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唯识思想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释昭慧  页数:2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严格而言,是一部既建构了唯识思想体系之基础知识,又呈现了笔者在唯识学方面之个人研究心得的专论。书中具体包括了:《唯识二十论》与《唯识三十论》、十二缘起与唯识学、关于业力任持的问题、“诸法无我”的疑惑与解答等内容。

书籍目录

总序自序绪论第一章 研究方法论第一节 传统研究法第二节 现代佛教学研究法文献学为主之研究法中国与西方之文献学研究殖民时代之佛学研究日本之佛教文献学研究文献学研究之贡献文献学研究之难题善观缘起以定位文献学研究例证之一:“唯识”或“唯表”?例证之二:“唯名”与“空”之脉络意义检视研究动机与范畴小结哲学研究法第三节 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通说三法则诸行无常法则诸法无我法则涅槃寂静法则小结第二章 参考数据第一节 唯识学的重要经论唯识学派之工具书——《大乘广五蕴论》与《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唯识学派之基础六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大乘阿毗达摩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唯识学派之重要论典《瑜伽师地论》及其作者《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与《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及其翻译第二节 现代著作印顺导师著作其他著作第三章 根本佛法与唯识学——“心为主导性”的思考脉络第一节 原始经教的根本义理——缘起第二节 《阿含经》中的缘起法五蕴六处六界四谛与缘起第三节 缘起论与唯识学第四节 十二缘起与唯识学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十二缘起与心识第五节 综论心为主导性心识与一切法之关系心识与正报(根身)之关系心识对依报(器界)的影响心识对行为的影响烦恼以心为主导性修道以心为主导性小结第四章 简述唯识思想史第五章 无常、无我之问题探索第一节 无常无我——常见与我见之对治第二节 “诸行无常”的疑惑与解答关于业力任持的问题关于记忆任持的问题释疑症结正理第三节 “诸法无我”的疑惑与解答第六章 部派思想与唯识学第一节 四个探索方向第二节 细心相续第三节 种习熏生第四节 境相非实认识论与本体论之“唯识”义情绪分别业力分别依缘分别第五节 瑜伽禅观大乘瑜伽师的历史贡献真实作意:境识双泯胜解作意:唯识无境由定心位到散心位定中影像:因缘生法认识论-生命论-宇宙论历史图像,生机展现“成就四智”之理论检验小结第七章 性空大乘与唯识学第一节 菩萨愿行与唯识思想第二节 空性思想与唯识学缘起性空与三种假名五事不具,乃解深密假说自性与离言自性互指对方“恶取空者”会通“诸法无自性”义第八章 结论参考书目《宝庆讲寺丛书》已出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传统研究法  传统研究法,可简单地说是“横面解析法”,其所采用的方式,是归类所有的唯识学素材,照着境行果或八识的顺序排出,然后对此作进一步的解析。例如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与世亲的《唯识三十颂》,就是分别依八识论与境行果顺序加以排列而成。此种分门别类、逐条叙述的作法,是传统严谨论典的写作方式。  传统研究法的好处在于:对某论师所整理出的唯识学风貌,能有整体了解。但吾人若仅局限于某一论典而作横面解读,将无法纵观整体唯识学,容易忽略:唯识学是思想的有机体,随着时间的迁流,唯识学义理亦有相当的变化。例如:他容易忽略了某位论师所整理出的某部论典,相较于其他论师所整理的论典或这位论师本身的早期作品,可能诠释唯识学的内容与方式就已经有所改变。也因为忽略了佛教思想史是会演变的观念,因而同等看待初期、中期、后期的唯识论典。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初期唯识思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