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研究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张钧  页数:270  

前言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者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和现实的诸种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探讨。尽管当下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但要想在现有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也实属不易。本书作者张钧先生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法律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制度构建进行了细致而深人的研究,解释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冲突、博弈、合作的文化因素,从而揭示了民间法作为一种“活法(LivingLaw)”真实地调整农村土地法律关系的现实。  法律人类学是西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人类社会中法律问题的学科。

内容概要

  《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作者张钧先生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法律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制度构建进行了细致而深人的研究,解释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冲突、博弈、合作的文化因素,从而揭示了民间法作为一种“活法(LivingLaw)”真实地调整农村土地法律关系的现实。  法律人类学是西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人类社会中法律问题的学科。

书籍目录

法律人类学视角的学术魅力(序)摘要第一部分 导论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第二章 研究文献回顾一、农村土地制度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1.1 978-1985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阶段2.1 986-199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反思阶段3.1 992一1998年:农村土地制度创新阶段4.1 998年至今: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政策的实施阶段二、各学科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述评1. 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经济学研究2. 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法学研究3. 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人类学研究4. 其他学科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三、有关禄村的调查和研究第三章 选择禄村的理由和调查的概况一、选择禄村的理由1. 禄村土地制度研究的历史连续性2. 禄村在中国内地农村的代表性3. 本地研究者的方便性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二、调查的概况第四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一、本书的研究分析框架——法律多元1. 法律多元理论2. 传统的国家法/非国家法研究3. 法律多元理论对传统国家法/非国家法研究的超越4. 本书对法律多元理论的运用二、研究方法1. 跨学科研究2. 主位的视角3. 更宽的视野第五章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本书的结构一、研究的总体思路二、本书的结构第二部分 有关禄村农田的民间法与国家法第六章禄村的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概况1. 自然地理环境2. 经济发展概况二、农田的基本情况三、禄村土地制度的变迁1. 民国时期2. 建国后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3.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四、小结第七章 禄村农田的地位一、农田的成本和收益二、农田的地位三、小结第八章 农田经营中的面子经济一、无处不在的“面子”1. 日常生活中的“面子”2. 农田经营中的“面子”二、农田面子经济的基础——雇工经济三、面子经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四、小结第九章 我的土地与集体的土地一、村民的土地权利意识二、民间法上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三、小结第十章 土地调整一、禄村土地调整的基本情况1. 定期调整2. “户长会”决定调田3. 私下调田二、有关土地调整的民间法三、民间法与国家法博弈的剧场:一个土地调整个案四、有关土地调整的国家法五、小结第十一章 土地调整、社会控制与税费改革一、村委会与社会控制1. 禄村治理结构的变迁2.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3. 村民委员会的社会控制手段二、村民小组与社会控制1. 村民小组建制的变迁2. 村民小组的性质3. 村民对村民小组的认同4. 村民小组的社会控制手段5. 土地调整与村民小组的社会控制三、税费改革与社会控制四、小结第十二章 土地与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一、土地束缚下的婚姻家庭1.婚姻是交换女人而不是交换土地2.婚姻家庭中的土地民间法二、土地继承问题三、小结第十三章 农村土地纠纷的解决一、有关农地的纠纷1. 租佃纠纷2. 水利纠纷3. 荒山承包合同纠纷4. 耕地占用纠纷二、令人惊奇的高调解率三、小结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第十四章 法律多元:改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和路径一、国家法与民间法博弈的基本类型1. 合作性博弈2. 非合作性博弈3. 潜在的博弈二、禄村法律多元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1. 利益博弈2. 文化多元3. 国家法的局限三、“构建”与农村土地制度1. 制度的构建主义2. 对制度构建主义的反思四、改善农村土地制度的路径第十五章 结语:改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对策一、扩大制度供给,满足制度需求二、学会尊重民间法参考文献附录一:笔者在禄村使用的土地调查问卷附录二:村规民约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后记

章节摘录

  1.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界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著述犹如汗牛充栋,研究的范围之广,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这也体现了我国经济学界对农村土地制度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功能的重视。但是,通过上文对理论研究发展脉络的梳理,我们仍能发现单纯的经济学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前后相继的四个研究阶段,每个阶段的论题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和变迁,反映出理论界的依附性和不成熟,每当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控制出现张弛变化,每当国家政策有所调整,理论界总是迅速转换论题,过于关注短期改革,而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储备不足,从而导致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和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①其次,经济学界的研究有过于偏重纯经济学逻辑推演的倾向,置土地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不顾,将土地单纯地纳入农业生产函数进行数理分析,例如,计量经济模型就曾被广泛用于分析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即使后期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学派理论的引入,强调了交易费用的存在,使经济学的分析更接近于实际情况,但是,这种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笔者认为,经济学界相当一部分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仍带有过分注重定量分析、追求完美经济增长模型,从而脱离实际的倾向。在这样的研究倾向下,很容易得出私有产权是效率最高的产权类型、中国农村土地应实行私有化的结论,从而忽视了土地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  2.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法学研究  与经济学界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相比,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在法学界算不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村土地制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