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孩子学论语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赵宁  页数:266  

前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少时“贫且贱”。15岁立志求学,“学无常师”,据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早年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30岁,于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等国,共14年。孔子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然终不见用。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直到逝世。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为我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的特点,在于它的言简意赅,以层次鲜明的语言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最典型的应该是《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其针对性强,层次清晰,以只言片语就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而且,在言简意赅之外,《论语》的语言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比如“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同时,《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如“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寥寥数十字中用到了数个语气词,表现出孔子对于自己弟子的真挚情感,尤其是对于他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  《论语》全书,言近旨远,词约义丰,在语言上也形象隽永,不仅能够以理服人。就是在文学上也对后世的说理散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论语》这本被中国人读了两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我们需要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必须了解儒家思想;要了解儒家思想,必须了解孔子思想;而要了解这一切,必须读《论语》。它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是了解孔子思想的最基本的一本书.同时它也是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一本书。  作者通过多年的努力,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积极向上的思想,深入浅出地对《论语》中的重点句子和主要思想进行最大众化的解说。《我教孩子学(论语)智慧》一书,内容厚实,文笔流畅,可读性和趣味性强,是广大青少年开阔视野、充实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入门教材,也是适合不同年龄和阶层的人提高修养、调剂心情、感悟人生的良师益友。

内容概要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我们需要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必须了解儒家思想:要了解儒家思想,必须了解孔子思想;而要了解这一切。必须读《论语》。
它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是了解孔子思想的最基本的一本书。同时它也是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一本书。
孔子是公认的世界伟人。他的思想和影响早已超过了国界的限制,走向了世界。早在汉唐时期,孔子的思想就远播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18世纪以来,他的思想又颇受欧洲启蒙思想的青睐。时至今日,孔子思想依然为世界各国文化的研究者所注目。也为一些地方的政治家所重视。
《我教孩子学论语》一书,内容厚实,文笔流畅,可读性和趣味性强,是广大青少年开阔视野、充实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入门教材,也是适合不同年龄和阶层的人提高修养、调剂心情、感悟人生的良师益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论语》中的修身养性智慧
 必须要重视品德修养
 将仁、智、勇作为君子的三大条件
 加强自我规范行为的能力
 不要把学礼知礼当作小事
 不可骄傲,要谦虚
 把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隐藏起来
 勇敢不是鲁莽
 小不忍则乱大谋
 要善于自我约束
 继承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
 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
 做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坚持真理、正义,坚持原则
第二章 《论语》中追求抉择智慧
 君子首先追求的是学问
 追求自立,不依赖别人
 认清自我,安守本分
 正确看待“争”与“不争”
 当仁不让,该出手时就出手
 积极主动地去推销自我
 做好应该做的事
 君子应当见义勇为
 摆正“义”和“利”的关系
 不能什么事都只追求利益
 君子安贫乐道
 以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名利
 追求简单快乐的生活
第三章 《论语》中的学习上进智慧
 要珍惜美好时光
 不要虚度了青春年华
 求学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格
 与其冥思空想,不如读书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将学与思有机结合起来
 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欲速则不达,宜循序渐进
 学而时习之
 把读诗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勤奋的同时不可忽视效率
 要注重学以致用
 最重要的是练好本领,提高实力
 要能经受住艰苦环境的考验
 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第四章 《论语》中的为人处世智慧
 把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准则
 胸襟开阔,坦荡做人
 与人相处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
 不失原则地讨好、奉迎他人
 待人注重礼节,不卑不亢
 说话注意对象
 委婉巧妙地对长辈、上司提出异议
 忠言相告,好语劝导
 先行后言,多行少言
 不能无原则地讲究信用
 以事实为行事原则
 要结交正直、诚信的朋友
 道不同,不相为谋
 选择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
 不损害、侵犯他人的人格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既往不咎,宽容待人
 注重合作,关注别人的需要
 把孝敬父母当作头等大事
第五章 《论语》中决策管理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果决是一个人赖以建功立业的重要资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坚持客观性,克服主观性
 “多闻”、“多见”,广泛收集信息
 对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
 要学会量力而行,进退有度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用优秀的个人品质树立威信
 与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
 一定要有自己的识人标准和方法
 不分亲疏,任人唯贤
 选用善士,教育能力不够的人

章节摘录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其含义在学术界争论达两千年之久,仍无统一结论。这一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与孔子本身的生活实践与人生体验密切相关。孔子作为新兴知识阶层中的一员,无权无势,除了依靠人生体验所产生的智慧之外,再无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他从维护氏族血缘的伦理情感出发,强调以“仁”求“礼”的途径。这本是因为礼崩乐坏,诸侯坐大,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家长制宗法社会体系无法用外在权威维护其统治,改为从意识形态方面想办法的权宜之计,却因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复兴周礼已经从诉诸武力变成了诉诸思想,于是这一伟大的事业只好靠思想的物质化力量——能够提出思想见解的士人,即懂得“仁”的士人来承担了。这种士人被孔子称为“君子”,但他自己也不好具体说明何人是得“仁”的君子,何人是弃“仁”的小人。  在孔子以前,仁这一概念就已经存在了。像《尚书》、《诗经》、《国语》等书中就经常使用仁字。但这些书籍对仁字的使用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其含义也是不确定的。孔子哲学上的一大功绩是充分展现和完善了仁的含义,使它成为其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在孔子那里,仁有如下几层含义:  其一,仁者爱人。有一次,他的学生樊须问他什么是仁,他回答说:“爱人。”“仁”之一字从二从人,有处理人与人关系之意,引申为爱人。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首要含义。孔子的学说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的人学,是一种躬身修己之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如何培养人、造就人、完善人的学问。这种学问与其说是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人生实践问题。脱离了人群,脱离了你自身所处的人际关系也就没有这种实践。很觯,“爱人”必须有爱者和被爱者,失去了任何一方,爱人就不能成立了。孔子的爱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古典的原始的人道主义。据《论语》记载:当马厩失火后,孔子当下即问伤着人没有,而不问伤马没有。可见在他的心目中,马的价值与人是无法比拟的,故而只问人而不问马。他有句“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名言。这句话典型地体现出他对人的态度。放在今天的环境中,这句话就是尊老爱幼。尊老爱幼,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美德,这一美德的形成与孔子的思想不无关联。不过孔子的爱人并非是无差别、无等级的抽象之爱,它是建立在“尊尊”、“亲亲”的宗法社会关系之上。所谓“尊尊”就是绝对地无条件地尊敬长辈和上司,“亲亲”就是无条件地亲近、爱护自己的亲属。孔子认为尊尊和亲亲是爱的基础和出发点。他所讲的爱也就是将自己对亲属的爱扩及于他人、国家、社会。这种爱人应当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如父亲干了坏事,他要求儿子为父亲隐瞒,相反,儿子做了坏事,父亲也应当为儿子隐瞒。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这种“直”实质上是对罪恶的宽容,是应当加以摒弃的。礼就是仁。一旦实现了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仁政。颜回进一步问他,如何才能达到克己复礼呢?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做到视听言动符合道德规范,不能超越道德的界限。这种仁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以达躬身修己的目的。仁者爱人是就对貉而言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就自身而言的。在孔子看来,只有真正使自己的视听言动符合礼的规定,达到克己复礼,才能从最终意义上实现爱人的目标,也才能产生对他人爱的感情。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他人关悯程度如何,又是衡量一个人克己复礼的外在标准。克己是修身,爱人是安人。故君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仁的圆满实现。  其三,仁是推己及人的情怀。推己及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推己及人。  前者是从积极的角度讲推己及人,它告诉人们,自己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就应该知道帮助他人建功立业。后者是从消极的角度讲推己及人,它告诉人们,自己不愿接受的痛苦、打击、磨难,就不应当施加于其他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实际上是对修己安人的进一步规定,也是爱人原则的具体化。修己如何去安人,推己及人是安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这种方式和手段又是对仁者、对有爱心的人的起码要求。人人都做到了这一点,人们之间的争名夺利的摩擦,人世间的纠葛、冲突也就化解了,人们之间也就协调、和谐了。这一原则至今仍然是人们出处进退、待人接物应遵循之道。其四,仁就是人。《礼记·中庸》载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这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仁,他就不是一个理想的人、完善的人、纯粹的人。由此,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学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哲学。在他那里,仁的觉醒,实质上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人本质的一种显豁。这种人学在春秋时期有着划时代的意::能的上帝主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春秋以后这种思想不断遭到先进思想家的怀疑乃至否定。人们开始由注重神不断转向注重人。孔子的仁学思想正是这一思想转换的反映。虽然在孔子思想中,尚留有天命神学思想的尾巴,如他要求人们“知人命”、“畏天命”,但是在其理论体系中,人无疑是第一位的,是核心,神则是次要的。当有人问他如何侍奉鬼神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要人们“敬鬼神而远之”。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相当进步的。  仁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研究仁是他思想体系的中心。孔子以仁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人本哲学体系。仁贯彻于伦理领域,他主张孝悌与忠恕;贯彻于政治领域,他主张实行德治;贯彻于教育领域,他主张“有教无类”等。仁既是其哲学的始点,也是其哲学的终点。仁既是对人们的起码要求,又是人的最高境界。

编辑推荐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是了解孔子思想的最基本的一本书,同时它也是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一本书。作者通过多年的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对《论语》中的重点句子和主要思想进行最大众化的解说。  《我教孩子学论语》是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入门教材,也是适合不同年龄和阶层的人提高修养、调剂心情、感悟人生的良师益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教孩子学论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是我找了很久才在当当这里找到!真是太好了!
  •   还不错,女儿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