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四川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唐建光 编  页数:217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上,四川号称“天府”,地僻西南,物产丰饶。因此,它既被看做是安逸享乐之地,又被看做是狭隘、闭塞、自给自足的象征。艰难的蜀道以及重岩叠嶂的三峡,不仅仅是四川与外界的地理屏障,更是外人与川人的心理隔阂。殊不知,无论是蜀道还是三峡,从来就没有真正隔绝过川内川外的交流。每一次举国动荡,无不波及四川。秦灭巴蜀,移民万户;西晋之乱,世家大族举家南迁;宋初平定,陕甘移民蜂拥而至;加之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对于四川的影响,无异于再造山河。形形色色的人群,就这样翻越崇山峻岭,穿越急流险滩,在天府之地重新安顿、生根。也就是在这个动态的迁徙和聚合过程中,“四川人’在此孕育,在此生息,在此繁茂。与“四川人’相生相伴的,是四川精神的成长。与川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四川精神同样是一个叠层累积而成的过程,这其中既有以巴、蜀为代表的古四川的灵动,又有以李白、苏轼为代表的老四川的博大,更有以“湖广填四川”而来的移民造就的新四川的坚韧与包容……在这期间,每一次巨变,都是对四川之魂的重塑。正是在这一层层累积的过程中,四川精神更加丰满,更加葱茏。

内容概要

自古至今,四川形成了雄奇、血性、敢为天下先、自由与人文、宽容与坚忍的精神内蕴。四川的前世今生、历史进程引人入胜: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素有“四塞之国”之称,居然出现了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且分庭抗礼的上古文明;古蜀人开拓的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最早将中国的名称“China”传到西方;鹤鸣山是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四川人道法自然,崇尚自由;在移民与土著的混合中,宽容、坚忍的精神油然而生;在抵抗强敌时,川人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抗战八年,川军主打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

书籍目录

创四川  古蜀国,故乡还是他乡?  南迁:古蜀人的背影  蜀道何曾难  秦代蜀地百年移民潮诗酒四川  万古李社诗  千年酒四川  苏轼出川:一个四川人和他改写的中国性格新四川  明末清初:死亡与新生  上四川去  生根:直把他乡作故乡  寻访明代移民后裔  会馆:移民的精神家园  四川菜,中国味  谁是四川?  寻根:乡关何处?  一个人,一条船,一座城  出川:一出夔门天地宽  移民之子与中国命运:近代四川杰出移民后裔群相四川与中国  绝地图存:从成都到钓鱼城  保路:四川人的家与国  求生到重生:红军的四川之路  四川何以救中国  蒋介石与四川的血泪因缘  血铸川军  赖以“民生”救苍生  天下盐,天下粮:危亡时刻的蜀与天下  发现李庄  “三线”之子四川魂  四川精神的三层叠合  四川精神的两面  震不死的四川精神

章节摘录

1986年夏天的一个黄昏,广汉鸭子河畔鳞次栉比的砖厂冒出一团团黑烟,飘荡在天空中。就在这天,砖厂的挖掘机意外发现了两个埋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祭祀坑,坑中出土了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青铜人头像、金杖等大量珍贵文物。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老王国就此呈现,即为三星堆。2001年,成都苏坡乡金沙村传来消息,那里又发现了大量象牙、青铜器、金器、玉器。这个遗址被命名为“金沙”。金沙与三星堆显示出了强烈的联系,他们就如同父与子,一脉相承。不过,这可能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奇怪的一对父子了,它们诡异的青铜器不仅在中国找不到原型,就连世界上都找不到同类,有人甚至将其想象为外星人的杰作。三星堆、金沙的发现,大抵还意味着对历史的颠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在北方,西南地区则被视为蛮夷之地,《后汉书》中的《西南夷列传》,就是对西南邛人、滇人、夜郎、焚人、叟人等部族的统称,可见当时中原史官的心态;唐代诗人李白面对古蜀,尚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感慨。在这些观点面前,三星堆、金沙就格外引人注目——谁是它的主人?它究竟根植于四川本土,还是从他乡迁徙而来?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渐渐揭示,古蜀国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文明,它的背后,隐藏着古羌人、夏朝贵族、商朝、巴人、杜宇、鳖灵部落的古老背影。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地域的部落,带来了多样的文化,而古蜀国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中,完成了它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金沙的转变,走过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生命历程。蜀地对于他们而言,自是故乡,但其文化底色上,也一遍遍涂抹着他乡的色彩。羌人南迁:第一缕文明曙光关于古蜀文明的起源,史书一直语焉不详,唯有一个个上古传说,暗示其皇家血脉。传说炎帝姜姓,为西羌牧羊人。黄帝入蜀,迎娶西陵国国王之女嫘祖,成了蜀人的乘龙快婿,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带到了中原,西陵国与黄帝部落,也在婚媾关系的前提下,联合在一起。黄帝与嫘祖的长子玄嚣生在“江水”边,也就是现在的青衣江,次子昌意生在“若水”畔,也就是雅砻江畔。继三皇五帝之后的,则是大禹,“禹兴于西羌”,出生在北川县禹里乡一块叫“石纽”的巨石中。帝舜时代,一场大洪水肆虐了整个中国,大禹率领部落走出成都平原,治理了滔天洪水,并开创了中国第一王朝——夏朝。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四川的青年,尤以高等自觉了的青年,都觉得四川受了地理的限制,不能满意地接受中外新的文化和思潮……还有许多人都认定四川的文化太落伍,在那里得不着什么,想要从根本改造,遂相率出川在中国文化中心上海北平去得地道的中西文化。  ——默情 《四川文化的一般》,《国立成都大学旅沪同学会会刊》第1期四川在中国地理上的重要,的确可以算是西南重镇……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逐鹿的人们,绝不能放弃四川,谁对于四川没有把握,谁便不免于西顾之忧,而且牵动其整个的计画。可怜的四川,便因此重要,而演出十七年来无限的悲剧。  ——弱水 《四川裁兵的研究》,《蜀道周刊》第2期作为群体概念的四川人,是以共同的居住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带而形成的稳定的人群集合体。共同的居住地域——四川盆地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生存空间,而要使他们彼此黏合在一起,还得有两个因素: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如果把四川盆地比作是“物质”的“黏合剂”的话,那么,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就是“精神”的“化合物”。  ——陈世松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生不离川,死不离湾。”这句话被用来形容与蒋介石半生渊源最密切的两个地方,一是四川、一是台湾。而四川尤其和蒋介石荣辱与共,命运相系。除了故里浙江之外,四川也是他最依恋、最钟情的一个省份。  ——王丰 台湾知名传记作家

编辑推荐

《创四川》:一个四川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他的四川精神不可战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创四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四川虽不是某一人可创,但四川会是怎样,真还得靠四川人创!
  •   成都-九寨归来买的这本书,对四川的文化、历史背景了解的更深刻了。写的很好!
  •   很喜欢这本书,在火车上看完的,了解了四川的历史
  •   好好了解四川!了解四川。
  •   了解四川文化必备书之一
  •   没别的说的,就一个字——好
  •   书还没有读,但很喜欢里面的插画。
  •   很好的书,快递给力啊,
  •   川渝不分家。看得新潮澎湃。
  •   四川的成都(亦或是重庆 记不清了)办了一个叫“国家历史”的杂志 我虽未看过 但却觉得立意极好 而其又出了十几种珍藏版的分类单行本 想想看 四川人专门编的有关四川的书 会很不一样 所以对我这个对四川充满向往之情的人 对本书充满期待
  •   对于想了解四川历史、四川精神以及四川方方面面的知识的人,这本书值得一看。
  •   对四川历史人文的介绍比较全面 值得一看
  •   随便买的一本
  •   送給同學的生日禮物,據說還沒看。
  •   四川人应该看一看,相对于内容,就是价格贵了一点
  •   对一个刚开始认识成都的人还是有帮助的
  •   身为四川人,这本书值得一读,特别是知道自己的先祖从哪儿来到四川。我为自己是四川人骄傲。
  •   很不错的书,就是比我想象的薄了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