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女王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茨威格  页数:31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玛丽·斯图亚特出生后6天成为苏格兰女王,6岁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17岁成了法国王后。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已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受刑时刀斧迸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6)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的犹太家庭,少年时期,家境殷实,使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深受他们的影响。一战爆发后,与罗曼·罗兰等一同参加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巴西为他举行了国葬,他被安葬在巴西国王彼得罗二世的陵墓之侧。在世界文学史上,难得有一个流亡异国的作家死时享有如此的殊荣。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摇篮里的女王第二章 少小在法国第三章 王后、寡妇和在位的女王第四章 返回苏格兰第五章 巨石开始滚动第六章 联姻闹剧第七章 再嫁第八章 霍利鲁德堡的灾难之夜第九章 背叛的叛徒第十章 进退维谷第十一章 爱情的悲剧第十二章 走向谋杀第十三章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叫他疯狂第十四章 陷入绝境第十五章 废黜第十六章 失去自由第十七章 落入圈套第十八章 圈套收紧第十九章 囚居第二十章 最后一圈第二十一章 结局在即第二十二章 伊丽莎白的内心矛盾第二十三章 “我的终结便是我的开始”尾声

编辑推荐

  《美丽与权欲: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传》介绍的玛丽·斯图亚特的降生使得苏格兰、英格兰、法国的历史都永远的被改变了。她以美丽和悲剧留名于世,永远活在作品与争论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苏格兰女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我怕最红的不过,
      生在帝王喋血出的蔷薇;
      园中的朵朵玉簪怕是,
      从当年从美人头上坠下来的。”
      
      那不过是十二世纪一个普通的夜晚,或许是一个更遥远的日子里,波斯的君王在他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纵酒欢歌,年轻御医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芬芳迷霭的花园中,红蔷薇、玉簪花,这些美丽的背后,不过是一个冷暖自知的幻梦。
      也许他曾经预见,也许他从未知晓——
      古老的波斯帝国会和许多庞大辉煌的名词一起湮灭在浩瀚史海中的渺茫尘埃,虽然对于它的历史我不不了解,但这短短的四行诗却让我的心头为之一颤,我想起了百年之后的欧陆,两个同样叫做“玛丽”的女人。
      每读欧洲史,这个名字就如同我心头的一颗朱砂,描绘着久久无法释怀的辛酸。
      《悲情女王》和《断头艳后》,伟大的作家茨威格分别给了她们这样的书名,玛丽•斯图亚特,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我看来,这两个女人高贵的出身,不幸的婚姻与命运太过相似。
      1543年,苏格兰国王和吉斯公爵小姐唯一的女儿尚未知道生死的区别,就在父亲驾崩后加冕了苏格兰女王。
      1770年,神罗皇帝和奥地利女王最小的女儿独自一人动身前往法兰西这片盛开着香根鸢尾的土地,年仅十四岁的豆蔻芳华。
      每每是政治决定了婚姻,爱情深埋在她们苦涩的心里时,爱德华一世和西班牙公主埃莉诺在利兹堡的爱情太过美好,太过虚幻,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斯图亚特十八岁就守了寡,但即使在法国,他年轻的丈夫弗朗索瓦二世只是法国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她只好为了王权、尊严,和伊丽莎白的博弈一嫁再嫁。安托瓦内特的丈夫,这位赫赫有名的“路易十六”,在脱去国王这身精致的外壳后,也不过是一个平反无奇的锁匠。
      但她们两个毕竟都是美丽、高贵、骄傲的女人,衣香鬓影的万千风情与无夜无昼的狂欢为她们编制了一个空洞的梦,醒来后仍然带保持着一份虚伪的体面,脂粉下苍白的面容,颓废的目光里是无计消除的寂寞。
      “首饰盒信件”和“红宝石项链”这两件事成了她们一生的转折点。
      因为嫉妒,后人眼中伟大的伊丽莎白一世将斯图亚特囚禁了十八年,任她曾经绝美的容颜在风霜下逐渐枯槁;因为挥霍,一蹶不振的法国经济越来越艰难,党派斗争的加剧,一场震惊世界的资本主义革命在安托瓦内特的梳妆台后悄然酝酿。
      1587年,斯图亚特留下了那句著名的“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我死即我生)”,傲慢、沧桑的嗓音犹在耳畔,侩子手的刀下又多了一缕芳魂。
      1793年,安托瓦内特一袭白裙,圣洁如天使,优雅地为不小心踩到侩子手的手道歉,妖娆的血腥溅到她的裙上,绽放出了一朵朵曼陀罗,而侩子手抓着她美艳的头颅,兴奋地宣告着胜利。
      喋血蔷薇,魂坠玉簪。
      史书中总是有太多这样的故事,倘若欧玛尔•海亚姆泉下有知,他一定会对这世间最残酷的悲哀唏嘘不已,血腥从来只是结局,途经的颠沛流离,总不忍细看。
      
  •      玛利亚•斯图亚特,詹姆斯五世和洛林的玛丽的女儿,斯图亚特王室和都铎王室的血亲,出生下来刚刚六天,就成了苏格兰女王,无尽的荣耀、富贵、光辉、财富和至高无上的权利一下子倾泻到了这个还只会啼哭的婴儿身上。谁料到,这过早得来的荣华也带动了她生命早早的结束——成为史上第一个在断头台上殒命的帝王,在她生命短短的四十五年里,犯下不计其数的、愚蠢可笑的错误,但这一切都在断头台前以天主教徒的名义祈求耶稣谅解的时候被宽恕,她罗曼蒂克的一生充满了艺术感,在历史的云烟飘了几百年后,还能留给我的,让我回味无穷、惊叹不已的,唯有那摄人心魂的美丽。
       玛利亚幸福美好的童年在法国度过。政治婚姻让她成为法国太子的妻子,那时她只有六岁。但在法国宫廷风格的影响下,她逐渐成长了起来,像块海绵似的,不断学习:由于悟性颇高,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等学起来全不费力;吟诗、唱歌、骑马、刺绣都技术娴熟;她举止高雅,说话得体,拥有极致的美感和诗一般的气质。像她这种骑士般罗曼蒂克的特性十分难得,几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女性。这种气质上的美,摄人心魂。
       与她一生最大的宿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相比,玛利亚血液里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是桀骜不驯的勇气和对自己女王身份的执着,她是一个优秀迷人的女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失败鲁莽的当权者。与她截然不同的伊丽莎白喜欢玩弄阴谋权术,又唯唯诺诺,在做决定时模棱两可、犹犹豫豫,但一个统治者需要的正是伊丽莎白这种小心谨慎,所以她最终在这场两个女人、两个国家、两个宗教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最终把英国治理的繁荣昌盛。正是玛利亚这种独特的性格铸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让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岁月给我们留下她摄人心魂的美丽。
       但即便如此,决定了她的失败的因素正是她的莽撞。不可置否,她一生的三次婚姻中,两次是她自己一意孤行的选择,但事后的经历证明,这两次婚姻都败得荒唐——都源于欲望和不理智,这使玛利亚没有看清这些试图接近她的男人们心中想要的究竟是她那个人还是所有野心家梦寐以求的王位。很显然,事实告诉我们,是后者。就在玛利亚厌倦了达恩雷时,博斯威尔又紧紧攥住了她毫不理智的心,让她激起了烈火般的热情,甚至为了博斯威尔放弃了名誉、金钱、地位。她把一切,甚至自己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博斯威尔。但博斯威尔心里更本就没有玛利亚,他只是把马利亚视为一个工具,利用她疯狂的爱,帮助自己达到登上国王宝座的目的。大胆的他谋划了杀害达恩雷的方案,并要求玛利亚帮助达到目的,就是这个关键性事件,让玛利亚同时拥有了两个罪名——谋杀犯、通奸犯。
       玛利亚从此失去了百姓的爱戴,阴险的贵族们在伊丽莎白那儿领取津贴,四处散布谣言。但玛利亚处于极度恐惧,忘记了伪装,只是一直回避这个话题,但她的沉默越发让他人相信女王对这个谋杀知情。事态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地步,但这竟然还是没有唤醒疯狂的玛利亚,她为了保护博斯威尔的名誉,编制了漏洞百出的拙劣的谎言,越发让人觉得她是个荡妇,她牺牲了一切。最终在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下,他们走进了无人喝彩的婚姻的殿堂,而且不得不让新教的神父为他们祈福。信仰天主教的玛利亚竟然为了这个男人背叛了自己的宗教!这导致各国原本忠于玛利亚的天主教徒停止了对她的支持。
       当她有一天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她已经走上了一条末路。她的心终于老去,终于归于平静,再也激不起一丝激情的波澜。之后的几十年里,她一直被伊丽莎白软禁在英国。在这段看起来失去自由的岁月里,玛利亚并没有放弃王冠,相反她不仅不受伊丽莎白以自由和金钱为条件的诱惑,极力守住苏格兰女王这顶王冠,并且不断在暗中争取更大的权力。她研制出一套专有的密信,建立起联络网遍布全世界。只可惜,时运不济,很多次玛利亚就差点把她的对手干掉,一个人独享苏格兰女王和英国女王这两顶王冠,但每次都仅离成功差那么一小点。她的努力最终仍是徒劳,但这种顽强的反抗和对王冠的誓死守卫的精神令我折服,她的信仰是动态的、活生生的、有力度的,是美的浓缩。
       她的一生似乎都在聚集极致的美,艺术性的华丽的美,这种美的积淀、美的浓缩,最终毫无保留的盛放出一朵娇艳血红的苏格兰玫瑰,花开不败,在那个断头台上,它至今还吐露着它迷人的芬芳,招展着动人的花瓣,美,美到极致,美地摄人心魂。
       即使是受刑前夜,玛利亚也丝毫不表现出懦弱畏惧,她明白这时身为女王,每一个姿态都将载入史册。她曾在一件衣服上绣过一句话:我的终结,就是我的开始。现在,在即将失去生命的前夜,她明白只有自己悲壮的死,才是光荣的开始。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和罗马教廷,都将铭记她作为一位伟大殉道者的死去,与此同时,那也是她对她斗争了几十年的敌人——伊丽莎白的最后的成功。
       在挑选受刑的衣物时,她选择贴身穿一件血红的衬裙,为了那沾满鲜血的最后一刻,以便斧子砍进脖子溅起的鲜血溅在衣服上不太显眼。从来没有一个判处死刑的女子如此精心而威严地准备自己的死亡。
       1578年2月8日。在断头台前,她脱掉了黑色斗篷和深色外衣,一袭大红的衬裙在观众眼前一亮,就像一团血红的火焰站在那儿,那样壮观,令人难忘。一直到最后一刻,当她把头俯到砧子上,没有一个动作流露出她的恐惧。刀斧扬起、落下。鲜血溅满了火红的衣服……
      读毕全书,沉吟良久。
       对玛利亚的千般感情交织心头。
       玛利亚,一个女人,的确太不理智,更何况她是一位君主,但她宁死不放弃王冠的坚持,和在得到死亡判决书之后的镇定却又让我震惊万分。这样一位感情丰富、命运跌宕起伏的女王,当我们透过这本茨威格的《断头女王》去窥视她的内心时,只能感叹,作为苏格兰女王,可惜她是一名女性;但作为一个美丽的女人,却又可惜是苏格兰女王。
       但不论如何,这样一个女人,一个女王,不论是外在的容貌还是内在的修养,抑或是她独特的性格,都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丰富的如小说般的历史。让相隔了几百年的读起这本传记来一句一叹、颇受触动。
       其实这磅礴的感染力全都来源于她身上那摄人心魂的美。
      
  •      1587年2月,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在英国被囚禁了18年之后,终于被刽子手砍下了她那高贵的头。房龙在他的《人类的故事》里这样评价她:
        
        “玛丽是一个热情的天主教徒,乐意与一切敌视伊丽莎白女王的人结为朋友。由于缺乏政治智慧且采用极为暴力的手段镇压苏格兰境内的加尔文教徒,玛丽招致了苏格兰人的暴动,自己不得不逃到了英国境内避难。在她呆在英国的18年里,她未曾有一天停止过策划反对伊丽莎白女王的阴谋,却不考虑是这个女人慷慨地收留了她。伊丽莎白女王最终不得不听从忠实顾问们的建议,将那个苏格兰女王斩首。”
        
        这种对玛丽·斯图亚特政治生涯的解读无疑是基本上正确的,但玛丽·斯图亚特不幸的命运却深深地隐藏在了政治的刀光剑影后面,几百年后,人们更多的记住的是伊丽莎白女王给英国留下的巨大财富(其中就有伟大的莎士比亚),谁又会记得那个被砍下了头的女人心头的伤痕累累。她如果象伊丽莎白女王女王那样是一个冷静的政治家,那她就不是玛丽·斯图亚特了,谁的头颅被砍下还很难说呢。人们知道了太多的男性君王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而玛丽·斯图亚特不爱江山爱美男的故事,却一定会让那些男人们相形见拙,这导致了她巨大的幸与不幸,至于她给她的国家所带来的东西,那还用说吗?
        
        “玛丽·斯图亚特属于那种把真正的人生才智在短暂的瞬间迸发出来的,令人激动的、罕见的女性,属于那种星光灿烂但又一闪而过的女性,她的一生不是象花那样慢慢凋谢,而是如同激情在炽热的熔炉中迅速燃尽。”
        
        茨威格让人们看到了玛丽·斯图亚特另一面,这一面也许才是玛丽·斯图亚特真正的一面。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着,活过,爱过,写过,如果有人为玛丽·斯图亚特写墓志铭,那她的墓志铭一定应该是,活过,爱过,疯狂过。其他的对于她不重要,包括她的国家和人民。
        
        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国王,这其中,对于有些人来说,肯定是幸运的,而对于玛丽·斯图亚特来说,只是她不幸的开始。如果她只是出生的普通的人家,凭她的聪明她也许还是不幸的,但她不会经历那样巨大的不幸,也许她还会为激情燃烧,也会经历爱的伤痛,但只要她挺了过来,她就能过上一种平平淡淡的日子,但就是因为她生来就是君王,她就别无选择,要不做一个象伊丽莎白女王那样一个冷静的政治家,要不就在疯狂中毁灭,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1542年12月的一天玛丽斯图亚特在她动荡的祖国出生了,6天后,她那不堪重负的父亲詹姆斯五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成了当然的苏格兰女王。6岁那年她被人送到了法国,17岁她成了令人羡慕的法国王后,19岁那年,她回到了她的祖国,命运对她的考验好象才刚刚开始。
        
        不必过多地提起那些政治上的纷争,还是只来看看她的情史吧,因为这比她的执政史更能说明她的价值和本性。
        
        她迷人的气质很快让一些男人发了狂。第一位为这位女王献身的是一位名叫夏特利亚的诗人(当然不包括他那不幸的早夭的第一任丈夫),他因为暗恋女王发狂,竟然想办法藏到了女王卧室的帷幔的后面,为了维护王室的尊严,这位浪漫的诗人被人送上了断头台。他死前高声朗诵着他的朋友的诗篇《致死神》:
        
        死神啊,快乐的朋友
        使我摆脱极度的痛苦。
        
        第二位为女王献身是的大卫·李乔,他原先只是一个漂亮的乐手,后来因为成为女王的顾问,那些勋爵们和男爵们因为他侵害了他们的政治利益而对他恨之入骨,女王的第二任丈夫因为他与女王显得过份亲近,也对他恨之入骨,于是这两者很快结成了同盟,他们当着女王的面把他砍成了肉泥,而女王一点也保护不了也许是她心上人的这个人。
        
        不幸很快降临到了女王第二任丈夫达伦雷的身上。他本是伊丽莎白女王“用过”的一个男人,算来他与玛丽·斯图亚特、伊丽莎白女王都是近亲。当时伊丽莎白女王把他推荐给玛丽·斯图亚特做未来的夫婿也许只是为了羞唇她,或者是别的什么险恶的目的,没想到的是伊丽莎白女王很快爱上了这个漂亮的男人,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结婚仪式,但婚后,这个男人很快让玛丽·斯图亚特感到失望和厌倦,就在这时大卫·李乔走近了女王的身边,成了第二个为女王献身的男人。
        
        大卫·李乔死后,玛丽·斯图亚特很快利用女人的温柔让他的丈夫回到了她的身边,从而瓦解了原先的同盟,就在这时另外一个男人又走近了女王的身边,为了这个男人,女王利用了丈夫对他的爱情,把他引进了一直原先就设计好的圈套,从而完成了一次几乎是完美的谋杀。
        
        这个走近玛丽·斯图亚特身边的男人就是她的武装力量总司令博斯韦尔,这个人也许不算什么美男子,但他坚决,勇敢,冷静,对他的敌人决不心慈手软,对女王忠心耿耿。女王与他的恋情开始得一点也不浪漫,茨威格说是起因于他对女王的一次强奸,但就是这一次并不浪漫的开始,一下点燃了玛丽·斯图亚特身上所有的激情。如果说女王前几次的恋情只是激情的预演的话,那这一次的恋情则是她激情的总爆发,茨威格这样评价女王的这一次激情:
        
        “苏醒的女性以其激情和轻率毁坏了女王至今为止恪守职责所维护的东西。她不顾一切地投入狂热的激情中,就象是跳入深渊一样,她忘乎所以,一切都随着她一起落下去:名誉、法律和道德,她的王冠,她的国家,想不到她竟然成了悲剧的主角,不再是勤奋和端庄的公主,不再是渴望着什么和轻松愉快的寡居的女王。仅仅是一年的时间,玛丽·斯图亚特的生活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这一生中,她毁了她自己的一生。”
        
        但即使是这样,玛丽·斯图亚特也没有赢得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她发现那个她为之发狂的男人并不怎么爱她,为了得到他的爱情,但委曲求全,想尽一切办法讨他欢心,甚至参与谋杀了自己的丈夫,只是为了早一点把这个人送上王位,但一切都无计可施。女王最后甚至变得连一个人的自尊都不要了,变得无比下贱,但她越是这样,越是让那个男人轻视她。请看看女王那些让人心碎的诗句吧:
        
        为了他,我从此抛弃荣誉
        那本是我们幸福的唯一源泉
        为了他,我交出了权力和良知
        离开了好友与亲朋
        为了他,一切利益都要退让
        
        我为他疏远了朋友
        有了他,我不怕任何敌人与仇恨
        我愿为他牺牲良知
        抛弃赫赫声名
        我宁愿死,但求他高升
        
        
        我愿为他献出一切
        只求他最后明白
        我是心甘情愿
        一辈子为他做牛马
        
        为了他,我但愿上天保佑我
        为了他,我才祈求幸运与健康
        我永远紧跟着他
        哪怕海枯石烂
        
        
        我愿侍奉你,对你忠贞不渝
        你的女友为你献上一颗忠心
        一切苦难都不在话下
        一切遵从你的决定
        我对你百依百顺
        我的责任就是对你忠贞
        除了你,我别无他爱
        我会时时刻刻讨你的欢心
        我将生死交给你
        我愿俯首听命
        
        
        
        玛丽·斯图亚特不只是在诗里偶尔抒发一下感情,她的诗里提到的那些卑微而痛苦的诺言,她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做到了,但这并没有为了赢来爱情,赢来的只是她的众叛亲离,为了她那无望的爱情,她又不惜组织军队与那个并不爱他的人站在了一起,反对她的人民,被击败以后,那些有礼貌的贵族了只要求她承诺和那个人一刀两断,他们就让她恢复她失去瓣一切,她坚决地说了一声:不。
        
        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贵族们只好废黜了她。而她在成功出逃以后,又轻易相信了伊丽莎白女王那假装出来的友谊,天真的逃到了英国,不知这个世界人没有一个人象伊丽莎白女王那样盼望她早死,她至所以没有早早砍她的头,只是时机不到。
        
        历史的戏剧性永远大于每个人的辛酸,伊丽莎白女王死后,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同时成了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国王,而玛丽·斯图亚特与伊丽莎白女王也长眠在了不远的地方,这对冤家在地下不知彼此会诉说着什么。
  •     才发现断头女王和断头王后不是一本书,我本来是要买断头王后的,但一不小心买成了断头女王,但属于误打误撞买到本好书,茨威格的功力果然很好,不同于别的人物传记,看了不会有枯燥的感觉,不过我对欧洲史没有太了解,所以对茨威格笔下苏格兰贵族国家意识的缺乏程度感到很惊奇
  •     战争可以破坏,亦可以创造,从古往今来的各次大战役来看,烽火连三月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城池的破坏,经济的凋敝与人民的流离。爱琴海边的诗人荷马早在公元前几世纪就用他的伊里亚特描绘了一场旷世的人神战争,浪漫的法兰西吟游诗人也在遥远的蒙昧时代唱出一首激荡的罗兰之歌,远在东方的中国,位列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那周郎赤壁的一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又是何等的豪迈。  约一个世纪前,音乐之国的奥地利,曾两次饱受战争的蹂躏,可正是在战争的阴霾下,一位伟大作家应运而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可若从这位作家的个性与人格看来,一切却又如此顺理成章。  在那个为煽动家们蒙蔽了双眼的年代,他保有冷静的头脑,作为一位反战主义者向四面楚歌的境地呐喊,冒着生命危险与一位敌国的作家见面——那位作家正是罗曼 罗兰,他一生的挚友,他至始至终以民主与平等的人道主义信念忧虑着欧洲与世界的未来,可最终,就在法西斯快要灭亡之际,他却与妻子双双服毒。这位忧国忧民的作家一生都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却受到全世界读者喜爱。  他,就是斯蒂芬 茨威格。    许多人应该都对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并不陌生,文中那痴情又坚忍,命运多羁的女子的遭遇是那么的催人泪下。在茨威格的笔触间,这般个性细腻又激烈的女子比比皆是,她们追求个性,追求平等,本着“不自由,勿宁死”的信念展现出一个个柔情似水又渴望自由的心,无论是陌生女子,堕胎妇女这些隐了名的,出生下层的平凡女子,抑或玛丽 斯图亚特,玛丽 安东内特这些真实存在的,立于统治颠峰的贵妇,在她们荡人心魄的倒影中,却总有着男子般的刚毅。  若说万字的文章只能白描出一个“扁形”的角色,那么,像断头艳后与断头女王这两部传记文学,无疑能够更好彰显出一个女性多角度的形象。    玛丽 斯图亚特与玛丽 安东内特,两位玛丽,两位曾经的法兰西王后,两位绝代风姿倾国倾城的女性,最终的命运亦是双双在断头台上香消玉殒。  诺恩斯女神总爱创造如此之多的巧合,这似乎是故意让缪斯选中的凡人去发现这其中的隐密,而后,缪斯在万人之中选中了茨威格,让这位善写女性的高手去为两个注定在断头台上殒命的高贵女性著书列传。  可以说,玛丽 斯图亚特与玛丽 安东内特的命运都具有传奇般的色彩,作为一个时代的最后化身,她们无可避免的,终将走上穷途末路,在历史这个舞台上,命运既然选中她们演出一幕“落红满地归寂”的悲剧,那么她们便无法后退,即使在她们面前俨然耸立一座冰冷的断头台,亦无法躲避。那便是她们的宿命。  宿命给了这两个柔弱女子一个巨大的考验,一个关于时代与变革的考验,前者给了玛丽 斯图亚特一个激烈冲突的宗教改革,后者,则给了玛丽 安东内特一场震憾的法国大革命,这本不是巴洛克与洛可可化身的女性所能承受的,可是她们,却身不逢时。  玛丽 斯图亚特的父王在临死之时曾作了一个预言——我的国家,因女人而生,也必因女人而亡!青年的歌德也曾因看到那幅不幸的壁画大惊失色,从而昭示了玛丽 安东内特最终不幸的端倪。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两位王后未来可能遭遇的悲惨结局,除了她们自己。  站在时代浪潮顶端的两位女性,以她们无比充沛的活力,追求自由的信念,以及无与伦比的魅力,企图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却不知深渊已经在暗中一步步向她们走来。  如花朵般娇艳的玛丽 斯图亚特与玛丽 安东内特亦如花朵般脆弱,只是一场凄风惨雨就足以使她们那脆弱的躯体如落红凋零满地。可正是在这风姿绰约,万千迷人的娇弱外表下,却深深隐藏着两个敢于追求,个性自由,不受约束,又自尊强烈的心,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们不约而同地以作为女性的魅力,而不是作为女王或王后的威严去折服她们的人民!要知道,这般魅力是如此不可靠,一如她们那华丽却空洞的外表,仿佛一座架空的日式浮桥,美妙,却易于倾倒。  是的,她们的美貌足以倾倒众生。杜倍雷曾赞叹玛丽 斯图亚特这朵苏格兰蔷薇:看着她吧,我的双眼,就此满足吧,你再也看不到比她更美的尤物。女王众多的肖像画也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这般动人的容颜:妩媚的脸庞,略尖的鼻子,温柔的双眼,恬静的红唇,并不光彩夺目,却又充满魅力,上帝在创造她时定选用了他最珍贵的材质。另一位本身便是洛可可艺术化身的王后玛丽 安东内特,虽没有斯图亚特女王那般倾国倾城之貌,事实上,她继承了哈斯堡家族的所有容姿:扁平的额头,薄薄的嘴唇,可只一眼,却让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她那双楚楚动人的双眸,时而清泪盈盈,忽而喜气洋洋,深度近视又使得它在微微眯着时美目流波,荡人心弦,丹青难写。  若我们用某些现代的言语来形容这两位迷人的女性,那么,勤学好问,谈吐得体,在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玛丽 斯图亚特可誉为知性妩媚,而耽于玩乐,活力四射,与悠悠沉思从不沾边的玛丽 安东内特则可誉为前卫可爱。  两位个性上迥然不同的女性却在某个方面颇为类似,以致于当她们走过了不同的风景最终面对那座冰冷的断头台时,表现出了同样的坚忍与尊严。
  •     从心理学的角度:内在能量分布不均匀, 该平静的时候静不下来, high光了;该澎湃的时候激情却已耗尽,从而呈现出疲惫感和压抑感,导致所作决策趋于自虐。总之这一生都是为了自给力,调调内分泌好了。
  •     这份传记要读好几次才能读明白含义。茨威格写传记的时候就是给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去看的。他的目标读者是学者。
      他的议论第一次看上去会觉得很烦,返回来看就好多了。而且很精彩。
      他的过程也是如此,前提是你熟悉这段历史,才能明了是非。
  •     我是谁,为什么生活在世间? 我只是一具没有的肉体,只是空虚的幻影。 我是不幸的产物, 我是一个死去的活死人。
  •     我是谁,为什么生活在世间?   我只是一具没有的肉体,只是空虚的幻影。   我是不幸的产物,   我是一个死去的活死人。   这是玛利亚.斯图亚特在被囚禁时所写的诗句。她的诗歌里再没有了火热的激情,而是虔诚的祈祷和顺从命运的伤感。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称玛利亚为亲爱的好姐妹,正是玛利亚的好姐妹囚禁了她十九年,也正是这位好姐妹最后把她送上了断头台。   <<苏格兰玫瑰>>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茨威格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也增加了社会批判的成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塑造了不少难忘的女性形象。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苦恋>>等。茨威格的文字缠绵悱恻,读了让人千转百回、回肠荡气。他写的最多的是三种感情,一种是真挚的感情;一种是轻佻的艳遇;还有一种是瞬间的激情,<<苏格兰玫瑰>>属于第三种。   在那些悬而未决的历史谜案中,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悲剧绝对算得上一个典型,正如茨威格所言,在历史上留有名望的女人中,还没有哪一个像她那样有幸成为这么多戏剧、小说、和传记的主题呢!   玛利亚.斯图亚特在襁褓中就被指定为苏格兰的继承人,她的父亲-----詹姆斯五世,仅31岁却已被生活压垮,厌倦了世俗的权势与纷争而英年早逝。斯图亚特家族的掌权者没有一个能颐养天年,他们无法保全自己,更不要说给他们的国家臣民以和平安宁。   玛利亚并不是终身放荡的女子,她只是选择了在极短的时间里迸发了她所有的、最强烈的激情。在她那高贵、美丽、典雅的外表下蕴藏着一颗炽热的心。在短短的两年里,她的激情却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玛利亚的几次婚姻都是不幸的。第一次婚姻是用于平息争议,摒弃战争的联姻方式来共同缔造一个政治目的远嫁给法国王子-----法兰西二世,这位王子自幼身体孱弱,脸色苍白,注定了他将来的早逝。18岁的玛利亚守寡了,在那些迷离、痛苦的日子里,她以创造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倾诉着自己的迷惘和孤独。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割不断的思念,   使我心头无比沉重。   我翘首长空,   他在云间把我注视。   我俯视池水,   他在水下把我呼唤。   我在深夜独自相思,   仿佛他就在我身边,   手温柔地抚摸我,   唇上留下他的热吻,   无论是梦寐还是清醒,   他总是占据了我的心。   玛利亚不愧是花园里最绚丽夺目、无以伦比的玫瑰。在未来的日子里,当哀伤忧郁时,她总会以诗歌寄托自己的哀思。机智冷静、能言善辩,这个斯图亚特家族的女儿在人生最黯淡的时候,仍能从容不迫。   玛利亚第二次婚姻不带有任何政治因素。热烈且急切的的玛利亚,像所有的天性浪漫、深陷爱河的女人一样,对男人的世界总是知之甚少。这个让玛利亚着迷的亨利.达恩雷,才是把女王推上断头台的导火索。达恩雷英俊的外表下却潜藏着肤浅和粗俗。在玛利亚厌倦了达恩雷时,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最信赖的臣子------博斯维尔,这也是把她推入地狱的罪魁祸首。钟情于博斯维尔,生平第一次玛利亚的情欲战胜了权力的欲望,即使她的忠实的臣子并不爱她。内心激情被唤醒的女人,毫不犹豫地跌入激情的深渊。荣誉、法律、道德、王冠、国家统统抛在脑后,她特有的品性展露无遗。   玛利亚就是上了断头台大概也没有懂得,放弃爱一个人却是轻松的,自身的命运也不会如此不堪的。放弃爱一个人虽伴随着痛苦和迷茫,但真真切切地爱过,暮年时那些美好的回忆也是刻骨铭心的。即使短暂的激情让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于女人来说也是值得的。爱情是女人一生想追求的,如同追求自己的影子。"只有感情冲动的时刻才具有吸引力",在个人命运和权力的天平上,玛利亚的天平倾倒了。   "短暂的美"铸就了女人"永久的痛",在这种痛中会让你无语,却已是泪流心底。   活过,爱过,疯狂过是一佚名者为玛利亚撰写的墓志铭,这也许是许多女人所向往的墓志铭。浓缩的悲情是那么的无边,是那么可悲,又是那么的无奈。在激情中,在最短的刹那玛利亚迸发出一生中能够散发的全部力量,而后灰飞烟灭了。当她得到了命运给她想要的一切时,她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失去了。在激情中燃烧的玫瑰最终从世界香消玉殒了。   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时间看似相似,然而具有丰富的经历才可能成为度量生命的尺度。当人陶醉于命运之中,很短的时间却已是恍如隔世,而岁月平淡无奇,那种情也会变得苍白虚无。如果一个人不积极地面对生活,他的全部热情,全部能量不能释放出来,那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活过。也不记得是谁说过这些话了,但他所言正是现代生活中一些人的内心的真实的写照。活过,爱过,疯狂过才不枉来世上走一遭。
  •     很喜欢的书
      充满哲思的辩证理论
      有人说 它太主观了
      我认为不然
      它是在陈述了历史的种种之后
      再表明自己的立场
      作为 传记
      不仅应该尊重历史
      尊重事实
      重现场景
      也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否则 只是 前任资料的整理
      无聊的平铺直叙
      有人说不喜欢 大片的辩证议论
      我反倒很喜欢
      流畅的思绪
      体现出作者行文的流畅
      更是思绪的连贯
      一个女王坎坷的一生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值得一读
      因为人性的丑美
      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     斯蒂芬.茨威格无疑是个伟大的传记作家,他的传记作品,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扣人,看完了《断头王后》,现在又看完了《悲伤女王》。万千感叹,千万情仇,又不知如何话起。
      
      道是天凉好个秋,这个披着华服的女王,这支不被宽恕的苏格兰玫瑰,玛丽亚.斯图亚特,凄凄惨惨来了俗世一遭,峥嵘过、潦倒过、美丽过、哀怨过。历史上皇室中的人,或许高贵、或许庸俗、或许优雅、或许粗鲁、或许勇敢、或许软弱,而的皇室之女,是那浩瀚烟海中的牡丹、玫瑰,在历史中那样灿烂的嵌入、淡出,她们艳丽无比,她们学识过人,她们在权利的财富温床中或者生、或者死,烟花绽放时那样绚烂逼人,而逝去时又是那么悲凄、黯淡。权利与显贵并不能带给完美的人生,而苏格兰玫瑰与奥地利的公主,在政治和阴谋的策划下双双走向了断头台,她们用血祭奠了她们高傲的任性和骄傲,共同成为了那个动荡时代背景下的灰烬。
      
      她是命运的宠儿,法国高高在上的王后,苏格兰加冕的女王,她集美丽和智慧于一身,她是一个勇敢的英雄主义女王,她又是一个被疯狂的爱予取予夺最后被命运扳倒的女人。她败在她是一个重情的女人,她败在自己所编织的情网中,她败在自己稚嫩不经的政治谋略,从此早早地陷入了背叛和阴谋的圈套。她穷其一生都在反抗,而她给自己织的那张毒网,让靠近她的人想帮助她的人最终都走向毁灭,正如茨威格分析的,有时候她分明被幸运女神青睐,可是最终厄运还是把她拉回到原点,甚至是更悲惨的绝境,而这个女人,虽然她有智慧、美丽,虽然她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抗争,却还是一步一步走到了命运的万丈深渊。假如他不放任自己的情欲,假如她尚且存有一个女王的理智去应付她的情人,假如她的双眼未曾被蒙蔽,假如她依旧保有她敏锐的判断力,假如她不那么执拗于王权,那么她不会走向断头台,她依旧是那个风光无限的女王,西海岸那个美丽、多姿的女子,历史没有假如,历史让她成为情欲的奴隶,历史让她成为冷酷、残忍的伊丽莎白的对手,历史必须在她和她的对手中做选择,历史成就了伊丽莎白女王,玛丽亚只能沦为文学家臆断、猜测、幻想的材料。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它向来就是踩着失败者的骸骨,随着时间沉积、随岁月变迁,在血腥和杀戮中走来,这个女王,她疯狂的爱过、她风光的活过、最后悲凄的苦痛过。
      
      政治是什么,政治力四处遍布的阴谋、卑鄙的嘴脸、贪婪的欲望、残忍的报复。而权力是什么呢,是一条布满血腥的路的终点吗?是费尽苦心的一世纷争吗?看着那些布满背叛与欺骗,在历史长河中流动的真实故事,我们才明白过来,物转星移,渺小的人在其间就像是一颗无力的沙粒。
      
      伟大的伊丽莎白,她被历史所铭记的功绩和她晚年得到的尊荣、爱戴竟是用来掩饰她曾经的卑劣和残忍,最终她还是被原谅了,嫁给英格兰的女王既高贵又优雅,她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就像是东方的武则天,为了她的权力之路,她们会摒弃道德、摒弃凡尘的情、她们大刀阔斧地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不会在乎一旁倒下的是她们的至情还是无辜良民。
      
      站在权力巅峰的人,她们步步为营,她们不择手段,她们为了所瞻仰的东西,摒弃了本来应该被膜拜的精神道德。她们站在光芒的后面,使人们不觉忽略了他们的过去嘴脸。站在权力高峰的他们,导演了一幕一幕血腥的剧目,而它们巩固皇权的城墙便是人们血和泪的肉体、残骸。也许关于皇室、政治从来都不是清白的,而一旦涉足其中,身败名裂、身首异处才可能是明澄抽身的唯一途径。
      
      华丽丽,悲戚戚,奈何生在帝王家!
      
  •     对于繁复冗杂的欧洲历史,要是不抓住几个特别感兴趣的人物和时间线,很难记牢。
      不愧我最爱的作家茨威格,骨子里流淌着无比智慧锐利的犹太人的血,
      受惠于他的精彩和故事的完整性,斯图亚特成功成为我又一个欧洲王室历史上的一个记忆按钮。
      这书看完好久了,看过了之前的书评,觉得真的同样的东西不同人的触感都不同。
      玛丽多么美好的一个姑娘,纵情,偷情,都那么激荡,至于生命的终结,我觉得也是个美丽的命运句号。
      你倒想被砍头,你不配。
  •      生以女王之名,死以女王之势.
       最喜欢那句:上帝要谁灭亡必先叫他疯狂.
       玛丽·斯图亚特的一生就应验了这句话,她对爱情的几度疯狂导致最后的灭亡。而她生命的终结日,竟然和我出生的那一日是同一天。
       忙碌的生活,却很迷茫。每每一本书,以心中那留有的一点点坚持去为它画上句号,或许该说是一个没有终结的省略号。
       玛丽的傲气让人为之震撼,一个倔强的女人。倘若她在我们现今这个时代,将会是一位杰出的女强人。最后她被下决死刑的那夜,仆人们的惋惜、心痛、不舍…都很自然的流露出来。
       在爱情当中,她曾一度的迷失自我,而在多年的禁居生活中,婉若潺潺流水般。对于她所犯下的过错,她乞求天主的原谅。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将之视为解脱。
       或许,我合肥之旅的决心,也受之催促。
       众叛亲离。
       最可悲的是,玛丽的性命由她在世关系最错综复杂,甚至是血浓于水的姐姐和儿子间接至死,以满足他们各自的利益。詹姆斯六世的所言所行,令我无止境的鄙夷。身为人子,该拥有一颗感激的心。同时,我对他也抱有怜悯只心,在一个勾心斗角的环境之中成长,得处处小心谨慎,没有母亲温暖的怀抱。
       更多更多的心境,一时间无法道出。
       唯有在细细品味的途中才能打开心中附含光镜的匣子。
      
      
  •     有的人在其降生之前,命运之神已经奉送上了丰厚的礼物,其一生命运跌宕起伏在生命之初便已昭示。
       16世纪苏格兰的玛利亚女王,显然就是这样的幸运儿和命运的被嘲弄者。出生仅6天便成为苏格兰最为尊贵的女王,在6岁的时候踏上异乡之土,在法兰西令人眩晕的皇宫中,过着快乐的少年时光。17的时候便已成为法国的王后,然而这场绚丽华美的梦并未持续多久。不久,她孱弱的伙伴丈夫便撒手西寰。在祖国的召唤之下,她荣归苏格兰。
       然而,茨威格相信的:性格决定命运在玛利亚女王的人生中确定无疑地显示出来。年轻的时候太轻而易举地获得的东西,往往带来的不只是祝福也伴随着危险和磨难。玛利亚女王美丽、聪明、热情,对文艺有着极高的造诣,而同时她也急躁、冒失、感性缺乏计谋。如果她的命运不是一个女王,而只是一位无名贵族的骄傲的公主,或许她可以肆意地展示她的才华,她可以进行地释放她的情爱。
       可是,她是一个女王,她的身上还有荣誉和责任。所以,她身上的艺术特质和高贵气质不仅对于她保住王位无事于补,而且反而成为她冒险、犯错的助手。相比于同时代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她是多么冲动和缺乏计谋啊。当然这不能是她的错误,她一出生便成为无可争议地女王,她在溢美和阳光下长大。而伊丽莎白却以私生女的名分,在争权夺势的情势下战战兢兢地得到了女王宝座,而这个宝座还有可能被玛利亚女王夺走。所以,她不得不如履薄冰地履行作为一个女王的责任。
       的确,命运之神的手常常翻云覆雨。回归苏格兰的玛利亚女王,便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对象,求婚成为各方的唯一手段。在国王宝座的熠熠闪光下,对那些殷勤热情的求婚者,哪怕有一双慧眼也难辨优劣。所以,玛利亚女王的第二次婚姻的实质时间维持极短。这当然是一种不幸,但是如果她安于命运赐予她的女王的责任,她就会选择另外的宣泄自己情感的渠道,而不是谋杀亲夫,置自己于不义不利之地。她就不会情意四泻,在十四行诗里愿意为她的心上人奉上所有,哪怕是王冠,而只要求得到他的爱。这是多么卑微的要求啊,但是这么卑微的要求,那个卑鄙自私之徒也不愿意满足。当她忘记一个女王的责任和尊严的时候,命运给予了她最严厉的惩罚,失去爱、失去自由、失去王国直至后来失去生命。
       茨威格相信性格成就命运,这个我也相信。但是在不同的命运里,性格产生了不同的作用。玛利亚女王若不是女王的命运,她的性格会成就一个艺术天赋超凡、热情洋溢的高贵夫人,哪怕得不到最心爱的人,也不至于身首异处。维护尊严与释放激情从来都是绝对的矛盾,可悲的玛利亚骄傲地选择了后者,因为她认为自己的尊严是受过上帝祝福的,是与生俱来的。
       人生莫大的悲剧在于,一种既定的人生轨迹里,安置了不适合的命运。
      
  •   完全不了解两位女王的历史,就您的这篇书评看,既然生在皇家,囿于社会地位与阶层环境的限制,她应该学会将自己的激情转向合适的方向,毕竟每个人生下来都需要因必须履行的职责而权衡放弃一些东西吧..............
  •   大不列颠好象有这样的传统,在上世纪不是也出现了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吗:)
    我个人觉得,这是茨威格写得最好的传记,另外一个是关于卡萨诺瓦的.
  •   温莎公爵毕竟立了不少军功,可以抵过,活的还不错呢~:-P
  •   完全看不到值得记述的东西
  •   在俺看来,,她只是为了貌似爱情的欲望。。。
  •   我和您的情况还真的很相似。无意中买到了被我以为是路易十六王后的断头女王。确实觉得比较幸运啊。
  •   你体味的好深~~~
  •   niu!
    wan zong!!!!!!!!!!!!!!!!
  •   啊啊 啊啊 啊 好可怕啊 。都被埋藏的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