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史论圣贤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光明日报  作者:冯伟林  页数:194  

前言

  总序:时间的背景与大师的重量  缘起  时间如水一样流去。  如水一样流去的时间没有皱纹。  但是,没有皱纹的时间不仅催生了历史的苍老,而且催生了人类自身的皱纹。  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就是这种苍老的镜像;  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就是这种皱纹的缩影。  时间是有背影的,但时间的背影被许多人所忽略。  大师是有重量的,但大师的重量被许多人所遗忘。  原因在于,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个不要崇高只要低俗的时代。看看大街小巷那些眼花缭乱的广告吧,那些张牙舞爪的嘴唇和碎片化的喧嚣带来了集体失语的无意识。每个人都在歇斯底里,每个人都要发言。真是大狗叫,小狗也叫,人人争当言语的主宰。正是这种没有中心、没有焦点、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嚎叫,虽然满足了个人的言说欲望,却因为没有认真的倾听者而使所有的言说失去意义,也使得许多言说者因为“言说”而变成“不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的话语系统撕碎了传统的游戏序列。时间可以任意地插入进来,正义的故事可以突然夭折,生活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沉默的语言可以在任何时刻被激活。  这不是人在言说,而是语言在说人。  换句话说,言说的主体再不是所指的“我”,而是能指的“他者”。语言在说我,昔日那些能写出“真理”、“信仰”和“终极意义”的心灵冲动至今只能化作无序的语言碎片,以自言自语或自言他语的方式泡沫一样流向四方。这样一来,昔日的“我说语言”,变成了“语言说我”,甚至无奈地退化成喧哗的“无言”。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双重挤兑,每个人的体力消耗殆尽,每个人的精力也消耗一空,大家麻木地生存着,处于非我的“耗尽”状态,人成了非中心化的空壳主体。在此情境下,自我与现实并不联系,历史与未来也并无依托,英雄与小丑同时出场。自我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像没有根的浮萍,或没有肉体的游魂,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作无序的漂流。没有热情,也无所谓感动。芸芸众生变成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却又从没有想过为什么如此忙碌。结果,这些蚂蚁就是个人的文化身份,就是碎片化的符号宿命。因为碎片化的文化可以拼贴、复制、放射、重叠,形成镜像和暗喻,与精神无关,与思想无关。  然而,在时间的背影深处,有一种力量在喊叫,那是大师们曾经有过的挣扎、呼号、奔走、追求,是大师们的理想、信仰和血肉,是传统、信念和执着。一句话,是大师们的重量。这重量使轻飘的碎片有了定力,使迷茫的文化有了方向,使麻木的人们有了火热的灼痛。  我们轻轻触摸,像古老的樱树找到了春天,满手芬芳。  “走近文化大师”丛书的构思  如上所述,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日趋浅薄的社会。  浮躁的时代需要沉实的精神食粮;  浅薄的社会需要深刻的思想火种。  质而言之,在商业因子无孔不入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感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丽正在不知不觉地丧失,我们有一种紧迫感,亟需捍卫知识的尊严,捍卫平面“阅读”传统带来的心灵愉悦,捍卫根植于血液中的诗意和单纯。而这种捍卫需要一种强力,一种定力,一种带有后启蒙性质的激励情怀和精神光芒。  为此,我们把目光瞄准了文化大师,这是因为——  文化大师永远具有号召力;  文化大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文化大师的生活是时代的缩影;  文化大师是一个隐喻:他们的成功是人们效仿的榜样;他们的失败也给人们带来警醒和启迪。  文化大师是怎样成为大师的?  文化大师的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是什么?  文化大师也是凡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哪里?  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以“雕刻”的方式,撰写一套中外文学艺术领域里那些声名远播、影响卓著的文化大师的从书。该丛书是“雕刻”而不是传记,是叙事而不是评论。但“雕刻”的基点是建立在传记之上,叙事的原点也带有较强的评述性。  换句话说,我们所写的是真实的文化大师,是文化大师生活的某个侧面,是文化大师作品的一个主音,我们着眼的不是全部而是局部,我们感兴趣的不是阴影而是亮点,我们发掘的不是鸡毛蒜皮或个人隐私,而是历史文化、精神气质和时代背景的杂糅,是纪实、抒情和日常诗化的融合。  “走近文化大师”丛书的主要内容  该套丛书第一辑共四本已经于2007年元月隆重推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这次出版的是第二辑,共五本,分别是冯伟林的《历史的跫音》、聂茂与厉雷的《俄罗斯心灯》、李蒲星的《寂寞的道路》、刘应雄的《永远的明灯》和凌鹰的《巨轮的远影》。  同第一辑一样,第二辑仍然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阅读群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不少作品曾经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唤起一种记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然后,我们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文化大师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走近文化大师”丛书与同类著述的不同点  描写文化大师的作品很多,本丛书与同类著述相比,其不同点在于:  叙事风格不同:我们追求文化的底蕴,讲究文字的空灵与诗意,唯美而不粗糙,细腻而不琐碎。  选取内容不同:我们不是事无巨细的原生态式的实录,而是选择大师们生活的基点和拐点,高潮或底潮,不是编年史,更像是断代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某个侧面发掘其最大的意义。  表现形式不同:我们不是纯粹的记事,而是结合大师的生活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这样,既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又不同于纯粹的传纪作品。  传播目的不同:同类著述的传播目的要么是张扬文化大师的一些隐私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要么是虚拟大师们的一些无法印证的浪漫事以增加可读性,或者用纯粹的学术著作在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独享清高。本丛书既有大众趣味,又有学术情怀,其传播目的是让普通读者得到励志和学术熏陶,让学界专家感得到完全不同于自身作品的“别一样的风景”。  “走近文化大师”丛书学术和文学价值  该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其学术价值在于,我们发掘了大师们生活的某个基点,对其代表作品进行还原性的解读,将被历史遮蔽的真实意蕴呈示出来。这种解读是在参考了学界同行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了人云亦云或从文本到文本的简单解读。  其文学价值在于,作为一种文化散文,我们借助于许多表现形式,追求诗意的写作,强调文本的欣赏趣味和美学价值,使“雅”不“曲高和寡”,使“俗”不“下里巴人”,使读者在学到知识、了解历史和得到激励的同时,获得一种全新的美文品味和阅读快感。  鸣谢与感恩  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田军先生的远见卓识、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  感谢我的合作者用一本本沉甸甸的著作扎扎实实地支持我。  这套丛书还在继续编写之中,我们力争每年出版十本左右,将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大师的精彩华章和个性追求重新灿烂地呈现出来。希望有很好的写作功底、真正热爱文化大师的实力作家们都来关注并参与到这套丛书的写作中,为碎片化的时代增加一种胶力,为肤浅的社会带来一份深刻,为漂泊的文化系上一坨锚锭,为迷茫的“蚂蚁”送去一缕烛照。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言说者就会羞愧地沉默;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冒犯者就会心痛地自责;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浮躁者就会静静地深思;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忙碌者就会愉悦地生活。  这就是时间的背影;  这就是大师的重量。  为此,我深深感恩。  主编聂茂  2007年6月1日于长沙岳麓山下抱虚斋

内容概要

该套丛书第一辑共四本已经于2007年元月隆重推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这次出版的是第二辑,共五本,分别是冯伟林的《煮史论圣贤》、聂茂与厉雷的《俄罗斯心灯》、李蒲星的《寂寞的背影》、刘应雄的《永远的明灯》和凌鹰的《巨轮的远影》。    同第一辑一样,第二辑仍然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阅读群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不少作品曾经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唤起一种记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然后,我们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文化大师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作者简介

冯伟林:湖南湘潭人,经济学博士。近些年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当代》和《十月》等报刊发表了许多较有影响的作品,受到评论界瞩目,被认为是“新儒生”散文的代表性作家。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过散文集《莲池风啸》、《谁与历史同行》和《借问英雄何处》等多部著作,曾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和《十月》杂志“新锐人物奖”等。作品被收入国内数十家选刊、选本和大中学教材。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总序  时间的背影与大师的重量第一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一雕刻范仲淹 一、走出重围,突破樊篱 二、进亦忧,退亦忧 三、安社稷,济苍生 四、改革是一座祭坛 五、精神的高洁 六、山高水长 七、风范长存   第二章 出淤泥而不染一雕刻周敦颐 一、莲,千年不变的美丽 二、命运的影子 三、清官是一面镜子 四、智者的寂寞 五、一生一世,香远益清 六、圣人气象或君子人格 七、光风霁月,根深叶茂 八、莲花之上的遐思第三章 罪答司马谏议书一雕刻王安石 一、死亡是一道黑色门槛 二、天道酬勤,志存高远 三、声声马蹄辗清梦 四、为天下理财 五、杨柳萧萧白下门     六、超越是一种深刻的孤独第四章 只有香如故一雕刻陆游 一、沈园:谁在浅吟低唱? 二、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三、天地悠悠,情归何处 四、声声雁叫长报国 五、秋风夕照,铁流滚滚 六、无意苦争春 七、无情未必真豪杰第五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雕刻朱熹 一、追随道德的神灯 二、朱张渡:触摸手苍凉 三、朱子理学:最后的堡垒 四、读经穷理,匡正君过 五、一抹红霞照亮中国 六、朱熹的背影令人疼痛第六章 阅尽兴亡,冷泪花前滴——雕刻王船山 一、一次伟大的文化传递 二、起兵杀贼,虽败犹荣 三、知音谁与挑灯读? 四、行与世违,言骇众听 五、埋心不死留春色 六、生死当前而不变第七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雕刻郑板桥 一、历史的目光仍然发烫 二、书生意气与现实宿命 三、心如明镜,难得糊涂 四、岁寒三友 五、一枝柱石上云霄    六、清风傲骨,四季飘香第八章 他年谁续阳秋笔一雕刻陶澍 一、美谥总凭公论定 二、韬光养晦,荣辱不惊 三、何时重来蜀民福  四、一道奏疏,石破天惊 五、新鲜开成顷刻花 六、文澜塔:一个时代的背影 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九章 海国图志一雕刻魏源 一、明月何日照神州? 二、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 三、杯中含太级,腹内孕乾坤 四、杨昌济:  “魏源是我师” 五、寂寞的先行者 六、心在秦时明月先 七、睁眼看人世 八、青天白日,不忘国耻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一雕刻范仲淹  二、进亦忧,退亦忧  那是庆历六年(1046年)正月,范仲淹接到好友滕子京的一封信,信中希望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言辞恳切地说:“窃以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聊者不为著。”30年前,范仲淹与滕子京同中进士。滕子京后来在甘肃泾州做知州,因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被贬至巴陵郡。不艾不怨,不喜不悲,为山重水阔的岳阳留下了一座楼。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何等的悲怆,何等的壮烈!  范仲淹在州衙的庭院走来走去。春寒料峭,细雨绵绵,范仲淹不感到冷。五十八岁的年纪,早生华发。为岳阳楼写些什么呢?四、五十年前,他随继父朱文翰去岳州邻近的安乡,那个滨湖的小县,那洞庭的水色天光,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那里,他曾吟唱屈原“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千古绝句。岳州当洞庭湖口,湖水浩浩荡荡,澎湃而来, “衔远山,吞长汀”,这美丽的景色当然要写。  还写什么?岳阳楼是唐代岳州城西门的城楼,下瞰洞庭,景物宽阔。杜甫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登临此楼,极言湖水浩渺无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比郦道元的《水经注》所说“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气象更加壮阔。这雄浑苍茫的气势当然要写。  还写什么?要写岳阳楼的变迁,要写滕子京的政绩。二百多年了,楼阁残破,是滕氏重修,增其旧制,刻唐入和当代题咏于其中。滕子京谪居岳州,愤郁颇见于辞色。有本事的人总是怀才不遇,理想抱负无处施展。 。范仲淹为好朋友担心,为同僚抱不平,为朝廷深深忧虑。 ……

编辑推荐

  《煮史论圣贤》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煮史论圣贤》共分九章,主要介绍了范仲淹、周敦颐、王安石、陆游、郑板桥、陶澍等人物的生平事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煮史论圣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很久,都没有为一个人深深地感动过。然而,煮一壶酒,细品那些带着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伟人的美丽,总能从冷月寒塘般黑暗的历史之中读到那些爱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光辉。经常,在深夜,我深情地同作者一般凝视这些不灭的魂灵,竟然从料峭寒意中,读到欲挥斥方遒的热气
  •   《煮酒论英雄》是该系列书籍中的好书!
  •   比较浅显,普及传统之文章
  •   在当当网,购书既方便又实惠,但要在不着急看的情况下,平邮就是慢了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