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心灯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光明日报  作者:聂茂,厉蕾著  页数:275  
Tag标签:无  

前言

总序:时间的背景与大师的重量缘起时间如水一样流去。如水一样流去的时间没有皱纹。但是,没有皱纹的时间不仅催生了历史的苍老,而且催生了人类自身的皱纹。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就是这种苍老的镜像;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就是这种皱纹的缩影。时间是有背影的,但时间的背影被许多人所忽略。大师是有重量的,但大师的重量被许多人所遗忘。原因在于,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个不要崇高只要低俗的时代。看看大街小巷那些眼花缭乱的广告吧,那些张牙舞爪的嘴唇和碎片化的喧嚣带来了集体失语的无意识。每个人都在歇斯底里,每个人都要发言。真是大狗叫,小狗也叫,人人争当言语的主宰。正是这种没有中心、没有焦点、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嚎叫,虽然满足了个人的言说欲望,却因为没有认真的倾听者而使所有的言说失去意义,也使得许多言说者因为“言说”而变成“不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的话语系统撕碎了传统的游戏序列。时间可以任意地插入进来,正义的故事可以突然夭折,生活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沉默的语言可以在任何时刻被激活。这不是人在言说,而是语言在说人。换句话说,言说的主体再不是所指的“我”,而是能指的“他者”。语言在说我,昔日那些能写出“真理”、“信仰”和“终极意义”的心灵冲动至今只能化作无序的语言碎片,以自言自语或自言他语的方式泡沫一样流向四方。这样一来,昔日的“我说语言”,变成了“语言说我”,甚至无奈地退化成喧哗的“无言”。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双重挤兑,每个人的体力消耗殆尽,每个人的精力也消耗一空,大家麻木地生存着,处于非我的“耗尽”状态,人成了非中心化的空壳主体。在此情境下,自我与现实并不联系,历史与未来也并无依托,英雄与小丑同时出场。自我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像没有根的浮萍,或没有肉体的游魂,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作无序的漂流。没有热情,也无所谓感动。芸芸众生变成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却又从没有想过为什么如此忙碌。结果,这些蚂蚁就是个人的文化身份,就是碎片化的符号宿命。因为碎片化的文化可以拼贴、复制、放射、重叠,形成镜像和暗喻,与精神无关,与思想无关。然而,在时间的背影深处,有一种力量在喊叫,那是大师们曾经有过的挣扎、呼号、奔走、追求,是大师们的理想、信仰和血肉,是传统、信念和执着。一句话,是大师们的重量。这重量使轻飘的碎片有了定力,使迷茫的文化有了方向,使麻木的人们有了火热的灼痛。我们轻轻触摸,像古老的樱树找到了春天,满手芬芳。“走近文化大师”丛书的构思如上所述,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日趋浅薄的社会。浮躁的时代需要沉实的精神食粮;浅薄的社会需要深刻的思想火种。质而言之,在商业因子无孔不入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感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丽正在不知不觉地丧失,我们有一种紧迫感,亟需捍卫知识的尊严,捍卫平面“阅读”传统带来的心灵愉悦,捍卫根植于血液中的诗意和单纯。而这种捍卫需要一种强力,一种定力,一种带有后启蒙性质的激励情怀和精神光芒。为此,我们把目光瞄准了文化大师,这是因为——文化大师永远具有号召力;文化大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文化大师的生活是时代的缩影;文化大师是一个隐喻:他们的成功是人们效仿的榜样;他们的失败也给人们带来警醒和启迪。文化大师是怎样成为大师的?文化大师的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是什么?文化大师也是凡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哪里?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以“雕刻”的方式,撰写一套中外文学艺术领域里那些声名远播、影响卓著的文化大师的从书。该丛书是“雕刻”而不是传记,是叙事而不是评论。但“雕刻”的基点是建立在传记之上,叙事的原点也带有较强的评述性。换句话说,我们所写的是真实的文化大师,是文化大师生活的某个侧面,是文化大师作品的一个主音,我们着眼的不是全部而是局部,我们感兴趣的不是阴影而是亮点,我们发掘的不是鸡毛蒜皮或个人隐私,而是历史文化、精神气质和时代背景的杂糅,是纪实、抒情和日常诗化的融合。“走近文化大师”丛书的主要内容该套丛书第一辑共四本已经于2007年元月隆重推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这次出版的是第二辑,共五本,分别是冯伟林的《历史的跫音》、聂茂与厉雷的《俄罗斯心灯》、李蒲星的《寂寞的道路》、刘应雄的《永远的明灯》和凌鹰的《巨轮的远影》。同第一辑一样,第二辑仍然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阅读群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不少作品曾经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唤起一种记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然后,我们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文化大师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走近文化大师”丛书与同类著述的不同点描写文化大师的作品很多,本丛书与同类著述相比,其不同点在于:叙事风格不同:我们追求文化的底蕴,讲究文字的空灵与诗意,唯美而不粗糙,细腻而不琐碎。选取内容不同:我们不是事无巨细的原生态式的实录,而是选择大师们生活的基点和拐点,高潮或底潮,不是编年史,更像是断代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某个侧面发掘其最大的意义。表现形式不同:我们不是纯粹的记事,而是结合大师的生活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这样,既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又不同于纯粹的传纪作品。传播目的不同:同类著述的传播目的要么是张扬文化大师的一些隐私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要么是虚拟大师们的一些无法印证的浪漫事以增加可读性,或者用纯粹的学术著作在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独享清高。本丛书既有大众趣味,又有学术情怀,其传播目的是让普通读者得到励志和学术熏陶,让学界专家感得到完全不同于自身作品的“别一样的风景”。“走近文化大师”丛书学术和文学价值该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其学术价值在于,我们发掘了大师们生活的某个基点,对其代表作品进行还原性的解读,将被历史遮蔽的真实意蕴呈示出来。这种解读是在参考了学界同行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了人云亦云或从文本到文本的简单解读。其文学价值在于,作为一种文化散文,我们借助于许多表现形式,追求诗意的写作,强调文本的欣赏趣味和美学价值,使“雅”不“曲高和寡”,使“俗”不“下里巴人”,使读者在学到知识、了解历史和得到激励的同时,获得一种全新的美文品味和阅读快感。鸣谢与感恩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田军先生的远见卓识、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感谢我的合作者用一本本沉甸甸的著作扎扎实实地支持我。这套丛书还在继续编写之中,我们力争每年出版十本左右,将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大师的精彩华章和个性追求重新灿烂地呈现出来。希望有很好的写作功底、真正热爱文化大师的实力作家们都来关注并参与到这套丛书的写作中,为碎片化的时代增加一种胶力,为肤浅的社会带来一份深刻,为漂泊的文化系上一坨锚锭,为迷茫的“蚂蚁”送去一缕烛照。

内容概要

这次出版的是第二辑,共五本,分别是冯伟林的《煮史论圣贤》、聂茂与厉雷的《俄罗斯心灯》、李蒲星的《寂寞的背影》、刘应雄的《永远的明灯》和凌鹰的《巨轮的远影》。    同第一辑一样,第二辑仍然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阅读群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不少作品曾经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唤起一种记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然后,我们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文化大师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作者简介

聂茂,原名陈庆云,曾用笔名三耳等,湖南人。留学博士。曾在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和The universityof waikat0深造。长期在湖南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和民族出版社等媒体一线从事编辑、记者工作。1999年出国深造,2004年学成归闯。现为中南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委、中国报业网学术顾问以及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阅评员,等等。
已在国内以及美国、新西兰和香港等地数百家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曾获碍世界华人文学大奖赛小说组一等挺、新加坡《联合早报》小说薪人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1949—1994)散文大奖、1998年度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以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湖南省好新闻奖一等奖,并获湖南省人民政府记功一次,等等。
  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散文集《天地悠悠》《心灵的暗香》、诗集《玻璃房子》《因为爱你而光荣》、长篇传记《乱世豪臣》《草莽枯荣》《图说宋氏家族》、长篇小说《情泊奥克兰》、文学评论《民族寓言的张力》、社会学研究《雅痞一成功者的精神标签》、译著《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续集》和《激励圣经》(台湾出版)等16部。

书籍目录

总序   时间的背影与大师的重量             第一章 死魂灵——雕刻果戈理  一、被遗弃的灵魂  二、渺小的彼得堡官吏 三、再见,我的王! 四、别林斯基:懂得,却不原谅  五、《死魂灵》:一个时代的暗喻  六、梦里不知身是客第二章  父与子——雕刻屠格涅夫 一,俄罗斯的经纬 二,善良的猎人 三,爱:不能仰望的禁区 四,在斯帕斯科耶旋转的中心 五,《父与子》:谁是俄国需要的呢? 六,托尔斯泰:唯一产生误解的人第三章  罪与罚——雕刻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俄罗斯病人  二、成也别林斯基,败也别林斯基 三、爱:不能融化的月光 四、最没水平的编造 五、《罪与罚》:灵魂的拷问 六、贫穷的坟墓让人的心脏长久地发颤第四章  安魂曲――雕刻阿赫玛托娃 一、站在风口的俄罗斯的高贵 二、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三、不是诗人的妻子,是诗人 四、住在别人家的女人 五、《安魂曲》:为俄罗斯安魂 六、灵魂最后的华盖 七、她是最后一个 八、生为诗人,死为诗人第五章 哀歌――雕刻曼德尔施塔姆 一、方寸里的世界 二、诗意的旅居 三、精神的流放:漂泊 四、男人枕着女人的肋骨 五、《哀歌》:一道民族的伤口 六、时代的孤儿第六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雕刻奥斯特洛夫斯基 一、信仰的单行道 二、赤脚青春 三、做一个有用的人 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情燃烧的青春手记 五、三个女人,一场爱 六、青春入土,坟上开花第七章  静静的顿河——雕刻肖洛霍夫 一、顿河之子 二、唤醒沉睡的顿河 三、《静静的顿河》:一个民族的史诗 四、一世困惑由人说 五、平凡的苏联人 六、双重人格,一种道义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死魂灵——雕刻果戈理二、渺小的彼得堡官吏严冬,乌黑的夜,风正紧!繁乱盼星子,挂在高高的天幕上,不停地闪耀。一辆马车飞驰在宽阔的大路上,三头火马,昂着头,张开鼻孔,吐出团团白气,脖子上挂着铃铛,铃铛乱响。马车上坐着车夫,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身后挂着一站油灯,亮着微光。泥土冻僵了,马车跑起来格外快,也格外颠簸。车夫粗筋暴露的手紧紧地抓住马缰,绳子嵌进他厚厚的皮手套中。马车里传出两个男青年高谈阔论的声音。“涅仁高级科学中学九年的时光终于结束了,你怀念它吗?”“有何可以怀念的,那里糟糕透了。那是外乡,我在那里除了你、普罗科波维奇和巴齐利就没有多少朋友,而且在老师眼里我可是个坏学生,思想有点自由散漫。”说这话的人似乎还笑了起来。“在学校你可是个孤僻、不和群的角色,真不知道你那时整天想什么?”“涅仁没给我留下任何好的印象。那是个像铁盒子一样的地方,一切都僵硬死板,我差点闷死。还有那糟糕的一八二五,我亲爱的父亲去世了,后来又是十二月党人事件,那个时候我都在那个鬼地方,痛苦呀。或者只有别洛乌索夫教授还让人怀念!”“你说的是那个学监!他的进步思想让你痴迷。那时候上头来调查他,你也被传讯了。”“对,他们问我,笔记上的那些自由倾向的思想是不是教授讲的。说是自己总结的。他们想强迫我陷害教授,可是我没有,坚持说教授讲课是符合官方标准的。可是大部分的人都妥协了,说了假话。后来教授到了处罚!”“涅仁就没有值得你回忆的好事情吗?”“倒是有一件,就是那年谢肉节学校排演戏剧,我可是导演和演员。

后记

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更是一个苦难和坚韧的民族。作为这个民族的见证者和雕刻者,俄罗斯文学不仅仅具有这个民族的浪漫、豁达、乐观、诗意和奔放的精神特质,而且只有这个民族的凝重、孤傲、坚毅和大气的性格特征。世界上很少有其它国家像俄罗斯一样,文学大师迭出,经典频生。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所达到的标高就像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一样,闪烁着神秘、庄重和肃穆的迷人光芒。俄罗斯文学不仅源源不断地给俄罗斯民族输送精神食粮,而且给世界其它民族输送氧分和血液。至少,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活水源泉就来自俄罗斯文学。早在1904年的时候,普希金的作品就被翻译来到中国。中国几代作家和读者都深深地受到俄罗斯文学的熏陶和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俄罗斯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追寻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大多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情结”。这个情结很大程度上,就是俄罗斯文学的情结。记得鲁迅先生在评价陀斯妥耶夫斯基时,说过这样的话:“他不但要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真正的洁白来。”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整个俄罗斯文学。比起其他国家的文学,俄罗斯文学沉实、大气和厚重,作家们把人性的善与恶和灵魂深处的阴暗与光亮写得波澜壮阔,深刻而从容。俄罗斯民族大多爱酒。酒能激发灵感,放飞思维,酒也能燃烧苦难,磨励斗志。因此,酒神精神在俄罗斯文学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但俄罗斯文学的酒神精神与其他国家的文学不同。德国的酒神精神表现在狂放中的理性,恰如尼采的思想,一方面忘乎所以地张扬自我,另一方面又对世界以清醒的追问。中国的酒神精神更多的表现在一种洒脱的态度,像魏晋风度的出世一样,表现在对人生的挥霍和对人世的淡然。老家伙刘伶提着酒壶,一边醉醺醺地喝酒,一边对跟随的仆从挥挥手,懒洋洋地说:“死便埋我。”这是道家的虚无和老庄的逍遥之镜像。而俄罗斯民族在刚开始喝酒的时候,常常非常豪爽,但是喝酒以后就是哭泣,把酒当作真正的杜康。喝酒的过程就充分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个极端。据说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去美国访问的时候,中午喝醉了,无法参加下午的记者招待会。美国人认为这是缺乏理性和节制的表现,而俄罗斯人则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它体现出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粗糙的一面。俄罗斯民族在某些方面很不在乎,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又非常在乎,这就是粗糙的俄罗斯民族能把芭蕾这种精细的艺术发展到极致的一个原因。俄罗斯文学的酒神精神恰恰就是这种“粗糙”与“细膩”的完美结合。俄罗斯文学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作家们的宗教情怀。与沈从文所说的“美是愁人的”不同,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则是“美可以拯救世界”,而这里的“美”指的就是艺术和宗教的生命共同体。俄罗斯文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强烈的参与精神和改造意识。这也是鲁迅先生十分看重的。文学可以启蒙和教化,可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而作家们的参与精神还可以改造社会。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刘文飞认为:从历史上看,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就是非常“入世”的。这里的“入世”指的就是参与精神和改造意识。例如,18世纪的叶卡迪琳娜时代,“文学是一种时尚”。19世纪的时候,“美就是生活”。到后来的“白银时代”,文学依然非常“入世”。“白银时代”所追寻的象征主义,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游戏,其目的是要改变人的认识方式和生活态度。月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审美的乌托邦”。对俄罗斯人来说,现实是一个世界,艺术再造一个世界。俄罗斯民族要求“生活艺术化”,而俄罗斯文学又将这种要求变成了“艺术生活化”。俄罗斯民族一直强调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这也是我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总之来说,俄罗斯文学很很灼热、很厚重,闪烁着金属的质感,有着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片古老的土地和茂密的文学森林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紧张、兴奋而又沉重的。这是一口连接着地心的水井,它需要耐心慢慢发掘,每深入一寸,就多一份让凝结的汗水变成珍珠的可能。我们深知,以自己的学识和才情,很难抵达大师们的灵魂深处,但我们尽可能地多地接近、再接近。我们越是品读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历史,就越能触摸他们的皮肤,感受他们的呼吸。我们与俄罗斯民族在黑暗中久久凝视;我们与俄罗斯作家在光明中会心一笑。我们找到了写作的动力、写作的激情、写作的理由!所有这一切,都是大师们连同大师们的作品带来的!在写作中,我们参考和引用了许多书籍和报刊资料,由于体例所限,我们没有将他们的大名一一列出,在此,让我们向这些资料的编撰者和出版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匆忙,加之学识和永平有限,书中的错误、遗憾和缺失一定存在不少,我们真诚地期待广大读者的中肯批评!

编辑推荐

《俄罗斯心灯》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俄罗斯心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文笔特别好,可惜没写普希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