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初三杰

出版时间:2007-6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作者:夏于全  页数:242  字数:19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韩信、张良、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他们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名声,被后人称为“汉初三杰”。在西汉开国之前,他们都备受器重,但开国之后,结局却截然不同。准确地讲。他们的结局昭示了历代开国功臣的主流命运。  前人曾如此概括历代开国功臣的结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样的话,既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不得善终,比如韩信、彭越、英布、邓艾、钟会、刘基、李善长、徐达、蓝玉、李文忠等;说它不对,是因为历代有很多开国功臣不但得以加官进爵,而且惠及子孙,比如陈平、萧何、李靖、赵普等。  其实,开国功臣的结局不一定是死路一条,也不一定是飞黄腾达,他们的结局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功高震主,不得善终;二是功成身退,栖隐政坛(或者半官半隐,不问朝中大事,不卷入党派之争),安享国家俸禄;三是,成为开国君主的治国能臣,飞黄腾达。而西汉“开国三杰”的结局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西汉“开国三杰”中,代表第一种结局的是韩信。韩信的军事天赋是惊人的。但是他的才能展露之前却不被人重视,项梁不重视他,项羽看不起他,而刘邦最先也不相信他。可是,一旦给他表现的机会,他就立马让人刮目相看。他不是像其他将领那样通过一次次战斗、一次次立功被逐步提拔上去的,他被拜为大将军前根本没有带过兵,也没有做过中下级将官,完全是因为夏侯婴、萧何等人认为他的军事天赋独步天下,并促使刘邦拜他为大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成就中国古代第一战将的美名。他不愧是当时独步天下的军事天才,任何一支看似没有战斗力的时的军队,一到他的手里,就能很快被他打造成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军”。拜将仅一个多月,他就将进入汉中的那支士气低落、天天有人逃跑的军队变成了一支锐利之师,随后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挥师突袭关中,打败了在当时作战能力仅次于项羽的雍王章邯,平定了关中地区;其间,他又奉命攻击韩国,所向披靡,迫使韩王郑昌投降,将韩国纳入刘邦的势力范围;魏王豹背叛刘邦,他又率部进击魏国,以声东击西的战术偷渡夏阳,奇袭安邑,生俘魏王豹,使魏国重新归顺刘邦;尔后,又北攻代国,擒杀代相夏说,全部占领代地;紧接着他挥师东下井陉,背水列阵,仅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以两万多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打败了陈余率领的20万赵国精锐部队,斩杀陈余,俘获赵王歇,平定赵国全境;接着又陈兵燕赵边境,先声夺人,不战而降燕国。此后,刘邦以无赖的手段在修武夺取了他的兵权,另让他组织一支游勇散兵去攻打强大的齐国,结果他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平定齐国全境,并大败援救齐国的20万楚军精锐之师,斩杀猛将龙且。此时的韩信威名震动天下,举手投足之间就能左右天下格局的走势。最后,他又在垓下指挥刘邦大军,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彻底击败项羽,迫使项羽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杀身亡。纵观中国古代将领,在短短三五年间立下如此显赫战功的,在韩信之前没有一人,在他之后也罕有其人。因此,韩信对于汉王朝的建立可谓功莫大焉,正如司马光所说:“汉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韩信之功也。”尽管韩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盖世功劳,但刘邦对他并不感恩戴德,而且对他很不放心,最后毫不犹豫地向他举起了屠刀(当然,执行者是吕后,背黑锅的是萧何)。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韩信对刘邦不够忠心吗?不是,如果韩信不忠于刘邦,那么他早就采纳蒯通的建议,与楚汉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了,天下最后是姓刘还是姓韩还未可知。因此,韩信之所以不得善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韩信,而在于刘邦。在皇权专制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它不仅是一种神圣的象征,而且要求皇权的所有者对文武百官有足够的控制力。  刘邦之所以要杀韩信,并不在于韩信对他是否忠诚,而在于韩信功高震主、武略盖世,使他无法驾驭。在刘邦看来,一个项羽就让他头疼了五年,让他屡战屡败,最后还是韩信帮他打败了项羽,如果韩信要造反,那么天下谁又是韩信的对手呢?就算韩信不反,自己勉强能驾驭他,但自己死后,那个生性懦弱的刘盈能驾驭他吗?一个独裁者只要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那些功高震主、武略盖世的开国元勋还能得到善终么?韩信是如此,后来的徐达、李文忠也是如此。这就是第一种人的悲剧所在,他们必须以悲剧收场。

内容概要

一句话,开国功臣的结局就像一本厚重的书,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才能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尽管开国功臣的结局多种多样,但韩信、张良、萧何的结局是所有结局的主流。一个人的归宿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要弄清楚一个人的命运结局,必须反观他一生的命运轨迹,所以有了这部《细说汉初三杰》。     本书立足于正史材料、旁观野史记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悟,能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个直观具体的印象。     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究竟是谁向他举起了屠刀?张良胸有韬略,胸有奇谋,为什么却没有受到刘邦的猜忌,反而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刘邦的尊重?萧何受到了刘邦的多次猜忌,为什么却一生权倾朝野,名闻天下?本书为您拨开历史的尘埃,解开重重的谜团,却发现这段历史是如此的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夏于全,重庆长寿人。博览群书,精文史。毕业于渝州大学中文系,当过记者。从事过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研讨工作。做过大学兼职教师。1997年,受聘于某大型文化出版公司,历任主编、首席主编、总编。先后策划编纂了《传世藏书》、《中华名著宝库》、《毛泽东评点古今人

书籍目录

韩信篇 韩信的身世 跟项家军造反的日子 跟刘邦到汉中去 韩信拜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定三秦,灭韩国 灭魏国,俘魏王 擒夏说,灭赵国 不战而降燕国 修武失兵权 一举平定齐国 “封王”刺痛了刘邦 蒯通策反韩信 刘邦被项羽打醒了 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 再次被削夺兵权 韩信衣锦还乡 由楚王到淮阴侯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兔死狗烹,韩信之死张良篇 为韩国复仇的“愤青” 圯桥拾履,孺子可教 聚众反秦,结识刘邦 用政治手段解决宛县 破武关取峣关入咸阳 鸿门宴中的最佳配角 烧绝栈道,瞒天过海 张良再次投奔刘邦 推荐韩信、英布、彭越 这才是真正的帝王师 千万不要得罪了韩信 让韩信去打败项羽 千万莫让韩信回齐国 陛下,功臣要造反了 迁都乃长治久安之举 逍遥处世,做个明白人 明哲保身,须来去明白萧何篇 萧何的身世 认定刘邦是干大事的人 让刘邦领导沛县反秦 刘邦的后勤部长 别闹情绪,接受分封吧 必须封韩信为大将 留守大后方 功居列侯之首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忠厚人也要受猜忌 位极人臣,寿终正寝

章节摘录

  韩信篇  韩信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这正如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说:“汉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韩信之功也。”的确,韩信无愧于这样的称号和评价。在楚汉战争中,他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定关中、收韩魏、攻代、灭赵、不战而降燕国、全部平定齐国的战略任务,囊括了几乎半个中国的版图,使刘邦集团从战略上完成了对项羽的全面包围,最后又在垓下一役,指挥刘邦大军以“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彻底击败项羽大军,致使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杀身亡,从而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观中国历史,在韩信以前,还没有哪一位将领在短短三五年之内立下过如此大的战功,即使拿后来的历朝名将与之相比,也罕有与其匹敌的,以至有历史学家指出:韩信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名将。  然而,历史往往就喜欢开这种玩笑:越是功劳大的人,往往越难以得到善终。作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帝王,刘邦虽然对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指挥才能心悦诚服,对于韩信的赫赫战功也给予充分肯定,但是,他却不能像后来的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那样善待功臣宿将,韩信最终没有能逃脱“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宿命,他死于“谋反”的罪名,而且他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庭审程序就被从速处死。也正因为如此,汉王朝历史上才留下了任后人评说的第一大疑案。这到底是因为刘邦的不厚道,还是因为韩信功高震主、勇略盖世?他真的是因为谋反而的死吗?  历史是一条长河,一个人的一生好比是一条长青藤,是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往下续接的,韩信是不是死于谋反,这要从他一生的命运轨迹来看。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细说汉初三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觉得是一本很轻松,很能让人通读的历史书,值得一看!
  •   向来读史都是很惬意的,对留侯最是敬佩。
  •   一个人如何在这纷杂的世界当中屹立不倒 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思路清晰,故事井井有条,可读性强!很好,喜欢,推荐!
  •   读起来很轻松,寓教于乐,适合9岁到90岁的男人读的书!
  •   作为百度韩信的吧的网友,偶是很喜欢淮阴和留侯的,所以冲着这个话题就买了一本。

    首先:书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很适合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朋友看!但是有点小小的建议,引用史实材料时候应该全部标注出引用史实和出处就更好了,特别是作者引用的那些并非正史材料和有争议的史实材料的时候,最好注明出处,便于读者自己去甄别。如“明修栈道”,“十面埋伏”等典故。

    其次:本书很明显排版和校对质量不过关,有N多的排版瑕疵和大量的“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等的错误符号(估计是校对的不是很认真),影响了书的整体质量!


    最后:会主动买本书的看的朋友应该有一定的阅读的功底,没有必要把大量篇幅用在翻译史实材料上。

    不过总体来说,瑕不掩瑜,是一本好书!
  •   描写汉初三杰的人生 总体还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