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策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唐晋 主编  页数:257  

内容概要

民意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也重视民意。西方通过选票判别民意取向,中国则依靠政策通达民意。随着网络力量的崛起,中国不再缺少征集民意的通道。“宝马案”、“黑砖窑”、“躲猫猫”、“天价烟局长”等相继曝光,这条民意通道已经绊倒了许多人。温总理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两大任务之一,这正是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民意基础。    我们总是谈论两只手,“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和“看得见的政府之手”。使用哪一只手,决定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性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似乎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政府是一只“闲不住的手”,若不加约束,它便会弄断“市场之手”,让市场经济从此失去活力和公正。

书籍目录

法治成就大国  ——《大国策》系列丛书导言民意,也是天意  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及实践意义  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  社会和谐、社会公平与反垄断  社会政策与公民权利“市场之手”应搭在政府的肩膀上  贫富差距加大的政治成因及控制对策  经济增长、分配不平等与政治稳定的结构关系  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问的利益博弈争论不休的“刘易斯拐点”  我国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保障政策选择  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  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和谐人口政策    ——生育控制、城市化、地制改革、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方案  中国老龄化趋势与养老保障改革:挑战与选择  优化与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分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城市乞丐:问题与对策“就业率”成为民生关键词  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  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教育的阻隔、倾斜、缺失与对策    ——基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视角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根源和对策

章节摘录

  民意,也是天意  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及实践意义  吴忠民  在总结多年改革和发展基本经验的基础之上,中国社会如今已形成了一种基本的共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宏观的层面正确地解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宗旨、解决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与物之间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对于开释以往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困惑,不失时机地推动中国社会现代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推进中国社会经济持续、有效、健康的发展,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的理念实际上有三层基本的含义,即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公民)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缺少个体人平等权利边界的、笼统的社会整体为本的发展。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对于其中任何一项含义忽视,均会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现代的制度建设产生十分不利的误导效应,从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的第一层基本含义是,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  毫无疑问,经济因素是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动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发达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的支撑构架。“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但是,如果把这一本来是正确的观点给予绝对化和“泛化”,那就会超出本来所适用的范围。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因素应当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基本工具,是人类各种“器官”的延伸,是完善人类自身的基本手段。但是,以经济为本的理念,却将经济视为绝对的中心,视为人类的目的,而把人类本身反倒当成一种依附物。于是,人类反倒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控制,成为其附属物。经济因素说到底是一种物质的力量,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被动自发性,它不可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宗旨、基本定向问题。正是由于经济本身不可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定向问题,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有着自己特定的多种潜在指向。这些潜在指向有的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宗旨相一致的,有的就不见得一致了。而后者若不加以及时控制,便有可能变为现实的东西,并给人本身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在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亦即早期的大工业阶段,许多早发国家刚刚领略到大工业生产的巨大力量,难免产生出一种对大工业的崇拜热,继而将现代化视作一种以经济为本位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将人本身作为经济的附属物来对待。这样做的结果,不仅降低了人本身的地位,而且带来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不利后果,如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失衡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也同样在热衷于追求高速度的发展,而且主要是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增长。虽然不时有人对于这种做法表示忧虑或提出批评,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仍旧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刻意追求的目标。…增长率灵魂’隐含着一种竞争精神,它反对比别的国家增长得慢。它要求把增长率的加速作为长期计划的主要目标。”“’增大增长速度’已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事实上,许多年来人们习惯于把发展同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等同起来。”这是一种强调迅速增大数值(基本上是经济数值)的发展模式。人们往往把发展问题归于一个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进而又将衡量发展成功与否的尺度也归于一个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问题,亦即GDr的高增长率。人们简单地以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自然推动力,只要把经济搞好,其他方面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进步。换句话讲,要想使整个社会尽快改变面貌,就必须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有时,即便是客观的现实迫使经济发展的速度降了下来,但人们对单方面经济高增长的情结依然根深蒂固。其结果是,单方面高速经济增长虽然带来了高速的财富积累,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效应。比如,造成了人类生活所必须依赖的生态环境的明显破坏。根据中国科学院专家的研究报告,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在20世纪50~70年代每年为1560平方公里,至90年代已上升至每年2460平方公里,有4亿人笼罩在沙漠化的阴影之中。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为831.4亿元,1994年则上升至4201.6亿元。  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情况提醒人们:只有以人为本位的发展方是正确与合理的发展。只有以人为本位,方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根本性的定向问题。“增长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目的本身包括消除贫困、文盲和疾病,拓宽人类选择的范围,增强人类控制自然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加自由。”进一步看,由于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人的需要包括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就此而言,经济是手段性的东西,是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化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不管经济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必须把握的是,经济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只是见物而不见人。否则,便会出现经济增长同其他方面的发展之间背离的情形,出现经济增长同以人为本理念背离的情形,出现经济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经济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其要旨在于消除经济发展的被动自发性,确立起人对经济的主体性地位,使社会各个层面发展之间能够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使经济的发展更富有合理性、更具有效应性,使经济更能为人所用、更有利于基本民生状况的改善,进而使整个发展过程得以持续和健康的展开。  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的第二层基本含义是,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人”应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所以,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应当具有共享的性质,即: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应当相应地更加得到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应当相应地、不断地得以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相应地、持续不断地得以满足;其基本生活水准应当相应地、不断地得以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相反,如果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社会群体、少数社会成员一方,那么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是为少数社会群体、少数人所享用。只有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以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取向的发展,才能确保发展具有正向的积极意义,才能促成与维护社会公正,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有效、持续的发展。  第一,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反映出以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为基点(数学上的大数原则)的制度设计的公正性和社会政策实施的力度。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社会当中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社会成员的实际能力与收入状况之间的合理对应程度,亦即公正分配的程度,因为在一个社会中能力相对强者和能力相对弱者均占少数,而能力居中者占多数。  第二,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需,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健康的状态。就一般情况而言,在主要的经济拉动力如出口拉动力、投资拉动力和内需拉动力三者当中,内需拉动力的作用要远远高于前两者。就高收入群体、低收人群体和中等收科人群比较而言,高收人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但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

编辑推荐

  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  中国的崛起是在失去世界政治、经济、文明控制权150年之后的再度崛起。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创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战略格局面临新一轮洗牌。在千年一遇的机遇面前,中华民族、中国国民、中国政府应以怎样的大战略、大视野、大谋略、大胸怀应对新的世界秩序、迎接新的挑战?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智库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这些机构作为政府“外脑”,为中国最高决策层分析全球走势,为中国策,为国是谋。  《大国策》丛书集结当代中国顶级“谋士”和“智囊”,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进行考察,立足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大战略、大课题,对崛起进程中的中国经济、政治、民主、软实力、民生、环境、能源、人口、国家安全等领域所涉及的战略问题发表国策诤言,直陈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危机和挑战,试图超越西方设定的现代化标准,跨越西方现代化“陷阱”,提出中国崛起的大对策、大方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国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大国策这套丛书我基本买全了,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