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史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现代教育  作者:刘登翰//庄明萱  页数:15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台湾文学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为基本判定,叙述了台湾文学上自远古、下至1990年代的发展变迁。按照台湾文学的历史分期,本书共分四编。第一编为古代文学时期,描述远古到1840年台湾文学的发展;第二编为近代文学时期,描述1840年至1920年代初期,台湾文学在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和“日据”等多种矛盾下的复杂内涵;第三编为现代文学时期,描述19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的文学发展状况,重点介绍台湾新文学的发展与繁盛;第四编为当代文学,描述1945年至1990年代台湾文学日渐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四编之外,另有总论,重点介绍了台湾文学发展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本书版本采用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刘登翰(1937~ ),福建厦门人,当代学者。

书籍目录

总论 一  文学的母体渊源和历史的特殊际遇——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位置和意义 二  原住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台湾文学发展的文化基因和外来影响 三  中国情结和台湾意识——台湾文学的历史情结 四  传统、现代和乡土——台湾文学思潮的更迭和互补 五  文化的“转型”和文学的多元构成——台湾文学的当代走向 六  现实制约和审美超越的统一——台湾文学的历史分期和编写原则第一编  古代文学 第一章  台湾远古文化与原住民口头文学    第一节  台湾远古文化和明以前史志文献记载的台湾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的歌谣创作 第二章  明郑时期的台湾文学    第一节  明郑政权的建立和台湾文学的最初风貌    第二节  沈光文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卢若腾的创作及其他反殖爱国作品    第四节  其他明末遗民文人的创作 第三章  清治前期的台湾文学    第一节  清政府统一台湾和文学主题的拓展    第二节  宦台文人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台湾本岛诗人的崛起    第四节  散文创作第二编  近代文学 第一章  鸦片战争发生后十年间的台湾文坛    第一节  台湾诗人的抗英事迹和爱国诗文    第二节  陈维英、张新之和陈震曜的文学杂著    第三节  徐宗干、施琼芳与《瀛洲校士录》 第二章  咸丰至光绪初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采风之风的兴起    第二节  郑用锡、林占梅与新竹作家群    第三节  笔记文学与楹联艺术    第四节  台湾诗人反映中法战争的作品 第三章  台湾建省初期的文学发展    第一节  诗钟的传人和台湾诗人的结社联吟活动    第二节  施士洁与“东海文章”诸家    第三节  丘逢甲及其在中国近代诗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刘铭传、唐景崧等游宦之士在台湾的文学创作    第五节  甲午、乙未年间台湾诗人的抗日斗争和爱国作品 第四章  日据前期的台湾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坛的沉寂与日本汉文学家在台湾的文学活动及其影响    第二节  栎社的重振和台湾诗坛结社联吟之风的复苏    第三节  洪弃生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    第四节  连雅堂的文学贡献    第五节  林痴仙、王友竹等人的文学活动和创作    第六节  内渡诗人有关台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第三编  现代文学第四编  当代文学 上篇  当代文学的前期状况 中篇  当代台湾文学的中期发展 下篇  当代台湾文学的近期风貌结束语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章 清治前期的台湾文学第一节 清政府统一台湾和文学主题的拓展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政府派施琅出兵海上,一举攻克澎湖,台湾郑克壤具表归顺清朝,结束明末清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舆图归一统”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即决定在台湾设府,委蒋毓英为首任知府,隶属于福建管辖,下置台湾、诸罗、凤山三县,由沈朝聘、季麒光、杨芳声分任知县,掌管全岛政务。同年,清政府又向台湾派驻台湾镇总兵官,掌管台、澎军务;还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后改为分巡台厦道,分巡台湾道),分巡台湾兵备道,加强对台、澎、金、厦的管理。从此,清政府委派的行政、军事官员纷纷去台任职,闭塞了二十多年的台湾海峡声气顿通,文人学士、平民百姓来往日多,海峡两岸从此打成一片。这一时期政治形势的变化,带动了文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之一是文学主题的拓展。首先引起作家、诗人关切的,是统一给海峡两岸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编辑推荐

《台湾文学史(文学类)(共3册)》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台湾文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