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金城  作者:布人衣单  页数:243  
Tag标签:无  

前言

  《百喻经》是一本把散见于佛学典籍中的一些譬喻集中起来的传教布道书,佛的要旨关键在于佛心,释迦牟尼苦修多年后,一朝悟道,但怎么样让一般痴人也能明白这些道理呢,他便打了许多比方,举出一些实例,有些实例听起来像个比方,但有些比方实实在在就是真事一般。  《百喻经》的原名即《痴华鬘》,“华鬘”一词是梵文soma的音译,指连接成串装饰身首的花环。此书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喻述了出家人修行积善的道理,是一部宣传佛教教义的经典。南朝时期的493年,僧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法师来中国传教时,将其翻译成中文,因收寓言故事98则,故起名为《百喻经》。它并没有单刻本,而是收编在浩瀚的藏经当中,多少年来一直是佛门弟子的必读经文。  1914年9月,鲁迅先生捐银元60元委托南京金陵刻经处刻印了100本佛教《百喻经》,1926年5月,鲁迅先生又出资赞助王品清校点《百喻经》,自己亲自做了题记,以原书名《痴华鬘》,交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使这一佛教文化经典得以广泛流传,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寓言故事集,它为当时的中国文坛增添了一道异彩。  许多人不禁要问,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佛经如此感兴趣呢?其实当您看了本书后,便会了解,这并不只是一本简单的佛经,它还是一部生动、形象、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百喻经》虽然是佛教为宣传自己的教义而作,但它的许多寓言都是选自民间老百姓的口语故事,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内容概要

本书将98则《百喻经》中的寓言故事与极具阅读情趣的禅故事相结合,配以精美的禅味十足的图片,让读者一方面通过短小精悍、说理深刻的故事引发思考,另一方面通过漂亮的插图而一饱眼福,让读者在亲近山水人物画的同时,展开无限的联想,感受经典的98则生活智慧。本书将让读者朋友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拥有一个轻松快乐的好心情,同时在读禅、学禅、参禅中,能以悟禅的精神智慧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使其今后的生活和人生境界达到一个更为高广的全新层面。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金跃军为知名图书策划人,近年来,撰写或策划作品有《圣经的大智慧》、《读禅学做人》、《读禅悟管理》、《中华趣味饮食》、《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知识全集》等图书,深受读者喜爱。

书籍目录

愚人食盐喻/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愚人集牛乳喻/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以梨打破头喻/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妇诈称死喻/辩明事理,坚定不移渴见水喻/望洋莫叹 取之有度子死欲停置家中喻/防微社渐,一丝不苟 认人为兄喻/实事求是,身体力行山羌偷官库衣喻/真实自然,以身作则叹父德行喻/适当中肯,不可言过其实三重楼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婆罗门杀子喻/认真做事,诚实做人煮黑石蜜浆喻/根除祸源,得偿心愿说人喜瞋喻/坦然面对,明辨是非杀商主祀天喻/方向明确,义无反顾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灌甘蔗喻/辛勤劳作,收获希望债半钱喻/高瞻远瞩,统览大局就楼磨刀喻/换个角度,豁然开朗乘船失釪喻/立即行动,切莫拖延人说王纵暴喻/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妇女欲更求子喻/拥抱今天,创造未来入海取沉水喻/水到则渠成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种熬胡麻子喻/错种必结错果水火喻/专心致志,方有辉煌模仿国王眨巴眼睛/抓住要点,看重目的治鞭疮喻/人云亦云,迷失自我为妇贸鼻喻/知足者常乐贫人烧粗褐衣喻/识破假象,立足当下牧羊人喻/平常对待得失,平衡看待人生雇倩瓦师喻/历经磨难,不忘初衷估客偷金喻/言行一致,取信于人斫树取果喻/精心培育,圆满收获送美水喻/不耽虚名,积极向前宝箧镜喻/周到圆通,迈向成功破五通仙眼喻/尊重别人,珍爱自身杀群牛喻/世事轮回,一心向上饮木筒水喻/悔过自身,传递真爱见他人涂舍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治秃喻/反省自身,潜心修习毗舍阇鬼喻/持之以恒,必有收获估客驼死喻/审时度势,巧做选择磨大石喻/胸有大志,勤学苦练欲食半饼喻/把握局部,则成就整体奴守门喻/放眼全局,方得其道偷犛牛喻/文过饰非,欲盖弥彰贫人作鸳鸯鸣喻/悔不当初,追悔莫及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坚定信念,学好本领小儿争分别毛喻/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医治脊偻喻/利不补害,得不偿失五人买婢共使作喻/同生共死,一致对敌伎儿作乐喻/投桃报李,礼尚往来师患脚付二弟子喻/求同存异,照顾整体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协力同心,步调一致愿为王剃须喻/伺机而动,展翅高飞索无物喻/放弃小利,发扬善心蹋长者口喻/向上生长,得见阳光二子分财喻/拒绝诱惑,坚守自己观作瓶喻/时机难得,不可错过见水底金影喻/看清方向,选择正业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病人食雉肉喻/滴水石穿,坚持到底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做自我的主人,掌命运的航向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心存善念,共创明天五百欢喜丸喻/襟怀坦当,重塑人生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刻苦学习,联系实际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力保大局,降低损失共相怨害喻/敞开胸怀,从心做起效其祖先急速食喻/认清本质,勇做自己尝庵婆罗果喻/细心观察,准确判断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爱惜生命,善待生活唵米决口喻/防微杜渐,宽心悔过诈言马死喻/充实自己,举重若轻出家凡夫贪利养喻/以诚待人,以心待己驼瓮俱失喻/冷静思考,全面考虑田夫思王女喻/目标远大,身体力行构驴乳喻/用心倾听,仔细琢磨与儿期早行喻/虚心求教,拨云见日为王负杌喻/坚意修为,勇敢面对倒灌喻/查清原委,对症下药为熊所啮喻/静心思考,寻找线索比种田喻/灵活播种,收获绿荫猕猴喻/抛弃前嫌,轻装前进月蚀打狗喻/做正确事,走正当路妇女患眼痛喻/未雨绸缪,不可因噎废食父取儿耳珰喻/用心生活,学习经验劫盗分财喻/平常心态,云水随缘猕猴把豆喻/努力上进,终有厚报得金鼠狼喻/本我本心,真情真义地得金钱喻/看准时机,一跃而起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喻/坚守信念,厚积而薄发小儿得欢喜丸喻/保持理智,权衡利弊老母捉熊喻/注重事实,谨慎判断摩尼水窦喻/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二鸽喻/细致考虑,冷静决断诈称眼盲喻/清楚得失,迈向正途为恶贼所劫失氎喻/发奋进取,互励共勉小儿得大龟喻/不问玄机,必适得其反

章节摘录

  1 愚人食盐喻  ——恰如其分 适可而止  【佛语】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  既②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③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④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⑤盐。食已口爽⑥,反为其患。  【译文】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他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太淡,没有味道。主人听后,往他的菜里又加了一些盐。  加了盐的菜味果然好吃多了。他暗自想道:“所以这么好吃,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刚加这么点盐尚且如此,何况加更多的盐呢?!”  于是,这个没有头脑的家伙便空口吃起盐来。吃了以后,口舌便失去了味觉,反受其害。  【禅心】  愚人其实并不愚,因为他懂得最基本的趋利避害。饭菜只因多加了一把盐的而变得津津有味,盐在其中确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这个愚人永远都不明白,好吃的仅仅是他面前摆放着的饭菜,盐的作用也只是让饭菜变好吃而已。舍本逐末的做法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结果到头来所有的苦头还得自己品尝。  有位先哲曾说:“真理只要再向前跨进一步,便会变成谬误。”  于是这个愚人在真理面前开始了大跨步,似乎认定了真理之后就是无限的光明,并且愚人追求真理的脚步显得异常坚定,而我们却不禁要为他唱起悲歌。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物极必反的道理,只是没有几人去认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在那位拔苗助长的老伯的叹息声还没有远去的时候,人们就已经争先恐后地跳进了相互追逐的洪流之中。  得道高僧宝觉禅师在即将圆寂时,他派人把所有的弟子都叫到了身边,向他们宣布自己世缘时限的到来。众弟子在听完禅师的话后心有不舍。此时,其中一位弟子却朗声说道:“时限若已到,生死由他去好了。”禅师听后,微微一笑,说道:“你所讲的便是老衲的肺腑之言。”随即双眼一闭便圆寂了。  生死由命并不是消极地处事方式,而是一种“看破了”的高深境界,是一种顺从自然规律的行为。不再执迷于生之欲念,放下才是真正的超脱。今天再没有人会像故事中的愚人一样,一味地贪吃可以调出美味食物的盐了,可是一些更为现实和惊心动魄的事例却在不断上演。森林过度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温上涨,对于野生动物大量捕杀导致的物种锐减……我们每天都叫嚣着向自以为更美好的将来迈进,我们的脚步甚至比那位愚人还要坚定。只是好多人都无法看清自诩为美好的事物仅仅是一种臆想罢了,无止境欲念的上升也正在一步步把自己拉向深渊。美好的未来断送在自己执迷地追求之中。放下——曾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可是在面对现实中各种欲望的时候总是会迷失心智。  生活中不乏愚人,又有几人能禁住生活中那一把“盐”的诱惑,从而恪守生存的最底线。但是倘若能够明白“盐”只是调味剂而已,便可免得误入歧途;倘若能够明白贪多必失是一种和谐生活的哲学,便可以在人生的苦海中及早回头。毕竟,放下以后才能拿起更多。  愚人的愚并不只是在于他必须要承受多吃一把盐的苦难,更在于自己遭受了苦难之后依旧找不到茫茫苦海的边际,反而把所有的恼怒都发泄到他所吃盐的身上。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愚人不知道是自己错了,反倒可能会因为此事而对盐的好坏属性妄加评断,这才是我们心中的“屠刀”,这才是恶之起源!  愚人食盐,理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而真正的困难却是,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分辨不清楚什么是“盐”,什么才是我们要吃的“饭菜”。唯有看清自我的欲念所在,能够真正把握为人的正确方向和恰当处事的度,才能够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2  愚人集牛乳喻  ——事无巨细 积少成多  【佛语】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①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预于日日中②取牛乳,牛乳渐多,卒③无安处,或复酢败④。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⑤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⑥母子,各系异处。  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⑦宾客,方牵牛来,欲取乳,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宾客或嗔或笑。  【译文】  过去有个愚人,准备宴请宾朋,想收集些牛奶,打算到设宴时使用。他心中盘算道:“我现在如果事先每天挤出牛奶,逐渐增多,直到无处安放储存,还可能会变质坏掉。不如就在牛肚子里盛着,等到举办宴会时现场挤取。”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为了在此期间不让小牛吸取牛奶)就捉了母牛和小牛分别拴在不同的地方。  一个月以后,他开始操持宴会,迎接安置好了客人,他才牵上牛来想要取奶,而这头母牛的乳房已干瘪得什么都没有。当时的客人,有的埋怨他,有的嘲笑他。  【禅心】  有时候聪明过了头,反倒会钻进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死胡同,并且还在屎壳郎撞南墙,不死不回头。这是所有自作聪明的愚人的悲哀。  牛奶永远都有保鲜期,故事中的愚人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退而求次用了一个看似更好的方法去到达自己宴请宾客的目的,结果反倒是弄巧成拙。他忘记了如果小牛不吃奶母牛也就不会再生产奶,这是一个自然界的规律,是不随着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当我们忽视甚至是蔑视规律的时候,必定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谓的“遭天谴”,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在《劝学》篇中就已经向我们阐释了累积的重要性。当然,那个愚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知晓了这一点,只是他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却兀自推想出了一条所谓的捷径去走。就像守株待兔的老汉一样,自以为蹲在树桩前面就能等来送死的兔子,并且还在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岂知别人家此时都已经收获了成百上千石的粮食了。  有师徒二人前去灵山朝圣。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但是却在穿越一片沙漠的时候徒弟病倒了,然后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走。弟子于心不忍,怕师父因受自己的连累而无法完成誓愿,于是央求师父放下自己独自上路。师父怜爱地看着自己的弟子说:“徒儿啊,朝圣是我们的誓愿,灵山是我们的目的地。既然已经在朝圣的路上了,那么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佛绝不会责怪虔诚的人,让我们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多么可爱的师徒二人啊!是的,既然已经在朝圣的路上了,只要心中有佛,那么朝圣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对佛陀的无限尊崇。弟子的心中只有远方的灵山,那么佛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存在;而师父的心中却有弘扬大法的佛陀,那么朝圣便是师父向佛向善的体现。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参禅拜佛的路上,处处皆为佛道;人生成长的途中,同样时时都有机遇。不要因为一砖一瓦是小事而不做,真正的大宫殿同样起始于无数块小砖瓦的力量。只要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忘记这件事情遥远的结果,只是专心去做,那么终会有量变飞跃成质变的一天。倘若只幻想着华美的空中楼阁而不去行动,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佛陀曾开悟弟子:僧家修行,所念的每一声阿弥陀佛都是善的累积。对我们而言,人生成长中,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关注当下,做好你手上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那么你所参拜的“佛”终会在你不断地努力中来到身边。  事无巨细,积少成多,成功才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3  以梨打破头喻  ——内外兼修 表里如一  【佛语】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①皆伤破。  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旁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住②受打,致使头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憍慢恃力③,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④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  旁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  【译文】  过去有一个蠢人,头上没有毛发。一天,有个人见他是秃头就用梨子打他的头,接连不断地打,都打伤了他的头。  当时那个蠢人,只是默然忍受,也不知躲避;别人看见了,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躲开呀?就在那挨打,连头都破了。”  蠢人回答说:“像他那种人,傲慢无理,依仗着自己胳臂粗力气大,但却愚昧无知。见我的头上没有毛,竟然以为是石头,所以用梨来打我,头破成这样。”  别人又说:“你自己愚昧,为什么反说别人无知?你如果不无知,怎么被他打?连头破了都不知道躲?”  【禅心】  有时候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分辨不清哪个是石头哪个是鸡蛋。  石头有石头的外形,鸡蛋有鸡蛋的样貌,只是大自然中的事物万万千,难保一时糊涂分辨不出石头和鸡蛋之间的差别。所以,假若只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那么便永远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曾一次次地被妖怪外表的善良所欺骗,从而招致杀身之祸。如若不是火眼金睛的孙猴子相救,想要走完那十万八千里的取经路可谓势比登天。  愚人不躲,不是因为打他的那个人把他的光头当成了石头,而是自己把自己的脑袋当成了石头,才会任其肆意击打。并且愚人还用很阿Q的心态告诉我们说:那个人真蠢!竟然把我的脑袋当作了石头!其实谁愚谁不愚明眼人一看便就已经知晓了。  在唐朝后期武宗为帝时,因其崇尚道教,并听信谗言,开始了大肆毁灭佛法的运动,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会昌(武宗年号)法难”。  岩头禅师是当时的一名得道高僧,在外部局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对抗和牺牲,保存自身,继续弘扬佛法,岩头禅师为自己也缝制了一套寻常百姓的俗人装束,准备万不得已之时穿用。  情况果然,没过多久,朝廷发下圣旨,大部分出家的僧尼被强令还俗,并要逮捕一些有名的高僧。禅师穿上早已准备好的便装,戴上了低沿帽子,想去一位在家修行的师姑的佛堂躲住。当他刚到之时,正逢师姑在斋房用饭,他便自己走到厨房,拿起碗筷径自吃了起来。但很快就被道童发现了,道童将事情告知了师姑。师姑不知来人的身份用意,从后面上来时手中还拎了个大棒,进屋见是岩头禅师,不觉十分惊讶,意思不外乎在说:这是怎么了?一位高僧怎会如此打扮?  禅师看破了师姑的心思,大笑一声说道:“多事之秋,佛法为重,形可变,性不可变!”  “形可变,性不可变!”这是多么宏大的佛法啊!修行中,并不是简单地披上袈裟就可以称之为和尚。在古印度,“和尚”一词是Khosha的音译,专指可以传授理法知识给人的人,而非是佛家的专用词汇。所以,并不是具有和尚的外形就能够达到和尚所拥有的境界。“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好的外形固然可以在瞬间提升你的个人形象,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你内在的修养。伯乐在相千里马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被其华丽的外在装饰所迷惑的。俗话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这才是检验是否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唯一标准。  哲学讲,事物的外在形式取决于内容,并且永远为内容服务。于我们而言,只有不断地充实自身,才能使自己像永不干涸的泉水一样时时充满着生机,才能够泽陂万物,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假若你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就用一颗石头般的恒心去面对生活,生活终会还给你一座巍峨的高山。同样,假若你是一块五彩石,那么就用你斑斓的色彩去吸引众人的赏观,这才能挖掘出你真正的价值所在。  4 妇诈称死喻  ——辩明事理 坚定不移  【佛语】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妇无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己婿①。于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②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语我夫言,云③我已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已死。”  夫即往视,信是己妇。哀哭懊恼④。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⑤盛之,昼夜怀挟⑥。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⑦?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译文】  从前有个蠢人,媳妇相貌姣好,两个人的感情也不错。媳妇后来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起了二心,不再安心与他共同生活。随着邪淫心思的强盛,媳妇便要舍弃丈夫跟情夫私奔。于是,她暗地里交代一位老婆子:“等我离开后,你可弄一具女尸放在我家,告诉我丈夫,说我死了。”  老婆子等她丈夫不在的时候,把一死尸放在家里。等她丈夫回来后,老婆子告诉他:“你媳妇已经死了。”  丈夫立即到屋里去看那尸体,于是就相信了是自己的媳妇,不禁悲伤地哭起来。接着用柴火油料将尸体火化,拣取骨灰用布袋盛了,整天带在身上。  他的媳妇后来慢慢厌倦了那个情夫,便从外面重新回到家里,对她先前的丈夫说:“我是你媳妇。”丈夫回答说:“我媳妇死很久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媳妇?”夫人解释再三,他一直不信。  【禅心】  海市蜃楼再漂亮,也只不过是一种虚无的幻影,风一吹,所有的景象便会烟消云散。  不可否认的是,丈夫对感情是忠贞不贰的,而妻子的朝秦暮楚则应该被我们所鄙弃。爱情是两个人的游戏,倘若其中一方出局,那么另一方便无法再将游戏进行下去。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这些词汇并不似传说中的那么复杂,在两个人的世界,你只要多为他或者她考虑一点,这场爱情大通关才能够最终走到尽头。  只是故事中的妻子离丈夫而去,丈夫就始终存活在自己为自己搭建的海市蜃楼之中,甚至都无暇去顾及这场悲剧的真假。丈夫是愚痴的,简单的一根筋只能是一条路走到黑;妻子是善变的,就像是自己叫嚣着狼来了然后妄图欺骗众人一般,往往最后品尝恶果的还是作恶的本人。  假如丈夫可以检验一下死尸便明晓了妻子的不忠,假如妻子清清白白做人也就不会出现最后遭遗弃的场景,假如邻居老太能够明辨是非及时劝阻了妻子的错误行为,假如……当然,生活中并没有假如。我们能够做到就是吸取前车之鉴的教训,不做愚痴的丈夫,不做淫乱的妻子,不做狼狈为奸的邻居,那么结果会不会不同?  白隐禅师一个人过着平静随和的生活。有一次,附近的一个女孩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了。他的父母知道这个事情后非常生气,发誓要严惩那个不知羞耻的人。在父母的逼迫下,女孩指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烧,前去找白隐理论:“平日里以为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没想到你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既然做了,就收留自己的孩子。”白隐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然后就收留了那个孩子。  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那个孩子的妈妈因为无法忍耐相思孩子的苦痛,将真相告诉了他的父母亲。原来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他们相爱已经有很多年。事情发生时,女孩因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说出来,就欺骗父母,说那个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女孩的父母知道真相后,痛斥自己女儿不该说这样毁人名声的假话,然后去找白隐,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求他的宽恕,并要求把孩子带回去。  白隐把孩子送还给他们时,说:“是这样的吗?”  “是这样的吗?”简单的一问便足以使始作俑者羞愧难当。生活中没有重来的机会,真正的智者并不会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追悔往昔的过错上面,只有从现在开始改变才能避免再一次犯相似的错误。就像白隐禅师一样,平静随和地过日子,清者自清,沾染在你身上的污垢终有一天会自动脱落。  只是我们不要被生活中种种“恶”的事物蒙蔽了双眼,坚持心中的信念,选择一条康庄大道勇敢地走下去。希望就在前方

媒体关注与评论

  《百喻经》是词句优美的散文。  ——胡适  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  —— 鲁迅  ……佛门百喻,更是历久弥新的经典,种种短篇寓言,让人在会心一笑之间体会生活的真谛,尤其是《百喻经》中千载难得的那近百则精彩比喻,其间智慧,足以让人受用终身。  —— 梁实秋

编辑推荐

  《佛语禅心:受用一生的39则经典生活智慧》将原来的佛经里面的佛理部分全部去掉,更多从现实社会读者阅读需求角度出发,做到每篇故事都能对当今读者为人处世、思维行动带来启迪和思考,更让古老的佛家故事及其故事本身所喻指的深刻哲理能为今人所理解和接受。  《佛语禅心:受用一生的39则经典生活智慧》文字轻松、通俗易懂,尤其是禅故事的加入,在对应佛经愿意的基础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佛语禅心:受用一生的39则经典生活智慧》思想内容妙趣横生,即使青少年读者也可以自行顺利读懂、读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语禅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智慧,我们才会更加的丰富
  •   很受用的智慧书,学到了很多,值得推荐
  •   确实受用一生
  •   一生受用的书,很不错
  •   这是一部心灵读物,在烦躁,沮丧时翻看一下,能顿悟很多。
  •   貌似不错,得抓紧时间看
  •   ,值得一看
  •   It is very useful, and wonderful, simple.
  •   不错这书,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俗易懂,不错!
  •   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但建议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引申会更好,
  •   每段小故事都可以发人深省,放在手边是本不错的读物,可以使内心更加淡然
  •   纸质一般。内容粗看了一下挺好,有启发,可以多看几遍
  •   故事通俗易懂,不过不太喜欢里面讲道理的形式,更喜欢一些精美的佛语,然后让读者自己品味的那种。
  •   书很好很好分析有理还加了好多佛家的小故事,通俗易懂很多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能绵羊油注意到,但是这本书里的很多哲理用都是我们生活的琐碎体现出来很值得一看。唯一不好的是我买的其他书都是包好了唯有这本什么都没有还有点脏书边上还烂了一点
  •   帮朋友买的,她还没有看,就是觉得纸质挺差的,不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