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佛教的佛教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周贵华  页数:343  
Tag标签:无  

前言

  (大乘佛教思想)是一个系列丛书,

内容概要

此书是一部佛教思想论。它以中国佛教为背景,对佛教的性质、意义与基本思想予以了深人的分析与阐发,试图表明佛陀的言教作为圣教量。以及依止于佛陀言教的正闻熏习对佛教的弘传与发展的根本重要性。

作者简介

周贵华,男,1962年12月生于重庆石柱县,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印度与中国佛教哲学。著有:《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唯识通论——瑜伽行学义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等。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佛陀  第一节  佛教与佛陀    一、佛教与佛陀言教    二、佛陀的意义    第二节  佛陀    一、佛陀作为涅槃者与本师      二、佛陀在世间      三、佛陀与上帝    四、佛陀的成道    五、佛陀的应化相  第二章 佛陀之教  第一节  佛教的依止    一、一依止与三依止    二、三佛行的互摄    三、三化法:言教、化迹与意趣    四、化迹、言教与信、智    第二节  佛陀的立教    一、佛陀的言教与佛说    二、佛陀立教的所依与所缘  第三节  佛陀言教的性质与意义    一、佛陀言教的性质    二、佛陀言教的意义      三、佛教、佛法与佛学  第三章 意趣与方便  第一节  佛教的意趣    一、佛陀经教的意趣    二、意趣层次与类型    第二节  方便    一、方便之名义    二、方便的层次    三、方便的形式    四、方便的意义  第四章 佛教的义理特质(一)  第一节  “佛教”的名义    一、“佛教”:狭义、中义与广义    二、教、乘与宗  第二节  “义理”的名义    一、“义理”的名义    二、义理的类型:理境学与涅槃学  第三节佛教涅槃学的特质    一、佛教与涅槃学    二、涅槃学的结构    三、涅槃学之相论:解脱论    四、涅槃学之体论:菩提论    五、涅槃学之用论:涅槃论第五章 佛教的义理特征(二)  第一节 理境学略说    一、理境学略说    二、理境学的基本特质略说  第二节  有我与无我    一、“众生我”的名义    二、无众生我    三、无我与假我  第三节  有住与无住、无所依与有所依    一、有住与无住    二、有所依与无所依第六章 量与圣教量第七章 信与智 第八章 菩提心、菩萨与菩萨行第九章 佛教的显现与流布附篇

章节摘录

  这样所谓的出世间是妄执而成,实际还是世间性。般若中观思想认为,一切法的本性是空,唯识思想则说一切法都是显现相,虚幻不实。这是大乘的殊特的见地。所以世间与出世间都是虚妄显现,而不可得,也就无住。小乘不同,判分世间与出世间,承许二者都是实存,实现涅槃就是断灭世间,而住于出世间,不再显现世间相。但实际这是佛陀的方便说。  总之,在乘层次上,大小乘都有自己的统摄意趣。大乘道即菩提道,或者称菩萨道,其统摄意趣就是通过菩提道实现无住涅槃。小乘即解脱道,其统摄意趣是通过解脱道实现无余依涅槃。大小乘的差别,可体现在乘层次上的统摄意趣的差别上。  这样.乘层次的统摄意趣就可反映大乘与小乘的性质。按照小乘的统摄意趣,小乘修行的基础是皈依发出离心,誓愿出离三界火宅,依此修解脱行,最终证得灰身灭智的无余依涅槃。按照大乘的统摄意趣,其修行要以皈依发菩提心为基础,誓愿自己成佛,以及度化一切他众生成佛,与此相应,修菩提行,也就是菩萨行,最终实现无住涅槃。大乘和小乘的意趣不同,决定了大小乘的本质即性质与意义不同。这是修学者必须牢记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作为佛教的佛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周贵华老师的书
  •   尤其对现代科学的看法,很有见地!
  •   非常好,内容很深奥
  •   老师推荐下才买了这本书
    但是这本书是为“佛教”的人写的,个人而言,无法接受作者贬弃他道,开口即是凡夫外道的做法
    但书中毕竟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瑕不掩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