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北极

出版时间:2006-4  出版社: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李斌  页数:2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人说,它像个女人,神秘不可捉摸;有人说,它像个男人,无情胜似有情。  1999年和2004年,一次从海洋,一次从陆地,作者随中国科考队两次探访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北极,领略人间美景,品味人生变换。  那 亘古存在的寒冰,极具特色的风情,还有特殊情境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故事,让人一生无法遗忘。什么叫人类渺小,什么加生命可贵,什么叫人间重回,都在不经意间,体悟,体察和体会……

作者简介

李斌,1972年生于湖南省新邵县。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现为新华社记者。    于1999年、2004一年随考察队两探北极。还曾赴1996年张北地震、2005年南亚大地震最前线进行报道。    2000年“纳米热”、“基因热”主要参与报道者。在1999年、2000年、2001年、2004年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独家或为主的报道占一半以上。    先后主编和编著了《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2004科技中国》、《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等书籍。

书籍目录

前言  笔参造化  神游“四极”序一  天长地远  山高水深序二  四维与四极序三  解读探险者引子上篇  一探北极——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纪实第一章  6个人和3只北极熊对峙北冰洋上直面北极熊/3远距离作业:记者止步?/7在甲板上三次邂逅北极熊/11第二章  浮冰:幽灵?硬汉?浮冰第一印象:脏乎乎的/17流浪者之歌/19冰海被困5天/21冰情严重,考察队掉头向南/24同一片海域,“珍妮特号”曾经身陷冰海/26“即使漂走了,也不至于这么快吧”/28冰山:比钢铁还硬/32第三章  雾区行船难上加难浓雾:航行的最大障碍/37冰雾中行船难/38浓雾中,直升机差点撞上雪龙船/40小艇在迷雾中原地转了几个圈/42海雾不是“北极烟雾”,是蒸汽雾/46第四章  海鸟目中无“人”“邂逅”鲸鱼群/49这里的海鸟不怕人/51白令有“神鞭”/52海豚和我们捉迷藏/53小海豹的眼睛/54海象“一家子”/56第五章  世界性大渔场“无鱼”?拧紧的发条:有时连饭都省了/59“泥巴是宝贝”/61白令海的鱼都跑哪去了/63有鱼和捕到鱼是两回事/65最后一次努力落空了/67这是一次计算最精确的考察/68第六章  沾点地气咋这么难?初识诺姆港/70追忆诺姆港/72诺姆港再次拒绝我们/73锚泊图克港/74张瑞刚眼中的图克港/75在焦急和兴奋中等待/76第七章  北冰洋“落水”记北冰洋上惊险瞬间/81极地考察:究竟危险不危险?/84主动“跳海”/86用绳子把人捆起来/88第八章  雪龙船上故事多雪龙船上“诗人”多/91一个人的邮政支局/94被水泡掉两辆“桑塔纳”/96“茶馆”开张:一条船5套茶具/97“极地酒吧”:酒水免费/99第九章  雪龙船上“信息生活”“收藏大户”搞收藏/102读报容易办报难/104冲浪“雪龙之家”/105第十章  有的船员只晕岸“刘少奇”的故事/108“热线电话”一分钟三块钱/109“家里一切都好”/111二副的故事/113第十一章  雪龙船上的衣食住行雪龙号“粮草充足”/116“辣妹子”和“老干妈”大行其道/118我成了船上火气“最旺”的人/119夏季考察服,抵御不了北冰洋上的寒冷/12024小时热水:连家里都没这么好/121出门:不是坐飞机,就是乘小艇/122第十二章  雪龙号上的新闻故事“武装到了牙齿”/12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127资源“匮乏”,如何挖掘/129初尝发稿的痛苦/1302分钟新闻传了13个小时/1317.7米长的贝壳和一起“冤案”/133巡夜·帮厨/135我的同屋老高/137第十三章  北极上空有层“厚棉被”北极海冰和“厄尔尼诺”有关/140污染物质会不会进入太平洋?/141北极上空的逆温层/143“女娲补天”不是梦/145第十四章  北冰洋上站岗放哨第一个浮冰站/148近距离观看冰芯/151科学家的忧虑/154“请勿吻我”/156冰站“面目全非”海冰生态组撤退/159北冰洋上站岗放哨/161再见了,北极!/163我体会到了什么叫“重回人间”/165下篇  二进北极——中国北极黄河站考察见闻第一章  “北极村”掠影黄河站“建成”/169走进新奥尔松/174一日四餐和国际大食堂/177第二章  我见到了著名的圆底船第三章  冰川崩裂:有惊无险北极也有“水土流失”/187百米外冰川崩裂/189第四章  黄河考察站的生灵荒凉的北极并不是“生命荒漠”/192只身远足:熊窝离我100米/195第五章  黄河站上的科学考察鸟粪成了宝贝/199“越黑越好”:巡天遥看北极光/202极地也遭到污染/205中国极地科考忧思录/208

章节摘录

书摘进入北冰洋后,两位飞行员先后多次起飞,大都是在能见度较好的情况下。能见度一低,就放弃起飞。    但是,在加拿大图克港抛锚时,他们不得不顶着浓雾起飞,执行运送人员的任务。神出鬼没,没完没了的浓雾,使飞行险象环生:直升飞机差点撞上考察船。    事情还得从雪龙船前往加拿大北部的图克托亚图克港(以下简称图克港)说起。那里是一个小渔村,原来生活的都是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考察队和加拿大一个社团组织约定的“碰头”地点,就是这里。按计划,考察队准备在8月13至14日接中国华人北极世纪行团体的60人到雪龙船上举行联谊活动,送科考队员访问图克小镇的爱斯基摩人。当船只停靠加拿大图克港时,大家谁都没有想到这里一块冰都没有了;而能想到的,却是这里由于吃水浅,雪龙这样的大船只能在离岸25海里的海域抛锚,再往前开,就很可能要搁浅了。    乘坐小艇将人员送上岸,来回要8个小时,时间已经来不及。而预报分析表明,由于锚地一直处于一个弱气旋的控制之下,大雾短时间内难以散去,气象不会有明显好转。为了确保不耽误更多的时间。尽快实现与全球华人世纪行探险队的会合,确保联谊活动在雪龙号上顺利举行,为确保不影响雪龙号的启航,给下一步的科学考察提供足够的时间,经过首席科学家陈立奇同意,决定进行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应急飞行。    北冰洋上,始终被白茫茫的迷雾笼罩着,时浓时淡。总是挥之不去,根本不具备起飞的条件。“这是一次特殊的飞行,”机长徐勤和说。    我站在甲板上,目睹了直升飞机的一次起飞:仅几秒钟的功夫,飞机就已经消失在迷雾之中,螺旋桨的声音也在雾中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至一切重归平静。    “你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飞行啊。”的确,有一次,飞着飞着,徐勤和眼前突然就是~个巨大的阴影,那不是雪龙号是什么?幸好眼疾手快,飞行员一拉操纵杆,飞机擦着船就飞了过去。    而在飞行员眼里,他们的飞行竟然还有章可循。“我们采取了大量保障措施。”徐勤和说。    ——雪龙号这边的气象条件虽然比较差,但是图克机场那边的气象条件还是有保障,能见度也还可以,为此,我们加足了油料,可以在船和机场之间连续飞行4到5个架次,如果飞到雪龙号没有办法降落,就可以保证重新返回机场降落待命。    ——船上也尽量保持和机场方面的通讯联系,通报锚地气象情况,气象情况一有变化我们就赶紧起飞。    ——我们同时使用两台全球定位仪进行飞机导航,锁定雪龙号的位置,预计好飞行的航线。    ——直升飞机接近雪龙号的时候,我们提前把飞机的速度减下来,在离海面10到20米进行超低空飞行,因为,越靠近海面,能见度就相对好一些。    ——我们两名驾驶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焕清注意观察前方,争取尽早发现雪龙号,以保证飞机及时安全降落甲板。我则注意观察飞机仪表,保持飞机的飞行姿态,其他都不管。    虽然在办理进关手续时,加拿大具体办事的人员办理得非常“认真”乃至拖延了一天的时间,但是加拿大方的机场仍然对我们的飞行员十分友好,不仅优先安排直升飞机降落,而且允许飞行员和塔台上通过中文进行导航,这是破天荒的。    锚泊的两天里,直升飞机在迷雾中先后起降6个架次,飞行4小时48分钟。    P41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新华社记者全球出击,地球“四极”独家揭秘!本书为“中国首套四极考察丛书”之一。1999年和2004年,李斌两次跟随考察队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考察,一次是前往北冰洋,一次是前往挪威黄河站。冰上“直面”北极熊、有人掉落万丈冰渊、海鸟目中“无人”……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吧!

编辑推荐

新华社记者全球出击,地球“四极”独家揭秘!本书为“中国首套四极考察丛书”之一。1999年和2004年,李斌两次跟随考察队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考察,一次是前往北冰洋,一次是前往挪威黄河站。冰上“直面”北极熊、有人掉落万丈冰渊、海鸟目中“无人”……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二探北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文:冯特出处:新京报 2006年11月  科技记者与科普作家之间究竟隔了多远?试举一例,记者詹姆斯·格雷克在这个令人不断惊喜的领域里浸淫了近十年,最终修成正果。这位并未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纽约时报》科技部主任在采访了超过200位科学家后,写出《混沌——开创新科学》一书,并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文学类提名。这一著作让“蝴蝶效应”一词成为街谈巷议的题材,作者也因此被称作美国最重要的科普畅销书作家。李斌的身份与格雷克颇有几分相似。作为新华社的科技记者,他曾多次随考察队探访两极。《二探北极》就是他根据自己两次北极考察经历所写的通俗科普读物。  与常见的科普读物不同,作者并没有对科考的内容、相关数据、最终结果进行过多的记录,也没有刻意穿插与北极相关的地理、气象、生物知识。作为一名记者,作者关注的是在科考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存在,为读者提供了科学考察的另一种读法。比如,科学家们在考察船上的生活、他们的消遣方式以及如何与外界取得联系等。作为初入北冰洋的新鲜人,作者还详细描述了自己与北极地区生物的接触情况。借助仔细的观察,作者将北极熊、海鸟和鱼群的特征与习性和盘托出。  强调科考的生活细节与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并不相悖。在书中,作者同时认真讨论了北极冰川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世界陆地面积的10被冰...覆盖,其中超过10堆积在北极地区。目前,这种自然轮回正被人的力量所破坏。温室效应使全世界的冰川都在以令人惊讶的速度退却。这一切,都与“厄尔尼诺”周期变化关系密切。而对这一关系的研究,也正是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内容。作者在书中对这一情况进行了缜密的研讨,以记者的身份捕捉着科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微妙联系。 阅读更多 ›
  •   金灿 大连   我痴迷于本书介绍的浮冰世界。冷酷之冰的领地,我想,北极之王不是北极熊,不是变换莫测的天气,而是时刻流露咻咻的危险气息的北极浮冰。   那是些要命的浮冰,并非我们在城市人造的极地世界里鉴赏到的温柔的白色冰块。那些冰的颜色神秘,暗色、灰色、灰白色、白色、绿——蓝色等,表达着其成长经历中的不同故事;那些浮冰制造了许多悲剧,荷兰人巴伦支的船被它们围困了近三个季节才逃出,病逝的探险家倒毙在浮冰上;英国人哈德孙也在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附近被冰封住,从9月熬到次年春天,一场叛乱使探险家永远消失;还有北极探险史上最大的富兰克林探险队失踪悲剧   看似静态的浮冰与探险者们的生命紧密交融。这些冰是有灵魂的,大自然的精魂,谁都不能漠视,这些冰曾经残酷地拒绝着人类的打扰,让先驱者们一次次付出惨痛的代价,然而正是这些先驱者,用生命驯服着桀骜的浮冰,逐渐找到与自然伟力相处的方式。   地理地质是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科幻写作,我最近迷上了这方面的知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