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有效避税定式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作者:本书编写组  页数:4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效的合理避税是有一定的定式可以遵循的。有效避税的前提是要合法,即要熟悉规则,降低涉税风险;在满足合法的前提下,掌握合理的技术手段,即运用各种避税原理及方法,实现合理避税;借鉴成功方案的经验,吸取失败案例的教训,即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学习,确保有效避税,规避筹划风险。熟悉规则、技术支持和实操借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只有实现它们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有效避税。希望广大纳税人都能成为避税筹划的专家,通过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来推动企业战略的完成!  《企业有效避税定式》全面讲解有效避税的6种意识、6项原则、4个误区、8个切入点、9 种技术、36个突破口;精选避税案例123个,风险借鉴案例19个。

书籍目录

前言序避税:法律未禁止的,就是允许的第一章 熟习规则1.1 树立2个理念1.1.1 合理避税不是偷骗抗欠税1.1.2 合理避税是企业的权利1.2 必备5种素质1.2.1 具有丰富的税收专业知识1.2.2 全面了解税法,关注政策动向1.2.3 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1.2.4 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1.2.5 评估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1.3 培养6种意识1.3.1 价格筹划意识1.3.2 优惠筹划意识1.3.3 漏洞筹划意识1.3.4 空白筹划意识1.3.5 弹性筹划意识1.3.6 规避筹划意识1.4 谨守6项原则1.4.1 合法性原则1.4.2 有效性原则1.4.3 筹划性原则1.4.4 风险防范原则1.4.5 成本效益原则1.4.6 整体性原则1.5 走出4个误区误区一:合理避税就是和税务局兜圈子误区二:合理避税只是会计的事情误区三:节税就是惟一目的误区四:合理避税无非就是亡羊补牢1.6 协调2种关系1.6.1 加紧同财务部门的协调1.6.2 税际关系不容忽视1.7 建立1个制度——内部控制制度1.7.1 从战略的高度考虑避税筹划1.7.2 制定税务计划1.7.3 建立内部纳税控制制度1.8 掌握2个技巧1.8.1 正确面对税务纠纷1.8.2 申请复议的技巧1.8.3 提起诉讼的技巧第二章 技术支持2.1 确立8个切入点2.1.1 筹划税率2.1.2 筹划税基2.1.3 筹划税收优惠2.1.4 筹划纳税人2.1.5 筹划不同经济业务的税负结构2.1.6 筹划国际税收管辖权2.1.7 筹划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负状况2.1.8 筹划会计政策方法2.2 通晓9种技术2.2.1 免税技术2.2.2 税收减征技术2.2.3 税率差异技术2.2.4 分离技术2.2.5 扣除技术2.2.6 抵免技术2.2.7 缓税技术2.2.8 退税技术2.2.9 税收优惠技术2.3 找准36个突破口2.3.1 存货计价的避税法2.3.2 固定资产的避税法2.3.3 存货期末成本的避税法2.3.4 包装物的避税法2.3.5 直接投资的避税法2.3.6 股票投资的避税法2.3.7 债权投资的避税法2.3.8 短期负债的避税法2.3.9 长期借款的避税法2.3.10 债券溢折价的避税法2.3.11 税负转嫁的避税法2.3.12 委托加工的避税法2.3.13 租赁避税法2.3.14 资本结构的避税法2.3.15 资金的时间价值避税法2.3.16 企业合并的避税法2.3.17 企业分立的避税法2.3.18 企业清算的避税法2.3.19 代销方式的避税法2.3.20 选择纳税人身份的避税法2.3.21 让利促销的避税法2.3.22 补偿贸易的避税法2.3.23 出口退税的避税法2.3.24 兼营与混合销售的避税法2.3.25 转移定价避税法2.3.26 折旧计算的避税法2.3.27 坏账转销的避税法2.3.28 费用分摊的避税法2.3.29 资源综合利用的避税法2.3.30 筹资费用的避税法2.3.31 获利年度的避税法2.3.32 利润弥补亏损的避税法2.3.33 利润分配的避税法2.3.34 已纳税款扣除的避税法2.3.35 税后利润的逆向避税法2.3.36 再投资退税的避税法第三章 实操借鉴3.1 成功避税123例3.1.1 房地产业避税方案点拨3.1.2 金融保险业避税方案点拨3.1.3 高新技术企业避税方案点拨3.1.4 餐饮旅游服务业避税方案点拔3.1.5 文化和娱乐业避税方案点拨3.1.6 商场零售业避税方案点拨3.1.7 医药行业避税方案点拨3.1.8 汽车、家电、服装等制造业避税方案点拨3.1.9 酒类行业避税方案点拨3.1.10 化妆品美容行业避税方案点拨3.1.11 物流业、交通运输业避税方案点拨3.1.12 钢铁企业避税方案点拔3.1.13 电信企业避税方案点拔3.2 风险借鉴19例案例1 “票、货、款”一致的背后案例2 高率低套,税率上做手脚案例3 “时间差”不能打案例4 “恩威集团”滥用税收优惠案案例5 费用冲抵购房款,销售收入不见了案例6 筹划不慎成偷税案例7 改变税种属性,减小税基偷税案例8 合作建房原来是房产开发案例9 多列成本、少计收入偷税案例10 错记科目原是为了逃税案例11 混淆征免界线,隐匿收入偷税案例12 首例会计师事务所偷税案案例13 成立“外联部”,专门偷逃税案例14 违法进行抵扣,筹划为之泡汤案例15 货款长期挂账的秘密案例16 打着公司名义,从事个人经营案例17 设置科目摊费用,虚假计税难过关案例18 营业额随意调剂,处罚2000作学费案例19 加工费偏低,原来是关联企业定的价附录合理避税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思路面对稽查时的巧妙应对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当前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中,都规定有定期减免税优惠政策。针对这种定期减免税优惠,可以通过适时进行企业清算,重新设立新的企业进行税收筹划。  例如,对利用“三废”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当其享受5年减征或免征所得税期满后,适时安排将该企业解散,通过清算结束企业的原有业务,另行注册一个新的企业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由于企业的机器设备与员工,甚至厂房都可通过清算转让给即将设立的新企业,故原企业所有者的持续经营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某些税收优惠政策中,规定有企业最短经营期的规定。譬如,新办生产陛外商投资企业享受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的条件之一,就是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投资于上海浦东新区和海南经济特区从事机场、港口、铁路、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享受所得税“五免五减半”优惠政策的,要求其经营期在15年以上;否则,要求其补缴减免的税款。  对于此类经营期规定如何进行筹划呢?  假设A企业享受减免税期限已满,此时可以通过缩减经营规模,减小税基,少缴企业所得税,待A企业经营期达到销售减免税优惠的年限下限时,再通过清算及时将A企业解散。另外,为保证企业经营的永续进行,缩减A企业经营规模的同时,可以再行注册一个与原企业规模、结构基本相仿的B企业,接替A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待B企业的减免税期限也已用尽后,A企业享  受减免税优惠的经营期也应达到。此时,可通过缩减B企业的经营规模,削减税基,同时注销A企业,另行注册C企业接替B企业经营,以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当然,在采用这种两个企业交替经营的税收筹划策略,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企业有效避税定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