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退耕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经营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胡建忠  页数:342  字数:508000  

内容概要

本书在对以青海大通县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点明了在黄河上游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重要性。全书紧紧抓住仿拟自然植被这一主线,以恢复生态学作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学等有关理论,在充分进行植被校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林草植被建设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出了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的最佳覆盖率。在此基础上,以水土保持功能最高为目标,研究了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型林草植被景观空间格局优化配置技术。同时,以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和自然顶极理论为指导,研究了天然植被和稳定的人工植被的组成、结构以及水土保持功能(截留、增渗、抗蚀、抗冲等),探讨了耕地农作物-人工植被-自然植被被三者之间径流、土壤侵蚀、养分元素迁移等过程的实质,揭示了退耕还林还草对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以此为基础,仿拟、建造了稳定高效多功能的植物群落结构,总结得出了植被结构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提出了用生物多样性、结构层次性、功能有序性作为衡量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稳定性指标体系。并以生态经济学、森林群落学、农林复合经营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水热土条件较好、坡度较缓地段的退耕还林还草“集约型”高效农林牧复合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结了低效林分的改造技术等配套技术,以期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主要目标。    本书涵盖面广,信息丰富,注重方法,深入浅出。可供从事生态学、林学、水土保持学、植物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科研、生产、管理人员及有关大专院校学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胡建忠,男,1962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高级工程师。农学博士,理学博士后。现为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科技合作处处长,曾主持完成国家948项目“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引进”等多项课题;主编出版了《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型乔木树种的区位环境适应性》、《沙棘的生态经济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植物引种栽培试验研究方法》等3部专著。在《水土保持学报》、《林业科学》、《草业学报》等刊物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获甘肃省庆阳地区首届十大优秀青年、全国沙棘先进工作者、第三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特别奖。

书籍目录

1 黄河上游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意义  1.1 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1.2 黄河上游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必要性  1.3 黄河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以恢复生态学作为主要理论依据  1.4 黄河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必须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2 自然经济概况  2.1 地质  2.2 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3 试验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试验布设  3.3 试验研究方法4 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理论  4.1 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理论  4.2 植被恢复重建的经济学理论  4.3 植被恢复重建的系统学理论5 退耕地区景观空间格局配置与优化技术   5.1 景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规划  5.2 景观空间格局配置与优化  5.3 景观空间格局配置效果的初步评价6 退耕地植被垂直结构仿建与优化技术  6.1 植物资源与特征  6.2 退耕地林草植物种类筛选方法  6.3 退耕地高效稳定植物群落的仿建与优化7 退耕地植被稳定性综合评价  7.1 生物多样性评价  7.2 结构层次性评价  7.3 功能有序性评价8 退耕地植被可持续经营技术  8.1 适用于不同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建设技术  8.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稳定性调控技术  8.3 低效林草植被更新改造技术  8.4 围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9 主要结论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河上游退耕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经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