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发展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单玉丽,刘克辉 著  页数:464  

前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研究中,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增长模式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个案。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体,农业产值占地区经济总产值的32%,工业产值占19%,人均GDP196美元,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力的56%。1953年台湾实施第一期经济建设计划,在优先发展农业、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实施替代进口工业发展战略,开启了工业化的序幕。50年代是台湾农业的黄金时代,农业恢复与发展为经济振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1960~19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利用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技术外移的机遇,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实现了经济的振兴,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和世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80年代,台湾在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浪潮中,先后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1989年人均GDP达到7805美元,三次产业中农业比重下降到4.75%,工业比重从历史上最高的46.7%回落至39.58%,服务业上升至55.47%,结束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开始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90年代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段,以电子资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促进了台湾第三产业的大幅度增长,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到2007年,台湾经济总量达到3833亿美元,人均GDP17252美元,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1.45%,工业比重27.50%,服务业比重71.05%。据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资料,2005年台湾地区生产总值居世界第23位,地区综合竞争力居世界第11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振兴民族经济,受早期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倾全力推行工业化,其结果是在取得工业快速增长和地区经济振兴的同时,也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首先是农业和农村问题。农业发展滞后、城乡矛盾加剧、环境生态问题严峻,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内容概要

本书把我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与工业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探讨台湾为调整工农业发展关系、保障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调适农业体制和机制方面所采取的策略性措施,分析台湾现代农业的成效和缩小城乡差别的进程,这不仅有助于研究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客观规律,而且对我国大陆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密切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本书可供农业经济领域的学习者、研究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单玉丽,女,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台湾经济及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研究。主编及合作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等10余项。为福建省“三八”红旗手。

书籍目录

上篇:发展篇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概念的演进及其评价指标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第二章 台湾工业发展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工业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    第三节 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 工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  第三章 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政策调整    第一节 农业政策内涵的界定和类型    第二节 农业政策的阶段性演替    第三节 农业政策调适的转捩点  第四章 台湾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节 种植业生产发展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发展    第三节 渔业生产发展    第四节 林业生产发展  第五章 台湾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功能的转换    第一节 农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农业增长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节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节 农业功能转换及其意义  第六章 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建设    第一节 农村建设政策的延续和特点    第二节 “富丽农村”建设    第三节 休闲农业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七章 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民收入与消费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收入和消费的相关性    第二节 农家收入与消费的增长    第三节 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的分析    第四节 缩小城乡收入差别的举措下篇:策略篇  第八章 台湾的农地制度建设    第一节 土地资源概况    第二节 农地改革    第三节 农地开发    第四节 农地保护  第九章 台湾的农业金融制度    第一节 金融政策的演变和金融体制的特点    第二节 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农业贷款制度    第四节 农业信用保证制度    第五节 农业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十章 台湾的农产品运销与现代农业物流    第一节 农产品运销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节 农产品运销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农产品运销的组织形式    第四节 现代农业物流的兴起与发展  第十一章 台湾的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沿革    第二节 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节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及园区建设    第四节 农业科技推广教育体系    第五节 农业科技研究发展的策略  第十二章 台湾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    第二节 农业自动化    第三节 农业信息化  第十三章 台湾的农民合作组织    第一节 农会    第二节 农田水利会    第三节 农业合作社与合作农场    第四节 农业产销班  第十四章 台湾的农产品对外贸易    第一节 农产品外贸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第二节 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    第三节 主要农产品外贸的消长    第四节 调控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工业化概念的演进  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动态性和理论性特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理论学派对工业化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不尽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狭义的工业化概念。这是西方经济学上流行的传统的工业化观点。在西方经济学中,工业化是指“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在国民经济收人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或“传统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现代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转变的过程”。我国《辞海》把工业化定义为“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过程”,正是反映了狭义工业化的观点。这种定义强调了工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绝对地位,以简单的集中性的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工业化概念的核心内涵,代表了哈罗德一多马(Roy Harrod-E.D.Domar),传统工业化理论模型的主流观点。  传统工业化概念是对西方国家早期工业化发展经济的总结。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西方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用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其发展过程虽然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的,但要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就需要生产制造机器的机器,这就需要依靠大量投资来发展重工业,因而大量投资便成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这是早期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它反映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内涵。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了解台湾的小窗口,农业是中国的未来
  •   已看,关于城镇化、工业化、了解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有意义。
  •   内容挺好,挺真实,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