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社科文献  作者:刘少杰  页数:301  字数:24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经济社会学视角对选择行为开展了一般理论到经验事实的丰富研究,不仅思考了社会学和经常对理性选择研究的学术演化和理论实质,而且以揭示理性选择研究利弊得失基础上提出了感性选择概念,认为人们的选择行为在很多条件的限制下,不仅是一种有限理性选择,甚至常常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开展由感性意识支配的选择行为。尤其在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象征、模仿、从众和习惯等因素在选择行为中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圈子社会、熟人社会和礼俗社会中的感性选择就更为广泛。作者以高度概括的理论阐述和深入具体的经验研究,为读者展开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视野,以选择行为研究为核心,论及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重建、社会理性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问题,对于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经验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刘少杰,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经济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承担了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研究和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新趋势等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点课题,近年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导论:突破边缘化的理论选择第二章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拒斥与认同第三章 理性选择研究在社会学中的视角转换第四章 实质理性、形式理性与过程理性第五章 过程理性内容与形式的缺失第六章 感性意识的选择性第七章 感性选择的根据与逻辑第八章 体验经济与感性选择的确证第九章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第十章 经济生活中社会选择方式的变迁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秩序的理性化困境第十二章 社会理性化的感性制约第十三章 社会互动中的社会资本第十四章 实证社会学调查的理论前提第十五章 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冲突第十六章 发展资源的多重枯竭第十七章 衰落贫乏的再就业资本第十八章 举步维艰的感性选择第十九章 分化重组的社会结构第二十章 振兴东北的社会基础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与“再工业化”的战略误区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该书结合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写得很不错,对经济学研究有启发意义。
  •   这是刘老师的论文集合而成的书,=!推荐下期刊网!
  •   此书纯粹是标题党的做派!原以为和西方的行为经济学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扎实的中国研究,结果大失所望,有的只是拾人牙慧、东拼西凑,不知道到底想说什么。显然是吉林大学拿了一笔钱做的一个形象工程,为的是显示又有多少成果!不负责任的作者,也是不负责任的出版社。另外书的品相也很差,有的裁减不齐,书皮脏得很!
  •      出于对经济社会学的好奇,选择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学研究书籍。欲弄明白在这个学科边界衍生的新兴学科是否存在我感兴趣的领域。
       看完这本书,有点失望。不是对这本书本身失望,而是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个人理解,未必正确,有待求证),经济社会学,貌似只是把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等基本理论前提、方法,借鉴到社会现象的研究中来,而并未从经济、社会统一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从研究对象角度开发出特定的研究领域。或者说,经济生活学目前更多的只是社会学家的事,并没有经济学家跨界,新制度学派的博弈论研究,只是修改了经济理性人的一些假定,引入了主观性的讨论,并不能纳入社会学领域。
       读书之前,我的目的是希望从经济行为、社会行为的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中,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能在经济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中找到一些分析实证问题的研究方法、思路。如新型城镇化问题,如何在产业的安排和生活设计中相统一,具体如当地居民、外来流入人口等怎样更好的统一于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之中。意即:产业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力资源的投入,利润转化为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等,而人们的生活需要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工作、机会、收入。这样,两者如何设计、协调、相互促进。
       一段评论写得挺好:经济学借助数学和符号逻辑展开自己的研究,目的在于指示和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怎样才能更有效。可是,当经济学过度数学化和符号逻辑化时,它的概念框架和推理系统已经离现实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远。
       反思:我的方向应该是,以经济学为中心,在这过程中借助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理论取向去分析广泛联系、嵌入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行为。而不是反过来简单的用经济学的东西区分析社会现象。或者那叫做社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