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川商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  作者:梁凌  页数:296  

前言

  序言  说起四川,人们自然会想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可是说起四川人,要形容起来,大多数中国人往往会与“盆地意识”、“蜀犬吠日”,以及“川耗子”这些带有贬义的词联系起来,甚至一些四川本土学者和官员也自觉不自觉地把小农意识、小富辄安、目光短浅之类的观念统统戴上一个“盆地意识”的帽子,作为四川人的普遍心态来给四川的不发达做注脚。局促一方,目光狭窄,这种观念不消说和主张积极进取的现代商业观念是相互抵触的。如果用这种观念来理解产生川商的川人群体,川商也就变得无足轻重,遑论“话说川商”。这样的观念长久流传,于是在四川之外,提起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各地商业,即使是有学养之人,脑海里有两淮盐商、有徽州大贾、有唐廷枢、有荣德生,但问及四川商人,搜肠刮肚亦不得鳞爪鸿泥。  将川人以“盆地意识”一语而蔽之,既对,也不对。  从地理上看,四川地处西南,北通关中,南连云贵,西接青、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西高东低。这里大河川流,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四周高山环抱,道路皆曲折险峻,进出困难。故李太白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长江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流经四川,又自三峡夺门而出,直下江汉平原。然而这条水路自古就被著名的夔门滟灏堆的阴影所笼罩,一样的险峻难行。因此自西汉末白帝公孙述起,千百年来每逢中原变乱,总有豪杰割据四川,希冀凭借这里的物产人口和险要地势,进可攻,窥视中原大宝;退可守,保子孙荣华富贵。而于普通人的心态而言,本地的丰饶和出行的不便,自然让人眷留故土不愿远行。如此看来,所谓“盆地意识”,正该是这样的地理环境所施加在川民思想上的约束。  然而,历史却和这样让人不时产生“桃花源”式的错觉的地理环境开了玩笑。  翻开中国历史,2000年来,虽然不乏四川于乱局中维持一方平安的时代,但总体而言,四川仍然是多灾多难的。盘踞四川的割据势力,其结局无一例外地背离了创立者的初衷,改不了一世创业二世而亡,稍微稳固点的也难逃被中原统治者取而代之的最终下场。而这种政权的更迭经常给普通民众带来死亡与灾难。至于到了外族意图夺取中国的宋末和清初,四川更成了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拉锯争夺的战场,沃野千里变成“白骨蔽平原”,高城深巷为虎狼盘踞,千里无人烟乃是常有之事。此时的四川,就像圈门洞开的羊栏,昔日阻挡狼群入侵的围栏反而阻挡了羊群的逃离,虎狼在这里尽情厮杀争夺,民众像羊羔一样被噬食。而当狼群离去,盆地所能带来的唯一“好处”,只是让人方便计算人口的损失!例如,经过明末清初的各方混战,清初四川全省男丁竟只剩不足八万!  地理环境影响川民性格,不是一朝一夕的。由此说来,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大部分民众,500年前还生活在中国的其他地方。而今天的所谓“四川人”,其实是一个包容的概念,他们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广东,来自五湖四海。富饶的四川盆地给各省移民提供了一个生活、融合和发展的环境。所以,所谓四川盆地,实际上是个包容与开放的环境,如同低洼之地聚集各方流水一般,四川盆地也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移民。  四川盆地四川人,会合各方民众,共创一番大业。  在这片独特的人文和自然土壤上,四川商人筚路蓝缕,艰辛起步,创造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产品,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留给后人慢慢咀嚼。   本书所要展示给读者的,就是在四川这片土地上交通货物、联结居民、繁荣社会的商人及其活动。从时间上来说,我们把目光聚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近、现代,着重反映自晚清以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兴衰起伏的四川商人。从区域上来说,我们没有局限在四川本地人身上。事实上,四川的许多著名商业都离不开外省人的贡献,如陕西商人之于自贡盐业、宜宾酒业;我们也不局限于在四川境内的商业活动,著名的民生公司以及“猪鬃大王”古耕虞都把自己的商业脚步踏向了全国乃至国外。我们聚焦于以四川为活动基地的商人。他们的许多活动和思想一直影响到了今天,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以及随之产生的经营理念、管理结构、公共关系、竞争战略等,对在今天的中国了解和从事商业经营也不无裨益。   第一章“川土川水育川商”,呈现了川商所成长的四川的地理人文环境,并概述了近、现代变乱环境中川商的兴衰和川商的自身特点与局限。在第二章“行成于思毁于随”里,读者可以慢慢体会到一些著名川商的独特经营思想,如卢作孚创办民生航运公司,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经营指导思想。著名的宝元通百货公司、“太和号”酱油、聚兴诚银行则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对顾客恪守诚信,内部努力营造上下和谐气氛,建立雇佣关系之外的私人感情联系,笼络员工,降低工资成本。   第三章“名正意深行自远”,用案例剖析了川商的广告战略。在媒体不够发达的旧中国,产品取名对于产品的经销有着重要影响。笔者将全兴大曲、剑南春、五粮液、桐君阁、泸州老窖、治德号牛肉这些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名牌的创立经过细细道来,相信能引君入胜。第四章“师夷长技,此长彼消”,总结了四川商场中的竞争策略。美孚公司收购桐树,打击竞争对手的釜底抽薪和英美烟公司广告战、价格战和知识产权保护战三管齐下的竞争战略,鲜明体现了外国大公司的商战特征,时至今日仍不断上演。“猪鬃大王”古耕虞巧设埋伏,从洋人手上获得直接出口权;沉着冷静,以小博大,化解了庞大的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人造鬃进行竞争的危机。聚兴诚银行创始人杨三粲精心设计广告和宣传策略,建立信誉,吸引储户。这些都昭示了川商在商业竞争中的智慧与远见。   第五章“猫和老鼠”,描绘了一幅旧中国四川官商之间相互利用而共生共存的图画。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商人要发展,必须依靠一定的政治势力,军阀恶势力既需要商人的贡献,其行动也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读者既可以看到川康银行的刘航琛借为军阀刘湘铸币之机大发横财,而后投靠宋子文升至民国政府经济部长的亦官亦商、官运亨通,也可以看到古耕虞合纵联横、智斗孔氏家族的胜利,当然更多看到的是“太和号”老板为避骚扰花钱加入帮会组织,富翁“汤百万”、“林汤圆”企图依附军阀,反被军阀算计,遭过河拆桥、元气大伤的悲惨经历。   第六章“百业百态,厚德生财”,以四川商业中的稗官野史为依托,生动描述了古玩、茶楼、医药、旅馆、典当、印刷、棺木、理发和粪便回收九个行业的故事与特色,相信读者读来会兴趣盎然。第七章“天下无人不知‘君”’,笔锋直指著名的川菜,从商业经营、广告宣传、质量控制、顾客定位等方面讲述了麻婆豆腐等六种四川名菜和“努力餐”等三个四川著名餐馆创立与兴起的故事。   第八章“行走江湖‘麻乡约一,以小见大,描绘了一个以帮会组织形式建立经营的家族企业——西南规模最大的民间运输行业“麻乡约大帮信轿行”的百年兴衰史,以此为典型剖析了旧中国川商的兴衰荣辱。第九章“因业生商,因商成市”,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出发,用案例分析了商业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因盐业而成就商业,最后形成城市的自贡;因桐油贸易而生的港口城市万县;因蜜饯业发展而从“糖城”变“甜城”的内江。这些蜀中名城至今仍屹立在四川盆地,读者从中可以观察到贸易兴盛导致的商业集聚和城市形成,感叹旧中国川商对今日生活的持续影响。   笔者非川人,但久居四川,对这片雄奇秀丽的山川和丰富独特的乡土文化有深深的挚爱。更兼曾经长期从事相关研究工作,这一年多来更深入探究,从故纸堆和现实生活中提炼了川商的典型生活状态,辅之个人心得,百般锤炼,精心炮制,得此九九八十一节川商故事。成语云“曲径通幽”,欲知其详,请读者慢慢看来。

内容概要

古今中外的商业竞爭,归根结底是人的竞爭,是文化的较量,是精神的博弈。本丛书讲述近代中国(有的商帮上溯到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经营之道、处世之理。旨在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做深入发掘总结。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历史有传承,文化有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商人和消费吝,中国特色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与我们的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与我们的国情乡情密不可分。弘扬各商帮和各地域商业文化的特色,对于当今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实施特色竞爭、差异定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十几省市专家学者精心打造,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指导支持。本丛书视野开阔,气势雄浑。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既是政府官员的历史读本,又是商界人士的经营指南。还是文化爱好各的收藏佳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川土川水育川商 1.1  溯本求源解四川 1.2  “天府之国”的形成 1.3  “湖广填四川”的由来 1.4 蜀道川江连四海 1.5  四川军阀战四川 1.6 近现代工业化中的川商 1.7 抗日战争中的川商 1.8 富不逢时的川商 1.9 难出夔门的川商第二章  行成于思毁于随 2.1  实业救国,民生第一 2.2  反帝爱国,民族至上 2.3  开启民智,实践民权 2.4  信则利:童叟无欺商誉自来 2.5  通则活:自办工厂货源不断 2.6 和则顺:劳资合作事业久大 2.7  “聚兴诚”:人聚财兴重在诚 2.8  以和生财“太和号” 2.9  抓、抠发家“汤百万”第三章  名正意深行自远 3.1  好酒冠好名:成都全兴大曲 3.2 一朝更名天下知:五粮液 3.3  “两老”酿名牌:泸州老窖大曲 3.4 美酒中的传说:郎酒 3.5  诗般雅致的酒名:剑南春 3.6 醋是陈的香:保宁醋 3.7 诉讼为名牌:同仁堂 3.8  立地成佛:桐君阁 3.9 广而告之:“治德号”第四章 师夷长技,此长彼消第五章 猫和老鼠第六章 百业百态,厚德生财第七章 天下无人不知“君”第八章 行走江湖“麻乡约”第九章 因业生商,因商成市

章节摘录

  1.2 “天府之国”的形成  四川东低西高,东部是四周山地环绕、中间低陷的四川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川西山地和高原。四川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起伏大,气候复杂多样。长江自青藏高原一泻万丈,在四川境内汇集南北两方的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嘉陵江、乌江诸水,东出三峡,横越江汉三吴,直达东海。  四川有复杂的地形结构、气候类型和充裕的雨水资源,热、温、寒三带共处,形成了特异的生态环境,为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集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三大动植物区为一体,物种格外丰富,有“中国植物缩影”和“物种富乡”之誉。四川中药材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蕴藏量大、南北兼备的特点。四川是我国油料植物的主产区之一,主要油料植物有乌桕、油茶、胡桃、花生、大豆、油橄榄、花椒、红花等,而以油桐栽培历史最为悠久。达川、南充、绵阳等地的桐油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四川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著名的有红橘、甜橙、柚、梨、枇杷等。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其中薯类、水稻产量分别居全国前列。四川众多的河流、湖泊、水渠、池塘和水库等,为水生经济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广泛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川东部和西部的地貌、气候、物产等的明显差异,为多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东部农业区域和西部游牧区域的差别。自古以来四川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四川盆地。这里被秦岭、大巴山、乌蒙山、巫山、大雪山等崇山峻岭环抱,属湿润温暖的东南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千百年来的“西蜀天漏”、“巴山夜雨”、“蜀犬吠日”等成语是对其多雨气候的形象刻画。河流纵横,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的四川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老百姓则通俗地说“插根筷子都可以长出大树”。秦始皇赢政、汉高祖刘邦都以这里丰富的物产为依托,夺取天下。《隆中对》中诸葛亮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以成帝业”,引导刘备据一州之地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  四川盆地得享“天府之国”,既有赖于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有赖于川人千百年来的不懈奋斗。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工程,消除岷江水患,自流灌溉成都平原,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2000多年来沿用至今。  四川纺织业自古发达。早在秦汉时代,蜀布、蜀锦等就通过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销往国外。四川的茶叶和酒业历史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汉时茶叶已成为重要商品,宋代种茶遍及20余州县,产量居全国之首,已有雇工百人的茶园。汉区茶叶换藏区马匹的“茶马互市”逐渐成为内地与西藏边陲商业贸易的重要手段,朝廷在雅安设置了“茶马司”,康定成了茶叶和马匹交易的集散地,汉藏商人走出了闻名的“茶马古道”。蜀酒在西汉已具特色,“文君当炉”的佳话流传至今。“国窖1573”记述了明代四川酒业的繁盛,时至今日,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川酒更是名扬天下,占据了中国酒业的半壁江山。  四川的盐业地位更为重要。井盐历来是中原与西南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物资。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更替频繁,战乱不已,不断有人人蜀避难,带来了技术和资财,于是在制盐方面发明了利用天然气的“火井煮盐”,出现了有名的富世盐井和大公盐井。宋时井盐生产遍及川中60多个县,仁寿、荣县一带已出现小口径深井——“卓筒井”,深井钻凿技术领先世界。清末和民国时期,每逢战乱,川盐便行销全国各地。盐业的兴旺还引发了盐都自贡的建立。  四川还在金融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宋数百年间,四川盆地战乱较少,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成都平原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手工业闻名海内,农工商繁荣,时称“扬(州)一益(州)二”。兴旺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需要更加便利的资金融通,四川的金融业有了初始的发展。公元11世纪初,成都16户富商开始发行“交子”,这是全世界发行最早的纸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话说川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还得实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