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页数:450  字数:72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一部近60年(1928~1986)来殷墟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著作。殷墟发掘与甲骨文的发现密切相关,因此也将对1928年以前甲骨文的出土情况与研究概况作一回顾。提出撰写此书任务的是已故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夏鼐先生,并将此项任务交给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承担。夏鼐先生还对编写体例和要点提了原则性意见。撰写工作于1984年列入考古研究所第二研究室科研计划。  为纪念殷墟发掘60周年,经编写者共同商讨,资料收到1986年,个别重要项目收到1987年。各部分文稿写出后,编写者互相提了些意见,随即作了修改,于1988年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工作。经专家审稿后又作了一次修改,并增补了1989年在小屯村东北地新发现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群有关内容,于1990年4月定稿,交考古研究所编辑室,但当时未被列入出版计划。殷墟发掘工作在不断进行,1990~1992年,殷墟考古又有两项重要发现。这些新发现不影响已有的论断,目前资料尚未作全面整理,故将这两项重要发现列入本书后面的“补记”中。  1993年,恰逢殷墟发掘65周年,我们谨以奉献此书作为纪念。  殷墟是我国商王朝后期的王都,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及其附近的20多个自然村(彩版一)。  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①近代学者多认为“七”百当为“二”百之误。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共经八代十二王,历时二百七十三年。殷王朝在殷墟建都的绝对年代,据陈梦家先生考证为公元前1300-1027年②。有学者认为也有提早数十年至百来年的可能。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经有关学者察访,弄清了甲骨文的真实出土地点,即今安阳小屯村。通过古文字学家对甲骨卜辞的研究,特别是有关祭祀的卜辞中出现的称谓,恰与《史记·殷本纪》和《世本》等文献所记载盘庚迁殷以后的商代诸王世系相合。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我国商代后期王都遗址——殷墟的近60年(1928-1986)的发现与研究的成果总结,是一部综合性的殷墟考古专著。可供考古、文物工作者,中国古代史、艺术研究者,以及广大历史爱好者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殷墟的发现及其意义 一 甲骨文的发现、搜集和流传 二 甲骨文出土地——殷墟的考订 三 殷墟的发现及甲骨文研究的意义 四 殷墟发掘的时代背景第二章 殷墟发掘概述 一 1928~1937年的十五次发掘  (一)十五次发掘概况  (二)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及资料整理出版  (三)河南省何日章 的发掘以及抗战时期日本人的盗掘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殷墟发掘  (一)1950~1958年的发掘  (二)1958~1961年为配合基建的全面发掘  (三)1962~1966年殷墟发掘及洹河流域的调查  (四)1969~1974年的殷墟发掘  (五)1975~1985年的殷墟发掘  (六)新中国成立后殷墟发掘的收获第三章 殷墟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一 有关殷墟文化分期问题的各种见解 二 殷墟文化分期问题  (一)各期陶器陶质、器类与纹饰的演变  (二)各期陶器形制的演变 三 殷墟墓葬的分期 四 殷墟文化第一至四期的年代问题第四章 殷墟的范围与布局概况 一 殷墟的范围 二 殷墟布局概况 三 有关殷王都的三个问题第五章 殷墟重要遗址概述 一 小屯村殷代遗址、墓葬分布概况  (一)小屯东北地的殷代宫殿宗庙遗址  (二)小屯西北地的殷代遗址  (三)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房子  (四)小屯西地的殷代大沟  (五)小屯西地的殷代居住遗址  (六)小屯南地殷代居住遗址 二 大司空村殷代遗址 三 殷代铸铜遗址  (一)苗圃北地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  (二)孝民屯村西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  (三)薛家庄铸铜遗址  (四)小屯村东北地铸铜遗址 四 殷代制骨作坊遗址  (一)大司空村制骨作坊遗址  (二)北辛庄制骨作坊遗址 附:殷墟一部分遗址登记表第六章 殷墟的重要墓葬群 一 西北冈王陵区大墓及祭祀坑  (一)大墓情况及其分期问题  (二)祭祀坑及陪葬墓 二 殷墟西区墓地 三 后冈墓葬群 四 大司空村东南地墓葬群 五 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墓葬群 六 三家庄东墓葬群 七 刘家庄南墓葬群 八 刘家庄北墓葬群 九 戚家庄东南墓葬群 十 殷墟发现的车马坑  (一)殷代车子遗迹 ……第七章 甲骨文的科学发掘与研究第八章 殷墟出土的文化遗物(附:自然遗物第九章 早于殷墟阶段的文化遗存第十章 由殷墟考古材料所见的商代社会及殷文化的影响余论补记附录:殷墟发掘大事年表主要参考文献编后语

章节摘录

  关于殷墟文化分期问题,在30年代的有关报道中已提出一些线索。如《安阳侯家庄出土之甲骨文字》一文,作者对不同层位出土遗物的主要特点、陶器与甲骨文的共存关系都作了较具体的阐述。据报道,出土大龟七版的灰坑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破坏它的墓葬,其时代当在商末周初,与坑内堆积无关;第二层出土灰色和红色的绳纹陶片、灰素陶、刻纹陶、带釉陶、卜龟等;第三层有灰、红绳纹陶、无刻纹陶、带釉陶。作者据出土遗物认为第二、三层堆积“都是殷墟后期所常见的”,并指出:“第二层(上层第五期)的刻纹陶片、带釉陶片,可以说是殷墟最晚的特产”。其所说第五期是指甲骨文断代,即帝乙、帝辛时代,第三层出土“大龟七版”,当是廪辛、康丁时代的堆积。将坑内堆积划分为两个时期,与我们现在的认识一致,但当时未能在此基础上对殷墟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期研究。  殷墟文化分期问题是50年代提出的研究课题,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根据1959年在大司空村遗址发掘到的文化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陶器的不同特点,将殷墟文化分为两期:即“大司空村一期”、“大司空村二期”,并对两期的年代进行了初步推断②。这是第一次根据文化层叠压关系整理资料,进行分期工作,其所分的大司空村二期,大体相当上述侯家庄遗址内的第二、三层。1962年秋季,又一次在大司空村遗址进行发掘工作,这次发掘发现了晚于大司空村一期、早于大司空村二期的灰坑,将这一阶段列为第二期,又根据层位关系将原来所分的大司空村第二期分成为两个发展阶段,列为大司空村第三期、第四期。并根据与陶器共存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证明这两个阶段分别属于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和帝乙、帝辛时期,从而在原分两期的基础上划分为四期③。大司空村遗址的四期基本上代表了殷墟文化的发展序列。第一、二期通称早期,第三、四期通称晚期。当时只是提出分为四期的初步意见,各期的成组陶器很少,后来通过在苗圃北地和小屯等遗址的多次发掘,资料逐步增多,从而对所分四期陶器的类别、形制、纹饰等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