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作者:五岛节  页数:143  译者:顾峰峰  
Tag标签:无  

前言

不知不觉在这里生活了将近30年,曼哈顿的街道已经变得相当整洁。轻风拂面的季节,有时候会有冲动想对路上散步的老夫妇说:“在这里终老也不错啊。”然而,在时代广场和麦迪逊广场公园,在象征着纽约的摩天大楼上,华丽的霓虹依然彻夜闪耀,在黑夜里孤独地向人们夸耀这个不夜城、世界中心的传奇,仿佛这才是它们唯一的存在价值。    宓多里在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任教,并投身于非盈利机构的社会公益演出和职业演奏活动。龙则在发奋学习之余,坚持着小提琴和空手道的练习,参加音乐会,挥洒青春的激情。再看我自己,转眼已过了花甲之年,不得不开始考虑该如何安度余生。偶尔接到邀请,赴宴前也会揽镜化妆,徒劳地想要掩盖满脸皱纹。透过老花眼镜,终于看清镜中的那张脸,早已被深深刻上了“老人”的印记。我和孩子们一路相伴,共同走过人生,却为何只有我必须面对这惨淡的局面?我其实还是不愿意服老啊!    我明白不该这般怨天尤人,这样对自己无益。谁不是欢笑与泪水织就的人生?我不是也一直勇敢面对每一个未知的明天?没道理到了现在才眼睁睁看着我的“努力奖”付水东流。结局惨淡是因为没有对过去作出评价。我实在应该为自己颁个奖,好好庆祝一番。冬夜早早降临,黑暗而漫长,可怜我偏偏沾不得酒。每逢节日或周五,往往人声喧嚣,可一到了周末又一派安然静默,让人没了庆祝的心情。    我能够在曼哈顿这个全世界都为之向往的城市,拥有一片自己的空间(就算那只是租来的房子),能够通过互联网获知日本所有的新闻,用Skype可以随心所欲地与人交流,这已是天大的恩赐。    我并不是一个人住在乡间,但是却没有什么可收成,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宓多里央我做的裙子,我只画了设计图就再没下文。明年想让龙举办的活动,也仍在摸索阶段。把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放在一边,而不得不去做那些不喜欢的事。都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解闷消愁,哪有把喜欢的事放在一边解闷消愁的道理。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状态吗?    “五岛节女士如果对现状还有不满的话,可是会遭天谴的哦。”这句话可不可以理解为“培养天才是要遭天谴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小提琴教育家铃木真一也曾这样说过),难道全心全意培养他们的父母都该遭天谴吗?    时代不断改变,除了工作、家务以及为了补贴家用在外打拼的时间,母亲们往往会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不会是全部。然而,我会。我会一整天都想着孩子的事。他们去上学,我就会想现在这个时间应该在上什么课、能不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会不会又摔跤了却强忍着疼痛、饭吃得好不好、打扫卫生是不是太认真、会不会很想回家……我在弹琴工作的时候都无法克制自己去想这些事情,甚至曾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放弃工作,每天在家等孩子们放学。这应该也算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吧。    等宓多里一回家(我有时回得比她还晚),我就为她端上亲手做的点心(布丁、曲奇等)和鲜榨果汁,接着陪她进行基础练习、部分练习、做作业、吃晚饭、曲目练习、洗澡,然后讲故事哄她睡觉。等宓多里睡着后,我还要晾衣服,并为第二天做准备。有空便为宓多里缝缝裙子,织织毛衣。我就这样重复着充实的每一天,同时考虑着如何离开日本……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宓多里,而是为了实现我自己的梦想——培养一个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孩子。各位父亲母亲,你们的梦想又是什么呢?你们一定也想给孩子一个幸福愉快的人生吧?我也许至今都未放弃过梦想。还记得当年,因为龙要早产了,我几乎毫无意识地被上了全麻,在宓多里的呼唤中醒来时,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小提琴练完了吗?”    我在书中多次提到,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已经通过观察外界而逐步掌握各种技能和能力了。    前年,我突发奇想地学起了中文。没有CD,也没有老师,只有一本教科书,我想看看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当然,这多少也会对健脑有些帮助。上海世博会之前,我开始了实践。然而,尽管我一年来在地铁、公交车和飞机上强忍睡意,争分夺秒地同一堆简体汉字奋斗,但在仅用了一年时间便掌握了中文的儿子听来,我根本就是在说天书。这不禁令我心灰意冷,于是我暂时放弃了中文的学习。    但是紧接着,我又迎来了广州之行。在飞往广州的超过24小时的旅程中,我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当成了中国人。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的中文再蹩脚,也聊胜于无嘛。在韩国金浦机场转机的4个小时,我跃跃欲试地想要实践我的中文。我试着和一个温和的、乘务长打扮的东方男子说话,那人却是一脸茫然。我用中文问他:“请问去广州的航班是在这个登机口吗?”他跟我说:“对不起,我不懂中文。”原来是个韩国人,怪不得!同样的问题,我又去问了登机口的空姐,得到了“对”的答复。很好,看来她听懂了我的话。接着我又问我身边坐着的和我年纪相仿的老妇人:“你是去广州吗?”对方睡眼朦胧地瞥了我一眼,并不搭理。我忍不住想问:“你是中国人吧?”但到底还是忍住了。心里暗自琢磨是否说错了什么,这才意识到自己问了个愚蠢的的问题——在等广州班机的旅客还能去哪里!也许是我的问题太没有意义了,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吧。我安全抵达时,从日本启程的宓多里还没到广州。我在等她的时候,又实践起了中文,反正在外丢丑无人知,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用中文与人交流。一见到宓多里,我就描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结果她安慰我说:“妈妈,您真了不起,我非常钦佩您的这种精神。这可是防止大脑退化的最佳良药。”我听得出来这是恭维话,内心也颇感无奈。    不小心又扯远了。我想说的无非就是,孩子的大脑没有容量的限制,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知识,无穷无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机能会逐渐退化,容量也会逐渐缩小。体力亦是如此。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拥有健康的精神。我的父亲至死都在念叨两条训诫——“健康最重要”、“好好和别人相处”。大家都懂这个道理,可是对于求学期的孩子,比起身体健康,妈妈总是更关注学习。我的第一个孩子宓多里,健康降生于这个世界。于是我的注意力便集中在了如何发展孩子的能力上面。虽是第一次育儿,也不允许有任何失败。虽是新晋妈妈,也想得到全优的成绩,以弥补我之前不成功的人生。我孜孜不倦地向身边朋友请教育儿经验,遍读各类育儿书籍甚至伟人传记。我这个荒唐的母亲,几乎从未关心过宓多里的健康问题,觉得那理应是医生的责任,不归我管。    因为我母亲需要工作,我的三个兄弟都由祖母带大。她老人家常带着他们散步,不分寒暑。背上背一个,左右各牵一个,走过乡野田间,穿过繁华闹市。一路上,絮絮叨叨说个不停,兴起时便唱上几首歌。她之所以会和尚未成年的孩子这样相处,也许真的是因为太孤独了。现在的年轻妈妈则完全是另一种做派,她们会让孩子背对自己,面向前方坐在婴儿车里,推着他们在公园或者林荫道散步,一路上与同伴、朋友谈笑风生。这其实也无可厚非。事实证明,我那三个兄弟,虽然成长于相同的环境之中,生存方式和感悟能力却南辕北辙。而最终,谁也没能成为伟人或者歌手。    人老了或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便容易忘记眼前的事情,精神状态就会回到孩童时期。由此可见,小时候的境遇和知识的累积,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我当然也明白这层道理,所以尽可能地陪在宓多里的身边唱歌、说话。从她连眼睛都没完全睁开的时候起,我就已经开始对她说生硬的标准语了,一直以来,我说的都是北河内地区(位于大阪府界内)的方言,更糟糕的是,用词多数都是男性用语,且带些小混混的痞味,因为我上学之后多和男孩子玩耍,又同弟弟关系亲密,且母亲开的药店的隔壁就是黑社会老大的家。我把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全部改编成儿童版,根据当时的心情讲给孩子听,也不局限于幼儿读物、儿童读物和童话故事。宓多里和龙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自然是“妈妈”,没多久就学会不停地问:“然后呢?接着呢?”我讲给他们听的,都是些平常的、微不足道的故事,多数照搬自己小时候祖母和父亲即兴创作的没头没尾甚至连题目都没有的good night story。有时候实在没有存货了,就让祖父和父母充当现实中伟人故事的主人公。至于音乐,我从未刻意安排。常常是催眠的故事催得孩子们益发精神,不停追问“然后呢、接着呢”时,我自己却越讲越瞌睡,咦咦呀呀连话都说不清楚。这种时候,我便不再讲故事,而改成哼歌。    小时候,祖母会给我唱她故乡的歌曲,父亲也会给我唱他出征时学会的歌曲,而我又把这些歌唱给了自己的孩子听。所以有一阵子,经常能听到宓多里和龙嘴里哼着20世纪初的歌曲。莫扎特?勃拉姆斯?远不止这些,还有德沃夏克、伯恩斯坦、维瓦尔第,等等。虽然不会有协奏曲这种难度的曲目,但加上日本流行乐和《珍珠贝壳》(Pearly Shells)、《强尼天使》(Johny Angel)、《圣诞歌》等在日本风靡一时的欧美歌曲,能够罗列出来的曲目表也是相当丰富精彩的。    那时候,我每晚都会一边深深反省忏悔白天的严厉和歇斯底里的态度,一边看着孩子们熟睡的小脸得到心灵的慰籍,至今我仍时常记起当时的感受。我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乐感,看似天分,其实都是父母在成长过程中赋予我的。而后来我也明白了,祖母在她所处的环境下感受到的悲伤,有着孩子无法理解的深刻。正因为这种情感无以排遣,才会如此深深烙刻在我们心底。后来宓多里刚开始在公众场合演奏各类曲目时,有几位评论家表示从琴声中可以感受到她过去短短的人生是如何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是这种家庭背景所造成的吧,而且,移居纽约的时候物质上的确很艰苦,而宓多里得以依赖的只有我一个人。其余她一度以为值得依靠的那些人,都不过是拿“情感”交换她的小提琴演奏能力。意识到这一点后,她更加深了那日积月累的无法宣泄的情感表现。    龙的情况则不完全相同。他出生在纽约,就读的私立幼儿园里只有美国男孩(日本的义务教育从小学开始,所以宓多里没有上过幼儿园,直到进入公立小学才开始接触集体生活)。因为语言和体格上的明显差异,龙没少受同学的欺负。这种霸道的不合理,让我们家长觉得标榜自由平等的美国虚伪无比。只要不发生危险,学校从来都是袖手旁观,除了忍耐,没有任何办法。但现在想来,我丝毫都不后悔将自己的孩子置于那种境地。在那个被视为世界中心的国度,我们母子都被迫懂得了他们对平等的诠释——只有自身强大才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武器。但那些孩子毕竟比较野蛮粗暴,龙的东方人体格已然吃了大亏,又因早产带来的各种影响,导致他饱受歧视和暴力,那种程度在日本是无法想象的。“这里是私立学校,要是觉得待不下去,可以办理退学手续。”这样的建议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我并不觉得转到公立学校就可以消除歧视和暴力。那么我究竟能为龙做些什么呢?我像念咒语一般,天天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会让他们知道龙到底有多棒。”我还要让他们知道龙的祖国日本,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国家,而我们的家庭又是多么出色的一个家庭。在学习方面,特别是数学,在我日复一日的灌输之下(笑),龙在小学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够熟练解答日本小学四年级水平的习题了。他又通过从日本买回来的教科书和童话提高日语水平,通过漫画学习历史知识。相反,因为我不懂英语,龙学习英语的渠道就只有学校里的英语课而已,甚至都没有借助收音机和电视。说起来,也难怪会被人欺负。再加上天天练习小提琴,龙小时候的照片几乎都是苦哈哈的表情。    龙在家是个娇气的孩子,在学校却坚决不掉一滴眼泪,乖巧又倔强。我当时觉得,龙十有八九不能直升小学,得在学前班(幼儿园和一年级之间的缓冲阶段,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该学生是否需要就读)就读一年,而且这样做对他本人也有好处。没想到他竟顺利升上了一年级。关于直升的原因,我询问了平日里颇有点不近人情的校长和班主任。他们表示,龙的英语水平确实比其他孩子差一大截,但这并不能成为就读学前班的理由,龙已经具备足够旺盛的学习欲望和情感表达能力。这件事令龙第一次在学校找到了自信。后来,音乐老师定期让龙在学校演奏,再加上练习空手道之后至少学会了自我防卫,龙于是渐渐自信起来,成绩也随之稳步提高。中考时,填报的6所高中全部合格,高中时又顺利获取了大学早期入学的资格。    我一直以为,就算宓多里能用完全没有口音的标准英语演讲,就算龙获得过散文大赛的金奖,都不能改变他们是日本人的事实。因为和他们关系最为亲密的我,一直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不折不扣的日本人,希望他们的内心和与生俱来的外表能够一致。我一度以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但孩子们显然并不这么认为。等双方意识到这个分歧时,“试着互相了解”已经完全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了。我单纯地以为那只是青春期无可避免的叛逆,谁知那股能量最终转化为愤怒、悲伤和失望向我袭来。而这时,宓多里却站到了龙那一边,可见她从青春期开始是如何一直压抑着、忍耐着。这一切令我恨不得自己能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会有人理解我这种心情吗?不,我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就让我独自承受吧。因为孩子们所承受的痛苦必定比我大得多。    这本书初版时,书名叫做《笨蛋天才、白痴神童》,我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个中用意。后来出版社觉得书名过于粗俗,才改成现在这个《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    您一定会觉得我在书中闲扯的内容,和“天才的(孩子的)培育之道”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如果说孩子对父母而言永远都是孩子,那么父母也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才行。尤其当我们要在一个与自己成长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培养一个与自己理想相近的健全的孩子,势必付出超乎想象的努力,若没有超常的毅力根本无法做到。这不是理解不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必须牢记,父母的理想仅仅是父母的理想而已,一个健全的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另外,如果一个孩子内心已经完全美国化,却拥有着一张东方面孔,那么他(她)在青春期将面临的最大烦恼又会是什么?试着去了解这一点对父母而言也至关重要。不要妄想通过学习和人生目标解决这个问题。起码,这种方法在我家的“天才儿童”身上是行不通的。不仅如此,父母不开心,只会让孩子的内心更添沉重。    也许您的孩子也有一技之长,也许有朝一日您也会将留学提上日程。那么不管孩子是只身上路还是有您相伴,我都奉劝您能对上述问题做好心理准备。一遍又一遍地体会全身血液瞬间冻结的的感觉——希望这种事情永远不要发生在任何一位父母身上。但也不要担心,请相信下一秒就能听到美妙的和弦,那是梦想的乐音,是最好的礼物,是忘掉一切的最幸福时光。音乐、运动、学习,孩子直面一切的姿态就是母亲的幸福。那么请允许我收回曾经说过的话吧,我们还是应该拥有梦想,绝不能放弃。人生,不就是梦想与梦想的交织和碰撞吗?

内容概要

194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5岁开始练习小提琴,后就读于音乐学校,于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
五岛女士现为日本“音乐道场”负责人。“音乐道场”的设立,旨在通过音乐来丰富孩子的内心,同时五岛女士还担任特定非盈利活动法人“音乐共享”的副理事长及非盈利团体“宓多里和她的朋友们”的理事。

作者简介

  王岛龙 
 美籍日裔小提琴家,1988年出生于纽约,被誉为小提琴“神童”。
  3岁开始学小提琴,师从洋子·吉尔伯特、俄裔小提琴大师丹青柯以及中国台湾旅美小提琴家林昭亮等。
  7岁时首度登台“太平洋音乐节”,演奏帕格尼尼《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引起轰动。

书籍目录

第1章 “天才”是什么
“天才的妈妈”这个称号/这算哪门子天才
成果成就天才/不知道谁是“天才”
哪条狗能成为领头犬/帕瓦罗带的“初啼声传说”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如果人类由狼养大
第2章 亲子之间,关键在于“沟通”
为什么选择小提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学习乐器的黄金时期
孩子的兴趣取决于父母/对孩子应该“严”
给孩子最大限度的“敬意”
孩子的尽孝之道/小提琴是沟通的工具
任性的妈妈/为孩子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
帮助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
孩子教会了我很多/孩子的语言是美丽的
沟通的具体手段/比“消除校园暴力”更重要的事
纽约的艰苦生活/母女相依为命是件幸运的事
一定得重新找回来的东西/比小提琴更重要的东西
第3章 提倡模仿
被人批评是“杂耍的猴子”/人类因模仿而成长
谁都具备“个性”/换一个适合孩子的老师
不适合宓多里的名导师
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度的夸奖/迪蕾教授的教学方法
请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演奏
觉得好的,不妨模仿一下
重要的是“带着疑问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孩子完不成作业是家长的责任
该不该让孩子参加比赛
母亲比评委更懂得自己的孩子/比赛也有个性
该不该让孩子演奏“高难度”的曲目
孩子自己也想演奏名曲/大胆练习“大人的曲子”
“放松”可以放到五十岁后再考虑
第4章 你是我的“世界第一”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忍耐力/培养“能力”
学小提琴是否需要“体力”
为孩子提供他们愿意投入的环境
什么时候打孩子,什么时候不打孩子
打孩子的手是痛的/一气之下的一个巴掌
通过身体传达的信息/教子这项“使命”
一心一意只爱自己的孩子/目标越大越有意思
专属于龙的另一种“世界第一”
“天才少女的弟弟”/用日语和孩子交谈
全力以赴做好眼前的事
第5章 过度保护有什么不好
结果并不重要/其实我并不喜欢音乐
克莱斯勒的境界
技术娴熟但缺乏感染力的演奏
笨拙的孩子更能坚持/总会有想放弃的时候
成为专业人士的潜质/表现自我的欲望
卡特琳娜·维特的魅力
中途放弃未免太可惜/家长参与练习的方法
和孩子一起学习/“如行板般行进”
“过度保护”和“溺爱”不是一回事
“没有过度保护,孩子永远飞不出父母的天空”
第6章 年轻妈妈们,请拿出自信来
后记 孩子的人生、父母的人生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为孩子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赴美三个月后,即当年的5月,经迪蕾教授引荐,女儿有幸在时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的祖宾·梅塔面前一展琴艺,接受检验。  女儿的琴技,因那次面试得到了祖宾·梅塔的认可,被认定是可造之材。后来,宓多里又于同年除夕,应邀担任新年音乐会的神秘嘉宾,与纽约爱乐乐团同台演出,在媒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如果只看结果,我这一步走得总算还有价值,却绝不是最好的选择。要在语言不通的陌生国度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身边得以依靠的却只有妈妈一个人,这对一个刚满10岁的孩子而言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也决心要为女儿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并付诸了行动。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和女儿都对英语一窍不通。因此,女儿无法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唯有选择Professional Children's School。这是一所专门为已经成为或者立志成为职业音乐家、模特、演员的青少年设立的学校。在环境熏陶下,女儿心中也萌生了自己总有一天要成为职业小提琴家的想法。不过一开始,语言仍是最大的障碍,学校布置的作业基本都是我和女儿共同完成的。帮助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当时我和女儿居住的公寓,是禁止早晚演奏乐器的。所以女儿每天放学回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练习小提琴,吃过晚饭才开始做学校的作业。晚上,等女儿睡下以后,我就会打开课本和字典,为英语课文注上日语翻译。第二天上学之前,女儿会把这些都看一遍,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对照老师讲课的内容和我的注释进行理解。这种生活,大概持续了一年左右。渐渐的,女儿的英语水平超过我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到底叫大人望尘莫及,我至今已经在美国生活25年有余,英语依然说得磕磕绊绊,女儿却进步飞快。所以没过多久,我已不需要再帮女儿辅导英语了。后来,女儿正式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她上课时,我就去学校图书馆。如果那段时间女儿练习莫扎特的曲目,我就会查阅和莫扎特有关的一些资料,然后把所有小提琴家的相关作品都听上一遍。那个年代还没有CD这种产品,都是30厘米的LP唱片。

后记

孩子的人生、父母的人生    音乐撰稿人兼体育撰稿人玉木正之先生,曾经通过我的演讲录音以及面对面采访时获取的信息,为我撰写过文章。本书正是在他与讲谈社现代新书出版社的阿佐信一先生的鼎力协助之下,才得以顺利出版的。此外,CristalArts株式会社的佐野光德社长也一直给我很多有益的指教。谨允许我借此机会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但是,最需要感谢的也许是我的两个孩子。    此次数番通读原稿,修改润色,令我重新意识到孩子才是我的老师,我获益颇多。    无论是作为一个母亲,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自己都毫无信心。能够一路鞭笞激励自己,磕磕绊绊走到今天,并不断成长成熟,懂得对其他母亲(或者父亲)说出“拿出你们的勇气来”这样的话,显而易见也是那两个孩子的功劳。没想到我的所谓“育儿论”原来竟是“儿育论”,也唯有苦笑而已。    为了纪念曾经在南加州大学执教的小提琴大师雅莎·海菲茨,南加州大学特别设立了“海菲茨音乐学讲座”。女儿宓多里现在任教于该讲座,成为了一名小提琴指导者。同时她也会继续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开展音乐事业。此外,她还在日本、美国等地的学校中设立了“Midori & Friends”(http://www.midoriandfriends.org)以及NPO“Music Sharing”(http://www.musicsharing.jp/)两个机构,将她的慈善事业坚持到底。    15年前,女儿提出要成立“教育基金”,并为孩子们举行演奏会,我当时只觉得她年纪轻轻爱说大话。然而她的异想天开却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学校的体育馆或是在医院的小场地上,近距离地为孩子们演奏小提琴,以一种最直接有力的方式将小提琴的魅力传达至孩子心中。    若问我对女儿的今后有何期盼,作为母亲,我只盼她早日觅得良人。这个心愿不能当面对女儿说,会被她挡回来:“请不要怀有过度的期待!”所以,我决定还是将它埋在心中。    龙也于去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求学。因为尚处在普通教育的阶段,所以还无从知晓将来何去何从。不管怎么,他现在应该正在波士顿享受他的学习生活吧。    对龙,我很少表达感谢之情。反正,你爱怎样就怎样吧。不过,我会做你音乐会的第一个听众,检验你的成绩,给我做好心理准备吧。    而我自己,今后想尽可能留在日本,在“音乐道场”(http://www.gotosetsu.jp/)教孩子们小提琴,并着手培养一些小提琴指导老师。    至此,我的各种经验感受,终于集结成书。但我的“育儿”任务并不会因此而告终或者告一段落。好在两个孩子健康成长,一家人沟通无碍,已令我深感幸福满足。    未来不可预测。我们无从得知明天等待我们的将会是风暴还是黑暗。但是,风暴总会过去,黑夜也总能迎来黎明。    所以,全天下的母亲,以后也请陪着你们的孩子一起成长吧。    五岛节    2007年4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之所以对天才感兴趣,是因为天才能将我们身体里沉睡的潜能唤醒,完美地表现出来,并最终转化为一种有形的结果,这令我们感到欣喜。  ——日本首位诺贝尔获得主 汤川秀树几年前,当五岛龙第一次为我演奏时,我惊喜地发现,他是一位如此有才能且全身心投入的开朗年轻人。从那以后,我们一直在爱乐乐团合作。  ——世界知名指挥家、钢琴家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五岛龙的小提琴非常出色。这并不是说他正在使用的小提琴极其昂贵,尽管也有这个因素,但我是指演奏者非常出色……其实有些人天生具有绝对音感的素质,但是,那不过是“原石”而已。对龙而言,让这种“原石”开花结果的原动力正是他的好奇心。不仅仅对音乐,而是对世间万物都具有某种兴趣。日——本《朝日周刊》总编辑 筑紫哲也这是一个独特的育儿方法,特别推荐给那些培养子女的爸爸妈妈。并不是从最初就一帆风顺,而是通过一件一件事情的累加,加上强烈的信念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对子女培养持有疑问或者烦恼者,或许会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日本亚马逊读者 kim

编辑推荐

《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首次披露《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母亲与《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作者的对话,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获得者、世界知名作曲家,谭盾先生推荐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一个普通的日本妈妈,培养出了两位世界级的音乐家,看来不是运气,而是方法,只要方法对,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
  •   我们都是好孩子,天真善良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本身都是天才,人之初,白纸一张,什么样的土壤,怎么样的成长,决定权在你手里!
  •   作者用很平淡的纪实方法来阐述她的育子经验。很受启发。不过日本人我不喜欢。
  •   冲着midori的妈妈的身份去买的,内容很散,就像是回忆录
  •   内容还可以, 但不详细. 个人的主观意识重,内容与主题的确不符, 不过还是可以学到一定的技巧.
  •   教育儿子的好帮手。
  •   书中描写一个妈妈怎样培养孩子成为了小提琴高手,包括培养过程,从孩子喜欢小提琴-练琴时的枯燥-最后被誉为小提琴天才的整个过程,作者没有回避过程的艰辛,也让读者看到了唯有勤奋和付出才有收获的一天。
  •   家有孩子练琴的家庭都应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