 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   第二节 依附理论     一 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二 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     三 理论传承和理论转换     四 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   第三节 世界体系理论     一 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二 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     三 理论传承和理论发展     四 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   第四节 增长极限理论     一 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l     二 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     三 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   第六章 发展观的演变   第一节 传统发展观的逻辑前提批判     一 理性的偏执     二 社会演化论的褊狭     三 决定论的偏激     四 目的论的偏颇   第二节 经济发展观     一 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二 主要内容     三 主要弊端   第三节 社会发展观     一 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l     二 主要内容     三 主要弊端   第四节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一 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     二 主要观点     三 主要弊端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观     一 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l     二 主要论点和理论特征     三 留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四 简短小结   第七章 “后现代”的颠覆与现代性的重建   第一节 对“后现代”的多种理解l     一 关于“后现代”概念的理解     二 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     三 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野     四 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颠覆”     一 反理性     二 对普遍主义的质疑     三 对整体性的批判     四 反对主一客体二元论     五 简要评析   第三节 哈贝马斯的系统理性论     一 理性的重建     二 交往理性的建立     三 共识真理论的提出   第四节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一 现代性的重建     二 反思现代性     三 生活政治   第五节 “全球化”的挑战    一 社会中心任务和基本矛盾的变化及其挑战     二 具体研究对象和基础的变化及其挑战     三 传统的研究范围和条件的变化及其挑战 模式概括篇   第八章 两种发展模式:考察与比较   第一节 “模式”概念的内涵     一 模式概念的用法举例l     二 模式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第二节 “先发内源型”和“后发外生型”     一 两种“理想类型”划分的依据     二 “先发内源型”现代化     三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四 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三节 两大发展类型的比较     一 背景和逻辑     二 动力和矛盾     三 渐进性和快速性     四 发展和限制     五 优势和劣势     六 现代化和本土化   第九章 “先发内源型”的现代化   第一节 英国模式     一 现代化的背景: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     二 现代化的前奏:原始积累     三 市场经济的发育     四 工业化模式     五 评价   第二节 美国模式     一 得天独厚的背景     二 发展的模式     三 发展模式的转变   第三节 法国模式     一 政治现代化先行     二 激进与保守并存     三 评价与思考   第四节 德国模式     一 保守势力发起现代化     二 政府扶持重工业化     三 外来强制力量终结了残缺不全的现代化   第十章 “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   第一节 拉美模式     一 背景:低度发展的边缘地区     二 拉美的发展模式     三 拉美的新动态     四 拉美的教训   第二节 东亚模式     一 东亚模式的背景及其特征     二 东亚发展中的威权主义政治     三 “韦伯命题”的再思考     四 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     五 拉美与东亚模式之比较   第三节 苏联模式     一 苏联模式的产生过程     二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三 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     四 苏联模式的内在缺陷与弊端 中国现代化探索篇   第十一章 实践的探索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与尝试     一 早期现代化探索的历史     二 对早期现代化探索的评价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启动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二 新中国的建立及其对现代化的意义     三 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基本定位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一 发展思路的调整     二 发展战略的全新布局     三 发展行动的稳步推开   第十二章 国情的把握   第一节 现代化启动的基础条件     一 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差     二 底子薄,基础弱     三 发展程度极不平衡   第二节 全过程面临的矛盾     一 基础差、底子薄,又要尽快实现现代化,这就引发了生产的       落后和需求的膨胀之间的矛盾     二 人口多、资源少,还要不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果要发展的话,       应当怎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还要不要走城市化的道路?       如果要走的话,应当怎样实现城市化?     四 如何处理速度和效益、发展和稳定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l     五 我们既然绕过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还要不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如果要补的话,应当如何补? 我们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时候,应当如何对       待封建主义? 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时候,又应当如何对待资本主义?    第三节 建设道路的选择     一 “小过渡理论”以及党在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     二 “大过渡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十三章 模式的试验   第一节 关于模式的理论思考     一 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可能     二 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过程   第二节 三种地区发展模式     一 苏南模式     二 温州模式     三 珠江模式   第三节 三种村落发展模式     一 华西模式     二 南街模式     三 大邱庄模式   第十四章 理论的概括   第一节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     一 现代化的新定位     二 现代化发展的“中轴原理”     三 “一元多线”的发展观     四 对后发现代化的新阐释   第二节 厉以宁的转型发展理论     一 转型发展: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 社会转型:中国亟待解决的几大问题     三 转型启动:需要配套的几项措施   第三节 陆学艺、郑杭生、李培林等人的社会转型理论     一 对“社会转型”概念的界定     二 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变动趋势     三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特征     小结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发展社会学领域最为系统的专著之一。记得考博的试题中有这么一道题:发展社会学的几个阶段是什么。我当时因为没有浏览过这方面的著作,所以只能瞎蒙了一下。要是以前看过这本书,呵呵,什么都在里面。被论述阐释得再详细不过了: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和增长极限理论。推荐这本书。
  •   读研时教授的推荐书,看看增值
  •   体系严谨,论述通俗易懂,好书,不过当当的价格还是那么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