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书记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沈昌文等著,郭凤玲编  页数:215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所遇到的那些外表光鲜、内在出众的好书,带给了读者无限的精神愉悦,它们给作者罩上耀眼的光环,它们承载着传播知识与文明的光荣使命。
  而我们却很少想到:好书是如何产生的?一本好书,从作者完成创作、把书稿交付出版方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出版过程?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编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在这个幕后操作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读一本好书,受益匪浅;编一本好书,感慨良多。在《编书记》中让我们听一听编辑的声音,听一听,好书背后的故事……
  《编书记》由沈昌文等人编著。

作者简介

沈昌文等著名和非著名编辑、出版人。

书籍目录

两套《巴金全集》出版始末
书商旧梦
那年·那人·那书——《万历十五年》出版纪事
一个漫长的旅程——我主编《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70种
《尤利西斯》出版始末
我的几点编辑心得
吴祖光和三套书的诞生
年华易逝书长存——《追忆似水年华》出版始末
《风雷》出版前后
《林海雪原》背后的故事
编辑要有“站位”意识——《谈美书简》编辑历程
从编辑《曾国藩全集》到研究曾国藩
我“逼”赵忠祥写书
编之梦
二月河怎样流进“长江”
我在退休前编辑的一本书:《五四飞鸿》
记得我当年差点毁了路遥
《董乐山文集》编者感言
实话实说“捡”选题
《废都》重新出版内幕
留给尘世最后的微笑——《生活的花环:雷加文学回顾》
追思东方尔——写在《中国网民》前面
一首诗和两本书
一篇迟到的编后记
七年打磨“虫”书——《昆虫记》
找回工作中的真实
皮埃尔·路易的译介与出版
《沉思录》作为事件的反思
在炮火中孕育的一部工具书——首版《新华字典》的故事
一个责编的手记
给读者一个理由,爱上帕慕克
理性精神的抛砖引玉——《无法独活》出版始末
编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曾以赞赏口吻对资中均谈及她在《公务员》中的一段译文,让她好生高兴。这既说明我曾认真对照原文研读她的译文,也证实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我分外赞赏的,恰好也是她曾下过功夫的地方。一次,我说张冠尧能把《塞拉菲塔》译到这种程度实在不易。张不无得意地笑道:“你遇上难办的事,自然会找到我。”又一次,我请编译局施康强用明清话本的语言翻译古法语的《都兰趣话》,译得非常成功。当时最高翻译稿酬不过千字28元,经过争取,我付给他千字30元。虽仅增加了区区两元,却让施康强格外高兴,感到你理解他的难处,肯定了他的成果。记得我曾帮助译者联系住院手术,还曾去医院探望住院的译者亲人……这类事与业务并无直接关系,却使你和译者之间建立了人与人之间有血有肉的亲密关系,而不是干巴巴的工作关系。尽管我现已退休十余年,而译者与我仍然如朋友般有来有往,无话不谈,并不因工作联系的减少而疏远。尊重作译者,注意发挥作译者对出版社建设的积极作用,是文学出版社的老传统。过去每年岁末,出版社都会召开作译者团拜会,由社领导向众作译者汇报出版社一年来的重要工作。出版社的样书——出版社生产成果的主要体现,必定分赠重点作译者,从不在编辑室内部瓜分,这已成为“老文学”的传统惯例。时任社长的韦君宜曾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作译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译者的这种尊重不完全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一种“观念”。在那个时代,作译者提任何意见或建议,出版社都会认真对待。外编室收到某个人的来信,相关编辑必及时草拟复函,外编室主管业务的副主任蒋路亲自修改、定稿,誊清后立即寄出。来信迟迟(甚至好几年)不予答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许多译者感觉,如今译者越来越“不受待见”了,有时应出版社之约如期交出的译稿,十多年还没个交代,正式写信询问,也得不到回音。有的译者只好从此不再和出版社来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本图书的产生与质量高低,实际上是编辑决定的。”也许不能概括所有的书,但这是对站在幕后“为人做嫁衣”的编辑付出的辛勤工作所作的最有力的肯定。  ——高艳华假如有一天我失忆了,要重建记忆,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我曾经当过编辑?  ——马学海

编辑推荐

《编书记》沈昌文:书商旧梦了,博璇琮:那年•那人•那书-《万历十五年》出版纪事李景端:《尤利两斯》出版始,陈军:我“逼”赵忠祥写书韩沪麟:年华易逝易逝书长存——《追忆似水荦华》出版始爪何建明:《废都》重新出版内幕蒙木:《沉思求》作为事件的反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编书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建议编辑专业的可以看看,一本好书是这样出的
  •   编书记不错,都是编辑们的编书感受
  •   这本书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思想意义。这是一部思想文化历史。是好书。编书人的甘苦,可从此书中得知。
  •   沈昌文著的,所以想看看
  •   喜欢阅读购书的人,都很想知道,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   挺好的,这本书非常好有,非常满意
  •   也许正因为是同行,同样从事出版行业,才更能体会这每一个故事背后的心声。
  •   这是好书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说是说书人背后的故事·······
  •   是一些老编辑的心得,包括名人图书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   编一本受欢迎的好书不容易。
  •   书店看到的这套书。觉得挺有意思。一些幕后的故事。读来别有滋味。
  •   文人的一种有所为。来来往往中、默默习习中,有种子播下,有果实展示。
  •   不错啊,真是长见识!
  •   没评论的那么好
  •   本书共32篇,按各个编辑的出生年代排序,从20后到80后。我觉得言之有物的大多集中在第一次插图(8幅)的前面。这些人做了不少实事(例如柳鸣九主持编撰的《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70种,花了12年。他还不辞辛劳给几乎每一个译本写了序),业务扎实,而且写这些文章时语气真诚,有老一辈资深编辑的风范。有些编辑的文章里甚至有些许哲学的思辨色彩和如何活的人生箴言。很有教益。 后半部印象较深的是周昌义的《记得我当年差点儿毁了路遥》。一部作品,且不论是否经典,还真得碰上一个好编辑。书的命运,作者的命运,很难讲得好。 除开以上提到的这些,其他文章一般是叙述跟作家的关系,一部作品的出版始末,或是编辑自己的想法。不排除有少许自我吹嘘的段落。 总的来说,吸收本书里的精华,其他看过就过。
  •   比如退回路遥《平凡的世界》那篇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同样有看走眼的时候。严重推荐给编辑相关的从业人员。
  •   收录了沈昌文等三十多位著名和非著名编辑,或书写自己编辑一本书的过程,或书写做编辑的甘苦心得与宝贵经验,所讲述的图书背后的故事。
  •   购买此书受益匪浅,值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