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周旭英  页数:131  

内容概要

  我国是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发挥各类农业资源的作用,挖掘其潜在生产能力,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在我国各类农业资源中,草地资源占有重要地位。草地既是农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又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多功能、多重效益。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繁荣和边疆稳定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草地生态总体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没有根本提高,保护和建设草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本书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界定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草地资源负荷阈值。通过构建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分解为天然草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能力两部分。在草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下,草地资源负荷阈值是指草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最大可能支撑的社会经济规模与质量。用草地临界载畜量、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这两个指标作为草地资源负荷阈值的指标值。结合20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草地资源利用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全国、地区和牧区半牧区3 个层次草地资源生产能力的基本情况,用草地的产草量、载畜量、畜产品产量来评价草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大部分牧区草地超载过牧问题突出,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四川等省区天然草原家畜超载38%以上。 采用Miami模型计算了2020年、2030年我国草地气候生产潜力,再根据草地质量系数计算同期的草地资源质量,预测了同期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2020年中国草地质量为1000~1300千克/公顷,草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生产干草39600万~48400万吨,载畜能力在62000万~73700万羊单位。2030年中国草地质量为3252~4228千克/公顷,草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生产干草50300万~59300万吨,载畜能力在76500万~90200万羊单位。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降水量是影响未来天然草地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要改变对草地资源生产能力无限的误区,未来中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主要靠人工种草,2020年人工种草预计生产干草9953万吨,载畜能力15149万羊单位,人工种草的草地生产能力占草地综合生产能力的20%~25%;2030年生产干草20193万吨,载畜能力30732万羊单位,人工种草的草地生产能力占草地综合生产能力的34%~40%。 预测了草地资源负荷阈值,2020年和2030年天然草地资源临界载畜量在5.9亿羊单位左右;2020年草地资源综合临界载畜量为73707万羊单位, 2030年草地资源综合临界载畜量为90202万羊单位,比2020年增加2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测算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发现未来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降,草地资源上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2020年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人口承载力为737万人,比2005年减少864万人;2030年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人口承载力为601万人,比2020年减少136万人。 根据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原则设计草地资源保障体系,构建了政策保障、投资保障、技术保障、机制保障的草地资源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

  周旭英,1964年出生,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任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畜牧业经济、农业区域布局等方面研究。主持与参加过国家基础公益性项目、农业部等40余项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院级科技进步奖1项,优秀论文奖2项,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20余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草地资源生产能力研究进展1.2.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1.2.2  草地生产能力1.2.3  草地生产能力评价1.2.4  草地可持续发展研究1.2.5  草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估研究1.2.6  中国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研究1.2.7  草地生产能力评价模型1.3  草地资源生产能力相关概念与内涵1.3.1  草地概念1.3.2  草地资源概念1.3.3  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1.3.4  草地资源生产能力安全1.3.5  草地资源负荷阈值1.4  研究方法1.5  研究创新点第二章  中国草地资源现状生产能力2.1  中国草地资源现状2.1.1  中国草地资源数量2.1.2  中国草地质量2.1.3  牧区半牧区草地资源2.1.4  引起草地资源变化原因2.1.5  草地保护与建设2.2  草地资源现状生产能力评价2.2.1  草地产草量2.2.2  草地载畜量2.2.3  草地畜产品产量第三章  2020年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草地资源负荷阈值3.1  2020年草地资源预测3.1.1  影响未来草地面积变化主要因素3.1.2  2020年草地面积预测3.2  2020年草地质量预测3.2.1  影响未来草地质量变化主要因素3.2.2  2020年草地质量3.3  2020年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3.3.1  天然草地资源生产能力3.3.2  草地建设新增加生产能力3.3.3  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3.4  2020年基于多功能目标统筹的草地资源负荷阈值3.4.1  草地临界载畜量3.4.2  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阈值第四章  2030年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草地资源负荷阈值4.1  2030年草地资源预测4.1.1  影响未来草地面积变化主要因素4.1.2  2030年草地面积预测4.2  2030年草地质量预测4.2.1  影响未来草地质量变化主要因素4.2.2  2030年草地质量4.3  2030年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4.3.1  天然草地资源生产能力4.3.2  草地建设新增加生产能力4.3.3  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4.4  2030年基于多功能目标统筹的草地资源负荷阈值4.4.1  草地临界载畜量4.4.2  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阈值第五章  2005年、2020年与2030年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比较研究5.1  草地资源面积与质量比较分析5.1.1  草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5.1.2  草地质量大幅度提高5.2  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比较分析5.2.1  天然草地生产能力比较5.2.2  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比较分析5.3  草地资源负荷阈值比较分析5.3.1  草地临界载畜量提高5.3.2  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降,草地资源人口压力加大第六章  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研究6.1  草地资源安全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6.1.1  自然资源与环境方面风险因素6.1.2  社会和经济方面风险因素6.2  草地资源保障可持续利用体系设计原则6.3  基于草地生产力安全的草地资源保障体系框架6.3.1  政策保障6.3.2  投资保障6.3.3  技术保障6.3.4  机制保障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7.1  结论7.1.1  中国天然草地资源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7.1.2  2020年、2030年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比当前提高7.1.3  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关键在于人工草地建设7.1.4  未来草地资源的综合临界载畜量在73707万~90202万羊单位7.1.5  未来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降,人口压力增大7.2  讨论7.2.1  关于草地资源数据来源的统一性7.2.2  关于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测算7.2.3  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相关研究比较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到目前为止草原生产能力评定的方法主要以下几种。  (1)可食牧草指标法  可食牧草指标法是以单位面积草地上生产多少青草或干草作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可食牧草的产量与品质对草原生产能量主要的指标意义表现在:①可以反映草原初级生产即日光能和无机物转化为牧草有机物的效率和状况,即一定时间内草地可供给家畜多少牧草;②它是次级生产植物产品转化为动物产品的基础,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③通过经验积累和科学实验,可以根据一般规律推测牧草对最终产品的影响;④可以了解各个时期的草层组成及其生活力状况,判断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层和土壤的影响。  对此法的评价:①对牧草产量和质量的评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取消,但决不能用它来代替对草原生产能力的直接评定;②从可食牧草到可用畜产品的漫长转化过程中可能有大量的能量和物质的流失,其底限可能为零,高限可为可食牧草所含能量和物质的27%;③易导致部分人把牧草生产当作草原生产的错误观点。   ……

编辑推荐

  《中国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界定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草地资源负荷阈值。通过构建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分解为天然草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能力两部分。在草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下,草地资源负荷阈值是指草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最大可能支撑的社会经济规模与质量。用草地临界载畜量、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这两个指标作为草地资源负荷阈值的指标值。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草地资源利用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全国、地区和牧区半牧区3个层次草地资源生产能力的基本情况,用草地的产草量、载畜量、畜产品产量来评价草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大部分牧区草地超载过牧问题突出,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四川等省区天然草原家畜超载38%以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