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通俗讲话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刘景源  页数:377  
Tag标签:无  

前言

  对于中医而言,公认的四大经典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也是大学教科书对中医经典的教学内容。  那么,对中医四大经典的深入学习,成为每位中医人的必修课程。北京四大名医、北平国医学院院长孔伯华先生曾经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公布名医的“修炼之路”:从浩如烟海的中医书籍中.精选最为精华的“四大经典”;聆听名家通俗的临床讲话、揣摩名医生动的一临证医案,将经典进行纵横关联、条分缕析,就能把“死读书”变成“活解书”。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孔伯华先生培育出一大批医术高超的中医名家。  为了让

内容概要

《温病条辨》内容博大精深、体系纵横交织,初学者往往难以掌握其要领。刘景源教授集其四十余年研读该书并用之临床的心得体会,采取“以三焦为纲,以温热病、湿热病为目”的执简驭繁的分类方法,分别对上、中、下三焦中的温热病与湿热病进行分类讲评。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对原书的条文进行归类,把上、中、下三焦温热病的条文都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进行分类重新排列,分别讲述这四类证候群的证治规律;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对原书的条丈进行归类,把上、中、下三焦湿热病的条文都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进行分类重新排列,分别讲述这三类证候群的证治规律。本书采取了讲课的口语形式,力求通俗生动。

作者简介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温病条辨》评介  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及成书的时代背景  二、《温病条辨》的体例及编写特点  三、《温病条辨》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思想的核心第二讲  学习温病学应当掌握的几个问题  一、温病的概念  二、温病的特点  三、温病的病因  四、温病的发病  五、温病的病机  六、温病的分类  七、温病与伤寒第三讲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与治疗原则  一、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  二、温热病的治疗原则第四讲  上焦篇·温热病  一、温病概述  二、卫分证候  三、气分证候  四、营分证候  五、血分证候第五讲  中焦篇·温热病  一、中焦温病的分类  二、气分证候  三、营分证候、血分证候第六讲  下焦篇·温热病  一、营分证候、血分证候  二、后遗诸证  附:温热病传变规律简表第七讲  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与治疗原则  一、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  二、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三、湿热病的治疗禁忌  四、湿热病的转归第八讲  上焦篇·湿热病  一、湿热病的病种与治则  二、湿重于热证候  三、热重于湿证候  附:寒湿伤阳第九讲  中焦篇·湿热病  一、湿重于热证候  二、湿热并重证候  三、热重于湿证候  四、湿热黄疸诸证  五、湿热痹诸证  六、湿热疟疾诸证  七、湿热痢疾诸证第十讲  下焦篇·湿热病  一、湿重于热证候  二、湿热并重证候  三、湿热疟疾诸证  四、湿热痢疾诸证方剂索引

章节摘录

  因为温热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为患,所以总的治疗原则是以寒凉药物清泄热邪,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热者寒之”、“治热以寒”。在这个大前提下,再针对病变所在的部位以及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选用相应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  关于三焦各部位的治疗,吴鞠通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原则。这就是说,治疗上焦温病,要用质地轻扬的药物以透泄表邪,举邪外出;治疗中焦温病,要调整脾胃的升降功能,使其恢复平衡;治疗下焦温病,要用重镇沉降的药物以滋阴潜阳。  关于卫气

编辑推荐

  《温病条辨》一书是清代的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继承了《黄帝内经》及张仲景、喻嘉言、叶天士等前辈学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历经数十年临床实践而著成的一部温病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之书。它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多种温病的辨证论治都作了较详实的阐述,书中的诸多方剂在临床实践中都确有效验。刘景源教授集其四十余年研读该书并用之临床的心得体会,采取“以三焦为纲,以温热病、湿热病为目”的执简驭繁的分类方法,分别对上、中、下三焦中的温热病与湿热病进行分类讲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病条辨通俗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